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的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三课 太阳能风车》参考教案

《第十三课 太阳能风车》参考教案

第13课太阳能风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等步骤独立制作太阳能风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

3、在制作与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享受创造的快乐。

【教学材料】
矿泉水瓶、直径8毫米的小按扣、卡纸、黑胶带、圆规、剪刀、锥子、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能就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环保能源,在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太阳能风车。

板书课题:太阳能风车。

二、观察思考。

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小组讨论怎样用太阳能让风车转起来。

三、设计方案
1、布置任务
用废旧矿泉水瓶设计一个太阳能风车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与步骤
四、动手实践:制作太阳能风车
1、制作叶轮
(1)画出直径50毫米的圆
(2)画直径15毫米的同心圆分成8等份
(3)剪开后同向扭成相同角度的叶轮
(4)在叶轮中央钻孔按上按扣
2、制作吸热瓶体
(1)距瓶底20毫米高度瓶身一周多扎些直径5毫米的孔
(2)瓶身上绑上黑胶带
(3)把曲别针折成摇把状
(4)把曲别针用胶带缠在瓶口上
3、组装
(1)把曲别针顶端顶入小按扣的中间凹槽内(2)吹一下叶轮,叶轮能快速平稳转动就行五、分享成果
把太阳能风车放在阳光下,瞧瞧谁的风车转的快。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政。

(2)播放影片攻占巴士底狱,展示《人权宣言》的内容。

教材中用了“摧毁”“传播”“很大影响”三个词,描述其意义,谁能解释一下呢?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冉冉升起一颗年轻的将星,他就是拿破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拿破仑的世界。

探究二拿破仑帝国1、简介拿破仑拿破仑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有人说他是一位英雄,改变了欧洲学生用史实举例说明,理解其对内、对外的意义。

(1)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学生能够从法国大革命废除君主,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等方面理解。

(2)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思想。

展示收集的拿破仑的有关资料,把所知道的拿破仑介绍给大家。

各组学生分别从拿破仑的生平;拿破仑初露锋芒;拿破仑戎马一生;拿破仑军事专政等方面介绍。

分析:(1)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掌握政权?(2)《拿破仑加冕》学生分析拿破仑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对内: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对外:发动战争。

的历史;有人说他是一个战争罪魁祸首,是一个暴君;有人说他建立帝制,是历史的倒退……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拿破仑的一生,有功有过,拿破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打击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是他的主要功绩。

但拿破仑毕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胜利滋长了他的骄傲情绪,冲昏了他的头脑,更滋长了他的野心,争霸世界,四处侵略,最终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反思完善你如何评价拿破仑呢?如何评价拿破仑战争?活动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教学通过对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明白,一位成功的伟人,除了靠时事、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艰苦奋斗,坚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心怀谅解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心怀谅解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心怀
谅解他人
教学目标
- 帮助学生理解“心怀谅解他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发展友善与同理心的能力。

- 提高学生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 幻灯片或投影仪
- 黑板和粉笔
-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 (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复相关概念。

2. 新知讲解 (15分钟)
-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心怀谅解他人”的定义和意义。

- 与学生讨论“心怀谅解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优点。

3. 案例分析 (15分钟)
- 分发小组活动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并讨论如何表现出心怀谅解他人的行为。

-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4. 游戏活动 (15分钟)
- 设计一个与心怀谅解他人相关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5. 小结 (5分钟)
- 提醒学生重要观念和学到的新知识。

6. 课后作业 (5分钟)
- 布置一份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记录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心怀谅解他人的事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在课后实践心怀谅解他人的行为,并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心怀谅解他人的真正意义。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游戏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 收集学生的课堂回应和书面作业,评估他们对“心怀谅解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3课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教案)

第13课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教案)
-难点解析: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网络环境中的精神污染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和敏感性。他们在讨论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抵制不良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时,仍显得有些迷茫和无助。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需加强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以下改进措施:
d.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
2.提升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抵制不良诱惑,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
4.强化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并遵循网络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及他人的精神权益。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篇一:《观潮》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

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五、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北师大版九年级初中心理健康《第十三课 笑对成长烦恼》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初中心理健康《第十三课 笑对成长烦恼》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初中心理健康《第十三课笑对成长烦恼》教案一、教材分析:《第十三课笑对成长烦恼》是北师大版初中心理九年级全一册的第七章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故事情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并探讨正确处理这些烦恼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增强自我认识和责任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烦恼,并理解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2.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成长烦恼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3. 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成长的烦恼,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使自己快乐成长。

难点:如何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身体、心理上都面临着诸多变化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遇到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例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同等。

因此,学生对于认识成长烦恼、解决烦恼的需求较高。

同时,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逐渐提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导入,例如:“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曾经遇到过令你烦恼的事情?你是如何处理的?”鼓励学生思考并与旁边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2. 故事情境呈现: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

例如,故事可以讲述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感到沮丧和压力增加的情况。

教师:小明是一个九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多困难,成绩下降了,他感到很烦恼和无助。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请举手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分享)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觉得很难受。

教师:非常好,谢谢你的分享。

那么,你们觉得小明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举手回答)他可以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13课《乌鸦喝水》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3课《乌鸦喝水》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标题:第13课《乌鸦喝水》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理解生字词:乌鸦、瓶子、水、石子、渴、办法、旁边、渐渐、升高。

b.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乌鸦是通过投入石子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b. 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学生能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道理。

b.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渐渐”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到遇到困难时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道理。

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内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内容,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指导。

三、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了。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渐渐”一词的意思。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生字词、课文内容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三课我喜欢我自己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三课我喜欢我自己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三课我喜欢我自己第十三课:我喜欢我自己一、教学内容:1.认识自己的优点2.学会欣赏自己的成长3.掌握自我肯定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2) 能够欣赏自己的成长;3) 能够掌握自我肯定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的优点2) 欣赏自己的成长3) 掌握自我肯定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认识和欣赏自己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自我肯定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2) 归纳法3) 讨论法六、教学准备:1)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2) 学生自我评价表七、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放一张照片或视频,让学生看一下,并且对图片或视频中的人进行评论,引入今天的话题——学会欣赏自己。

2)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1)让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找出对自己讨厌的地方和心仪的地方。

(2)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进行两两交流。

(3)让学生绘制一张自己的肖像,然后再写下自己觉得的优点。

(4)教师要鼓励学生,让他们知道所有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3) 欣赏自己的成长(1)让学生回顾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看到自己学过的知识、经历的事情以及跨越过的困难,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一定的成长。

(2)让学生讲述自己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并且如何解决。

(3)让学生制定目标,然后认真地去实践,亲身感受自己的成长。

4) 掌握自我肯定的方法(1)教师给学生介绍自我肯定的概念。

(2)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份自我肯定的记录表,每天写下一些自己的优点、成长和成就,并且挑选出表现最好的一项进行肯定,促进自我肯定。

(3)让学生互相肯定 (让每个学生都写小纸条,写上对对方的认可和欣赏)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八、课堂准备1.反思综合素质评价内容2.自我评价表九、作业完成一份自我肯定记录表,并且每天写下自己的优点、成长和成就。

十、板书设计我喜欢我自己1、认识自己的优点2、学会欣赏自己的成长3、掌握自我肯定的方法十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真诚原谅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真诚原谅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真诚原谅他人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真诚原谅他人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真诚原谅他人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教学准备- 教案幻灯片- 学生教材- 黑板和粉笔/白板和马克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教案幻灯片或实际情境引起学生对原谅的反思,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提问学生,他们对原谅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原谅别人是重要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真诚原谅他人的概念和意义,强调原谅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 解释真诚原谅他人的好处,如释放内心负面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

- 引导学生思考真诚原谅他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

3. 步骤练(20分钟)- 分类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原谅问题,并引导他们一起分析解决的步骤。

- 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的原谅经历,并讨论经历中的感受和成长。

- 小组合作,模拟真实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互相倾听、理解并试图真诚原谅他人。

4. 小结(10分钟)- 提醒学生真诚原谅他人不仅对别人有益,也对自己有好处。

- 强调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善待他人和自己的重要性。

- 总结研究到的真诚原谅他人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总结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理解真诚原谅他人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真诚原谅他人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并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13课 东方之珠 (教案)

第13课 东方之珠 (教案)

第十三课《“东方之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9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香港作为“东方之珠”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香港的繁荣与美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那你听过《东方之珠》这首歌吗?(播放歌曲)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师:对,香港。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东方之珠”》。

2. 板书课题《“东方之珠”》。

师:“东方之珠”中珠是珠宝,它美丽、明亮,非常贵重。

这里把香港比作珠宝,表示人们对她的珍爱。

师: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珍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课件出示生字词,书写指导2.词语理解: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非常著名。

人流如潮:形容人很多。

鳞次栉比:像鱼鳞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璀璨:光彩夺目沐浴:洗澡闪耀:耀眼、闪烁。

倾听:认真地听取你能用“倾听”“闪耀”写句子吗?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闪耀:晚上,那一个个的萤火虫像闪耀的星星一样明亮。

3. 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迷人的沙漠、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

三、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简要介绍香港。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

第三部分(第6段):赞颂了香港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三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三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一、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课文节选部分从“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起笔,论述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进而提出“少年中国”与“老年中国”的不同,热情地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二、课时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会写“泻、潜、试”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少年、中国、则、富”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分析重点语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将文中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相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原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收集有关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发展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媒体选择1. 图片:展示近代中国的衰败景象以及现代中国的繁荣昌盛,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视频:播放有关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3. 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字词解释、问题引导等内容,便于教学过程的开展。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无私谅解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无私谅解他人

三年级心理健康上册教案第十三课无私
谅解他人
教学目标
- 了解什么是无私谅解他人
- 掌握如何培养无私谅解他人的能力
- 发展学生的同理心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幻灯片、多媒体设备、学生活动册-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册、铅笔、彩色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向学生介绍“无私谅解他人”的概念。

2. 提问学生对“无私谅解他人”有什么理解。

正文(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讲解“无私谅解他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2. 通过情境假设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如何无私谅解他人。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用无私谅解的态度去解决。

拓展(10分钟)
1. 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册中有关“无私谅解他人”的练。

2. 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无私谅解他人的经历,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总结(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无私谅解他人的重要性。

2. 学生大声朗读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教学反思
1. 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2.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无私谅解他人的技巧。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您进行教学准备。

小学心理健康第十三课《专注等于学习效率》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十三课《专注等于学习效率》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十三课《专注等于学习效率》教案尊敬的教师们:下面是小学心理健康第十三课《专注等于学习效率》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引言】专注是学习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然而,如今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专注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

【目标】1. 理解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 掌握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和技巧;3.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专注力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一、学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他们认为什么是专注,以及专注对学习的意义。

二、专注的重要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专注与学习的关系,以及专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2. 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讲解专注的作用和价值;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专注经历,激发学生愿意培养专注力的积极性。

三、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1. 导入注意力训练,让学生感受注意力的流动和集中;2. 分享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减少干扰、良好的学习环境等;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分散的情况;4.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并总结彼此的专注力提高方法;5. 分配专注力锻炼的小作业,鼓励学生随时检查自己是否专注。

四、课堂活动与实践(30分钟)1. 进行专注力锻炼的小游戏,例如数猪游戏、目标击打等,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2. 通过观看专注力训练视频,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专注力;3. 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观察和评价自己的专注力表现,并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回顾专注力的重要性和提高专注力的方法;2. 强调专注力的实践和坚持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持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4.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专注力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专注的重要性、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和技巧、课堂活动与实践、总结与延伸五个环节,旨在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13课《会动的小纸人》教案(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3课《会动的小纸人》教案(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13课《会动的小纸人》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会动的小纸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内容。

本课以折叠“纸弹簧”为基础,加入剪、贴、画等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课。

属于新课标“设计·应用”领域所说的“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目标。

“设计·应用”为本课的主导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制作“会动的小纸人”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能力目标:主动观察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并强化学生与同学交流合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渠道探究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短小精悍的、适合于表演的、孩子们熟悉的小故事、各种形象的小纸人。

2.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一头宽、一头窄的纸条1-2对。

3.学生准备彩色笔、纸、剪刀、胶水等物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爱读故事书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这是一本有魔法的书,只要你轻轻吹一口气,这本书就变了——,仔细瞧瞧,这些小纸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按住小纸人,让它往上弹)(生答:小纸人本来是矮矮的,按一下它就变得高高的了,就站起来了。

)2.噢——小纸人站起来了,看!老师把它轻轻地摇晃一下,它还会怎样啊?(生答:它摇起来了,动起来了。

)3.你能给这个小纸人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揭题:会动的小纸人。

)4.会动的小纸人。

这个名字有意思!那今天咱们就来学做会动的小纸人(师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一)制作纸弹簧1.这个会动的小纸人它是哪一个部分在动呢?你们发现了吗?2.身体在动,它很像我们生活当中的什么东西?3.噢,跟弹簧很像,看看是不是这个?(师出示弹簧图片和弹簧做的玩具)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十三课情窦初开时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十三课情窦初开时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青春期情感的文章,如《青春期的情感波动》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部关于青春期情感的纪录片,如《情窦初开时》等。
2. 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生在阅读文章和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可以注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在课后与同学或老师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在情感交流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情感困惑或心得,并进行互相交流。这个环节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倾听他人的经历。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在课后,我也会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处理青春期的情感问题。
4. 情感交流(15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情感困惑吗?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困惑或者心得写下来,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5. 总结提升(5分钟)
6. 课后作业(5分钟)
请大家课后阅读一篇关于青春期情感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心得体会。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六、学生学习效果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详细介绍了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并给出了正确处理情感问题的建议。通过讲解,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青春期的情感波动是正常的,并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让学生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情感问题。这个环节学生们参与度很高,通过讨论和分享,他们能够从同伴的经历中获得启发,并相互支持和鼓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十三课认识数的平方和立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十三课认识数的平方和立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十三课认识数的平方和立方教案第十三课:认识数的平方和立方【教学目标】1. 记忆并理解平方和立方的概念;2. 学习如何计算数的平方和立方;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教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3. 数学练习册;4. 笔、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二、新知讲解(25分钟)1. 导入:出示一些数字的图片,如2、3、4,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数字的平方吗?2. 介绍平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引入立方的概念,并与平方进行对比,解释立方的含义。

4. 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体会立方的计算方法。

5. 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和立方的规律,并总结出计算平方和立方的简便方法。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进行课本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推广到更大的数,如10、100,并进行计算。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例如:“一个数字的平方是16,这个数字是多少?”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平方和立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学生重点掌握平方和立方的规律和计算技巧。

【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2. 思考并解答课后作业题。

【板书设计】平方:一个数与自己相乘得到的乘积。

举例:2²=4,3²=9,4²=16立方:一个数与自己连续相乘两次得到的乘积。

举例:2³=8,3³=27,4³=64【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认识到了数的平方和立方的概念,并学会了计算数的平方和立方。

通过多种例题和练习的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欲望的「ほしい」「ほしがる」
含义
形容詞「ほしい」表示第一人称或谈话中的第二人称 的愿望。谈话中作为主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 他動詞「ほしがる」以 「…をほしがっている」的 形式,表示第三人称的愿望。相当于“想要”。
(主语は)对象语がほしいです …ほしくありません
用法
主语は宾语をほしがっています …ほしがっていません
返回本课重点 毎週土曜日に教習所 (きょうしゅうじょ)に通(かよ)っています。
わたしは自動車の免許をとるために、毎週土曜日に教習所に通っています。
運転免許 教習所
准体助词「の」
含义 例句 准体助词「の」 起代替某个具体名词的作用。
A: それはいつの新聞ですか。 B: きのうのです。
A: これはだれのかばんですか。 B: わたしのです。 100円のを三つください。
例句
わたしは今度の休みに友だ ちと旅行したいです。
医 者
A: 将来(しょうらい)、何になりたいですか。 B: 医者になりたいです。
今晩どこへも行きたくありません。
李さんは日本茶を飲みたがっています。
接下页
练习
看图回答问题
アテネ
A:今度の夏休みにどこへ旅行したいですか。 B: アテネに旅行したいです。 A: 何が食べたいですか。 B: そうですね。スイカが食(た)べたいです。
よろうと思います。 おなかがすいたから、ちょっとマックに(寄る) (マック)マクドナルド
返回本课重点
…つもりです
含义 用法 句型「动词体形+つもりです」表示打算,多用于第一 人称或对话中的第二人称。 动词体形+つもりです 动词体形+つもりはありません 例句
海へ行きたいなあ
A:飛行機で行くつもりですか。 B:いいえ、飛行機で行くつもりはありません。 海へ行くつもりでしたが、天気がよくないですから、 どこへも行きませんでした。
返回本课重点 ユウ宏如(台湾)
「定语+ために」表示目的
含义 「ために」的「ため」是形式名词, 「に」是个助词。 「ために」前面的定语可以使名词,也可使动词基本型。 该用法表示目的,在句中作状语。 名词+の+ために 动词基本形+ために 例句 山本先生は、雪男(ゆきおとこ)の調査のために、 ヒマラヤへ行きました。
• 问: 到研究生院留学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研究生院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般都只招收 4 月开学这一期。 也有少数学校招收 9 月或 10 月开学的,还有一些学校设有其他的开 学时间。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本校举行入学考试,因此学生必须到日本 来参加考试。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只根据个人资料进行选拔,选拔合格 就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留学。关于研究生院的报名和考试时间, 4 月开学的为前一年的秋季开始到入学年的 3 月份左右,不同的大学、 不同的专业安排,时间安排有所不同。还有的专业将 4 月开学这一期 学生分两次招生。
返回意志形
练习
かく→ かこう はなす→ はなそう しぬ→ しのう よむ→ よもう 接下页
练习
把( )内的动词改成「动词意志形+と思う」的形式,完成句子。
わたしは子供のときからずっと医者 に(なる)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将来、両親(りょうしん)に大きな家を しよ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プレゼント(する) 日本の大学を卒業(そつぎょう)した先輩(せんぱい)の話 いこうと思いました。 を聞いて、わたしも留学に(行く)
新编日语第一册

办理留学手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获得留学学校的入学许可,二是通过 学校等向日本法务省入境管理局申请、领取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三是申请 并领取签证。

问: 到大学留学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大学一般只招收 4 月开学这一期留学生,也有一少部分学校招收 9 月或 10 月开学的。另外,也有一些学校对 4 月入学的学生分几次进行招生。大 多数学校都以日本留学考试的成绩,本校设有的笔试和面试为标准来选拔学 生。学生必须在日本参加入学考试。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在中国设有特殊的 入学考试,或只需根据个人资料进行审查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的大学学习。 大学的报名和考试时间为: 4 月份开学的私立大学从前一年的秋季开始到入 学年的 1~2 月份; 4 月份开学的国立、公立大学为前一年年末到入学年的 2~3 月份。各个学校的招生时间、条件和方法都不同,所以大家有必要提前 作好准备。一般情况下应该先到日语学校或者大学别科留学,一边学习日语 一边收集信息为考试做准备。
大隈講堂
例句
子供の時から、早 稲田大学に入りた いと思っています。 田中さんは蘇州ヘ 旅行したいと思っ 大隈銅像裏 ています。 彼は教師になりたいとは思っていません。
关联用法2 含义
动词意志形+と思います
例句
此句型与「…たいと思います」相同,表示某人想 做什么。也有人称限制:「…思います」表示第一人称、 或对话中的第二人称的想法。第三人称的想法用「思っ ています/思いました」等表示。「思っています/思い ました」等可替换成「考えています/考えていました」。 将来、宇宙飛行士(うちゅうひこうし) になろ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要有大学本科学历( 16 年)或同等学历,有相当于日语能力测试 2 级以上的日语水平,能够支付留学费用,留学意志坚定并有明确的 留学目的。对英语授课专业的留学生不做日语能力的要求。
新编日语第一册第十三课
本课重点
表示欲望的「ほしい」「ほしがる」 表示希望的助动词「たい」和「たがる」 「 …う(よう)と思います」表示意志 …つもりです 用言连体形+のです 「定语+ために」表示目的 「ので」表示原因或理由 动词连用形+てから 准体助词「の」 疑问短句的用法
①モーニング娘 ②安室奈美恵 (あむろなみえ) ③近藤真彦 (こうどうまさひこ) ④浜崎歩 (はまさきあゆみ) ⑤ゆず
③ ① ④ ②
A: どんな音楽を聞きたいですか。 B: 日本の音楽を聞きたいです。

返回本课重点
关联用法1
动词连用形+たいと思います
动词连用形+たいとは思いません
接下页
含义
此句型与「たい」相同,表示某人想做什么。也有人 称限制:「…思います」表示第一人称、或对话中的第 二人称的想法。第三人称的想法用「思っています/ 思いました」等表示。
うなぎ丼(どん)
接下页
练习
看图回答问题
返回本课重点
A:今何がほしいですか。 B: 携帯電話(けいたいでんわ)がほしいです。 A:田中さんは今何をほしがっていますか。 新型(しんがた)のスポーツカーをほしがっています。 B: A:ノートパソコンがほしいですか。 B: いいえ、ほしくありません。 A:どれがほしいですか。 B: コーラーがほしいです。 A:彼はどんな家をほしがっていますか。 B: 一戸建(いっこだて)の家をほしがっています。
裏 表
こちらは山田さんので、あちらは田中さん のです。 返回本课重点
「ので」表示原因或理由
含义 用法 「ので」是接续助词,接在用言、助动词连体形后面 表示原因或理由。 动词连体形+ので 名词+な+ので 例句
日 光 の 紅 葉
日光では紅葉(こうよう)がとてもきれいだったので、 たくさん写真を撮りました。 A: ここ、「富士見が丘」というんで すか。 B: ええ、昔はここから富士山がよく見 えたので、「富士見が丘」という名 になったんですよ。
比较 ①日本へ来たのは初めてです。 解说 (1) ②日本へ来たのは初めてなんです。 解说 (ですから、少し心配です。) ①これも食べますか。 (2) ②これも食べるんですか。
韓国(かんこく)では、 亀(かめ)が売られ てました。 これも食べるので しょうか?
(陈述事实)
(申辩)
解说
(单纯疑问) (确认) 解说
富士見が丘からの富士山
接下页
富士見が丘の所在地
接下页
返回富士見が丘

かながわけんなかぐんにのみやまちふじみがおか 神奈川県 中郡 二宮町 富士見が丘
练习
用「ので」连接AB两部分,完成句子。
A B 美術館(びじゅつかん)は開いていません
① 今日は月曜日です
今日は月曜日なので、美術館は開いていません。
用法
接下页
返回雪男 雪男と海豚
ヒマラヤ雪男 接句子。 A B 毎朝ジョギングをします
健康(けんこう)
健康のために毎朝ジョギングをします。 弟は自転車を買います 貯金(ちょきん)しています
ジョギング
弟は自転車を買うために貯金しています。 わたしは自動車の免許 (めんきょ)をとります
表示希望的助动词「たい」和「たがる」
含义 用法 「たい」为助动词,以「动词连用形+たい」的形 式表示第一人称,或对话中的第二人称想做某事。第 三人称时要用「たがる」。 对象语が(を)动词连用形+たいです 动词连用形+たくありません 动词连用形+たがっています 动词连用形+たがっていません 解说
「たい」的对象语用「が」或「を」表示,用「を」时句子 重点在谓语上,用「が」时重点在对象语上。 而「动连+たがる」的词性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词性: 「他动+たがる=他动性复合词」 「自动+たがる=自动性复合词」 接下页
中村俊輔(なかむらしゅんすけ)
楊利偉さん
選手(せんしゅ)たちは、入念に直前練 習をしています。今度のアジアカップで 優勝(ゆうしょう)しようと思っています。
下接练习
动词的意志形
解说 动词意志形用于表示人的意志和愿望,由 「动词未然性+う/よう」构成。 五段――未然形Ⅱ(将词尾变成「お」段假名)+う 例:買う → かこう 一段――未然形(同于連用形)+よう 例:見る → みよう カ変――来(こ)よう サ変――しよう 写出下列五段动词的意志形 かう→ かおう およぐ→ およごう まつ→ まとう あそぶ→ あそぼう かえる→ かえろ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