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 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 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 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 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 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 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 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 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 以堪?
写作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 特点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
“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 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 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 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 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 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 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味。“驿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赏析下面的句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运用了用典、对比的手法。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 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 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 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 景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 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 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
姜夔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 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 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 、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 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 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 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
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
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
开无主”的荒凉。
当堂 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C )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看到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听到 ①_清__角__吹__寒_____ 想到 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却无人来赏 词人想借此表达②__对__扬__州__昔__盛__今__衰__的__感__慨__,__抒__发__黍__离_之__悲_____
“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
层次 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 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 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 评价。
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 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写作 特点
4.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 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
《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 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 己的词境。
写作 特点
5.词风清雅空灵
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
”“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
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 论,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杜牧笔下 的扬州
姜夔眼前 的扬州
①__繁__盛__、__富__丽______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玉人吹箫
②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
衰败、萧条
___无__声__、___桥__边__红__药__无__人__欣___赏____
当堂 检测
答案: (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 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 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 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
学习 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
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
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写作 背景
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 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 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 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中心 思想
这首词以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 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词, 抒发黍离之悲。
写作 特点
1.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 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 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 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 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 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 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 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解析:此句不含“离情之苦”。
当堂 检测
2.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B.波心荡,冷月无声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解析:A项,对偶。B项,和例句均为拟人。C项,借代。D项,通感。
当堂 检测3.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状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__读__者__美__好__的__回__忆__,__反__衬__当__今___
效果
③__的__萧__条__败__落__,__在__对__比__中__表__达_出__作__者__的__“__黍__离__之__悲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
“依声”。词又称曲子词、近体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
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
写作 特点 2.情景交融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 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 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 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 二十四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写作 3.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特点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
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
学之胜。
D.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
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解析:柳永属于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
当堂 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竹西佳处”一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 智寺》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 中的诗句“_______, ______”。 (3)《扬州慢》中“清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 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
作者 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 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南宋婉 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 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 谄媚逢迎。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 拔、清丽、典雅。
题目 解说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 ,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 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
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 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 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 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 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 以堪?
写作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 特点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
“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 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 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 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 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 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 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味。“驿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赏析下面的句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运用了用典、对比的手法。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 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 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 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 景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 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 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
姜夔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 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 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 、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 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 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 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
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
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
开无主”的荒凉。
当堂 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C )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看到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听到 ①_清__角__吹__寒_____ 想到 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却无人来赏 词人想借此表达②__对__扬__州__昔__盛__今__衰__的__感__慨__,__抒__发__黍__离_之__悲_____
“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
层次 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 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 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 评价。
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 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写作 特点
4.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 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
《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 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 己的词境。
写作 特点
5.词风清雅空灵
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
”“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
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 论,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杜牧笔下 的扬州
姜夔眼前 的扬州
①__繁__盛__、__富__丽______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玉人吹箫
②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
衰败、萧条
___无__声__、___桥__边__红__药__无__人__欣___赏____
当堂 检测
答案: (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 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 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 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
学习 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
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
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写作 背景
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 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 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 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中心 思想
这首词以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 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词, 抒发黍离之悲。
写作 特点
1.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 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 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 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 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 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 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 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解析:此句不含“离情之苦”。
当堂 检测
2.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B.波心荡,冷月无声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解析:A项,对偶。B项,和例句均为拟人。C项,借代。D项,通感。
当堂 检测3.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状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__读__者__美__好__的__回__忆__,__反__衬__当__今___
效果
③__的__萧__条__败__落__,__在__对__比__中__表__达_出__作__者__的__“__黍__离__之__悲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
“依声”。词又称曲子词、近体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
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
写作 特点 2.情景交融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 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 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 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 二十四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写作 3.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特点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
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
学之胜。
D.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
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解析:柳永属于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
当堂 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竹西佳处”一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 智寺》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 中的诗句“_______, ______”。 (3)《扬州慢》中“清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 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
作者 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 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南宋婉 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 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 谄媚逢迎。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 拔、清丽、典雅。
题目 解说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 ,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 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