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辉:留住文化『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家辉:留住文化『乡愁』
郑映
【期刊名称】《公民导刊》
【年(卷),期】2017(000)011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郑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在梁平区屏锦镇芋禾村临街的一间老式平房里,记者见到了该区人大代表徐家辉。
他一边雕刻,一边给记者介绍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绘稿、雕版、印刷、装裱……几把雕刀游刃在指尖,精湛的技艺让雕版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记者不曾想到,在这间仅100平米的工作室里,能制作出享誉世界的木版年画。
今年51岁的徐家辉,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为其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发展,他已经努力了三十多年。
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徐家辉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代价。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清末民初进入鼎盛时期。
徐氏家族是当年梁平年画的出产大户,早在1776年就创立了“信力足”年画名号。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正是其年画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徐氏先辈又先后创立了“德和泰”“和盛友”“信立号”等众多梁平最有影响力的年画名号。
然而,到徐家辉出生的20世纪60年代,梁平年画早已停止生产,家中原有的年
画雕版大都做了柴火,“只有我的祖父徐典隆还晓得一些,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从小就喜欢年画,对传统技艺失传感到惋惜,决心恢复祖传年画制作,就缠着祖父教我。
”
祖父去世之前,将祖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留给徐家辉,并对他说:“别指望靠年画养家,只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行!”
手艺虽然学到了,但真正要将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出来,却不是件容易事。
上世纪90年代,一套雕版就要一万多元;颜料、辅料需要四处寻找与购买;印制传统年画的“二元纸”也停止了生产,需要到竹山里找老工匠专门定做。
而花费是家境贫寒的徐家辉所不能承担的。
为了挣钱,他从1990年便开始到重庆主城区打工,到1999年,他揣着近十年辛苦挣来的20多万元回到了老家,开始恢复传统木版年画的艰苦实践。
到竹山里定纸、到处寻找可做雕版的老梨木、请工匠刻版、加工制作各种颜料,以及传统年画从纸张再加工到最后印制成型的近二十道工序,都是他一个人完成。
2005年,年近不惑的徐家辉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摸索,终于完成了第一张按传统工艺印制的木版年画——《盗令出关》,这是徐家祖传的系列年画《八美图》中的一张。
“现在看来,那张画还是有些粗糙,但当时还是非常欣喜,因为我终于把祖先的手艺学到了。
”从此,失传已久的传统梁平木版年画魅力再现。
就在梁平木板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006年,作为第六代传承人的徐家辉带着按传统工艺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参加在西安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全国木版年画联展。
在会上,线条缜密繁复、色彩丰富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的梁平木版年画受到了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的高度赞扬,受到广泛关注。
在被命名为梁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后,各种表彰、奖励也纷沓而至。
他先后多
次荣获国家级、市县级奖励20余项。
多次代表重庆市到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被国内外各界人士争先收藏。
作品《踏伞》《红白脸》先后荣获创作金奖、传承银奖。
作品《盗仙草》《门神》等发行了邮票集,作品《盗令出关》被中国美术全集收藏。
2011年,徐家辉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特殊贡献奖”,先后加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并荣获“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在荣誉面前,徐家辉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追求艺术的初衷。
2008年,徐家辉成立了“德合泰”年画作坊,专门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与销售,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木版年画雕刻、二元纸加工套印销售等传统工艺为主。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他将梁平木版年画的技艺进一步升华。
尤其在用纸、套印及雕刻技法上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深受木版年画艺术界好评。
年画作坊作品年产高达5万余张,远销国内外,成为了本地著名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当代表是荣誉也是责任,更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出原汁原味的传统年画。
”在今年初梁平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建议在屏锦镇建一个木版年画文化基地,让梁平木版年画更好地传承发展。
培训基地计划每年出作品10万张,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促进带动本地就业。
“力争每年培训学徒30人,让更多新生力量喜欢上并接触到民间技艺,培育壮大梁平非遗传承接力队伍,确保梁平非遗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
此外,他还建议,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带学生出去搞展览,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徐家辉有这样一个愿望,文化基地建成后,力争将其打造成外地游客到重庆的首选目的地。
“在这里,市民可以住民俗酒店。
父母能带着孩子能亲身学习年画制作,
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比去一趟游乐园有意思得多。
这样既可以体验传统文化,守住‘乡愁’,也能让非遗的技艺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