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羊脂球》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泊桑《羊脂球》读后感
莫泊桑《羊脂球》读后感
《羊脂球》虽然以普法战争的场景开场,却不是一部战争小说。

通俗地讲,这是一部揭露社会问题,批判人性罪恶的小说,与当时宗教界的道德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羊脂球》叙述的故事仅仅在六天时间内完成,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是在一辆奔跑的马车里那狭小的密闭空间。

普法战争爆发期间,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鲁昂城,有十位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乘坐一辆马车由诺曼底逃往哈佛港区。

这些人的身份很特殊,分别是大资本家鸟先生和他的太太,省议会会员加来-拉马东先生及其夫人,省议会会员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位修女(一位满脸麻子的和一位身体羸弱的)以及“民主朋友”戈尔弩兑和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

大家不难看出,从文中这段一千多字的叙述中,各个社会阶层的代表几乎都在这辆流动的马车里出现,在这十位身份各不同的人物中,羊脂球显然是地位最低、命运最凄惨的一位。

但是,仅仅从那么一个开头,读者是不能理解莫泊桑之所以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的。

就像我第一次阅读那样,以为小说只是想通过这些片段表现战争的野蛮和残酷,以及人们为争取和平付出的努力。

然而殊不知,随着阅读延续,小说的精彩向着另外一个角度发展。

马车在行驶,在密闭的车厢里,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羊脂球的身份被眼尖的乘客认出,围绕着她的话题和各种侮辱性的词汇从那三个有身份的女子口中吐出,羊脂球低着头默默地忍受着,习惯性的羞耻让她没有和她们去争辩什么。

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光景,车上的人们差不多都饿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带食物,唯独羊
脂球随身携带了可供自己吃三天的食物。

于是她不计前嫌,将食物分发给车里的人们吃喝。

人性的弱点第一次在这里显露出来,不管先前对她有怎样的蔑视、嘲笑,真到了自己囊中羞涩的时候,无论怎样的架子都放得下来。

那些绅士淑女们吃了羊脂球的食物,为缓解尴尬,假装和她很熟络的样子聊起了最近几天的战事。

羊脂球心里知道那些贵妇人的企图,然而为了不破坏这虚幻的和谐假象,她还是努力做出很乐于和她们聊天的样子。

当马车前进到托特镇时,故事的高潮才真正到来。

经过十三小时的车程,天色已晚,当听到某位日耳曼军官的建议后,马车里的乘客决定在他的小旅店过夜。

然而,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军官强行扣下了他们的马车,提出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

羊脂球出于女性的尊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被迫扣留在托特镇。

他们找到了车夫伏郎卫先生,却被告知他接到了普鲁士军官的指示,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套车上路。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当他们从羊脂球口中得知了军官前夜向她提的要求后,几乎异口同声地向羊脂球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尤其以鸟先生和加来-拉马东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人士,更是急得欲火中烧。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同行的九个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哀求的哀求,讲道理的讲道理,谈条件的谈条件,威胁的威胁,软硬兼施,动用种种阴谋迫使羊脂球就范。

羊脂球顶住了那么多的压力,最终却输在了两位教会修女略带“阴谋”的说教中,她输在了“只要动机是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天主的原谅”这句虚伪的说教上。

当她最终同意放下尊严,和卑鄙的普鲁士军官共度良宵时,心里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

她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自己,让残暴的侵略者满足了他的淫欲,终于使他给大伙放行。

羊脂球本想着九位乘客会对她表示感激,然而事与愿违,大家非
但没有肯定她的付出,反而还像躲避瘟疫似的躲着她,唯恐以和她说话为耻,前行的马车里又出现了乘客们对羊脂球的鄙视和嫌弃。

这次,乘客们都准备了自己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可是戏剧性的一幕是大伙居然没有一个人像之前的羊脂球那样善意地对待她,众人光顾着吃自己的东西,没有人施舍给羊脂球。

羊脂球独自蹲在马车的角落里啜泣,故事在戈尔弩兑先生吹的《马赛曲》里落下帷幕。

莫泊桑在小说里表现的不是人们在战争中的麻木和消极,而是法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里高度腐朽的贵族精神。

无疑羊脂球是善良的,作家把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赋予处在社会底层的妓女身上,无不具有讽刺意味。

在我看来,他是借助妓女的身体之肮脏、灵魂之高尚来反衬贵族阶级的身体之纯洁、灵魂之丑恶。

坐在马车里的十位乘客,除了受害者羊脂球以外,其余九位几乎都戴上了虚伪和冷漠的面具,多多少少和羊脂球的不幸遭遇有着牵连。

哪怕连故事中很少提及的车夫伏郎卫,也无形中跌落到普鲁士军官的“渔网”里,被迫成为他的帮凶。

九位冷漠乘客中,所着笔墨最多的是鸟先生——一位大腹便便的生意人,此人在战前储存普通酒水,战争期间以高档酒的价格卖给法国后勤部队,狠狠地赚了一笔国难财。

他此次搭乘马车前往哈佛港区除了避难以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取之前卖酒所得的一笔巨额款项。

他在整部小说里扮演了一个势利鬼的形象,将自我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甚至在国家利益之上哦。

这样说也许太给鸟先生的脸面增光了,因为在他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国家利益可言,国家的灾难和不幸或许只是成为他赚钱的某种方式罢了。

鸟先生的出场展现了小资本家在这个社会舞台上的形象,没有社会道德和公众良俗可言,为了自我利益不惜抛弃集体甚至国家利益。

代表上流社会阶层的拉马东夫妇和布雷维尔夫妇,从出场到最后无一时刻不流露出虚伪和狡诈。

也许这种虚伪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本性;也许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由环境磨炼出来的人性弱点,
在那辆奔跑的马车里,阴谋和狡诈像从抽大烟的老爷鼻孔里喷出来的尾气一样无处不在,把原本清洁的小车厢污染得令人窒息。

尤其是布雷维尔伯爵,为了维护他头顶戴着的“漂亮的帽子”,为了维护他所在阶级的形象,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绅士模样。

如果这种绅士是真实的,那倒也好,羊脂球兴许会少受些灾难。

然而看完小说我们都知道,伯爵其实是“豆腐嘴刀子心”,面对饥饿来袭时,他表面装作安逸平静,没有鸟先生那种鲁莽贪婪,等所有人接受了羊脂球的食物后,他最后一个才接受,而且嘴里还说着以感恩的心去接受——似乎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的高位。

但是,当后来普鲁士军官要求霸占羊脂球时,他却没有出来维护她;羊脂球饱受凌辱后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他仍然像其他人一样嘲笑和冷淡她,之前伪装出来的绅士模样已经烟消云散。

如此的虚伪,让坐在文字前面观剧的读者不禁感到恶心。

羊脂球是作家在小说里塑造出来的唯一正面形象,这位原本以出卖肉体维持生活的女子,却在文中成了维护正义、施以仁爱的善良公民。

上流社会的阔太太们最瞧不起她,认为这样的职业简直是对女性的侮辱——尽管她们已经在历史舞台上存在了上千年,各种国家法律和政变都不能将她们根除。

政客和商人们偶尔会跟她打交道,发泄下男人们不可言说的淫欲,可是他们也从心里蔑视她,生活中以提到她们的名字为耻——看到了吗,这是怎样赤裸裸的虚伪啊!然而,在羊脂球的内心深处却洋溢着善良正义的人性光芒,这是莫泊桑要竭力推崇的,也是他希望通过这样特殊的角色达到讽刺上流社会的一种目的。

出于职业使然,羊脂球并不害怕与男人睡觉,也不在乎自己的行径是否被他人知晓;然而她却在普鲁士军官提出的要求后三番五次地断然拒绝他,这其中的缘由竟是让阔太太们无法理解也不敢想象的爱国主义、民族节操。

祖国刚刚被普鲁士侵占,在这种国破家亡的痛苦时刻,她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尽管她深知自己在这个国家不受待见,即使在和平
年代,也没有人不对妓女的职业嗤之以鼻。

可是她不在乎,她把个人的爱恨情仇深埋在心底。

就是这样的正义和高尚,把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

绅士们越对她冷漠,阔太太们越对她鄙视,她的崇高精神越是在这部剧里显现出来。

正所谓“商女亦知亡国恨”啊,在这种特殊年代的特殊境遇里,外部的压力(普鲁士军官的威胁)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境和品格。

莫泊桑以写讴歌妓女的小说成名,成名后的他又写了很多短篇小说,其中涉及到妓女题材的占了三分之一。

这也许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后来那些小说中出现的妓女,都没有最初塑造“羊脂球”这个角色来得形象和丰满。

所以,后世的评论家一提到莫泊桑就要无意识地将他和《羊脂球》的成就联系起来,估计也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