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
概念隐喻与卡明斯诗歌语篇连贯的建构
V 14 o2 o.6 N .
Ap i 2 1 r ,0 0 l
概 念 隐喻 与 卡 明斯 诗 歌语 篇 连 贯 的建 构
方 小 青
( 南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湘 潭 4 10 ) 湖 湖 1 2 1
[ 摘 要 ] 作为现代主义先锋派画家与诗人, 爱德华 ・ 艾斯特林 ・ 卡明斯以其独特的建行形式和诗歌创 作技巧闻名于世。他的很多诗歌大量使用了独特的句法结构,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其实现诗歌语篇 连贯的基础, 使诗歌语篇在语义和语用一认知两个层次上具有连贯性。这种语篇连贯不仅是语义层面通过概
家 与 诗 人 , 德 华 ・艾 斯 特 林 ・卡 明 斯 ( 8 4 爱 1 9 —
a oh r 。隐喻无 处不 在 , 渗透 于人 类 日常生 活 的 n te ) 它
方方 面 面 , 透 于 我 们 的语 言 、 渗 思维 和 活 动 中 , 们 人
借 以 思维 和 行 动 的 普 通 概 念 体 系 在 本 质 上 是 隐喻
的 。 自从 L k f 和 J h sn探 讨 隐 喻 以来 , 喻不 a of o no 隐 单 单 被 看 作 是 语 言 的 问 题 , 且 也 是 个 概 念 的 问 而
16) 9 2 的诗 歌 以其 独特 的 建行 形 式 和 诗 歌 创 作 技 巧 闻名于 世 。 他敢 于 突破 传统 诗歌 形式 的 束缚 , 量 使 大 用 了独 特 的 句 法结 构 , 诗 歌 建行 、 词 拼 写 、 点 在 单 标 符号 运 用 等方 面 进 行 创新 , 造 了 典型 的 卡 明斯 风 创 格的 诗作 。而 他 在诗歌 语言 方面 的大 胆 实验 也 成为
第4卷 第2 6 期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口徐 梦 灵 罗 晖
摘 要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 ,是语篇分析的关键 。本文从认知语 言学角度 ,依 ̄ F u o n r N acni ee @ 概念合 成理论 ,对语篇 的连贯性进行动 态的认知分析 ,由此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基础 、途径及过程 ,解读 语篇连贯的认知 心理机制,并构建出语篇连贯 的认知 心理模型。
工 、激 活 相 关 知 识 ” 的角 度 来 论 述 语 篇 连 贯 及 其 生 成 和 理 关 , 连 贯 性 产 生 于 听话 人 在 话 语 理 解 过 程 中对 关 联 性 的 寻
解 的过 程 。只 有 这样 ,才 能更 清 楚地 认 识 连 贯 的实 质 。 的认 知 解释 ,结 合 具体 语 篇对 语 篇连 贯进 行 动态 的分 析 ,从 连 贯 的认 知 心理 机 制 ,并构 建 出其 认 知心 理 模型 图。 二 、语 篇 连 贯 与概 念合 成 理 论
关键 词 :语 篇 连 贯 概 念合 成理 论 认 知 心 理机 制 认知 心理 模型
一
、
引言
听 话 者 的 理 解 创 造 了语 篇 的 连 贯 性 ;P t f 19 ) 把 语 e o i( 9 0
在 功 能 语 言 学 看 来 , 语 篇 连 贯 是 指 构 成 语 篇 的 诸 种 篇 的 特 征称 为 载 体 ( e iu u ),载 体 的语 义 组织 称 为 义 vhclm sn u ),语 篇 所 描 写 的 事物 为联 体 ( e a u ) 。语 r l tm 要 素 表 达 意 义 过 程 中 的 连 续 性 和 作 为 结 果 的 整 体 性 ,功 体 ( e s s 能 语 言 学 主 要 从 语 篇 的 表 层 结 构 , 对 语 篇 连 贯 在 语 义 和 篇 连 贯 是 关 于 语 言 之 外 的 联 体 在 头 脑 中 的 映 象 , 如 果 话 语
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认知解读
关键 词 :概 念 整合 理 论 意象 映射 心智 空 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引 言
意 象 派 诗 歌 中 的 几 类 有 代 表 性 的 诗 歌 加 以解 读 , 希 望 对 该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认 知 语 言 学 家F a u c o n n i e r 于l 9 8 5 年 提 领 域 的研 究 进 行拓 展 和 加 深 。 出了 “ 心智空 间” ( M e n t a l S p a c e s ) 理 论 ,开 始 了对 语 言 背 后 认 知 层 面 的 探 索 。 自l 9 9 2 年 以后 , F a u c o n n i e r 等 二 、 概 念整 合 理论 的运 作 机制 与隐 喻映 射
T h i n k: C o n c e p t u a l B l e n d i n g a n d T h e M i n d ’s Hi d d e n
间 即类 属 空 间 里 ,而 同 时 , 通 过 跨 空 间 的 部 分 映 现 、 匹 配
C o m p 1 e x i t i e s ,2 0 0 2 ) ,创 立 、 发 展 了概 念 整 合 理 论 并有 选 择 地 投 射 到 第 四 个 空 间 —— 整 合 空 间 。整 合 空 间 会
S p a c e ) ,一 个 类 属 空 间 ( G e n e r i c S p a c e )和 一 个 融 合 空
其 中尤 为 著名 的是他 与M a r k T u r n e r 合 著的 《 我 们 的 思 间 ( B 1 e n d e d S p a c e )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的共 有 信 息 及 其 共 维方 式 :概 念整 合 心智 背后 的复杂 性 》 ( T h e W a y W e 有 的抽象 结构被认知主体投射 ( p r o j e c t i o n )到第三 个空
奥巴马获胜演讲稿的语篇衔接和认知视角
第1 2期
吉 林 化 : 学 院 学 报 [
J R A F J[ N I S I U E O H MI I T C 0 0 Y OU N I O I I N T T T F C E C E HN L G A
V0 . 8 No 1 12 . 2 De 2 1 c. Ol
角浅议语篇的衔接 , 这种学科问的综合性研究不
作盆 : -1一 , 省林 成理 大 9硕 研 生主从 应语 学 面 者介 璐7) 林 霎羿 ¨88 ,吉 吉 市 , ] 学0级 士 究 , 事 用 言 方 的 简 09 女 张璐 6 ( - 一 2 人 都丁 2 0 费 要 请 字回 青力酮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1 H3 3
语篇 的概 念及 其 定 义 问题 , 西 方语 言 学 史 在 上早 已存 在 了两 种 对立 的观 点 : 种 以普 罗 塔 哥 一
仅 能为语 言学 的研 究 带 来 新 的 突破 , 使 语 篇研 也 究 从横 向和纵 向两 方面 获得新 的发 现 。
个典 范 , 为 语 篇 的 研究 提 供 了一 个新 的 视 角 。 也 自 L nak r a ge e 在认 知 语 法 的理 论 框架 中分析 探 究 了语篇 问题 , 来 越 多 的语 言学 者开 始 着 眼 于认 越
全面 的研 究 , 根据 他们 的观点 , 语篇 与小 句或 句子 的关 系不是一 种 形 式上 的关 系 , 要段 落 中 的句 只 子相互 关 联 , 达 意 义 完 整 , 们 就 可 构 成 语 表 他 篇 I 。而 区分 语 篇 与 非 语 篇 的 主 要 方 法 是 语 21 ( 篇 具有 语篇 特性 (etr) t ue 。韩 礼德 对语 篇 的定 要 x 主要侧 重在构 成一 个统一 整体 的语 言段 落 。胡 壮 麟 对语 篇 的定 义 是 : 何 不完 全 受 句 子语 法 约 束 任
对比衔接加语域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诠释
语篇 连 贯 的研 究 始 于 2 0世 纪 5 0年代 , 随着 语 篇
分析 的发 展 以及 17 9 6年 H ld y和 Haa al a i sn合著 的 C — o h s ni n lh一 书 的 问世 , 贯研 究 愈 来 愈 受 到 国 ei E gi o n s 连 内外 研究 者 的重视 。许 多语 言学 家 从不 同的角度 对 语 篇 的连贯 进行 了研 究 , 并提 出相 关 的分析 理 论和模 型 。 总 的来说 , 篇连 贯 的研究 发展 可 以分 为静 态研 究 、 语 动 态研 究 、 多维 研究 三大 类 。
V017 N O 3 . .
J 1 2 1l u. 0
对 比衔 接 加 语 域 理 论 和 理 想 化 认 知 模 型 理 论 对 语 篇 连 贯 的 诠 释
张 关 秀
( 门大学 外 文学 院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5
摘 要 : 过 实例 对 Ha ia H sn的衔 接 加 语 域 理 论 和 L k f &Jh sn的理 想 化 认 知 模 型 理 论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 通 ldy& aa l ao o no 试 揭 示 两 种 理 论 语 篇 连 贯 的 不 同 角 度 的 诠 释 以及 二 者 的 互补 性 , 期 望 借 此 窥 探 系统 功 能语 法 与 认 知 语 言 学 对 语 篇 连 贯 并
Pk ( 9 4 等 基 于结 构 主 义 的 观 点 对 语 篇 布 局 的 分 ie 15 ) 析 , nDi ( 9 7 提 出 的 “ 观 结 构 理 论 ” Ha ia Va j 17 ) k 宏 、 ldy l
&H sn( 9 6 aa 1 7 )的 “ 域 加 衔 接 理 论 ” Wi o o 语 、 d wsn d
诗歌语言话语分析的认知整合框架:以谢默斯·希尼的《传神言者》为例
第3 3 卷
第3 期
外 国 语 文( 双 月刊)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i m o n t h l y )
J u n . . 2 0 1 7
V0 I . 3 3 No . 3
o f f e r a s y s t e ma t i c me t h o d o l o g y f o r t h e p o e t i c s t u d i e s . Ke y wo r d s : a e s t h e t i c p i r n c i p l e;me n t a l s p a c e ;C o n c e p t u a l I n t e ra g t i o n T h e o r y;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XI ANG Che n d o n g
Ab s t r a c t : 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a t t e mp t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P o e t i c s .B a s e d o n t h e“ u n i t y - i n - v a r i e t y ”a e s t h e t i c p i r n c i p l e, i t a n a l y s e s t h e w a y C o n c e p t u l a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 o r y p r o v i d e s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s o u r c e s t o c o n s i d e r a n y s i n g l e p i e c e o f p o e ms i n a c o h e r e n t w a y .B y e x e mp l i f y i n g w i t h a b i r e f na a l y s i s o f S e a mu s He ne a y ’ S“ Or a c l e ”. t h e a u t h o r
认知角度下对语篇连贯的识解
用。在具体语篇分析 中,我们若能从 一组表面上不相关的词句 中发现相 关概念或命题 ,即确定一个能与抑制信息 匹配的认知语境 ,那就能形成 统一的认知世界 ,也就能理解其中心思想 ,从而获得句群间的连贯性 。 语 篇的产生借助于语言 ,反应 人类实践 的认识体验。语篇 的连贯就 是建 立在人 与客观世界的体验上 ,是人 的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之 间 互动影 响的结果 。不 同的认知方式会形成不 同的概念域和认知机制 ,使 意义的识解受到一些限制 ,语篇本 身表达的意义就是在使 用的实际场景 体验中构建 出来 的,不同的语境下对 词语含义的理解可导致范 围原型及 边界 的变化 ,从而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 。不 同背景的人 对语篇理解就是 要启动 已有 的认知程序和认 知机制 ,调动其 中相关联的图式信息 ,建立 信息之间的各种联系 。有些信息在语篇 中没有提及 , 人们凭借 已建立 但 的认 知世界 中内在 的知识建立心智 上的语义连贯 ,从而对语篇作 出正确 解读。
认知识解。
语 篇 连贯 的研 究 语言是人类交 际和传达信息的工具。我们都知道 ,在人类 的言语行 为中很少只使用单个词句进行交流 ,尽管 口头交流 中有这样 的现象 ,但 更常见的是在 高于词句层面上的 ,也就是语篇 。语篇是实 际言 语交际中 最 自然的语 言单位 。形式上 ,语篇常看作是 大于句子 的语 言单 位 ,即 由 个 以上句子构成 ,如段落 ,会话 ,采访 等等;当然有些 情况下 ,一个 词或一句话 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语篇是一个语 义单位 ,必须 具有语义 上的连贯性 。王寅从认知功能角度将其描 写为:一组语句可构成 一个有 意义的整体 ,具有概念成分 的照应性 ,命 题发展 的索 引性 ,语 用推理 的 顺应性 ,这样就能保证激活 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 性 ,能形成一 个同一的认 知世 界,这个语篇就是具有连贯性 。不 同的语 言学 家对语篇 的连贯进行 了不 同的定义 。有的语言学家认 为,连贯是语篇 的一 种语义 特征 ,依赖 的是每个单句 的意义 以及句 子意义 问存 在的联 系,即衔 接 ; 有 的 语 言学 家认 为 ,连 贯 指 的 是 语 篇 中所 表 达 的各 种 概 念 和关 系 必 须 彼 此相关 ,从 而能使人们对语篇的深层 意义进行相关 的推理 ;还有 的语言 学家把 连贯看作一种心理现象 ,是 听话者心理活动 的结果 ,即听话 者通 过和 自己的已知信息和语境进行推测 的结果 。 功能语 言学注重从功能 、语境和语用等角度论述语言 ,主张将语 篇 置于社会文化情景 中进行 系统化 ,放到更 广泛 的社会 活动 中进行 考察 , 更关心诸多宏 观和微观的语境因素如何促成 和制约语篇 的进展 ,研究语 篇所 担负的社会 、交际 、文化和政治等功 能,并通过分析语篇来 深入剖 析社会 活动 、交际策 略、文化现象 、意识形 态等领域 的问题 。以 H l— ai l dy为代 表 的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对 语 篇 研 究 进 行 开 拓 性 尝 试 ,提 出 了 分 析 a 语篇的一系列 观点及解释机制 ,在语篇分析领域取得 了很 大成 就 ,做出 了重大贡献 。他们强调语篇语境的辩证关 系,即语境可 以创造语 篇 ,语 篇也 可以创造语境 。根据 H ldy的观点 ,语篇连贯有 三条标准 ,语 篇 al a i 衔接 ,语域一 致性 ,语 篇必 须 与主位 结构 和信 息结 构 两者 建立 联 系。 H ldy的衔接理论课 分为两大类 :一 类是语法衔 接 ,主要有 照应 、替 a| a i 代 、省略和连接 ;一类是词汇衔接 ,指语篇 中某些词语直接存 在着语义 联系 ,主要有词汇 同复 、反义 、同义、搭配 、上下义等 。系统 功能语言 学在研 究语篇 时主要从衔接手段来 分析语篇 的连贯性 ,并支持衔 接手段 是构建连贯大 厦的基础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然而这一理论 越来越 受到质疑。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语篇虽然有衔接手段 ,却难 以形成 连贯意 义 的 语 篇 。,衔接与连贯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语篇不但是一种 语 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篇 的产生和理解是一 个复杂的认知处 理过程 ,需要交际者 双方 已掌握的相关认 知知识 的参与和辅助 。它既是 语 言形式的表征 ,也是认 知心理 的表征 。语 篇作 为一种 心理 的认知 活 动 ,分析语 篇实际上也是分析语篇的认知形成与意义的认知处理 ,是解 释人类对客观世界体验的一种概念表达和获取 。 语篇连贯性 的构成 ,或说一个有效而连贯的语篇心理表征 的建立来 源于两类不 同信息 的交换作用 :一类是语篇 中明示提供 的信息 ,一类是 语篇中并未提供 的、但读者 知识结构 中已存在 的世界 知识。在阅读 中, 读者需 要借助这种 信息 ,来 确定恰 当的认 知语境 ,进行必 要 的搭 桥推 理 ,得 到语篇没有 明确阐述的隐含信息 ,找到语篇各部分的联系 ,从而 使语篇 在心理表征上形成连贯意义的统一整体 。推理过程在语篇连贯性 的构建 中至关重要 ,而推理的成功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恰 当的认知语境 的 激活。认知语境 的操作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 的认知模型的激活与运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
姚尧 外国语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国内外语篇连贯研究现状
1. 从功能语法观出发,利用平行、重复等显性衔接手 段探讨语篇连贯,若某诗歌语篇缺乏足够显性衔接特 征,则提出“零衔接”。 • 2. 注重分析诗歌中相邻小句的连贯关系,从微观的角 度探讨语篇连贯。 • 3. 分析过程中注重探讨语义的客观逻辑关系,忽视诗 歌中大量的意象、隐喻、转喻等现象对构建语篇连贯 的作用,更鲜有提及作者和读者头脑中主观认知知识 对诗歌语篇连贯的贡献。
ICM的特征与诗歌语篇
ICM 的基本模型
命题-结构 模型
意象-图式 模型
转喻映射 模型
隐喻映射 模型
体验性
完型性
创造性
开放性
动态性
关联性
典型性
体验性
• 人类从出生就开始与外界世界产生互动,通过身体体 验、现实感知和认知推理掌握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形成许许多多的认知模型(CM),进而构建 理想认知模型(ICM)。
结论
• 1)研究者们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往往将衔接和 连贯结合起来讨论,实际上是对衔接的研究。 本文只讨论意义连贯,不谈形式衔接,将二者 分开处理。 • 2)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诗 歌相邻小句的连贯和衔接,有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的感觉。本文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特征 着手,从宏观层面整体探讨语料Virtue 的连贯, 为诗歌语篇连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 导致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在“世界—— 经验——概念化——范畴化——语言形状化” 的思辨模式中,关键的概念化结局是ICM。以 往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在解释模 糊的语言结构时,特别是对边缘语言形式,如: 独白、诗歌,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以体验主 义哲学为基础的ICM理论,由于其概念化的特 征,更能现实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2005年第4期总第125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5,N o.4Serial N o.125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Ξ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提 要:本文基于Lakoff 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
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可分为IC M 和背景知识。
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
从根本上说,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归根结底,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同样具有解释力,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语言学期望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统一模式的构思。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语篇连贯性;IC M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4-0016-08 1 引言认知语言学(C L )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笔者在《外语学刊》(2003)上论述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层面上的成果,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上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Langacker 如何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分析语篇。
这就是说,C L 已从词、句层面进入到语篇层面。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Lakoff 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 2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等),提出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尝试用C L 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分析语篇的连贯性,以期进一步完善C L ,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有效、合理、统一的模式。
意象识解与诗歌语篇连贯
1 .认 知域 选择 指 作 者或 读者 根 据表 达 或理 解 的需 要 选 择 自己关 注 的认 知域 。某 一 述 义选 择 某
一
、
意 象识解 理 论
认 知域 。[ P 诗 歌 创作 原 则 要求 诗 人用 最 少 的 】 (
意 象 识 解 理 论 ( g r o s u lh o ) i eyc nt a te r 是 文 字 符 号 表达 最 丰 富 的 内涵 。诗 歌 中的语 词 符 号 ma r y
第 3 3卷 第 1 期
Vo1 3 NO. .3 1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0URNAL I OF L NYI UNI VERS T I Y
21 0 1年 0 2月
Fe 201 b. l
意 象 识 解 与诗 歌 语篇 连 贯
陈建 生 . 陈 艳
( 沙 理 工 大学 长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长 沙 41 1 ) 湖 01 4
二 、 象识解 与诗歌 语 篇 意 L n ak r 张用 意象 来进行 语 义描 写 他认 a g ce 主
歌 连贯 语 篇 的理 解 。认 知 诗 学是 一 门用 认 知 科 学
提供 的工 具研 究文 学 的新兴 学科 。诞生 于 2 0世 纪
5 0年代 的认 知 诗学 将认 知 科学 、文学 批 评 和语 言 为 , 每个 语 义 都 有 其 对 应 的 意 象 , 即各 词 类 、 法 语 学等 学科 结合 起来 。 文试 图将 L n ak r 知语 结构 等 都 有其 独 特 的 意象 。语 义 的不 同意 象 主要 本 a gc e 认 法 中 的意 象 识 解 理 论 拓 展 到 诗 歌 语 篇 分 析 中 , 以 取决 于认 知域 选 择 、 显 、 角和 详 略 度 ( 细 程 突 视 加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作者:卢东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12期摘要:语篇连贯一直以来是语篇分析的核心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了解释,但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学界一直认为语篇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关键表现方式,然众所周知,汉语作为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连贯常常是依靠其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中国古代的唐诗为例,几乎难以发现其显性的衔接手段。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语篇连贯看作为一种认知统一,认为语言连贯是语篇的构建者和解构者在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式达成共识后形成的内在语义连贯。
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论述语篇连贯的构建,分析了象似性视角下数量、距离、顺序和标记象似性原则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指出象似性是语篇连贯构建的重要认知机制。
关键词:象似性语篇连贯唐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90-021 问题的提出语篇作为人类交流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而语篇连贯又是保证我们理解交流内容,保证交流顺利进行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但这种连贯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之初,许多学者,如R Hasan和M A K Halliday等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主要是通过衔接手段和衔接概念来实现的。
但众所周知,汉语作为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连贯常常是依靠其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唐诗,几乎难以发现其显性的衔接手段,但我们是否就因此说汉语中的唐诗因此而不有连贯性?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那么唐诗的语篇连贯又是如何得以保证,并被我们所理解的?而又为何当唐诗翻译成其他外语时又缺少了一些表达力?文化背景的不同当然是一种直观原因,但潜藏于我们所共识的文化背景后,真正影响我们表达内容与接收者理解程度之间的的桥梁究竟是么?此类问题层出不穷,而其答案也颇具争议。
但无可厚非,语篇连贯作为保证交流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语篇的输出还是输入都离不开人类的思维与认知。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Anay i n d s o r e c he e c l sso ic u s o r n e
b o n tv p o c y c g i i e a pr a h
W ANG a g Qin
语 篇 。语 篇连 贯是 语 篇 生 成 和 理解 的基 础 , 语 篇 是
分 析 的关 键 。不 同的语言 学家都 对语 篇 的连 贯进 行
了定 义 。有 的语 言学 家 认 为 , 贯 是语 篇 的一 种 语 连 义 特征 , 它依 赖 的是 每个 单 句 的解 释 与其 他 句 子 的 解 释之 间所存 在 的联系 ; 的语 言学 家认 为 , 贯指 有 连
第 9卷
第 5期
大连海事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l nMaimeU i ri Sca S i cs dt n o r a o i rt nv s y( oil c n e i o ) Da a i e t e E i
Vo19, o. . N 5 OC . 2 0 t 01
关 , 而能使 人们 对 语 篇 的深 层 意 义 进 行合 理 的推 从 理; 还有 的语 言学家 强调把 连贯 看做 一种 心 理现 象 , 是 听话者 心理 活 动 的结 果 , 即听 话 者 通 过 和 自己 的 已备知识 和语 境进行 推测 的结果 , 是 自然 产生 的 。 不 当谈 到衔接 与 连贯 的关 系 时 , 壮麟 … 认 为 一个 有 胡 意义 的语 篇在 语言 的各层 次 的成 分 都表 现 出某 种程 度 的衔 接 , 而使 说 话 人 在交 际 过 程 中 所 欲表 达 的 从 意 图贯通 整个 语 篇 , 到 交 际 目的 。胡 壮麟 教 授 把 达 衔接 看 做 是 实 现 语 言 的表 层 形 式 和 陈述 之 间 的关 系, 而连 贯是交 际行 为之 间的统 一关 系 , 并且 认 为语
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诗歌语篇连贯的认知解读——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
the officious circle
The bird flies back to its nest at
————◆dusk because of its
long period
offlying in the sky
direction without going back
Diagram4.2BIRD IS HUMAN
Source domain(human)Mapping Target domain(bird)
The poet resigning from the
officious position because of the
42
Diagram4.1
WATER IS HUMAN
Source domain(human)Mapping Target domain(water)
The
poet strong determination of
resigninThe character that the water is flowing according to one
His poems 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having self in the scene’’or the reflection of feelings.
(11)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同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This poem is about the scenery and the mood of the poet while on the way of seclusion from his resignation.The poet employed the metaphor WATER IS HUMAN and BIRD IS HUMAN in this poem to express the determination to go far away from the capital city and lives a secluded life.That the water was always flowing along the fixed direction without any changes indicates the poet’S firm intention of resigning and the strong attitude of living in seclusion.That the bird flew back to its own nest at dusk implies the returning of the bird for the tiredness of flying,which intends to state the fact that the poet had already shown the boredom and disappointment of the officious circles which he devoted himself into.The mapping relation of the metaphor is shown as follows: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烛照下的英语诗歌语篇连贯研究的开题报告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烛照下的英语诗歌语篇连贯研究的开题报告Title: A Study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Poetry Based on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Introduction:This research proposal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 theory in creating coherence and cohesion in English poetry.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two essential features of any text, including poetry. Cohesion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ties between sentences or verses, while coherence is the way a text connects to form a unified whole. The theory of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explains how our conceptual systems work and how we create meaning from language. It is a framework tha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Research Questions:1. How does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 affect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English poetry?2. What are the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English poetry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an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3. How do the ICM theory and poetic device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meaning and coherence in poetry?Methodology:The research method will involve the analysis of a corpus of English poems. The sample will be taken from different periods, genres, and authors to gain a wider perspective. The corpus will be analy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corpus will be analyzed using lexical,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The analysis will also involve identifying the use of poetic devices such as imagery, metaphor, and simile. The ICM theory will be used to examine how the poems represent the world and create meaning from language.Expected Outcomes: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f how poetry creates meaning and coherence. By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 in English poetry, this research hopes to identify how conceptual systems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influenc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 study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ry devices used in poetry and how they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inally,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poetic representation and how it relates to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Conclusion:This research proposal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 in the creation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poetry. The studywill use a corpus of English poems and examine how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as well as poetic devices,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The study hope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poetry constructs meaning and coherence and how it relates to our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conceptual systems.。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唐宋贬谪诗词的语篇衔接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and Analysis of Tang &Song Dynasty Relegating Poetic Discourse Cohesion 作者: 龙艳辉[1,2]
作者机构: [1]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2]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出版物刊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5-1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唐宋 贬谪诗词 理想化认知模型 语篇衔接
摘要:唐诗宋词的繁荣得益于唐宋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社会现实等
因素的影响,贬谪诗词勃然兴起。
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从宏观角度对唐宋贬谪诗词的语篇衔接进行解释,指出作者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对构建贬谪诗词中的语篇
衔接的不可或缺性,尝试为探讨贬谪诗词中的语篇衔接提供一个新途径。
解读中国古诗词意象并置与概念整合之关联
解读中国古诗词意象并置与概念整合之关联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
读者欣赏的过程即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
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南唐李煜著名的词作《相见欢》中的意象建构与在线认知过程进行解读,旨在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的意象组合的意义建构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标签:意象意象并置概念整合映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诗词作者进行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读者理解欣赏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意”与“象”的完美结合,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具体物象的完美融合。
意象承载着作者的各种情感,但是单一的意象往往不足以表达某一特定情感,作者往往通过意象组合形成语义上的互补,构建连贯的语篇。
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李煜的著名词作《相见欢》为例,来诠释其意象选择、并置及建构过程。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1985年,Fauconnier在他的专著Mental Spaces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又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中的一种认知过程。
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人类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而概念整合理论的目标就是研究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也就是幕后的那座认知冰川。
(Fauconnier,G & Turner,M,2002:34)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它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Fauconnier.G,1997:149)两个输入空间直接建立起跨空间的映射,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抽象空间称为类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