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一、宋代文学: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二、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代表诗人有林逋,内容多写幽清净穆山林景色,枯寂淡泊隐逸生活,艺术上学习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特别注重字句声律的雕琢推敲。
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取玉山、册府之意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景。
4. 作诗宗主李义山,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三、“三影”——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摆,堕轻絮无影”(《剪牡丹》)四、柳永词的新变(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
(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14.词源:(1)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
(3)他在书中精研词的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诸宫调:15.诸宫调(1)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2)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
(3)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本资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唐代文学的辉煌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盛唐”。
在这个时期,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唐代文学的特点是豪放、奔放,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以其激情和社会批判而闻名,王维则以其婉约和清新的风格受到赞誉。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写诗为乐。
第二部分:宋代文学的崛起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文人之世”。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地位更加重要,文人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描写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爱情的追求。
苏轼则以其豪放和辩证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宋代,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诗歌和散文之外,小说也开始兴起,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第三部分:元代文学的新探索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戏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演出和传播。
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受到赞誉。
元曲的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生活。
元代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新探索和发展。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的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的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杨慎的散文以其细腻和感人的笔触而著称。
而清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政治批判,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分析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
较多的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中,此外散见经、史、集等各类古籍中。
2.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概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白居易等。
3.《论语》:《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4.骚体赋:骚体赋是流行于汉初的汉赋形式。
在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
另外还有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5、楚辞:是指以具体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6、汉书: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
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文学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探讨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
2. 名词解释
2.1 文学
文学是人们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
2.2 文学史
文学史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学科,它
关注文学的演变和作品的特点。
2.3 文学现象
文学现象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风格或潮流等表
现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变迁。
2.4 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指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包括创作思潮、艺术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转变。
2.5 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是指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变迁和演化过程,包括社会背景、文化影响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2.6 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文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普遍规律或趋势,反映了作品的发展轨迹、艺术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 结论
文学史名词解释了文学史、文学、文学现象、发展变化、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等相关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记录,它涵盖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
1. 诗经: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许多不同作者创作的诗篇组成,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言文:指古代汉族的书面语言,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基础,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3. 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文学成就。
唐诗通常以四言或五言句式为主,讲究平仄和韵脚的押韵,以及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
4. 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文学时期,宋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词以语言细腻、意境深远和抒写个人情感为特点,多为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形式。
5.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元代(1271年-1368年),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
元曲以《傲慢剧》、《杂剧》、《散曲》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为主,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进行表演。
6. 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小说,与文言小说相对。
它于明代(1368年-1644年)开始出现,逐渐发展成熟。
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使用白话语言,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7.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提倡用白话进行写作,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民命运和乡土文化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通常以真实、细腻和生活化的方式表达人物、事件和环境,强调地域性和浓厚的情感氛围。
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七月二日至十九日在北平举行。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出席代表824人。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敬词周恩来和矛盾分别作报告。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个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及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
不久,《文汇报》在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指的是一些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等率先突破了一般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推荐5篇)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推荐5篇)第一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打印版
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2、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3、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4、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5、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
一、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唐高宗到武后时期,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
宋之问最早称他们为“四杰”。
他们的诗脱离了宫廷生活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语言文字平实,不求华艳,扭转了齐梁以来的浮靡之风。
2、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诗派”,主要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特点上常用五言,风格恬淡、清朴,题材上偏重于山水风景的描写和田园生活的欣赏。
作品表现出情景交融、音韵和美的特色。
3、边塞诗派:风格上雄浑悲壮,纵横奔放,善于描写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事,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情感。
常用七言。
作者的人生观是乐观的、积极的,富有浪漫气质,诗歌中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
作品色彩浓烈,情感激昂,现实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翰和王之涣等。
因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又称“高岑”诗派。
4、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深知甘苦的自我评价,遂形成杜诗风格的定评。
沉郁指思想内容多写社会弊端、民生疾苦,对百姓遭受苦难怀有悲悯之情,情感饱满。
顿挫是指注重章法句法的纵横开阖,遣词用语的照应变化,音律的高低抑扬,奇正相间。
它的形成与诗人经磨历劫的阅历、济世忧民的抱负、深沉善感的性情气质、崇尚壮美和咫尺万里的审美情趣,以及善于运用一波三折的变现手法有关。
5、新乐府运动:是指贞元末到元和初的几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当时藩镇割据、外患频繁、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维护和加强中央政治,有意识像杜甫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借以描写人民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精神的文学运动。
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
开创了浅显通俗的艺术风格。
6、元白诗派: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走通俗路子的诗歌流派。
重视反映生活,注意从民间文学汲取养料,形成一种平易晓畅、委婉周详的诗风,成为“元和体”,成为后世通俗诗体的楷模。
大学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部分名词解释
西昆体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历代君臣事迹》,诏题《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的就有202首。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故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刘,钱等人。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兼学唐彦谦。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
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他们不满白体诗的浅切,也不满晚唐体的枯寂,提倡学习李商隐,主张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
对偶工整。
由于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因此他们的词少有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
另外,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
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
西昆体,内容空虚,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彩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许多进步作家竞起补偏救弊,大力呼吁文风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因而兴起,它直接影响到宋代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以下是该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的汇总:1.诗经:刚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
《诗经》包括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古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正式文体,古代文学中最简约、朴实、直接的表达方式。
3.史书:记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文学作品。
史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4.诗赋: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主要艺术形式。
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赋以辞章华丽、造句繁复为特征。
5.韵文散文:广义上泛指所有有韵的散文,狭义上特指宋代的散文形式。
韵文散文强调音韵的韵味和文辞的优美。
6.宋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抒发爱情和自然之美为主要主题。
7.律诗:唐朝盛行的一种严格按照字数音律要求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七言为主。
8.元曲:元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以曲调婉转、剧情细腻、寓意深远著称。
9.文言小说:古代小说的一种,用文言写成。
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10.白话小说:用白话语言写成的小说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代表作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此外,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相关的名词:11.词:古代一种以歌咏表达感情的独特文体,有诗意、音韵优美的特点。
12.传统戏曲: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形式来表演剧情。
13.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书写形式的两种变体,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使用,繁体字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14.文言文和白话文:汉语书写的基本文体。
文言文用于古代,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饰词汇,白话文则是口语化的书写形式,近代以来被广泛使用。
15.诗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独特的诗歌创作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骚体派等,宋代的词派等。
这些名词解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形式和流派。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极为丰富多样,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古文史2名词解释3
中国文学史(二)名词解释部分1、门阀士族早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专攻一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是一个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占据了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但在魏和西晋重新兴起。
魏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故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士族弟子贵胄世代相传,寒门弟子无入仕的机会。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南朝士族势力衰微,遂又回到皇权政治。
2、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为明朗刚健,骨力遒劲。
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3、正始之音一是指: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二是指: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4、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
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
“国风”,就是列国的土风歌谣,共有诗一百六十篇。
“雅”是正声,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一带的音乐;大、小雅即是周王室的乐歌,现存《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是祭祀歌曲;《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儒者根据《诗经》艺术所总结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
其中赋是铺陈其事而言之的意思,为赋诗行文中最常用的一般方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拟的意思。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或起情之辞。
四家诗《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
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叫毛诗。
齐诗,韩诗,鲁诗同属今文学派,毛诗属古文学派。
三家诗指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
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
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今文”中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楚辞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它的句法参差交错,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
诗人在这首长诗中,以浪漫奇特的构思和深沉悲愤的激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精湛的艺术。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发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主要模仿白居易的唱和诗,内容多些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王宇偁也被称作白体诗人,早年写过很多唱和诗,之后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晚年从杜甫为典范,情感含蓄深沉。
晚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成就突出,他们继承了贾、姚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述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淡泊的归隐生活。
另一个代表群体是以林逋为首的隐士,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居易平易流畅倾向。
晚唐体盟主是窦唯,以风节著称,善写山林之思。
西昆体:宋初声势最盛的一派,以《西昆惆怅集》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群作家。
他们推崇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华丽的效果,但由于他们专门模仿诗的外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衰竭原因:题材狭窄缺乏时代气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柳永词新变:1、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
2、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3、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4、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活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5、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柳永词雅俗并陈的表现:俗:1、在词的表达形式上。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俚语和口语,用富于表现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波,而且像直接与人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
例《定风波》《自来春》2、在词的内容方面上,艳辞颇多,并着力于表现市井市民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词中略夹杂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体诗人
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馆阁诗人,内容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因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而得名,没有很大的影响。
晚唐体
是指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因模仿学习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名,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成了晚唐体盟主。
西昆体
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
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四六体
又称“四六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见为句,也称“骈四俪六”。
这个文体形式在南北朝,齐宋以后,特别是唐宋四六格式固定化,四六文以注重句子的锤炼,讲究对仗工整,基本的格式有六种。
四四,六六,四四/六六,六六/六六,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江西诗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因诗派多数成员学习杜甫,而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但江西诗派的创作仅限于语言的创新,生新艰涩,实际意义不大。
六丑
宋代的一种词调名,周邦彦创制,慢词(长词)的一种,所谓即六个曲调,六犯。
几种不同的曲调一起唱,六犯不叫六犯,叫六丑,是因为曲子六种曲调极其复杂,一起唱及其困难,只有高阳氏家的六个长得奇丑无比的儿子会咏唱,所以称六犯为六丑。
永嘉四灵
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
徐照(灵辉),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和翁卷(灵舒)。
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
他们的作品多是应付之作或溢美,或流年,或酬唱应答,视野狭小,文学成就不高。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力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
当时杭州有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多江湖谒客。
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歌集。
总称《江湖集》。
这些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元杂剧
元代的戏剧的一种形式,盛行于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男性主角),旦(女性主角),净三类。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官调,不相重复。
南戏
流行于东南沿海。
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