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案
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案摘要:本文通过对50例小儿eb病毒感染多样性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阐述了治疗与预后方案。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婴幼儿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
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是小儿感染较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累及多系统并发症,引起相应的疾病,对小儿危害较大。
笔者对本院近年来50例eb病毒感染小儿进行临床分析,下面是我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与汇总:1、病患人群2010年3-12月确诊eb病毒感染收入我科的患儿共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
年龄为2个月至13岁,2、临床表现一般的病患都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峡炎。
所有病例符合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在这50例eb病毒感染小儿中,发热48例,最高达40.5摄氏度;17例咽峡部充血,其中3例可见红色疱疹;23例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11例,其中3例局部触痛较明显;脾大者2例,肝大者1例,但局部触痛不明显;皮疹7例,为荨麻疹及猩红热样皮疹,以躯干部及双上肢多见。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5.0~10.0)×109/l间者25例(50%),低于5.0×109/l者16例(32%),高于10.0×109/l 者60例(18%);淋巴细胞分类≥0.60者29例(58%);6例发现有异型淋巴细胞,50例病儿血清eb病毒抗体igm皆阳性,且4周后其滴度升高4倍;5例嗜异凝集试验呈阳性;23例肝大病儿查肝功能,其中7例有轻度异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4例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37例行心肌酶谱检查者中11例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2例ck-mb明显增高,达正常值的3~4倍;17例查红细胞沉降率者6例增快2)影像学检查22例病儿行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16例行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斑片状阴影。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饮食护理发热可致体内分解代谢增强,热量消耗增
加,消化功能减弱,故加强口腔护理,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高热、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为主;逐渐增加粗纤维食物,确保大便通畅;切忌 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头部置冰敷,全身用温水擦浴,必要时应用解热
药物,用药后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出汗多者,及
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注意
血压及尿量,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虚脱。鼓励患
者进食易消化、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补充维生
素。保持病室安静,让患儿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2. 呼吸道护理协助患儿取半坐位,头偏向 一侧,鼓励患者咳嗽吐痰;小量多次喂水 或饮料,补充水分,保持口咽黏膜湿润, 利于痰液咳出;给予面罩雾化,局部消炎 化痰治疗,雾化结束后用清水漱口。
不要亲亲
5.绝对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半个月,减少心肌耗氧
量,减轻心脏负担,由于小儿好动,绝对卧床休息有 一定的难度,可利用讲故事、听音乐、画画等床上游 戏,以保证充分的休息,待症状缓解后,适当地下床 活动,伴肝脾肿大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
6.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由于患儿惧怕医院的各种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血、打
部分患者会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
诊断:
1.临床症状 以下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①发热;②咽炎、扁桃 体炎;③颈部淋巴结肿大(大于1cm);④肝大;⑤ 脾大。
2.血象检查 (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胞总数 ≥5.0×109/L; (2)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1.0×109/L。
3.EB病毒抗体检查 急性期EB核抗原阴性,并有以下之一项: (1)抗VCA-IgM抗体初期阳性,以后转阴; (2)双份血清抗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3)EA抗体一过性升高; (4)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病毒核抗原抗体后期 阳转。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异型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3.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阳性。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
化脓性扁桃体炎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性单核细胞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七、治疗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 病因是EB病毒感染。 • EB病毒感染后,B淋巴细胞复制,通过血液和淋巴 系统播散,B淋巴细胞死亡,病毒颗粒和病毒决定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 病理表现为全身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结、扁桃体、 增殖体及肝脾最明显,呈局灶性及血管周围的异常 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组织
方药:清营汤加减。
4.气阴两虚 证候特点: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七、治疗
• 中成药: 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 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 推拿疗法: 高热:清天河水、开天门、退六腑,推大椎, 拿肩井、风池;肝脾肿大:清肝经、分腹阴阳; 咽喉肿痛:揉金津、玉液;抽搐:掐人中、十 宣,拿委中。
病因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 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 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 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 的膜抗原(lymphacyte detected membrance antigen 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 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四、临床表现
并发症: 1. 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5.心脏 2.神经系统 4 .血液系统 6.眼部
7.泌尿系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首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是此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病人常有喉痛、发热和乏力等症状。
喉痛通常以轻微到中度的程度进行,可伴随扁桃体发炎,但不一定伴有化脓性炎症。
发热多与喉痛同步出现,发热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可高达2-4周。
病人通常感到全身乏力和虚弱,出现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其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认。
实验室检测的关键是检测外周血的单核细胞数量和EBV相关抗体。
在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外周血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达到或超过百分之十。
同时,通过抗体检测可确定EBV特异性抗体IgM或IgG的阳性结果。
IgM抗体阳性表明近期感染,而IgG抗体阳性表明曾经感染。
最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由于该病常常是自限性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并不常用。
治疗的重点是缓解症状,保持体力,预防并发症。
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发热,可以通过非处方消退发热药物来控制体温。
对于喉痛,可以使用非处方的退烧消炎药物来缓解疼痛。
此外,要鼓励患者多休息、饮水、保持良好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以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给未感染者。
该病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热、喉咙痛、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症状,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包括单核细胞数量和EBV相关抗体。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保持体力,预防并发症。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自限性的,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____________计算题
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下表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关系研究的实例资料,请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关系做出结论。
(注:可信区间的计算可只列出公式并代入数字)。
附表 IM 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关系的研究淋巴细胞白血病人对照 IM (+) IM (-)IM (+) 15 35IM (-) 60 402. 在一项糖尿病的筛检试验中,获得资料如下表,试对该试验的真实性做出结论。
附表 糖尿病的筛检试验糖尿病人 非糖尿病人 合计阳性 65 263 328阴性 5 247 252合计 70 510 5801.(1)x 2=(b-c )2/(b+c )=(35-60)2/(35+60)=6.58 (3分)(2) OR=c/b=60/35=1.71 (3分) (3) )58.6/96.11()/96.11(71.1%952±±==x OR CI OR (3分)(4) AFe=(OR-1)/OR ×100%=42% (3分)结论:淋巴细胞白血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归因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部分为42%。
(3分)2.灵敏度=92.86%(2分),假阳性率=7.14%(1分),特异度=48.43%(2分),假阴性率=51.57%(1分),约等指数=41.29%(2分),阳性似然比=1.80(2分),阴性似然比=0.147(2分),一致性=53.79%(2分)。
结论: 该试验灵敏度较高,特异度一般,误诊率较高,一致性一般(1分)。
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在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中,获得以下资料,请对其进行分析并解释结果。
附表 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 对照 合计 吸烟 688 650 1338不吸烟 21 59 80合计 709 709 14182.为评价吸烟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某研究者选择了吸烟与不吸烟的健康者各1000名追踪观察,5年内吸烟者中共有60人发生高血压病,而不吸烟者中共有30人发生高血压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整理ppt
38
【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 注意休息、高热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肝脾肿大明显者注意卧床休息,防止脾破 裂。
整理ppt
整理ppt
5
【病原学】 ——EB病毒
1964年Epstein和 Barr等首先从非洲儿童恶性 伯基特淋巴瘤组织体外培养 的淋巴瘤细胞系中发现的一 种新的人类疱疹病毒, 1968年确定为本病的病原 体。
噬淋巴细胞的DNA病毒
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
整理ppt
6
【病原学】 ——EB病毒
(一)形态
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 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180nm,病毒核酸为170kb的双
39
【治疗】
抗病毒治疗 首选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5mg/(kg.次)每12小时1次,7d后
改为5mg/(kg.次),每日1次,总疗程14 d。
整理ppt
40
【治疗】
抗病毒治疗 阿糖腺苷:
治疗疱疹病毒有效。<1岁: 5mg/(kg.次) ,qd; >1岁: 5-10mg/(kg.次),疗程1-2周。
临床意义
新近感染
不能区别既往或 新近感染
EA-IgG
发病后3~4周达高峰
持续3~6月
新近感染或EBV 活跃增殖的标志
EBNA-IgG LYDMA-IgG 发病后3~4周出现
MA-IgG
持续终身
整理ppt
既往感染的标志
13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病人和EBV携带者 贮存宿主: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实验室检查
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病程中并不消 失,在恢复期常见增多。
2.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骨 髓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并可有异常 淋巴细胞出现,但此现象亦有可能为外周血液稀释所致。在骨 髓偶可发现肉芽肿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周,儿童约10天。起病慢,大多数人先出现乏力、 头痛、发热、咽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并持续一至数周, 体温可达39~40℃,持续5~10天或更长。发病后出现咽峡炎, 特点为弥漫性膜性扁桃体炎,硬腭及软腭出现多数小出血点, 伴吞咽困难。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腋下、腹股沟部 多见,多在热退后几周内消退,但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情 况。一半患者有中度肝脾肿大。大约10%~15%病人在发病后 4~6天出现斑疹、斑丘疹,也有麻疹样、猩红样红斑,以躯干、 上肢前臂、小腿多见,也可发生于面部,皮疹多在几天内消退, 不留痕迹。
5.EB病毒的分离 自患者口咽冲洗液及血淋巴细胞中可培养到 EB病毒,但由于正常人和其他疾病患者亦可分离出病毒,故诊 断意义不大。
实验室检查
6.其他 应用牛红细胞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溶血素的效价,如 滴度在1∶400以上对诊断本病有相当价值。在本病急性期尚可 测得多种自身抗体,约70%的患者有抗I冷凝集素,一般可持续6 周左右,大多数患者还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发病机制
外周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CD4 T细胞下降,CD8 T细胞增加。
在感染的控制中,细胞介导免疫可能较体液免疫发挥了更重 要的作用。在疾病早期,NK细胞、非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CTL) 对控制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增生播撒十分重要;疾病后期, HLA限制的CTL可以特异性的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常见的检查方法嗜异性凝集试验、骨髓象分析、血常规、EB病毒抗体(EBV-Ab)、骨髓淋巴细胞系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一、检查一、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
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
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
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二、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
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
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
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
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
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
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
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
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记录主诉:发热4天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无寒战及抽搐,呈持续性,近1天伴皮疹,无咳喘,无呕吐及腹泻,无关节肿痛,无尿急、尿频及尿痛,口服药物(用药名称及量均不详)效果不佳而入院,患儿发病来精神可,进食可,大小便正常。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情况:健康。
孕龄:早产。
分娩时情况:顺产。
出生时情况:无窒息。
发育史:出生时体重:1.4 Kg,抬头:2月,翻身:5月,独坐:7月,行走:24月,说话:24月,出牙:8月。
喂养史:人奶√牛奶混合其他乳品代乳品8-9 次/日,断奶:2岁,辅食:五月增加米粉、蛋黄目前饮食主食:软饭、米、面食。
副食:水果蔬菜。
既往史:平时健康情况:健康,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曾否患过: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肝炎(-)其他:(-)预防接种:卡介苗1次婴儿瘫3次麻疹1次百白破3次肝炎3次其他:(-)家族史:父健康情况:健康。
母健康情况:健康。
母孕次数:G2P2。
其他人健康情况:健康。
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以上病情属实,监护人或其代理人已阅,签字为证:体格检查T:37.3℃P:100 次/分R:25 次/分体重:18 kg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正常体型,自主体位,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
皮肤: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红色丘疹。
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可触及,最大1×1cm大小,活动度好,无触痛。
头部:颅骨无畸形,前囟已闭,头皮完整,毛发黑,分布均匀。
眼:眼睑浮肿,结合膜无充血,角膜正常,巩膜无黄染。
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存在,眼球运动自如。
耳:双侧耳廓对称无畸形,无异常分泌物。
鼻:鼻腔通畅,鼻搧(-)。
口腔:唇无紫绀,口腔黏膜光滑,舌质红,牙龈无红肿。
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部:气管居中,无颈强直,无不正常搏动。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三凹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异嗜性抗体检测: 用于诊断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
补体结合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补 体结合抗体
血凝抑制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血 凝抑制抗体
病毒特异性抗体 检测:用于诊断 EB病毒感染
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从患者血液、唾液等体液中分离出EB病毒 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EB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核酸检测:利用PCR等技术检测EB病毒的核酸 病毒载量检测:通过定量检测EB病毒载量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免疫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 患者,采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如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采用解热镇 痛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 物进行治疗。
并发症治疗:针对并发症如脾破 裂、脑膜炎等,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如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淋巴结肿大:与其他淋巴结疾病 相鉴别
皮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06
治疗与预后
一般治疗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 生素饮食
急性期卧床休息
补充足够水分
对症治疗,如高热时给予物 理降温,咽痛时给予止痛药
等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针对EB病毒感染引 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 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 洛韦、更昔洛韦等。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选 择: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
抗病毒治疗时 机:早期、足
量、足疗程
抗病毒治疗注 意事项:观察 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
案
抗病毒治疗疗 效评估:根据 临床症状、实 验室检查等综
合评估
预后评估
长期随访:定 期随访观察, 了解病情变化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课件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 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 接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患者。
疫苗接种
目前尚无针对EB病毒的特 异性疫苗,但可接种其他 相关疫苗以预防其他病毒 感染。
04
IM的病例分享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 基本信息。
症状描述
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如 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等。
总结
对整个病例进行总结,提炼出经 验教训。
05
IM的预防与控制
个人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 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 手,或使用含有至少
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患有IM的人密切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 个人物品,如杯子、食
物和毛巾。
诊断和治疗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病程发展
记录患者从发病到治疗的 整个过程。
病例分析
诊断依据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等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
描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 疗、护理措施等。
治疗结果
记录患者的治疗结果,如治愈、好 转、未愈等。
经验教训
预防措施
总结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措施。
注意事项
提醒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 的事项。
3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调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了 解疾病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防控策略制定提 供依据。
IM的治疗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研发
针对EB病毒复制周期的关键环节,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抑制病 毒复制和传播。
EB经典病例分析
❖ 1岁3月,男童 ❖ 急性起病,病史2周 ❖ 主要表现:发热、双眼睑浮肿、腹胀、皮疹
❖ 查体:充血性皮疹,直径约1.5cm大小的淋 巴结,眼睑水肿,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 未见分泌物,右下肺呼吸音低,心音有力, 律齐,腹膨隆,触软,肝肋下3.5cm,质韧, 脾肋下及边,余(-)
病例特点
临床表现
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 在携带XLP基因的男性的发病率大约是 三分之一,通常有血清IgG降低,IgM 升高
临床表现
其它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血管炎和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诊断标准
❖ 明确诊断:
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 床表现,并且存在SH2D1A的基因 缺陷
诊断标准
❖ 临床诊断:
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床表现,他的 兄弟、叔叔、姨表亲或侄子之一有XLP的表现, 但并不了解基因的情况
❖ 可疑诊断:
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床表现,而家 族中并未发现其它人出现相同症状,也不清楚基 因的情况
治疗
❖ 抗病毒、丙球、免疫调节治疗
❖ VP16及CSA有一定的效果
❖ 而到目前为止,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或骨髓移植(BMT)是唯一能治 愈XLP的方法
预后
❖ 预后差 ❖ 病死率高
继发噬血、 ????
进一步检查
免疫缺陷基因的检查: SH2D1A基因缺陷
X连锁淋巴细胞 异常增生症 XLP
简介
❖ X一连锁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LP),又称 为Duncan病,是一种少见的,通常是致命的 性染色体连锁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女性为突 变基因的携带者,男性发病,临床上表现为 患者对EB病毒极其易感,感染后症状重,目 前治疗方法限,预后差。
热毒宁注射液辅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体会
热毒宁注射液辅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 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研究。
方法: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更昔洛韦治疗,剂量10mg/kg/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维生素c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静滴0.5ml /(kg·d)+生理盐水100~200ml静滴,疗程均为7~14 d。
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结果治疗组在热程、咽峡炎改善,淋巴结开始缩小,肝脾明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 24例(57.1%),血eb病毒igm 阳性30例(71.4%),eb病毒ea—iga 阳性25例(60.0%)。
上述病例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1.2 分组: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将64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大致相似。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更昔洛韦、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更昔洛韦10mg/(kg·d)+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 静滴,2次/d;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ml/(kg·d)+生理盐水100~20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7~10 d。
观察两组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开始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⑴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热程,淋巴结明显缩小所需天数,肝脏回缩至正常所需天数及异性淋巴细胞<10%所需天数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 <o.05,,见表1)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d),⑵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显效:用药一天内体温开始下降、3天内体温开始正常,肝脾淋巴结开始缩小,一般情况好转。
有效:3天内体温开始下降,5天内恢复正常,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缓解。
无效:5天体温仍为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无缓解。
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如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心包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儿科住院患者。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ICD10编码:B27.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5年出版)。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常见证候:邪郁肺胃证气营两燔证痰热流注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
2.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如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心包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的主症发热、咽峡部情况、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程度,次症皮疹、饮食、大小便情况,并结合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细胞分类、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EB病毒DNA 检测、腹部B超、颈部淋巴结B超、肝肾功能、心肌酶、尿常规、便常规。
2.可选择检查项目呼吸道病原检测、抗链“O”、降钙素原、胸片、心电图、骨髓穿刺、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邪郁肺胃证:疏风清热、清肺利咽(2)热毒炽盛证:清气凉营、解毒利咽(3)痰热流注证:清热化痰、通络散瘀(4)正虚邪恋证:益气生津、兼清余热,佐以通络化瘀。
传染科三基考试 第一节病毒感染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一节病毒感染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分33,考试时间600分钟)一、选择题A型题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传染病,其致病病毒是:()A.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B. 巨细胞病毒C. EB病毒D.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呼吸道传播B. 经口密切接触传播C. 粪—口传播D. 虫媒传播E. 血液传播3. EB病毒主要感染的细胞是:()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嗜中性粒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为主要病变所在,其病理特征为:()A. 淋巴细胞恶性增生B. 淋巴细胞良性增生C. 炎性增生D. 肉芽肿性增生E. 化脓性病变5. 血细胞成分的变化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特征,具有诊断意义的是:()A. 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B.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C. 血小板计数减少D. 红细胞减少E. 出现特征性异常淋巴细胞6. 嗜异凝集试验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测方法之一,其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效价应高于:()A. 1∶8B. 1∶16C. 1∶32D. 1∶40E. 1∶128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忌用的抗生素是:()A. 氨苄青霉素B. 红霉素C. 氯霉素D. 庆大霉素E. 克林霉素B型题第8~13题A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B EB病毒C 汉坦病毒D 日本脑炎病毒E 轮状病毒8. 水痘:()9. 带状疱疹:()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 流行性出血热:()12. 流行性乙型脑炎:()13. 急性感染性腹泻:()第14~17题A 呼吸道传播B 口口接触传播C 粪—口传播D 血液传播E 虫媒传播14. 水痘:()15. EB病毒感染:()16. 丙型病毒性肝炎:()17. 流行性乙型脑炎:()C型题第18~19题A 病毒分离B 病毒DNA检测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18. 水痘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方法:()X型题20. 下述实验室检查中,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是:()A. 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B. 异凝集试验1∶64阳性C. 尿常规发现蛋白尿D. EBVDNA检测阳性E. EBV抗体检查阳性2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其应用的适应证是:()A. 伴严重咽喉肿痛者B. 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者C. 伴有溶血性贫血者D. 伴有心肌炎表现者E. 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的临床表现有:()A. 不规则发热,伴畏寒,热程数日至数周不等B. 咽部充血、水肿、疼痛C. 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D. 肝、脾肿大E. 可出现皮肤斑疹、丘疹,皮肤出血点或猩红热样皮疹二、填空题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依据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检测进行诊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宫内感染一例王梅1范李平1韩小磊2(通讯作者)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宫内感染一例王梅 1 范李平 1 韩小磊 2 (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6-09T09:32:20.006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5期作者:王梅 1 范李平 1 韩小磊 2 (通讯作者)[导读] 通过复习 1 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宫内感染的病例资料,提醒临床医生关注妊娠期妇女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升高的患者,须高度警惕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时完善相应的检查,并且重视微生物培养的价值,做到早确诊,早正确治疗,改善母婴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1大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大姚 6754002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检验科上海嘉定 201805摘要:通过复习1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宫内感染的病例资料,提醒临床医生关注妊娠期妇女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升高的患者,须高度警惕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时完善相应的检查,并且重视微生物培养的价值,做到早确诊,早正确治疗,改善母婴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母婴传播;天然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我国已将其列入21世纪对中国人卫生健康重大影响的12种病原微生物之一[1]。
该菌在4°环境下仍能很好的生长繁殖,容易污染牛奶、乳制品、肉类、蔬菜、水果、沙拉、海产品和冰激凌等。
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发生感染,感染者多出现高热、肌肉疼痛、呕吐、头疼、抽搐、颈部僵硬、昏迷以及死亡(病死率30%-70%)。
易感人群为孕妇、新生儿、老人、HIV感染者以及其他免疫力低下者。
孕妇感染后可以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引发流产、早产或死胎。
2021年3月,笔者从一例宫内感染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李某,女,26岁,2021年3月5日孕7月,下腹阵痛12小时入院,以“1、G1P0孕32周头位早产临产”收住产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历分析
病历介绍:
患者,男,18岁,因“身目黄染,小便黄3日”来诊。
病史:患者自诉一周前受寒感冒后出现发热,无畏寒,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遂于当地门诊输液治疗4天(具体用药不详),3日前出现身目黄染,小便黄,时伴右肋部不适,恶心欲吐,倦怠懒言,昨日体温已恢复正常,未再发烧。
纳差,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1-2次/日,小便调。
查体:巩膜黄染,咽部充血,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可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64.9%。
感染系列((-)、IM IM 细胞4条再具备其它IM 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50-25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7-10d ;给予维生素C 、肌酐、辅酶A 保肝治疗。
48例合并肝损害IM 患者治疗10天复查肝功,42例回复正常。
其余6例口服维生素及联苯双酯保肝治疗1个月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4]。
本例患者在确诊IM 的同时合并肝损害,临床治疗上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维生素B6注射液0.2、维生素C 注射液2.0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20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25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8天一疗程。
治疗结束后复查。
参考文献
[1]谢正德.儿童EB 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07,22(22):1759-1760.
[2]蒋娟.于洁.王晓莉.等.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1例临床分析[J].
精心整理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2):919-922.
[3]王珏,梅爱农,闵秀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790-791.
[4]罗泽民,苏海涛,谢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征[J].华西医
学.2012,27(8):1190-1193.
精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