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三重层面探论

度 的过程 ; 三是 马克思主义 国民化 , 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和方法论 以及本 国马 克思主 义在 国内 民族 和国 民大众 中 传播 和认 同的过程。这 三者互相联系 , 彼此作用 。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 民族化 ; 国际 化 ; 中国 化 ; 大众化
中 图 分类 号 : A 8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0 3 0 0 ( 2 0 1 4 ) 0 6— 0 0 9 8—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6—0 3
2 0 1 4年 l 1月 第3 O卷 第 6期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NO V .2 01 4 V0 1 . 3 0 No . 6
【 博 士论坛 】
马 克 思 主 义 民族 化 的 三 重 层 面 探 论
王 东红
( 西藏 民族学 院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陕西 成 阳 7 1 2 0 8 2 ;中国人 民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
一
正像资产阶级使 “ 农村从属 于城 市一样 , 它使未 开 化 和半开 化 的 国家 从 属 于 文 明 的 国 家 , 使农 民 的 民 族从 属 于 资 产 阶 级 的 民族 , 使 东 方 从 属 于 西 方。 ” l 1 _ 3 。 马克思 、 恩 格 斯 在 肯 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历
“ 马 克思 主义 ” 是一 个 体 系性 的开 放 概念 , 可 以
从创 始人 和继 承 者 的认 识成 果 、 阶级 属性 、 研究 对象 和 主要 内容 等来 对 其 进 行 界 定 。“ 民族 ” 也 是 一 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谈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一、什么是马克思什么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
二历史原因和契机(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
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加之当时的其他具体情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或命题的提出水到渠成。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原因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原因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关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世界性;中国革命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界的不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多数学者则更为“全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和丰富, 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除了上述“一般涵义”之外,还包含有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涵义”。
所谓具体化,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 把马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化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所谓民族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遗产, 总结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经验, 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所谓通俗化, 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原理。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的革命和 建设发展道 路 , 运用 中国人 民的民族语 言来 运动 , 也不 同于 苏联式 的社会主 义革命 , 多特殊 的、 许 阐述 马克思主 义理 论 , 示中 国革命 、 设、 革的规 复杂的 问题是 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未 曾遇到过 的。 以 揭 建 改 律 , 之成为具 有 中国风 格的 当代 中 国马克思主 义理 毛泽东 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 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 使
要 求
本国 的实际和本 民族 的特 点未运 用马 克思主 义理 论 ,
把马克思主义与各 国各 民族 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列 宁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 出现 了民族化的问题。马
克思 、 恩格斯 虽然没 有使用过 马克思 主义 民族化 的概 领导 的俄 国革命运动是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的一 次伟 大 念 , 是他们 在指导 各国无产 阶级及其 政党 的社 会主 实践 , 但 明显具有鲜 明的俄 国民族特 色 , 也是 马克思 主义
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 色的现 实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所 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 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基础 之上 的。在 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
程, 就是 马克思主 义中 国化 的过程 。就是 中国共产 党
人运 用 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 、 观点和 方法探 索中 国特 色 建的东 方大 国里 进行 革命 , 既不同于传统 的社会 主 义
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在探 索马克 思主义民族化 方面积 累 义在其 发展进程 中 , 与各 民族 的实际 结合 中必然会 在 个内在规律 。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的第一个 重要典 范就是列 宁主 义。列宁认 为, 一切 民族都将走 到社会主义 , 但是走 法 了丰富经验 , 研究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 义的民族 特色 , 探 表 现 出 民 族 化 的 形 式 和 内 容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展 的 这 索中国马克思主 义在 民族化历程 中的成 功经验和基本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考作者:王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民族[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不同的民族形式表达出来,根据每个民族其特有的文化气息与内涵,来解决具体的民族问题,从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曾运用与前苏联,而它作为一种西方思想,在世界各国能够收到普遍的认同与使用。
一是因为各个国家人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所包含的思想大致相同,二是因为对事情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看法,在情感上能够达到相通。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政党依靠本国自身的发展状况,依靠马克思主义原理独立的探索和寻找出最适合本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最终解决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问题,实现革命最终的胜利和国家高速的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清楚的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矛盾,并且提出了资本主义因为无法克服这一根本矛盾而终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马克思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则在于对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做到基本适应。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相同的东西,同理这世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国家。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发展情况,人民生活现状等都是不相同的,甚至有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世界各国的人民可以根据本国实际的发展状况,运用本民族思维诠释马克思主义形成本民族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
《共产党宣言》中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管发生什么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不能背弃。
二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不断实践才得到的产物,要有效的运用马克思原理,必须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绝对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
马克思本人也曾经强调过,脱离自己国家的现实发展情况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一点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化命题论

了基 础 。马 克思 主 义 普 遍 性 与 中 国历 史 和现 实 的 特殊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统一 。马克思
主义是 以其先进阶级 的指导思想 ,以其时间性上 的先进性保证 了在空 间范 围与世界各 民族 国家具 体实际的结合 中所体现的普遍性 。中国人 民、中
国 的先 进 阶级 和 先 进 分 子 能 够 拥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这
其指导思想的国际性 、世界性 与其 民族性是辩证 统一 的 。作 为无产 阶级 解放学 说 的马克思 主义 ,
其 世 界 普 适性 和普 遍 性 意 义 只有 通 过 民族 国家 无 产 阶级 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 出来 。马克思 主义普 遍 化 的唯一 途 径 是 马 克思 主 义 民族 化 。 以 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民族复兴为 己任的 民族 国家 先 进 阶级 所 组 成 的政 治集 团在 开展 社会 实 践 、进 行社会运动 的历史过程 中,必须运用 马克思主义
内继而扩展到 中华 民族 的思想文化运动 。毛泽东 开创并领导 了这一思想运动 。 “ 他在理论上敢于
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应用于中国的具体 的环境 。成 为伟大 中华 民族 的 一部分而和这个 民族血 肉相联 的共产党员 ,离开
进行大胆的创造 ,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 经过时的 、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 个别结论 ,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 和新结论 ,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
一 、 民族 化 命 题 的提 出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指 的是 :马 克 思 主 义在 世
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 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 当给以总结 ,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 的运动 ,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共产党员是 国际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 国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创立15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的进展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具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
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习惯了时代进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创立阶段的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世界化进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又别断地民族化,浮现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刻的世界化过程,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前提,但比马克思主义的那种单纯的传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世界上的一些民族中生根、开花和结果,并所以而深刻地改变了这些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并别是一帆风顺的。
它别仅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挑战,而且还要解决其内部浮现的诸多咨询题,克服自身进展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种种困境和理论迷雾。
正是在回答这些诘难和挑战、克服这些咨询题和困境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别断地实现着历史性的进展及理论内容和思维办法上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一、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进展的全然要求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究别并且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族化、时代化。
任何一种革命理论都必定表现出它所产生时的历史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也别例外。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恩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进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进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咨询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他们的理论学说算是在如此一具进展过程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实践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与此相应的是,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视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
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时代性时代性特征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一次结合,实现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二次结合,实现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组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其中邓小平理论是基础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最新表现和境界。
这就是我们党建党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两次结合”、“两次飞跃”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哲学原理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民族性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并综合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意义一、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不同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我们党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形成的问题。
而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普适性,也即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那么,当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必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即立足该国的国情(特殊性)。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恩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绝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能够被灵活应用的行动指导。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论述了共产主义者不是以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各国文明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
在指导各国的具体实践活动时,马、恩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民族性的印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要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与特定历史、文化和民族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实践者根据自身国情和民族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本土条件,并产生一定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需要。
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成为主要任务。
为了推动这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被引入并结合本土实践进行运用,成为推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
2. 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各有不同,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解决本土实际问题。
3. 实践的发展和变化。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各国实践者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造传统,探索自己的理论路径,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本土情况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例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拉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拉美解放神学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的独立、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和推动作用,为国家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作者:王丹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0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之义便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代和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30年”的主要特征:民族化。
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形式去实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形成中华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华民族的革命实践,第一个“30年”的主要成果:毛泽东思想就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策略等问题时无不以分析中华民族的具体特点为前提。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这造成中国社会既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是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在革命动力问题上,毛泽东看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所以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基本问题,国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农民革命,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据此他提出中国革命要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党制定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削弱富农的政策,发动、团结了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投入到土地革命之中,最终摧垮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最大的现实—农业社会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华民族的革命实践之中,制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革命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胜利,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30年”的主要贡献。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其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二是中国当时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需要;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它在发展中的具体形态,只能是具体化了的具体理论。
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说,这种理论形态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同于欧美各国,也不同于俄国。
因此,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如何在中国具体运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迫切任务。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为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为例-哲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为例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夺取政权的方式也不相同。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本文介绍“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这条道路的理论探索开始于大革命后期。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始于文家市会师。
在“八七”会议之后,受中央的委托,毛泽东去湖南组织秋收暴动。
1927年9月9日,因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未能实现攻打长沙的目的。
这使毛泽东意识到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进攻大城市行不通,因此,须把部队转移到乡村,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因此,各路起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分别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状况,首先“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
”其次,“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毛泽东分别从当时的革命性质和革命力量来分析,既客观,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了他对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原因的正确把握。
《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分析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的原因,以及割据地区的军事、土地、政权等方面的问题。
试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大意义

试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大意义
何自伟
【期刊名称】《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辩证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实例,多角度论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的必经途径.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何自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 [J], 梁树发
2.能这样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民族化吗?--与王荣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民族化新解读》一文商榷 [J], 钱仲宜;王训礼;张昭伟
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哲学探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王文兵
4.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
性透视 [J], 华雷
5.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J], 尚庆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创立15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
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创立时期的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世界化进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又不断地民族化,出现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刻的世界化过程,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前提,但比马克思主义的那种单纯的传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世界上的一些民族中生根、开花和结果,并因此而深刻地改变了这些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不仅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挑战,而且还要解决其内部出现的诸多问题,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种种困境和理论迷雾。
正是在回答这些诘难和挑战、克服这些问题和困境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实现着历史性的发展及理论内容和思维方法上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一、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不同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族化、时代化。
任何一种革命理论都必然表现出它所产生时的历史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恩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他们的理论学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因此,马恩理论的内容是有历史特点的,其形式也是民族的,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
显然,当把它应用于其他地区时,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有一个制定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
马恩本人也历来强调,脱离开自己国家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各个国家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相结合的理论、路线和政策。
从理论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这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必然具有以下特点:动态性、多样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动态性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决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不断进行着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不断被新的实践经验充实、修正、发展的变化着的真理体系。
正是这种动态性和理论上的自身开放性,才保证了它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还要求,这种理论没有一种唯一的固定模式,而是在理论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使这一理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
但是,这种理论要付诸实践则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才是可能的,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汇在一种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新型理论,并成为该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民族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性理论,时代性是它的另一个必然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状况,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同的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都会使马克思主义打上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这些特点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这种理论学说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方法和指南,它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形态,只能是具体化了的具体理论。
二、列宁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列宁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他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他那个时代被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涵而获得新的活力,形成列宁主义。
他多次精辟指出,现在根据书本来谈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列宁把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始终决定作用提到这样的高度:“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所面临的具体实际,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一种指导性思想原则,只是为一种科学理论奠定基础,在运用时只能从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出发。
“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还说: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时,“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为此,就必须要查明、弄清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
不仅如此,列宁还预见性地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列宁主义既继承又超过了马克思主义。
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又解决了20世纪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的新问题。
在列宁指引下,俄共党领导人民赢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成功而伟大的创举。
社会主义由此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的历史也展开了新的篇章。
列宁作为这段崭新历史的开拓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
他为创建这段辉煌历史表现出了在分析形势和研究理论上的创造精神,而不拘泥于前人做出的论断;他在实践社会主义原则时坚持注重条件、注重现实的科学态度,而不固守过时的不切实际的教条;在马克思主义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贡献。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家,这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短短六年多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而勇敢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同时,他那种立足现实、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为社会主义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的变革能够实现,中国的社会发展能够不断跃上新台阶,同样也不仅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也还在于有了适合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
在从中国实际条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毛泽东得出这样的精辟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
离开中国特色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的具体发挥。
这一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特殊大地上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初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保证。
中国八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其理论成果成千上万,但最有影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最有重大意义的,莫过于两大理论成果:一是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再一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而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
对此,作为两大理论成果的创立者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致认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应当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具体化,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归结为既要有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国情观。
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总是一贯强调既要忠诚地继承,又要创造性地发展,敢于和善于说前人未曾说过的新话,敢于和善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新事,而不是拘泥于它的本本和词句。
他们对待国情的态度,总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事物的实质和规律,从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而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主观主义地去解释中国的实际,让实际服从于抽象的理论,用实际去为永远不变的理论教条作注解和论证。
正是在上述各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国情观的不同抉择和不同答案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复杂斗争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和独创性贡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一脉相承中所体现的两个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也是两位历史巨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中,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历史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