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价值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价值体会
蔡心英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风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韶关 512000)
摘 要:
目的:探索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组,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各50例。

结果:观察组PI(1.03±0.09)、EDV(21.89±3.37)cm/s、PSV(65.72±4.61)cm/s、BI评分(86.19±7.19)分、MMSE评分(24.86±3.58)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
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氧代谢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蔡心英,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风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尽早控制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安全,还需首选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从而有效保护脑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病死率[1]。

而本文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时,采用不同干预措施,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在2017年6月21日~2018年6月21日期间选择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此次深入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抓阄法分组,各50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22,平均年龄(67.49±3.58)岁,平均病程(8.94±2.48)个月;疾病类型: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9例脑梗死。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21,平均年龄(67.51±3.16)岁,平均病程(8.21±2.17)个月;疾病类型: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脑梗死。

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入选标准:①患者能够将可控性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患者既往存在新发脑梗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言语障碍、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头晕,且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动脉狭窄、多发性颈动脉狭窄。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化使用营养神经、改善凝血功能、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如甲钴胺、硝苯地平、拜阿司匹林等,并根据患者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合理确定疗程和剂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采用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首先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对双上肢进行加压,维持2min ~3min 后,解除4min 压力感,随后再次进行加压训练,每日进行2次(上午、下午分别进行),每5个循环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PI (搏动指数)、EDV (舒张期血流速度)、PSV (收缩期血流速度)、BI 评分、MMSE 评分。

BI 评分(Barthel 指数;生活质量)[2]:主要评估当前洗澡、平地
行走、进食、修饰、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穿衣等情况,最高分100分,若生活质量越好,分数越高。

MMSE 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3]:最高分值30分,最低
分值0分,包含七个维度,即定向力、时间向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空间、地点向力,若认知功能越严重,分数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软件,在差异具有意义时,用P <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PI、EDV、PSV 优于对照组(P <0.05)。

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颈总动脉血流指标
组别
例数
(n)PI EDV (cm/s)PSV (cm/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50 1.98±0.67 1.03±0.0913.29±2.4921.89±3.3751.39±5.6865.72±4.61对照组50 1.95±0.58 1.58±0.1413.53±2.5616.53±2.4951.42±5.2158.68±3.22T 值-0.1365 5.65480.328513.95650.418519.7458P 值-P >0.05P <0.05P >0.05P <0.05P >0.05P <0.05观察组BI 评分、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

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MMSE、BI 评分 [分,(±s)]
组别例数BI 评分
MMSE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55.13±4.5886.19±7.1915.74±1.2324.86±3.58对照组5055.98±4.6276.58±6.3715.23±1.4621.31±2.85t 值-0.319614.86590.569811.6395P 值
-P >0.05
P <0.05
P >0.05P <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心脑血管常见病,早期可因为脑部血供障碍或中断,导致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缺氧,处于较差水平状态,同时还可加重脑氧代谢障碍现象,为了及时控制病情恶化,还需合理选择一项干预措施。

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是近年来临床开始广泛的一项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脑功能,改善血管功能,调节、激发机体自身应激性保护能力,改善当前脑血流指标和脑氧代谢指标。

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PI、EDV、PSV 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BI 评分、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由此说明,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干预能够为预后改善鉴定良好基础,全面改善机体疾病状态,恢复原本脑部氧供和血供,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恢复原本脑氧代谢状态,缩小脑梗死体积。

总而言之,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当前脑血流指标和脑氧代谢,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效果显著,方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控制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杨永刚,钱玉中,赵会颖等.远程缺血预适应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再
发脑梗死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65(23):87-88.
[2] 陈艳洁,赵紫烨,朱丽霞等.缺血预适应训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相关性
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2):257-259.
[3] 曹友林,段志辉.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2):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