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蜘蛛》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填空。

(1)《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

(2)小品文是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_______说明文,是一种兼有___与______特点的文
体。

它的特点是____性、_____性、_____性。

(3)阅读和写说明文时,应抓住事物的_____。

说明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结合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空的蛛网从此不再行( ),逐日破坏下去,至于飞散、消灭。

A. 修复
B. 修补
C. 修理
D. 修缮
3.结合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披甲的飞将)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

蜘蛛只能( )地在网上望一望。

A. 惆怅
B. 茫然
C. 怅然
D. 恍然
4.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屋檐(yán)蚊蚋(ruì)剌剌(là)粘住(zhān)
B. 怅然(chànɡ)堤防(dī) 蜾蠃(luǒ) 飞将(jiànɡ)
C. 挣扎(zā)兜住(dōu) 敏捷(jié) 翅膀(chì)
D. 诸葛亮(ɡě) 捆缚(fù) 逐日(zhú) 再行(xínɡ)
5.结合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但是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比方有一个甲虫飞入网里,被( )了,但是它的甲很厚,很重。

A. 缚住
B. 粘住
C. 困住
D. 兜住
6.结合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 )
A. 捆缚
B. 捆绑
C. 束缚
D. 缠绕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7.学习了课文《蜘蛛》后,班级开展了“关爱动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野生动物物种正迅速减少,21世纪,已经灭绝了5400种,专家们预测,从1990年到2016年,还可能有包括动物、植物、菌类及其他低等生物在内的240万种生命消失。

材料二自1970年到2010年,地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35%,陆地、淡水和海洋的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约40%。

(《地球生存报告》)
材料三19世纪初,北美大陆有6000多万头野牛,到1990年,只剩下不到1000头;四种犀牛已经灭绝了两种,特别是在近20年间,黑犀牛的数量减少了97%。

(2)电视台打算根据上述材料拍摄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请你帮他们拟一则
简短的广告词,提醒人们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不少于10字)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
8.青蛙
①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青蛙与农业生产
的密切关系。

农民以青蛙鸣声的早晚和大小,来估计庄稼的丰歉情况。

唐人章孝标有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青蛙。


②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

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
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

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头是向里伸向咽喉的。

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前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

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

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

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

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

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③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

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够吃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2000只。

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6至8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

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④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

我想起已逝的画家齐白石的
一段故事。

1957年,我国著名戏剧家老舍曾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

命题要求把无形的青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着实很棘手,但白石老人苦苦构思之后,挥毫画成这样一幅杰作:
一片急湍的流水从山间乱石中泻出,水中夹着几只活泼的蝌蚪,高处再抹几笔远山相衬,把诗的意境含蓄地烘托出来了。

人们透过这几只蝌蚪形象,仿佛听到十里山泉里传来的阵阵蛙鼓。

这个故事虽然是指文艺创作要独辟蹊径,但也说明白石老人对于蛙的生活史是多么熟悉啊。

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⑤青蛙不仅对农作物好处极大,也为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科学家
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构造,制成了“电子蛙眼”,用它来遥控万里蓝天中航行的飞机。

机场上的指挥员,凭借“电子蛙眼”的帮助,准确地指挥飞机的降落。

请结合第②段内容,发挥想象力,简要阐述一下青蛙舌头位置和舌尖构造对捕食虫子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说明青蛙眼睛的奇特结构呢?
“电子蛙眼”是根据青蛙眼睛怎样的特点仿制的?(请尽量筛选文中的有关语句作答)
依你之见,“电子蛙眼”除了可以帮助指挥飞机的降落之外,还能有哪些可能的用途呢?(写出两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末尾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对调一下是否更好?为什么?
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捕食的情景。

9.阅读课文《蜘蛛》,回答下面问题。

第一段的谜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第二段中写飞来的是蚊蚋等小虫时都用了哪些动词?动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如“好像我们咬片面包或饼干的不费力气”,“来的飞将是带枪的”,“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这对说明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这倒还没有什么要紧,最可怕的是碰见蜾蠃”,请说说“这”所指的具体内容。

10.阅读《蜘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 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

( )
(2) 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
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

( )
(3) 如果蚊蚋等小虫飞去,触在网上,急待挣扎时,蜘蛛忽然赶到,急忙地把它捉
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

( )( )
五、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1.仿照示例猜谜语。

示例: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花生)
(1)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打一植物)
(2)弟兄三个人,同名不同姓,走路分快慢,午时才相逢。

(打一物品)
(3)高高绿骨儿,圆圆金黄脸,最爱向太阳,盈盈笑不停。

(打一植物)
(4)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

(打一动物)
12.阅读《蜘蛛》,说说下列句子引号中词语的含义。

(1)此后我就留心这八条脚的“诸葛亮”怎样捉拿飞将。

(2)蜘蛛忽然赶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周建人政治活动生物学
(2)文艺性科学文学科学文学通俗
(3)特征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内容较广,包括古今中外作家
作品、产生朝代、体裁概念、流派、文化运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
累。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
意思,要仔细辨析这几个近义词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言环境选择
使用正确的词语。

【解答】
修复:修整使恢复原样;修补: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修理:使残缺、损坏的东西恢复其原来的形状、结构或功用等;修缮:修理建筑物等。

根据语言环境,应该选择“修补”。

故B恰当。

ACD不恰当。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
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解答】
A伤感,失意。

故A不恰当。

B茫然:指无边无际的样子;形容完全不知道的神态。

故B不恰当。

C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结合语境,“怅然”符合要求,故C恰当。

D恍然:突然;忽然;猛然。

故D不恰当。

故选C。

伤感;失意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能力。

此题比较简单,关键是看平时的积累。

平时注意积累易易错音,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
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注意“剌”和“蠃”的读音。

【解答】
C“扎”应读“zhá”。

故C项有误。

AB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运用的能力。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的查字典,把词
语含义搞清楚,最好能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能正确的造句,说明真正理解了
词语含义。

还要多读书,学会结合书中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答】
A.“缚住”指捆住;捕获。

与语境不相符。

故不选A。

B.“粘住”指黏性物(或用黏性物)把物体连接起来。

与语境不相符。

故不选B。

C.“困住”指被约束住。

与语境不相符。

故不选C。

D.“兜住”一般在网把自己网住。

与语境相符。

故选D。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准确把握词语本来的意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情感色彩、适用对象,是否符合语境等方面判断正误。

对近义词从词义、适用范围、搭配关系几个角度辨析,选出最适合的一项。

【解答】
A“捆缚”符合蜘蛛吐丝捕获猎物的特点,使用正确,故选A。

B“捆绑”原意是指人被绳带等束缚拴住。

多用于人,不合句意,故不选B。

C“束缚”本义指被拘囚,后来指捆绑,约束限制,不合句意,故不选C。

D“缠绕”指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不合句意,故不选D。

故选A。

7.【答案】(1)野生动物的物种及数量正急剧减少。

(2)示例:野生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保护它们,人人有责。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今天的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的能力。

解答这诶题目一
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提取句子的
主要信息,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抓住主要内容。

正确找出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即可。

如:野生动物的物种及数量正急剧减少。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

拟写广告语,一要符合主题;二要生动
简洁;三要有号召力和鼓动性。

答案不唯一。

本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8.【答案】【小题1】青蛙舌根和舌尖的特殊位置与构造,使舌头可以伸得更长,伸出的速度更快,从而更容易捕捉到虫子。

【小题2】因为要捕捉虫子,首先必须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判断虫子的准确位置,这就必须依靠一双与众不同的好眼睛。

【小题3】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只要是运动的物体,不管速度多快,朝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

【小题4】(1) 指挥防空炮火,准确地击落来袭的敌机、导弹(2) 装在飞机上,监视地面和水面的活动目标
【小题5】会。

因为对调后结构会更紧凑,也更顺理成章:先集中写青蛙的两个作用,再写其幼虫蝌蚪及画坛趣闻。

【小题6】我捉拿食物的方法各种各样,人称“诸葛亮”。

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我就采取“擒拿法”,迅速赶到,把它们捉住,咬在“嘴”里,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好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慢慢享用。

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我就采用“相缚法”。

用脚拿丝去缚它们,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

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如蜜蜂等,我就采用“游击战”的方法,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

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
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回答。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
可回答此题。

青蛙舌头位置和舌尖构造对捕食虫子的作用:青蛙舌根和舌尖
的特殊位置与构造,使舌头可以伸得更长,伸出的速度更快,从而更容易捕
捉到虫子。

题考查说明文阅读中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阅
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并根据题意,重点阅读蕴含答案的段落,仔细分
析,总结概括。

作者如此详尽地说明青蛙眼睛的奇特结构是因为要捕捉虫子,
首先必须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判断虫子的准确位置,这就必须依靠一双与众不同的好眼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
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由文本可
知,“电子蛙眼”是根据青蛙眼睛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只要是运动的物体,不管速度多快,朝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的特点仿制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阅读中加入与文
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
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答即可。

如:(1) 指挥防空炮火,准确地击
落来袭的敌机、导弹(2) 装在飞机上,监视地面和水面的活动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正确
概括末尾两个自然段段意,分析这两段与上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两个自然
段的顺序对调一下会更好,因为对调后结构会更紧凑,也更顺理成章:先集中写青蛙的两个作用,再写其幼虫蝌蚪及画坛趣闻。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做题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资料,注意语句通顺合即可。

如:我捉拿食物的方法各种各样,人称“诸葛亮”。

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我就采取“擒拿法”,迅速赶到,把它们捉住,咬在“嘴”里,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好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慢慢享用。

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我就采用“相缚法”。

用脚拿丝去缚它们,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

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如蜜蜂等,我就采用“游击战”的方法,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

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9.【答案】【小题1】谜语不能删去。

它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的生活特点——结网捕虫,又赞扬蜘蛛高明如诸葛亮;不仅说明了蜘蛛在网上的位置,描绘了蛛网的形状,而且“稳”“单捉”等词把蜘蛛捉飞将那种稳操胜券的心理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种饶有趣味的开头使文章一开始就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总起全文,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2】写蚊蚋“飞”“触”“挣扎”,写蜘蛛“赶到、捉住、咬、吸食”,或者“咬、回”。

这些动词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3】因为是科普读物,这些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既能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又能吸引读者。

【小题4】“这”指蜘蛛费尽力气捉到甲虫又被它从网里逃脱。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在说明文中,开头往往引用诗文或传说史料等。

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①点题,引出说明对象;②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
加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根据文章内容
可知,本文开头谜语不能删去。

它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的生活特点——
结网捕虫,又赞扬蜘蛛高明如诸葛亮;不仅说明了蜘蛛在网上的位置,描绘了蛛网的形状,而且“稳”“单捉”等词把蜘蛛捉飞将那种稳操胜券的心理十分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种饶有趣味的开头使文章一开始就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总起全文,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能力。

说明文通常会用一些运用修
辞手法的词语或形象生动的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样的词语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它的语境义。

本题写蚊蚋“飞”“触”“挣扎”,写蜘蛛“赶到、捉住、咬、吸食”,或者“咬、回”。

这些动词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引起读
者的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理解能力。

说明文通常会用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形象生动的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说明了xx,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因为是科普读物,这些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既能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又能吸引读者。

本题考查说明文重点词语的含义。

指示性代词“这”,是近指,往往指代前文的内容,答题时可到其前文去找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蜘蛛费尽力气捉到
甲虫又被它从网里逃脱”即是“这”所指代的内容。

10.【答案】(1)打比方
(2)举例子
(3)举例子打比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比较简单,只要熟悉常见
几种说明方法即可。

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

11.【答案】(1) 莲藕
(2) 钟表
(3) 向日葵
(4) 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猜谜语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做题时抓住谜语中的关键
性词语分析判断。

应依次为:(1)莲藕;(2)根据“”钟表;(3) 向日葵;(4) 羊。

12.【答案】(1)这里是指蜘蛛,因为蜘蛛有八只脚而且它的网像八卦,并善于在网中运用智慧捉虫子,所以作者这样戏称。

(2)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蜘蛛的身体部位比作人的身体器官,通俗易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含义,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等。

本题(1)句中“诸葛亮”
这里是指蜘蛛,因为蜘蛛有八只脚而且它的网像八卦,并善于在网中运用智
慧捉虫子,所以作者这样戏称。

(2)句中“嘴”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蜘蛛的身体
部位比作人的身体器官,通俗易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