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
作者:廖江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0期
[摘要]文章从创新教育理念出发,提出了创新人格的内涵及特征,探讨了培养创新人格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创新人格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完善创新教育内容,推动新时期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人格
[作者简介]廖江华(1968- ),女,江西崇仁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管理学方面的研究。
(江苏连云港 222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169-02
一、人格的含义及特征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其义指面具、脸谱。
人格问题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问题,各个理论学派对“人格”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现在人们在应用中比较多的是心理学上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所谓人格是指“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他们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映”。
所谓创新人格,从社会学视点看,首先是一种社会的人格。
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
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人格有八个特征:第一,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第二,有旺盛的求知欲;第三,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有深究的动机;第四,知识面广,善于观察;第五,工作中讲究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第六,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的兴趣;第七,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第八,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整合出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特征有九种:对待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名家言论敢于质疑、做任何事情都比较自信、喜欢选读自然科学书籍、很喜欢做智力游戏、对于事物的结果经常能准确预测到、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屡败屡战、思考问题时经常忘记时间、看到眼前的东西能想出它的多种用途。
二、目前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与创新教育不相适应的表现
1.思维封闭,想象贫乏,心理呈惰性状态。
思维既含有智力因素,也含有非智力的人格因素。
创新意味着求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都是在求异思维作用下实现的。
爱因斯坦正是在对“绝对”的怀疑中才提出他的相对论的。
但是目前相当多的学生思维不开阔,只是用惯性方式去考虑问题,心理呈惰性状态,这必然会限制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
2.墨守成规,缺少冒险精神。
思维封闭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墨守成规。
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取代就是在打破传统、开拓冒险的情形下实现的。
哥伦布、瓦特、诺贝尔的成功
史都是打破常规的冒险史。
现在许多学生总是寻求安全归属,对新事物存有一种恐惧情绪,他们不愿打破平衡,缺少冒险意识与精神,使得他们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这就使得他们难有大的作为。
3.缺乏主见,害怕孤立,从众心理严重。
从众性是普遍存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心理追求。
许多学生对一些新生事物起初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但他们往往会看“潮流”,害怕自己出差错而被人耻笑,故往往表现出来的情形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放弃自己本真的意念。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在当时都是十分奇异、大胆的,如果他们从众,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就不会有这些伟大学说的诞生。
不敢坚持己见、附和他人说法已成为创新人格的大敌。
4.浅尝辄止,做事缺乏深究动机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创新、发明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十分复杂艰辛的科学过程,许多有价值的创新、发明都是在千百次失败的基础上才得以最后成功的。
许多学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们有发明新事物的愿望,但是又不愿吃太多的苦,做事不下苦功、不深入,稍遇不顺就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努力,这必然会影响他们日后创新成就的取得。
5.性情冷漠,对事物缺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既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萌生的胚芽,无数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在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驱使下研究探索出来的。
现代社会科学、工具理性发达了,学生只求在现代化教育手段、条件下掌握知识、技能,而对别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事物探究的欲望降低。
这种对事物的漠然反过来又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
性情的冷漠一方面对学生创新发明有负迁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并有可能导致智力犯罪。
三、当前大学生创新人格建设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的世纪,各个国家的发展依赖的不再是地下的经济资源,而是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创造,尤其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一定活动的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是人们钻研、创新的最好内驱力,索然无味、强迫性的学习、研究是对人的一种精神枷锁,而对于真正喜欢某一活动的人来说,再苦的事也其乐无穷。
上海一家杂志曾有一篇文章用“终日计算,沉思苦想”为标题来介绍杨振宁,杨振宁不同意“苦”的说法,他说:“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
做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的观念。
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
”“培养兴趣—创造性入迷—获得成功,这往往是创造成功的三部曲。
”①只有培养学生对创新、创造的浓厚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去探究新事物、从事创造活动的积极意识与倾向,当他们实现了追求目标后,他们就会感到很快乐,这反过来又会激励他们产生新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好奇心是与兴趣密切相连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探究的愿望,通过探究可以导
致创新的实现。
我们应当让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具有持续的稳定性并使之内化为他们的个性品质,这样才会有助于他们今后的成功。
2.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有研究表明,很多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个体都有独立自主、较少交际等个性特征……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兼容性,也要努力给学生创造独处的空间,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②日本心理学家曾对日本160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那就是有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
③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纠正他们凡事求依赖、凡事从众的心理,以便他们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创新研究。
3.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人类征服自然、造福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并没有带来人类人文精神的同步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呈现极致辉煌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人们所盼望的人文精神的高涨。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新的危机。
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过分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及其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片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失落甚至出现人格的残缺。
新时代要求现代的大学生,一会做人,二会学习,三会创新。
人文精神是如何做人的基本内涵;科学素养是认真学习、作好学问的基础;创新要求既继承前人又要求有所突破,不断开拓新境界。
在高校中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一代新人,是我们高校进行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进行创新人格构建的重要内容。
4.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受多年积淀下来的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人格修养方面,宣扬个人对社会和权威的服从或顺从,宣扬比较多的是从众心理,并不主张个性的张扬。
所以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谨慎、保守的人格特征,在教育中突出表现为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批判精神。
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单一评价标准下是不可能培养创造性的,而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都在强化学生的服从性人格,如强调遵守纪律而不容许学生质疑其合理性,强调尊敬师长而不容许学生当面顶撞,树立榜样以强调某种行为方式的合法性,同时否定其他的行为方式等。
缺乏反叛精神和批判精神,就谈不上创造性。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以原始问题为起点,反思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要将前人的结论当做不可动摇的真理,鼓励学生勇于诘问任何既有的结论,这既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也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
5.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首先,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要对创新有一个务实的价值观,不要一提创新就想起牛顿、爱因斯坦。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新的实验设计,新的解题思路设计、新的解题思路和新概念作文都是创新,只不过是小范围内的创新。
其次,要消除学生创新的自卑感,不要认为创新都是科学家或是名牌大学生们做的事,人人都可以创新。
再次,要抓住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新想法、新做法或新设计等,进行简短的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行为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明确自己创新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抓住身边创新的典型事例,并分析这些创新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并且经常赞扬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6.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创新决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创新需要坚定的意志。
在常人看来创新是在瞬间发生的,但是创造和发明的背后,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学与娱乐的矛盾中,有时枯燥的学习、研究要抵御外界精彩世界的诱惑。
还有成长、学习研究道路中所遇到的困难等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7.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
对于创造者来说,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要想成功,往往不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艰苦,同时还要准备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俗话说“好事多磨”“失败乃成功之母”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哲学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文王拘而演《易周》;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些都说明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有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四、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人类已进入新的世纪,人类的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知识量的迅速增长加重了教育的负担,这就使得许多国家改革那种单纯依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来使人民获得教育的教学结构,更多地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思考,而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创新人格的构建。
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进展及目标的实现程度。
大学生的人格处于可塑时期,所以我们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新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创新的人格的塑造可以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发挥人的更深层次的潜在能力。
那么如何构建创新人格呢?
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人格认知和养成教育。
人们总是把创新归于智力因素,对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创新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人格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盲点。
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负起知识传授的责任,而且也应负起人格培养的职责。
尤其是在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状况下,更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人格认知教育,让他们明白健康良好、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人格会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养成产生积极、有效的正迁移作用。
通过人格认知教育,使学生产生自我激励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创造潜力。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自我超越的人格特征。
创新离不开对事物的探究,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对学生缺乏探究性的引导启发教育。
长期保持独立思考精神和探求疑难问题的欲望,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品,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④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多方面的思维尤其是发散求异思维。
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产生勇于改变客观现状的理想,更使他们养成自我加压、自我超越的
人格特征,以使他们今后能始终以昂扬的精神去开拓充满荆棘的一个个未知新领域,使他们始终把昨日的成就当成今日进取探索的新起点,获取一个又一个新成就。
3.大力开展科技、文体活动,活跃学生身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知识水平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但某一限度内是呈正向相关的。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鼓励学生从事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积极参加科技竞赛,使科学知识与思维内化为学生的创新人格。
“日本从1954年就创立了多所…星期天发明学校‟,后来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组织,学生经过学习、培训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了许多倍。
”⑤同时,人格健康与体魄健壮、个性活跃也有关系。
学校应大力开展文体活动来活跃学生的个性,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困难和挫折的韧性承受力,使他们今后即使遭遇艰难险阻,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从而能矢志不渝地从事创新活动。
4.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实现学生人格障碍的突破与转化。
学生有些创新人格障碍是由心理脆弱、不成熟引起的,如果不加分析一概归之于学生思维质量差或智商低而对他们放任、轻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加重学生的人格障碍甚至会引发生理疾病。
我们应开设心理教育课,注重从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心理、人格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突破、战胜人格障碍,养成健康、良好的创新人格。
[注释]
①鲁克成.创造心理与技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92.
②项贤明.谈创造性教育的三个阶段[J].中国教育学会学刊,2000(3):21.
③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42.
④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12.
⑤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