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座号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稚子(zhì)奖掖(yè)潮汐(xī)颐养天年(yí)
B.忤逆(wǔ)遒劲(jìn)亘古(gèn)觥筹交错(gōng)(chóu)
C.悖论(bèi)束缚(fù)谬误(niù)侃侃而谈(kǎn)
D.蠕动(rú)妊娠(chēn)颓圮(tuí)水汽氤氲(yīn)(w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嬉戏透僻措综复杂繁延生息
B.振撼弥漫奥密无穷断恒残壁
C.梦魇菁华失之交臂委曲求全
D.吞噬狭缢寿衷正寝迫不急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原来这里着近年来非线性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倍周期现象”
②相对而言,人类的大脑可算是大自然格外开恩了。

③尤其另人的是,其分子模型与那个已在绿茵场上滚动了多年,由12块黑色五边形与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竟然毫无二致。

A.隐藏配置惊异
B.暗藏配置惊讶
C.隐藏配备惊讶
D.暗藏配备惊异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忒:差错
B.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物:动词,使动用法
C.怪星之倘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见:见到
D.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然:正确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是”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B.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C.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人啊!凭你这点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罗网的盘丝洞。

B.也许人们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无法知晓的!
C.它也许是地震学家最至关重要的“外语”,人们有“警犬”“军犬”,还应当有“震犬”。

D.什么都不忌讳,什么都要胡来,不顾子孙后代,不信因果报应,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大自然更不怕。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石狮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B.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C.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D.他——一位年轻的学子,随着科考队毅然来到那荆棘丛生,险象四伏,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忍受着“三月不知肉味”的煎熬,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

二、(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8分,每小题2分)
几世纪前人们就已发现了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3,5,8,13,21,34,55,89,144……此级数最大的特征是:每一项数字都是前两项数字之和。

这个级数与大自然植物的关系极为密切。

几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数都来自这个级数中的一项数字;菠萝表皮方块形鳞苞形成两组旋向相反的螺线,它们的条数必然是这个级数中紧邻的两个数字(如左旋8行,右旋13行);所有植物花盘(如向日葵)也都有两组旋向相反的螺线,它们的条数也必然是这个级数相邻的两个数字(如,顺时针螺线数/反时针螺线数:34/55,55/89,89/144……)。

真怪!倘若两组螺线条数完全相同,岂不更加严格对称?可大自然偏不!直到最近的1993年,人们才对这个古老而重要的级数给出真正满意的解释:此级数中任何相邻的两个数,次第相除,其比率都最为接近0.618034……这个值,它的极限就是所谓的“黄金分割数”。

至于为什么“黄金分割数”成为主宰植物王国的“上帝”,又是一项大谜存焉。

数论专家早就下过断言:最无理的数就是黄金分割数!(也许一个民族把业余时间投向何方倒是更加关乎它今后的命运!当众多国人沉溺于搓弄144个方块,做着“黄金梦”时,又有几人知道144与“黄金分割数”的关系?)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是有限,但它们也许是一条无限链条上的几个环节。

在一个刚学过初中物理的少年眼中,也许一滴水再简单不过了。

他会侃侃而谈: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水滴是球形的;按照牛顿第二定律,h=1/2gt2,只要知道时间,就可以准确计算出它在任何时刻下落的位置。

这位少年郎的简单脑中绝不会想到这个公式只是本质上的近似描述,它忽略了无数在真实环境中必然存在的复杂因素。

但倘若将一切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这将是无穷无尽的。

你永远不会抵达“完全真实”的彼岸。

单说重力常数g,地球不同纬度就有差别。

此外,月球引力既然对潮汐都能产生影响,自然对水滴的下落也会产生影响。

如此说来,一年当中不同的日期,每天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海拨高度,不同的月球倾角都会对降落速度常数产生些微的影响。

再考虑液滴蒸发,不同温度、湿度、风速都会影响水汽的蒸发速度,从而影响液滴的重量。

降落时,水滴下部的冲击增压与上部的尾流减压,也会造成液滴两端的蒸发产生差异。

蒸发时水中轻同位素(氢)总是比重同位素(氚)略占优势,因此水滴落地之前与滴落之初其同位素丰度比也会略有差异。

树叶上分泌的可溶性物质与灰尘的混入也将会影响它的蒸发。

水滴降落时由于空气动力学作用会使液滴产生振荡变形与无规则转动,这些都会影响它降落的轨迹。

水分子离子在降落过程中穿越地球磁场产生劳仑兹力扰动也将影响液滴内部水分子的运动。

此外,下降过程中失重状态下的微生物行为,减压下液滴内气泡的变化,液滴蒸发时的隆温作用……都会伴随发生。

以上只是已知物理现象的一小部分,而且还会有更多尚未被发现的影响因素。

就液滴降落而言,要想包容所涉及的全部影响因素,并以数学表达式纳入对自由落体公式的修正,这将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自打地球诞生那天起就没有过两次完全相同的滴水过程。

套句哲学家习惯说的话:人不能两次看到同样的水滴!
8.下列关于“斐波那契级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斐波那契级数”的特征之一是每一项数字都是前两项数字之和。

B.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花朵的花瓣数都来自这个级数中的一项数字。

C.级数中任何相邻的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就是所谓的“黄金分割数”
D.菠萝表皮方块形鳞苞形成的螺线和植物花盘的螺线条数,几乎全都是这个级数中紧邻的两个数字。

9.下列不属于液滴降落的影响因素的一相项是
A.液滴降落时所处的地球的不同纬度
B.液滴降落时月球引力和潮汐
C.液滴降落时的时间、位置
D.液滴降落时的温度、湿度、风速
10.对“自打地球诞生那天起就没有过两次完全相同的滴水过程”一句原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不同的时间、地点、水滴所处的位置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水滴的降落速度常数,水滴的降落速度就不完全相同。

B.因为不同的温度、湿度、风速也会影响水滴的重量及蒸发速度,水滴的重量就会不完全相同。

C.因为下降过程中,微生物行为处于失重状态,液滴内的气泡变化等也都互不相同,所以水滴也就不会完全相同。

D.在未来的高科技时代,人们将有可能将降落液滴的影响因素全部分析出来,但永远也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次滴水过程。

11.对液滴蒸发影响因素的推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液滴降落时,风速不仅会影响液滴重量,而且会影响其蒸发速度,风速大则蒸发速度就大。

B.液滴降落时,由于向下的冲击力使液滴下部压力增大,相反液滴的上部则处于减压状态C.液滴降落之前与降落之初相比落地之前的轻同位素丰度高于重同位素丰度
D.不仅树叶上分泌的可溶性物质会影响液滴的蒸发,大气中其它植物分泌的可溶性物质也一定会影响液滴的蒸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8分,每小题2分)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治:治理
B.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以:凭借
C.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虽:即使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孰与:哪里比得上
1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B.怪星之倘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C.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D.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4.选出加点字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B.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C.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D.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译文:
⑵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
三、(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8分,每小题2分)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

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6.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17.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18.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12分)
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远。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

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

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

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这样静静的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

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

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
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

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

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20.①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了“山”的哪两个方面内容?(4分)
答:
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
答:
21.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

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①“奥义”指的是
②“真髓”指的是
22.文中画有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2分)答:
23.“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像人家会怎样读“我”?(4分)
答:
四、(10分)
24.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3分)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开宇宙形成的初期。

这颗恒星被编号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答:
25.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

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4分)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

(《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

(《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

(新华社)
26.下面是某中学校门的上联,请对出下联.(3分)
院内蓓蕾皆俊秀,。

五、(4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荒漠、戈壁、克拉玛依、交河古城、河狸、四爪陆龟、天池、哈纳斯、雪岭云杉……古往今来的沧桑巨变,现实生活的矛盾重重,不断冲击着我这颗非常脆弱但永不熄灭的心。

自然的历史是成熟的,历史的人类是幼稚的。

和动物、植物及一切生命相比,人类太狂妄,太自私,太贪婪,太残暴,太短视,也太混乱。

对于人类的许多伟大行动,大自然感到无可奈何,无限惋惜,无比愤怒!
有人说只关心动物是狭隘,我认为这种论调才是狭隘。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属于同一个大自然。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类已经成了庄稼地里的蝗虫,粮仓中的硕鼠,多少系统因素毁灭在我们的手中。

简简单单一个“人”字立于世间,靠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人在腰中别上平衡的杠杆,才能走进“大”自然,在不知轻重高低的头上戴上高倍望远镜,才能发现世间还有青“天”。

人的身高太低了,看不到楼后的绿草,看不到城外的青山;人的眼睛太近视了,看不到前人的教训,看不到后人的苦果;人的思想太专注了,看不到现代产品背后的代价,看不到其它生物的凄惨。

我希望人类真的能长上雄鹰的硬翅和慧眼,跃出楼房的捆束、汽车的包围,从空中看看那乱砍滥伐后的河水泛滥,看看那盲目工程后的森林变荒山,看看那已经满目疮痍的劫后家园。

是的,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项jìn–jìng C项niù-miù D项chēn-shēn wūn-yūn)
2.C(A项僻-辟措-错延-衍 B项振-震密-秘恒-垣 D项缢-隘衷-终)
3.A(“暗藏”多与含贬义的词连用,如“杀机”“敌人”“凶器”等,“配备”指根据需要分配人力或物力,“惊讶”是感到很奇怪,“惊异”是惊奇诧异。


4.D(代词,这样)
5.D (与“非”相对,“正确”的意思)
6.B (去掉冒号)
7.A(A“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活动。

B“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C.“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D“三月不知肉味”指音乐极端地好,长时间地给人们带来艺术的魅力)
8.A (B项不是所有的花瓣数都是;C项它们的极限值才是“黄金分割数”;D它们的条数一定是)
9.B (应该是月球引力对潮汐产生影响)
10.D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们都不可能将降落液滴的影响因素全部分析出来)
11.C (由于蒸发因素的影响,轻同位素的丰度要低于重同位素丰度)
12.A (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13.A (B见-现,C错-措,D邪-耶)
14.B (ACD皆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
15.⑴在春夏两季,各种生物都生长、茂盛,在秋冬两季,各种生物都收获、收藏。

⑵因此放弃人力而只是仰慕天,那就不能了解一切自然物发展的情况,丧失利用一切自然物的能力。

16.A (B项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

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

D项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


17.B (“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18.A (“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19.C (A项,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这一结论。

B项,原文中“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从这两句话不能推断出“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

D项推断的依据是歌德说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

C项“人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是基于全文立论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20.①巉岩、山林、虫鸟。

②坚忍不拔、生命顽强,开拓进取、直面人生等。

21.①山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②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22.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香扶助而幸福。

23.在丰富的世界里读我的成长过程,读我的精神品质,读我的生活态度等。

24.德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25.(1)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

据《解放日报》报道:
(2)今天的好消息还不只这些。

下边关于扑灭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

据新华社报道:
26.答案示例:园中桃李尽芬芳
27.作文(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