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诗歇。
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中的三、四句没有直接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8.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古诗阅读
喜雨
[明]朱曜
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①眠。
笑摘园蔬漉②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夜
[宋]项安世
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注释】①牸(zì):母牛。
②漉:滤。
两首诗都写“雨”,所描写的场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13.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色”的“赊”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对“赊”字作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5.古诗文阅读
(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
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场景。
(2)诗作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17.诗歌鉴赏
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
别后③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④春雨。
(注)①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
②玉堂:指翰林院,专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构。
写作此词时苏轼在翰林院任职。
③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
④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1)根据你所积累的词的知识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A.浣溪沙
B.如梦令
C.相见欢
D.采桑子
(2)你吟诵“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时,会把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18.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为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本诗。
①动与静②虚与实③留白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2.(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
结合注释,明确酒旆的意思是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前三句中,酒旆是近景,夕阳和两三航是远景。
(2)结合诗歌题目“远浦帆归”和诗句意思,可以看出描绘了一幅“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
回答此题,要读懂诗歌,根据题目要求,从写景的角度筛选提取相关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回答此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情”或“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并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1)秋季
(2)“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秋季,(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D
解析:(1)苏秦
(2)D
【解析】【分析】(1)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
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D项,此生三句意思是: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心老沧州”非是作者所愿,而是迫不得已。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这愤慨之中流露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和关怀,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苏秦;⑵D
【点评】⑴古诗中所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相关内容和典故作用
⑵诗歌鉴赏要注意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达方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1)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2)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解析】【分析】(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据此描绘画面即可。
(2)注意根据词中的“万里夕阳垂地”“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过扬州”进行分析。
全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者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⑴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描绘,注意用语要生动形象准确。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概括。
6.(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极富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即“清辉”指的是清冷的月光。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
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
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前四句写出了长安城的破败,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伤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月夜》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
“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故答案为:⑴清冷的月光;
⑵“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极富表现力;
⑶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了诗歌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7.C
解析:(1)C
(2)示例一: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解析】【分析】(1)C表述错误,“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故选C。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首句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
的英雄气概。
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抓住重点词语“黑云”“城”“甲光”“金鳞”,运用形容词对他们进行描写即可,示例: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故答案为:⑴C
⑵示例一: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
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抓住表现力强的词语,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8.C
解析:(1)C
(2)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解析】【分析】(1)A. 龟虽寿:乐府诗名。
B. 浣溪沙: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C.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D. 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故选C。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写贬谪途中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让人反侧难眠,“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故答案为:⑴C
⑵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词不同词牌的结构,结合原词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和我词的内容,结合词的关键语句,联系词人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9.D
解析:(1)色彩艳丽,开得旺盛。
(2)借无名分却因自身艳丽引来众人仰慕的山花,比喻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具有不炫耀,注重蕴积品性的人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花既无美名,又处山野之间,但却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照亮了整个山坞,那灿烂的颜色映入山间溪水,整条小溪都似乎被燃烧起来。
一句已写出山花色彩
之艳丽异常,且分布的范围极为广阔。
(2)山花既无美名,又处山野之间,但却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照亮了整个山坞,那灿烂的颜色映入山间溪水,整条小溪都似乎被燃烧起来。
一句已写出山花色彩之艳丽异常,且分布的范围极为广阔,正是因此,树树枝枝都使人陶醉沉迷。
这两句正面描写,如同大笔渲染,一片红艳展现眼前,接着第三句和第四句转而从侧面烘托。
野客未来,流莺已至,足见花的吸引力已达到人与物共感的地步。
五、六句写自己赏花的心理和感受,细细欣赏,爱怜万分,唯恐风起花落,流连难舍,往往到黄昏时分仍不舍离去。
从心理感受的层次进一步渲染花的迷人程度。
最后以“胜桃李”作出明确的判断,并且如同桃李一样,“下自成蹊”,这对处山间僻野且无名分的山花而言,其感召力其实已远远超过桃李。
大历诗人大多逃避现实,隐处山林,诗多写景物或隐居生活,曾被人讥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但是,他们由于经历了唐王朝的盛衰巨变,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不得不选择避世之路,诗中也多有对往昔的回忆,因此,钱起的这首诗真正含义实际上是以山花比喻隐居高士。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1)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11.《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农田,农家儿女喜说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农人的喜悦心情。
《雨夜》通过写诗人在雨夜独坐寒斋,想象友人孤篷听雨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感。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第一首诗第一句写春雨滋润农田,第二句描写了老牛和小牛犊相依相眠,第三句写农民采摘自己田里的蔬菜,自己酿酒,第四句写夜晚一家人围在一起畅想丰收,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安静、那么祥和、那么温馨,因此这首诗表达的是农人的喜悦心情。
第二首诗第一句写诗人雨夜独自坐在寒斋里,听到雨打窗户的声音,不禁感慨万千,他在想着自己的好朋友此刻独自一人躺在江中的小船上,听着雨答船篷的声音,心里怎么受的了。
因此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感。
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农田,农家儿女喜说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农人的喜悦心情。
《雨夜》通过写诗人在雨夜独坐寒斋,想象友人孤篷听雨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感。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写场景的能力以及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要反复阅读诗歌,主旨诗歌中描写的人、景、物概括场景。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1)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涟漪:水的波纹。
(2)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
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13.(1)《望洞庭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或:抒发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