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现场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砌体结构现场检测⽅法
第七章砌体结构现场检测⽅法
7.1概述
在砌体⼯程现场原位检测技术研究应⽤之前,从墙体上切割下砌体试件,运到试验室进⾏试验,是唯⼀的检测砌体⼒学性能的⽅法。

从六⼗年代开始,我国的⼀些科研单位对轻型回弹仪以及在砌体中的应⽤技术进⾏了试验研究。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新型墙体材料不断涌现,为规范建筑市场的需要,1990年1⽉颁布实施了《砌体基本⼒学性能试验⽅法》GBJ129。

从⼋⼗年代末到九⼗年代初,我国砌体⼯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也特别活跃。

在这⼀时期主要的现场原位检测技术研究成果有:冲击法、扁顶法、轴压法、单砖双剪法、取芯法、顶推法、推出法、砂浆⽚剪切法、砌体通缝单剪法、筒压法、点荷法、拉拔法、应⼒波法、射钉法等⼗多种⽅法。

其中,回弹法、轴压法、冲击法、推出法、筒压法编制出了地⽅规程。

2000年7⽉颁布的《砌体⼒学性能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纳⼊了⼗种检测⽅法。

近⼏年,⼜颁布了贯⼊法测定砂浆强度、回弹法测定烧结砖强度的检测⽅法。

这些⽅法能测试,砌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砌体的⼯作应⼒,弹性模量,砌筑砂浆强度,砌筑砖强度。

检测的指标,应⽤于砌体⼯程施⼯质量的检测、鉴定,房屋的加层、改造,以及古建筑砌体⼯作应⼒、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测定。

本章选择了⽬前强度检测应⽤较⼴的⼏种⽅法,将其特点、⽤途和限制条件列于表7.1中,相关单位可以根据⼯程的特点和试验条件进⾏选⽤。

但在试验中不得构成结构或构件的安全问题。

这些⽅法不适⽤于,遭受环境侵蚀和⽕灾等灾害损伤砌体部位的强度测试。

表7.1-1 试验⽅法特点⼀览表
7.2 回弹法检测烧结普通砖抗压强度
7.2.1 抽样⽅法
7.2.1.1 对检测批的检测,每个检验批中可布置5—10个检测单元,共抽取50—100块砖进⾏检测;
7.2.1.2块材检测批数量的最⼩样本容量不宜⼩于表7.2.3,A类的要求限定值。

7.2.1.3 回弹法检测烧结普通砖的抗压强度宜配合取样检验的验证。

7.2.2 主要仪器设备:HT75型回弹仪。

7.2.3 检测⽅法
7.2.3.1 回弹测点布置在外观质量合格的条⾯上,每块砖的条⾯布置5个回弹测点,测点应避开⽓孔等且测点之间应留有⼀定间距。

7.2.3.2 回弹法检测烧结普通砖的抗压强度宜配合取样检验的验证。

7.2.4 数据处理及强度推定
7.2.4.1 以每块砖的回弹测试平均值Rm 位计算参数,按相应的测强曲线计算单块砖的抗压强度换算值;当没有相应的换算强度曲线时,经过试验验证后,可按式(7.2.6-1)计算单块砖的抗压强度换算值:
粘⼟砖:页岩砖:(精确⾄⼩数点后⼀位)(7.2.-1)
煤矸⽯砖:
式中 i m R ,—第i 块砖回弹测试平均值;
i f ,1—第i 块砖抗压强度换算值。

7.2.4.2 抗压强度的推定,以每块砖的抗压强度换算值位代表值,检测批的标准差σ为未知时,计量抽样检测批均值µ(0.5分位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和下限值可按式(7.2.6-2)计算:
ks m +=1µ (7.2.-2) ks m -=2µ
式中 1µ—均值(0.5分位值)µ推定区间上限值;
2µ—均值(0.5分位值)µ推定区间下限值;
m —样本均值; s —样本标准差;
k —推定系数,取值见表7.2.6。

7.2.4.3 抗压强度的推定,以每块砖的抗压强度换算值位代表值,检测批的标准差σ为未知时,计量抽样检测批有95%保证率的标准(0.05分位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和下限值可按式(7.2.4-3)计算。

s k m x k 11,-= (7.2.-3) s k m x k 22,-=
式中 1,k x —均值(0.05分位值)µ推定区间上限值;
2,k x —均值(0.05分位值)µ推定区间下限值;
m —样本均值;
s —样本标准差;
—推定系数,取值见表7.2.6。

21k k 和5.3208.1,,1-=i m i R f 4
.3106.1,,1-=i
m i
R
f 0
.2705.1,,1-=i m i R f
7.2.4.4 计量抽样检测批的检测结果,宜提供推定区间。

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宜位0.90,并使错判概率和漏判概率均位0.05。

特殊情况下,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可为0.85,使漏判概率为0.10,错判概率仍为0.05。

7.2.4.5 结构材料强度计量抽样的检测结果,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差值应予以限制,不宜⼤于材料相邻强度等级的差值和推定区间上限值算术平均值的10%两者中的较⼤值。

7.3 回弹法检测砂浆强度
7.3.1 抽样⽅法
7.3.1.1 测位宜选在承重墙的可测⾯上,并避开门窗洞⼝及预埋件等附近的墙体。

墙⾯上每个测位的⾯积宜⼤于0.3m2。

7.3.1.2 每个测位内均匀布置12个弹击点。

选定弹击点应避开砖的边缘、⽓孔或松动的砂浆。

相邻两弹击点的间距不应⼩于
20mm 。

7.3.2 主要仪器设备
7.3.2.1 HT20型回弹仪,其试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

7.3.2.2 砂浆回弹仪应每半年校验⼀次。

7.3.2.3 在⼯程检测前后,均应对回弹仪在钢砧上做率定试验,在钢钻上率定平均回弹值为74±2。

7.3.3 检测⽅法
7.3.3.1 同⼀设计强度等级砌筑单位为⼀检测单元每个检测单元应布置不少于6个测区,每个测区应布置不少于5个测位。

7.3.3.2 测位初的粉刷层、勾缝砂浆、污物等应清除⼲净;弹击点处的砂浆表⾯,应仔细打磨平整,并除去浮灰。

7.3.3.3 在每个弹击点上,使⽤回弹仪连续弹击3次,第1、2次不读数,仅记读第3次回弹
值,精确⾄1个刻度。

测试过程中,回弹仪应始终处于⽔平状态,其轴线应垂直于砂浆表⾯,且不得移位。

7.3.3.4 在每⼀测位内,选择1~3处灰缝,⽤游标卡尺和1%的酚酞试剂测量砂浆碳化深度,读数应精确⾄0.5 mm.。

7.3.4.数据处理
7.3.4.1 从每个测位的12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最⼤值、最⼩值,将余下的10 个回弹值计算平均值,以R 表⽰。

7.3.4.2 每个测位的平均碳化深度,应取该测位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以d 表⽰,精确⾄0.5mm 。

平均碳化深度⼤于3mm 时,取3.0mm 。

7.3.4.3 第i 个测区中第j 个测位的砂浆强度换算值,应根据该测位的平均回弹值和平均碳化深度值,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mm d 0.1≤时:
57
.35
210
97.13R
f ij -?= (7.3.-1)
当mm mm <m<0.30.1时:
04
.34
210
85.4R
f ij -?= (7.3.-2)
当mm d 0.3≥时:
60
.35210
34.6R
f ij -?= (7.3.-3)
式中 ij f 2—第i 个测区中第j 个测位的砂浆强度值(MPa );
d —第i 个测区中第j 个测位的平均碳化深度(mm ); R —第i 个测区中第j 个测位的平均回弹值。

7.3.4.4 测区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
1
1
21
21n j ij i f n f (7.3.-4)
7.4 贯⼊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
7.4.1 抽样⽅法
7.4.1.1 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时,应以⾯积不⼤于25㎡的砌体构件或构筑物为⼀个构件。

7.4.1.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取龄期相近的同楼层、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砌筑砂浆且不⼤于250m3砌体为⼀批,抽检数量不应少于砌体总构件数的30%,且不应少于6个构件。

基础砌体可按⼀个楼层计。

7.4.1.3 被检测灰缝应饱满,其厚度不应⼩于7mm,并应避开竖缝位置、门窗洞⼝、后砌洞⼝和预埋件的边缘。

7.4.1.4 多孔砖砌体和空⽃墙砌体的⽔平灰缝深度应⼤于30mm。

7.4.1.5 检测范围内的饰⾯层、粉刷层、勾缝砂浆、浮浆以及表⾯损伤层等,应清除⼲净;应使待测灰缝砂浆暴露并经打磨平整后再进⾏检测。

7.4.1.6 每⼀构件应测试16点。

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平灰缝上,相邻测点⽔平间距不宜⼩于240mm,每条灰缝测点不宜多于2点。

7.4.2.主要仪器设备
7.4.2.1 贯⼊法检测使⽤的仪器应包括贯⼊式砂浆强度检测仪简称贯⼊仪(图7.4.4—1)、贯⼊深度测量表。

7.4.2.2 贯⼊仪及贯⼊深度测量表必须具有制造⼚家的产品合格证、中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及法定计量部门的校准合格证,并应在贯⼊仪的明显位置具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名、商标、出⼚⽇期和中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标志CMC 等。

7.4.2.3 贯⼊仪应满⾜下列技术要求:
—贯⼊⼒应为800±8N ; —⼯作⾏程应为20±0.1㎜。

7.4.2.4 贯⼊深度测量表(图7.4.4—2)应满⾜下列技术要求:
—最⼤量程应为20±0.02㎜; —分度值应为0.01㎜。

7.4.2.5 测钉长度应为40±0.10㎜,直径应为3.5㎜,尖端锥度应为45°。

测钉量规的量规槽长度应为10
.00
5.39 ㎜。

7.4.2.6 贯⼊仪使⽤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7.4.3 检测⽅法
7.4.3.1 贯⼊检测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1、将测钉插⼊贯⼊杆的测钉座中,测钉尖端朝外,固定好测钉;
2、⽤摇柄旋紧螺母,直⾄挂钩挂上为⽌,然后将螺母退⾄贯⼊杆顶端;
3、将贯⼊仪扁头对准灰缝中间,并垂直贴在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握住贯⼊仪把⼿,扳动扳机,将测钉贯⼊被测砂浆中。

7.4.3.2 每次试验前,应清除测钉上附着的⽔泥灰渣等杂物,同时⽤测钉量规检验测钉的长度;测钉能够通过测钉量规槽时,应重新选⽤新的测钉。

1— 扁头;2—测钉;3—主体;4—贯⼊杆;5—⼯作弹簧; 1—百分表;2锁紧螺钉;
6—调整螺母;7—把⼿;8—螺母;9—贯⼊杆外端; 3—扁头;4—测头 10—扳机;11—挂钩;12—贯⼊杆端⾯;13—扁头端⾯
图7.2.4—1 贯⼊仪构造⽰意图图7.2.4—2 贯⼊深度测量表⽰意图
7.4.3.3 操作过程中,当测点处的灰缝砂浆存在空洞或测孔周围砂浆不完整时该测点应作废,另选测点补测。

7.4.3.4贯⼊深度的测量应按下列程序操作: 1、将测钉拔出,⽤吹风器将测孔中的粉尘吹⼲净;
2、将贯⼊深度测量表扁头对准灰缝,同时将测头插⼊测孔中,并保持测量表垂直于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从表盘中直接读取测量表显⽰值`
i d 并记录在记录表中,贯⼊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i i d d '-=00.20 (7.4.-1)
式中 i d '—第i个测点贯⼊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0.01mm;
i d —第i个测点贯⼊深度值,精确⾄0.01mm。

3、直接读数不⽅便时,可⽤锁紧螺钉锁定测头,然后取下贯⼊深度测量表读数。

7.4.3.5当砌体的灰缝经打磨仍难以达到平整时,可在测点处标记,贯⼊检测前⽤贯⼊深度测量表测读测点处的砂浆表⾯不平整度读数0
i d 然后再在测点处进⾏贯⼊检测,读取i d ',则贯⼊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i i i d d d '-=0 (7.4.-2)
式中 i d —第i个测点贯⼊深度值,精=确⾄0.01mm ;
i d —第i个测点贯⼊深度测量表的不平整度读数,精确⾄0.01mm ;
i d '—第i个测点贯⼊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0.01mm 。

7.4.4数据处理
7.4.4.1检测数值中,应将16个贯⼊深度值中的3个较⼤值和3个较⼩值剔除,余下的10个贯⼊深度值可按下式取平均值;
∑==
10
1
10
1i i
dj d
m (7.4.-1)
式中 d j m —第j个构件的砂浆贯⼊深度平均值,精确⾄0.01mm ;
i d —第i个测点的贯⼊深度值,精确⾄0.01mm 。

7.4.4.2根据计算所得的构件贯⼊深度平均值dj m ,可按不同的砂浆品种由第7.4.7条查得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c
j f ,2。

7.4.4.3按批抽检时,同批构件砂浆应计算其平均值c f m 2
和变异系数c
f 2
δ。

7.4.4.4砌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c
e f ,2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该构件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c
e f ,2=c
j f ,2 (7.4.-4)-
式中 c
e f ,2—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0.1MPa ;
c
j f ,2—第j个构件的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0.1MPa 。

2、.当按批抽检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e f 1,2=c f m 2
(7.4.-5)
c
e f 2,2=
75
.0min ,2c
f (7.4.-6)
式中 c
e f 1,2—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之⼀,精确⾄0.1MPa ;
c
e f 2,2—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之⼆,精确⾄0.1MPa ;
c f m 2
—同批构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0.1MPa ;
c
f min ,2—同批构件中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最⼩值,精确⾄0.1MPa 。

应取公式(7.4-5)和(7.4-6)中的较⼩值作为该批构件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c
e f ,2。

7.4.4.5对于按批抽检的砌体,当该批构件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变异系数不⼩于0.3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7.4.5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
表7.4.5 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Mpa )
注:在采⽤第7.4.5条的砂浆抗压强度换算表时,应⾸先进⾏检测误差验证试验,试验⽅法可按JGJ/T136—2001 J131—2001附录E的要求进⾏,试验数量和范围应按检测的对象确定,其检测误差应满⾜JGJ/T136—2001 J131—2001附录E第E.0.10条的规定,否则应按本规程附录E的要求建⽴专⽤测强曲线。

有专⽤测强曲线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的计算应优先采⽤专⽤测强曲线。

7.5 点荷法检测砂浆强度
7.5.1 取样⽅法
从每个测点处,宜取出两个砂浆⼤⽚,⼀⽚⽤于检测,⼀⽚备⽤。

7.5.3.1 制备试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从每个测点处剥离出砂浆⼤⽚。

2、加⼯或选取的砂浆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厚度为5~12mm ,预估荷载作⽤半径为15~25mm ,⼤⾯应平整,但其边缘不要求⾮常规则。

3、在砂浆试件上画出作⽤点,量测其厚度,精确⾄0.1mm 。

7.5.3.2 在⼩吨位压⼒试验机上、下压板上分别安装上、下加荷头,两个加荷头应对齐。

7.5.3.3 将砂浆试件⽔平放置在下加荷头上,上、下加荷头对准预先画好的作⽤点,并使上加荷头轻轻压紧试件,然后缓慢匀束施加荷载⾄试件破坏。

试件可能破坏成数个⼩块。

记录荷载值,精确⾄0.1kN 。

7.5.3.4 将破坏后的试件拼接成原样,测量荷载试件作⽤点中⼼到试件破坏线边缘的最短距离即荷载作⽤半径,精确⾄0.1mm 。

7.5.4 数据处理
7.5.4.1 砂浆试件的抗压强度换算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09
.1652)
1.13.33(-=ij ij ij ij N f εε(7.5.-1)
)
15.0/(15+=rij ij ε(7.5.-2)
[]
4.0)11.0(03.0/16++=tij tij ij ε(7.
5.-3)
式中 ij N —点荷载值(kN );
ij 5ε—荷载作⽤半径修正系数; ij 6ε—试件厚度修正系数;
ij r —荷载作⽤半径(mm ); ij t —试件厚度(mm )。

7.5.4.2 测区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
1
1
21
21n j ij i f n f (7.5.-4)
7.5.5.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时,除提供砌筑砂浆强度必要的测试参数外,还应提供受影响层的深度:
1.砌筑砂浆表层受到侵蚀、风化、剔凿、冻害影响的构件。

2.遭受⽕灾影响的构件。

3 .使⽤年数较长的结构。

7.6 筒压法检测砂浆强度
7.6.1 抽样⽅法
每组试样取样点不少于10个,砂浆重量4000g以上;砂浆从距墙表⾯20mm以内的⽔
⾄恒重,待冷却⾄室温后备⽤。

7.6.3.2 每次取烘⼲样品约1000g,置于孔径5mm、10mm、15mm的标准砂⽯筛所组成的套筛中,机械摇筛2min或⼿⼯摇筛1.5min。

称取粒径5~10mm和10~15mm的砂浆颗粒各250g,混合均匀后即为⼀个试样。

共制备三个试样。

7.6.3.3每个试样应分两次装⼊承压筒。

每次约1/2,在⽔泥跳桌上跳振5次。

第⼆次装料并跳振后,整平表⾯,安上承压盖。

如⽆⽔泥跳桌,可按照砂、⽯紧密体积的试验⽅法颠击密实。

7.6.6.4将装料的承压筒置于压⼒机上,盖上承压盖,开动压⼒试验机,应于20~40s内均匀加荷⾄规定的筒压值后,⽴即卸荷。

不同品种砂浆的筒压荷载分别为:
⽔泥砂浆、⽯粉砂浆为20kN;
⽔泥⽯灰混合砂浆、粉煤灰砂浆为10kN。

7.6.3.5将施压后的试样倒⼊由孔径5mm和10mm标准筛组成的套筛中,装⼊摇筛机摇筛2min或⼿⼯摇筛1.5min,筛⾄每隔5s的筛出量基本相同。

7.6.3.6称量各筛筛余量(精确⾄0.1g),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重量相⽐,相对差值不得超过试样重量的0.5%;当超过时,应重新进⾏试验。

7.6.4.数据处理
7.6.4.1标准试样的筒压⽐,应按下式计算:
3
2121t t t t t T IJ +++=
(7.6.-1)
式中 IJ T —第i 个测区中第j 个试样的筒压⽐,以⼩数计;
t t t ++21—分别为孔径5mm 、10mm 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

7.6.4.2测区的砂浆筒压⽐,应按下式计算:
)(3/1321i i i i T T T T ++= (7.6.-2)
式中 i T —第i 个测区的砂浆筒压⽐平均值,以⼩数计;精确⾄0.01;
321i i i T T T ++—分别为第i 个测区三个标准砂浆试样的筒压⽐。

7.6.6.3 根据筒压⽐,测区的砂浆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泥砂浆: 06
.22)(58.34i i T f = (7.6.-3)
⽔泥⽯灰混合砂浆:2
,2)()(1.6i i i T T f += (7.6.-4)粉煤灰砂浆:2
,2)(8.32)(4.952.2i I i T T f +-= (7.6.-5)⽯粉砂浆:2
,2)(9.44)(9.137.2I i i T T f +-= (7.6.-6)
7.7 切割法检测砖砌体抗压强度
7.7.1 取样⽅法
7.7.1.1 ⼀个试件的尺⼨:厚为墙体厚度,⾼为厚度的3倍左右、宽0.5⽶左右的砌体。

7.7.1.2抽取部位:⼀般宜在窗孔洞部位切取试件;同⼀墙体上,砌体切取数不宜多于⼀个;切取砌体的⽔平净距不得⼩于2.0m 。

7.7.1.3抽取数量:砌筑的同⼀种砖(或块材)和砂浆的强度等级试件,⼀组不宜少于6个。

7.7.2 主要仪器设备 7.7.2.1板锯、切割机;
7.7.2.2压⼒机或反⼒架千⽄顶系统(吨位⼤于2000kN ,上下压板⾯积5003500mm )。

7.7.3 检测⽅法
7.7.3.1试件应作外观检查,当有碰撞或其他损伤痕迹时应作记录;当试件破损严重或断裂时,应舍去该试件;
7.7.3.2把放置试件的垫板上⾸先均匀铺上砂浆,然后浆试件垂直地放置在垫板上,试件表⾯⽤⽔泥砂浆找平,找平砂浆应适当浇⽔养护,以免开裂。

7.7.3.3试压时,座浆与找平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砌体应保持原有的含湿状态。

7.7.3.4在试件四个侧⾯上,应画出竖向中线。

在试件⾼度的1/4、1/2、3/4处,应分别测量试件的宽度与厚度,测量精度应为1mm ,测量结果应采⽤平均值。

试件的⾼度,应以垫板顶⾯为准,量⾄找平层顶⾯。

7.7.3.5试件的安装,应先将试件吊起,清除粘在垫板下的杂物,然后置于试验机的下压板上。

当试件承压板⼩于试件截⾯尺⼨时,应加刚性垫板;当试件承压⾯与压板的接触⾯不均匀紧密时,尚应垫平。

试件就位时,应使试件四个侧⾯的竖向中线对准压⼒机的轴线。

7.7.3.6试验采⽤分级加载。

每级的荷载,应为预估荷载值的10%,并应在1~1.5min 内均匀加完;恒荷1~2min 后施加下⼀级荷载。

施加荷载时,不得冲击试件。

施加荷载过程中,应有试验⼈员观察砌体四周第⼀条裂缝出现的时间,并及时作好记录。

7.7.3.7加荷⾄预估破坏荷载值的80%后,应按原定加荷速度连续加荷,直⾄试件破坏。

当试件裂缝急剧扩展和增多,测⼒计指针明显回退时,应定为该试件丧失承载能⼒⽽达到破坏状态。

其最⼤荷载读数应为该试件的破坏荷载值。

7.7.4 数据处理
7.7.4.1单个试件的抗压强度f c.m ,应按下式计算,其计算结果取值应精确⾄0.1N/mm :
A N f cm /= (7.7.-1)
式中 f c.m —试件的抗压强度(0.1N/mm 2
);
N —试件的抗压破坏荷载值(N );
A —试件的截⾯⾯积(mm 2),按5.4条测得的试件平均宽度和平均厚度计算。

7.7.4.2抗压强度值f c.m 应按试验结果乘以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ψ应按下式计算:
A
s 2072.01
+
=
ψ(7.7.-2)
式中ψ—修正系数;
s —试件的截⾯周长(mm )。

7.7.4.3换算成标准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u i j f =ψ2f c.m (7.7.-3)式中 u i j f —值个砌体的抗压强度平均
第i (MPa )。

7.7.4.4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
1
11
1
n j mij n mi f f (7.7.-4)
式中 1n —砌体的个数。

7.7.5 当砌体偏⼼受压破坏,其承载⼒数据为异常数据。

7.8 原位轴压法测定砖砌体抗压强度
7.8.1.抽样⽅法
7.8.1.1测试部位宜选在墙体中部距楼、地⾯1m左右的⾼度处;槽间砌体每侧的墙体宽度不应⼩于1.5m.。

7.8.1.2同⼀墙体上,测点不宜多于1个,且宜选在沿墙体长度的中间部位。

7.8.1.3两测间的⽔平净距不得⼩于3.0 m。

7.8.1.3测试部位不得选在挑梁下、应⼒集中部位以及墙梁的墙体计算⾼度范围内。

7.8.2主要仪器设备
表7.8.3 ⽔平槽尺⼨
7.8.3 检测⽅法
7.8.3.1在测点上开凿⽔平槽孔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4—扁式千⽄顶;5—拉杆(共4根);6—反⼒板;
7—螺母;8—槽间砌体;9—砂垫层
7.8.3.2 在槽孔间安放原位压⼒机(图7.8.5)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上槽内的下表⾯扁式千⽄顶的顶⾯,应分别均匀铺设湿细砂或⽯膏等材料的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0mm.。

2、将反⼒板置于上槽孔,扁式千⽄顶置于下槽孔,安放四根钢拉杆,使两个承压板上下对齐后,拧紧螺母并调整其平⾏度;四根拉杆的上下螺母间的净距误差不应⼤于2mm 。

3、正式测试前,应进⾏试加荷载试验,试加荷载值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

检查测试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上下压板
和砌体受压⾯接触是否均匀密实.经试加荷载,测试系统正常后卸荷,开始正式测试.。

7.8.3.3 正式测试时,应分级加荷。

每级荷载可取预估破坏荷载的10%,并应在1~1.5min 内均匀加完,然后恒载2min 。

加荷⾄预估破坏荷载的80%后,应按原定加荷连续加荷,直⾄槽间砌体破坏。

当槽间砌体裂缝急据扩展和增多,油压表的指针明显回退时,槽间砌体到达极限状态。

7.8.3.4试验过程中,如发现上下压板与砌体承压⾯因接触不良,致使槽间砌体呈局部受压状态时,应停⽌试验。

此时应调整试验装置,重新试验,⽆法调整时应更换测点。

7.8.3.5试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槽间砌体初裂缝与裂缝开展情况。

当试件裂缝急剧扩展和增多,测⼒计指针明显回退时,应定为该试件丧失承载能⼒⽽达到破坏状态。

其最⼤荷载读数应为该试件的破坏荷载值。

记录逐级荷载下的油压表读数、测点位置、裂缝随荷载变化情况简图等。

7.8.4.数据处理
7.8.4.1根据槽间砌体初裂和破坏时的油压表读数,分别减去油压表的初始读数,按原位压⼒机的效验结果,计算槽间砌体的初裂荷载值和破坏荷载值。

7.8.4.2 槽间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IJ uij uij A N f /= (7.8.-1)
式中 u i j f ——强度个测点槽间砌体的抗压
个测区第第j i (MPa ); uij N ——破坏荷载值
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
个测区第第j i (N );
IJ A ——⾯积个测点槽间砌体的受压
个测区第第j i (mm 2
)。

7.8.4.3 槽间砌体抗压强度换算为标准砌体的抗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 i j u i j m i j f f ε/= (7.8.-2)
o i j l i j σε54.036.1+= (7.8.-3)
式中 u i j f ——强度个测点槽间砌体的抗压
个测区第第j i (MPa )
; lij ε——原位轴压法的⽆量纲的强度换算系数;
oij σ——该测点上部墙体的压应⼒(MPa ),其值可按墙体实际所承受的荷载标准值
计算。

7.8.4.4 测区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
1
11
1
n j mij n mi f f (7.8.-4)
式中 u i j f —平均值个测区砌体的抗压强度第i (MPa )
: 1n —测区的测点数。

7.8.5.异常现象的处理
当砌体偏⼼受压或局压破坏,其承载⼒数据为异常数据。

7.9 强度推定
7.9.1 按现⾏国家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中格拉布斯检验法或狄克逊检验法,检出和剔除检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度异常值。

检出⽔平α取0.05,剔除⽔平α取0.01。

不得随意舍去异常值,应检查是否系材料或施⼯质量变化等原因导致出现异常值。

7.9.2本节强度推定适⽤于回弹法、点荷法、筒压法检测砂浆强度和切割法、原位轴压法测定砌体抗压强度,这些⽅法应给出每个测点的检测强度值ij f ,每⼀测区的强度平均值,并以测区强度平均值作为代表值。

7.9.3分别计算每⼀检测单元的强度平均值f µ、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δ。

7.9.4 每⼀检测单元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等级,应分别按下列规定进⾏推定: 7.9.4.1 当测区数不⼩于6时:
m f ,2>2f (7.9.-1) min ,2f >0.752f (7.9.-2)
式中 m f ,2—同⼀检测单元,按测区统计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
2f —砂浆推定强度等级所对应的⽴⽅体抗压强度值(MPa);
min ,2f —同⼀检测单元,测区砂浆抗压强度的最⼩值(MPa )。

7.9.4.2 当测区数n 2⼩于6时:
min ,2f >2f (7.9.-3)
7.9.4.3 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于0.35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的原因,若系检测单元划分不当,宜重新划分,并可增加测区数进⾏补测,然后重新推定。

7.9.5 每⼀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应分别按下列规定进⾏推定: 7.9.5.1 当测区数2n 不⼩于6时:
k f =m f -ks (7.9.-1)
式中 k f —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
m f —同⼀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k—与α、c 、2n 有关的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见表7.9.5;α—确定强度标准值所取的概率分布下分位数,取α=0.05;C—置信⽔平,取:C=0.60。

表7.9.5 计算系数
注:C=0.60,α=0.05。

7.9.5.2 当测区数2n ⼩于6时:
k f =min ,mi f (7.9.-2)
式中 m i n ,mi f —同⼀检测单元中,测区砌体抗压强度的最⼩值(MPa )。

7.9.5.3 每⼀检测单元的砌体抗压强度,当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δ分别⼤于0.2或0.25时,不宜直接按式(7.9.5-1)计算。

此时应检查检测结果离散性较⼤的原因,若查明系混⼊不同总体的样本所致,宜分别进⾏统计,并按式(7.9.5-1)确定标准值。

7.9.6各种检测强度的最终计算或推定结果,均应精确⾄0.01MPa 。

7.10 饰⾯砖粘接强度检测
7.10.1 抽样⽅法
7.10.1.1 现场镶贴的外墙⾯砖⼯程每300㎡同类墙体取⼀组试样,每组3个,每⼀楼层不得少于1组;不⾜300㎡同类墙体,每2层取1组试样,每组3个,其每组3个,其每组试样平均粘结强度不应⼩于0.40MPa ;
7.10.1.2 带饰⾯砖的预制墙板,每⽣产100块预制墙板取1组试样,每组在3块板中各取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