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谷书论中传播效果思想探析——谈“韵”与“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探索 与争鸣 ・
新闻知识 (0 9 1 ) பைடு நூலகம் 0 .0
宋代山谷书论中传播效果思想探新
谈 “ 韵”与 “ 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
刘鹤文
山谷书画理论与 “ ” 韵 书 画 理 论 , 是 论述 书法 绘 画 历 史 、 技 能 、思 想 形 成 过 程 的 理 论 表 述 。作 为 一 种 以论 书 法 绘 画 为 主题 的文学形 式 ,它 既像 诗词歌 赋 曲,又像哲 理论 著 。但其 文学性 、可 读性超 出 了一 般文 学作 品;其 文 辞精到 ,言 简意骇 ,纵横 捭阖 ,抱文含 质也远 远
一
、
事 实 上 , 无 论 取 哪 一 种 意 义 , 黄 庭 坚 所 谓 之
“ 韵”,均 是指一种与工拙美丑的形态紧密相关的形 式感 ,一 种 耐 人 寻 味 、 留有 余 地 的 审 美 效 果 。 而这 种 “ 有余 意之谓韵 ”的旨意在 《 题摹燕郭 尚父图》中也 可见一斑:
超越诗词歌赋 曲。 中 国古 代 书 画 理 论 大 都 散 见于 文 集 、选 集 序 跋 、 文 人 笔 记 、 语 录 、 诗 话和 诗文 评 点 中 ,而 “ 些 灵 活 这 随 意 、 大 小 不捐 、较 少 规 则 限 制 的 著 文 样 式 却特 别适 于用来提醒 、指点 读者 的阅读或鉴赏 ” 。事实上 , 从传播学 的视角来看 ,这些原本着 意于书法绘画 审美 及批评的见解及观点 ,也潜藏 了颇 具雏 形的传播效果 思想 。而这一点 ,从 自号 山谷道人 的北宋书法家黄庭 坚② 书 画理 论 中即 可探 究_ 二 。 的 - 山谷书画理论 中最突出者 ,惟其论 “ ”。若要 韵 深入理解其 书画理论 中 “ ”所包含的传播效果思想 韵 则须先从解读 “ ”意入手。如下: 韵 陈 元 达 , 干 载 人 也 , 惜 乎 创 业 作 画 者 。 胸 中 无
一
千载韵 耳 。( 豫章黄 先生文集 》卷二七 《 摹锁谏 《 题
圉》) 故人物 虽有佳 处,而行布无韵 ,此 画之沉疴也。 ( 同上 《 题明皇真妃 图》) 论 人 物 要 是 韵 胜 为 尤 难得 ,蓄 书者 能 以韵 观 之 , 当得仿佛。( 同上卷二八 《 题绛本法帖》) 东坡 简札 ,字 形 温 润 ,无 一 点 俗 气 。今 世 号 能 书 者数 家,虽规模古人 自有长处 ,至于天然 自工,笔 圆 而韵 胜 ,所 谓 兼 四 子 之 有 以 易之 , 不 与 也 。 ( 同上 卷 二九 《 东坡 字后 》) 题 以韵论 艺, 自古有之,只是明确地把 “ ”作为 韵 书法绘画审美境 界加 以追求 ,则 自宋人 始 。黄庭坚 是第 一个 系统论 “ ”,并 以 “ ”作为审美标准进 韵 韵 行创 作与批评的书法家 ,正如清代刘 熙载所说: “ 黄 山谷论书最重 一 ‘ ’字”⑨ 韵 。 从 以 上数 例 可 看 出 ,黄 庭 坚 所 谓 “ ”,有 “ 韵 胸 中之 韵 ”,也有 笔墨之外 的 “ 行布之韵 ”。所谓 “ 胸 中之 韵”是指 艺术 家心 中所具有 的能赋予艺术生命气 息,使艺 术得 以展现心性才情的精神 。所谓 “ 行布之 韵”则是指 书画 中可能表现 出来 ,而语言却不能传达 的深 远 意 味和 审 美 特 质 。
受 理 论 ” (e e t Olc o i ) “ 受 与 效 果 研 Rzp ii h re或 接 S 究 ” ( R z p n fr c u u y ,它 发端 于二 十 世 e e t o s o sh tn ) i
“ 余意 ”的召唤下被发挥 得淋漓尽致 。 二、传播效果与 “ 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对所传信息的反应。从传播 者角度看 ,它是传播者意图、 目的在受传者那里实现的 程度 。从受传者角度分析,它是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思 想意 识 、态 度情 感和 行 为倾 向等 方面 发 生的 变化 。 作为传播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 一,传播 效 果论 在 社 会 学 、心 理 学 、符 号 学 等 多 学 科 的 交 叉 观 照之下得到 了理论的拓展 与延伸 ,而这其中 ,接 受美 学 对 传 播效 果论 的影 响 也 比较 深 刻 。 接受 美学 ( e e t o s s h t c ,亦称 “ R p i n a t e i ) Z 接
依 黄 庭 坚 之 意 , 如 李广 箭 已 发 出 ,虽 有 中箭 者 , 不过数人 ,然则一览无余;而 弓引满不发 ,则被追者人
马皆在所射范 围之 中,这便是此画之韵 。他也便由此 “ 深悟画格”。这种意到而笔不到,正是黄庭坚推崇之 “ 韵”,也是 “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之婿范温所阐释 的 “ 有余意 ”。有余意则有回味 ,有余意就要入神,入 神就要把握事物的灵魂和精髓。而把握事物的灵魂和精 髓 既需要 陶铸 之功 ,又 需出之 以简易平淡而归之于 自 然,这正是黄庭坚所理解的 “ ”的本意 。 韵 “ 书画 以韵为主 ”; “ 论人物要是韵胜 ,最为难 得 ”; “ 笔墨各系其人工拙 ,要须其韵胜 耳。病在此 处 ,笔墨虽工 ,终不近也 ”……黄庭 坚所 说的 “ 韵” 不仅被其作为书法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提 出来 , 同时也作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 的美学范畴,完整地统 了书法绘画主、客体 的关 系。在黄庭坚看来 ,形似 并不 重 要 ,入 神 才 可 真 正 学 到 古 人 佳 处 ,而 入 神 这 种 潇 洒 飘 逸 ,恬 淡 平 和 ,骨 肉停 匀 的 表 现 形 态 ,则 在
凡书画 当观其韵 。往 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 马 ,抉儿南驰 ,取胡儿 弓引满以拟追骑 ;观 箭弦所 直 发 之 ,人 马 皆 应 弦 也 。 伯 时 笑 日:使 俗 子 为之 , 当作 中箭追骑矣。余 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 同一关纽; 但难得人人神会耳。( 文集 》卷二十七) 《
探索 与争鸣 ・
新闻知识 (0 9 1 ) பைடு நூலகம் 0 .0
宋代山谷书论中传播效果思想探新
谈 “ 韵”与 “ 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
刘鹤文
山谷书画理论与 “ ” 韵 书 画 理 论 , 是 论述 书法 绘 画 历 史 、 技 能 、思 想 形 成 过 程 的 理 论 表 述 。作 为 一 种 以论 书 法 绘 画 为 主题 的文学形 式 ,它 既像 诗词歌 赋 曲,又像哲 理论 著 。但其 文学性 、可 读性超 出 了一 般文 学作 品;其 文 辞精到 ,言 简意骇 ,纵横 捭阖 ,抱文含 质也远 远
一
、
事 实 上 , 无 论 取 哪 一 种 意 义 , 黄 庭 坚 所 谓 之
“ 韵”,均 是指一种与工拙美丑的形态紧密相关的形 式感 ,一 种 耐 人 寻 味 、 留有 余 地 的 审 美 效 果 。 而这 种 “ 有余 意之谓韵 ”的旨意在 《 题摹燕郭 尚父图》中也 可见一斑:
超越诗词歌赋 曲。 中 国古 代 书 画 理 论 大 都 散 见于 文 集 、选 集 序 跋 、 文 人 笔 记 、 语 录 、 诗 话和 诗文 评 点 中 ,而 “ 些 灵 活 这 随 意 、 大 小 不捐 、较 少 规 则 限 制 的 著 文 样 式 却特 别适 于用来提醒 、指点 读者 的阅读或鉴赏 ” 。事实上 , 从传播学 的视角来看 ,这些原本着 意于书法绘画 审美 及批评的见解及观点 ,也潜藏 了颇 具雏 形的传播效果 思想 。而这一点 ,从 自号 山谷道人 的北宋书法家黄庭 坚② 书 画理 论 中即 可探 究_ 二 。 的 - 山谷书画理论 中最突出者 ,惟其论 “ ”。若要 韵 深入理解其 书画理论 中 “ ”所包含的传播效果思想 韵 则须先从解读 “ ”意入手。如下: 韵 陈 元 达 , 干 载 人 也 , 惜 乎 创 业 作 画 者 。 胸 中 无
一
千载韵 耳 。( 豫章黄 先生文集 》卷二七 《 摹锁谏 《 题
圉》) 故人物 虽有佳 处,而行布无韵 ,此 画之沉疴也。 ( 同上 《 题明皇真妃 图》) 论 人 物 要 是 韵 胜 为 尤 难得 ,蓄 书者 能 以韵 观 之 , 当得仿佛。( 同上卷二八 《 题绛本法帖》) 东坡 简札 ,字 形 温 润 ,无 一 点 俗 气 。今 世 号 能 书 者数 家,虽规模古人 自有长处 ,至于天然 自工,笔 圆 而韵 胜 ,所 谓 兼 四 子 之 有 以 易之 , 不 与 也 。 ( 同上 卷 二九 《 东坡 字后 》) 题 以韵论 艺, 自古有之,只是明确地把 “ ”作为 韵 书法绘画审美境 界加 以追求 ,则 自宋人 始 。黄庭坚 是第 一个 系统论 “ ”,并 以 “ ”作为审美标准进 韵 韵 行创 作与批评的书法家 ,正如清代刘 熙载所说: “ 黄 山谷论书最重 一 ‘ ’字”⑨ 韵 。 从 以 上数 例 可 看 出 ,黄 庭 坚 所 谓 “ ”,有 “ 韵 胸 中之 韵 ”,也有 笔墨之外 的 “ 行布之韵 ”。所谓 “ 胸 中之 韵”是指 艺术 家心 中所具有 的能赋予艺术生命气 息,使艺 术得 以展现心性才情的精神 。所谓 “ 行布之 韵”则是指 书画 中可能表现 出来 ,而语言却不能传达 的深 远 意 味和 审 美 特 质 。
受 理 论 ” (e e t Olc o i ) “ 受 与 效 果 研 Rzp ii h re或 接 S 究 ” ( R z p n fr c u u y ,它 发端 于二 十 世 e e t o s o sh tn ) i
“ 余意 ”的召唤下被发挥 得淋漓尽致 。 二、传播效果与 “ 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对所传信息的反应。从传播 者角度看 ,它是传播者意图、 目的在受传者那里实现的 程度 。从受传者角度分析,它是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思 想意 识 、态 度情 感和 行 为倾 向等 方面 发 生的 变化 。 作为传播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 一,传播 效 果论 在 社 会 学 、心 理 学 、符 号 学 等 多 学 科 的 交 叉 观 照之下得到 了理论的拓展 与延伸 ,而这其中 ,接 受美 学 对 传 播效 果论 的影 响 也 比较 深 刻 。 接受 美学 ( e e t o s s h t c ,亦称 “ R p i n a t e i ) Z 接
依 黄 庭 坚 之 意 , 如 李广 箭 已 发 出 ,虽 有 中箭 者 , 不过数人 ,然则一览无余;而 弓引满不发 ,则被追者人
马皆在所射范 围之 中,这便是此画之韵 。他也便由此 “ 深悟画格”。这种意到而笔不到,正是黄庭坚推崇之 “ 韵”,也是 “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之婿范温所阐释 的 “ 有余意 ”。有余意则有回味 ,有余意就要入神,入 神就要把握事物的灵魂和精髓。而把握事物的灵魂和精 髓 既需要 陶铸 之功 ,又 需出之 以简易平淡而归之于 自 然,这正是黄庭坚所理解的 “ ”的本意 。 韵 “ 书画 以韵为主 ”; “ 论人物要是韵胜 ,最为难 得 ”; “ 笔墨各系其人工拙 ,要须其韵胜 耳。病在此 处 ,笔墨虽工 ,终不近也 ”……黄庭 坚所 说的 “ 韵” 不仅被其作为书法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提 出来 , 同时也作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 的美学范畴,完整地统 了书法绘画主、客体 的关 系。在黄庭坚看来 ,形似 并不 重 要 ,入 神 才 可 真 正 学 到 古 人 佳 处 ,而 入 神 这 种 潇 洒 飘 逸 ,恬 淡 平 和 ,骨 肉停 匀 的 表 现 形 态 ,则 在
凡书画 当观其韵 。往 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 马 ,抉儿南驰 ,取胡儿 弓引满以拟追骑 ;观 箭弦所 直 发 之 ,人 马 皆 应 弦 也 。 伯 时 笑 日:使 俗 子 为之 , 当作 中箭追骑矣。余 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 同一关纽; 但难得人人神会耳。( 文集 》卷二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