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地史Pz1
06早古生代地史
潮坪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 蝠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 岩—风暴
鲕粒灰岩为主,含德氏虫等,波痕、 交错层理发育—潮下高能环境 紫色泥岩为主,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 滨、浅海沉积
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 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干热条件下 的滨浅海沉积,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
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 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 显变化
低能-半闭塞 滨浅海
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
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
宜 昌 黄 花 场 剖 面
动荡开阔 滨浅海
白云岩,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化石稀少
S/O
扬子-华夏板块中奥陶世古地理
中国北部奥陶系岩相古地理 碳酸盐沉积 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 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洛阳龙门石窟 Stone carving
洛阳龙门石窟/O1m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南方早志留世早期古地理图
中国南方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中国南方晚志留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仅发育于大陆边缘 板块内部仅在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有沉 积,属稳定浅海—前陆盆地沉积
北缘早古生代褶皱带
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分为北、中、南三带
4、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概况
O2
西伯利亚 西 北美 冈 瓦 东 冈 哈萨克斯坦 瓦 纳 中国 。 北美 俄罗斯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 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 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 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 缘与秦岭洋毗邻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2018年整理(本资料仅供参考)
目录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1)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2)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2)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3)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28)
变质深成岩用色 (29)
杂岩混合岩用色 (30)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30)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变质深成岩用色
杂岩混合岩用色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其中(*)表示该种颜色组合使用了专色.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T 0179—1997)转换为RGB中的解释:
四个基本色:1,2,3,4号色分别对应CMYK色彩模式的Y(Yellow),M(Magenta),C(Cyan),K(Black),而两个专色5号和6号分别按M: 100%,Y: 100%及M: 50%,Y: 100%计。
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桢和李光岑《中国地质时代表》(1990)简化
地质时代与地层单位及代号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构造阶段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时代间距
距今年龄
大阶段
阶段
显
生
代
PH
新
生
代Kz
第四季Q
全新世Q4
更新世Q1Q2Q3
约2—3
—0.012—
—2.48—
(1.64)
—5.3—
—23.3—
70
侏罗纪J
晚侏罗纪J3
中侏罗纪J2
早侏罗纪J1
73
三迭纪T
晚三叠纪T3
中三叠纪T2
早三叠纪T142联合 Nhomakorabea古
陆
形
成
海
西
阶
段
古
生
代
Pz
晚古生代Pz2
二迭纪P
晚二叠纪P2
早二叠纪P1
40
石炭纪C
晚石炭纪C3
中石炭纪C2
早石炭纪C1
72
泥盆纪D
晚泥盆纪D3
中泥盆纪D2
早泥盆纪D1
47
加
里
东
阶
段
早古生代Pz1
志留纪S
晚志留纪S3
中志留纪S2
早志留纪S1
30
奥陶纪O
晚奥陶纪O3
中奥陶纪O2
早奥陶纪O1
71
寒武纪
晚寒武纪3
中寒武纪2
早寒武纪1
60
元
古
宙
PT
新元古代Pt3
震旦纪Z
230
—800—
—1000—
讲13 古生代地史-1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一节 早古生代地史 早-中奥陶世,本区普遍发生海侵,气候变暖,生物繁盛, 沉积了一套以开阔浅海环境下的灰岩、生物礁灰岩、页岩层。 晚奥陶世,本区地壳开始抬升,发生海退,沉积了半封闭 海盆环境下的页岩层。 早-中志留世,加里东运动加强,地壳普遍抬升,周围古陆 面积扩大,海水进一步退却,海域解体,本区成为一闭塞的滞 流海盆,从而形成了深色页岩、粉砂岩为主的沉积。 见 图 中志留世末期,陆地进一步扩大,本区大陆地,遭受风化 侵蚀。 纵观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华北、 纵观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华北、扬子地块均经历了加 里东构造引起的地壳下降接受滨-浅海沉积—浅海沉积—地壳 上升发生海退直至成为陆地这样一个大的沉积旋回。 上升发生海退直至成为陆地这样一个大的沉积旋回。总体表现 南北皆海的基本特征 的基本特征。 为南北皆海的基本特征。
见图
4
第二十六章
第一节 早古生代地史 早-中奥陶世本区水体略深,成为正常环境下的浅海碳酸岩 沉积。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本区为白云岩沉积为主,局部地 段夹膏盐沉积,说明气候开始转为干旱。 见 图 中奥陶世末因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地壳大面积抬 升成陆遭受风化侵蚀,从而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的沉积史。 (二)扬子地块区 见图 1.扬子地块区的下古生界 见图 扬子地块区的下古生界以湖北宜昌三峡剖面为代表。 震旦纪末,由于晋宁运动的影响,本区曾上升为陆地,遭 受短期风化夷平,进入加里东构造阶段,早寒武世地壳开始缓 慢下降,缺失了下寒武统的小壳动物层。海侵由西南而来,向 北东方向扩展,形成了下寒武统的滨海碎屑沉积。 图 见 中-晚寒武世,由于气候普遍干旱,海水变浅,加之西部及 东部古陆影响,本区成为半封闭海盆,普遍接受了巨厚的白云 5 岩沉积,生物化石稀少。见 图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特征。
1.地壳演化特征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现在处于北半球的前四个大陆基本上处于低中纬度区,彼此被大洋分割而呈分离状态,海侵广泛,地层发育。
而冈瓦纳大陆当时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移,海侵局限,地层主要发育在其大路边缘地区。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全球构造变动的标志。
三次海平面相对下降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正好与全球性板块构造变动相符合。
三次海平面相对上升以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最为显著,是地史中最大海侵时期之一。
2.沉积特征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滩。
除藻礁以外,只有早寒武纪的古杯类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的珊瑚类和某些苔藓类形成的小型生物礁。
尤其重要的是从寒武纪开始碳酸钙的沉积已成为主要组分,与前寒武纪的该没碳酸盐形成明显对照。
同时,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食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也十分常见。
这些均说明当时大气中和水中已经有相当高的含氧量而显著区别于前寒武纪。
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应,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气候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的产物。
3.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生物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
从寒武纪开始硬壳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志。
由于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空前繁育和广泛分布,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生物群的演变划分地层确定地质年代。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2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 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 缘与秦岭洋毗邻
浅海
竹叶状灰岩
鲕粒灰岩,波痕、交错层理
鲕粒灰岩
泥裂、雨痕、岩盐假晶、
华 北 板 山块 东寒 张武 夏纪 剖地 面层 序 列 紫红色
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
潮坪
钙质页岩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 蝠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 岩—风暴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 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 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 石稀少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 面
澄江动物群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滇东剖面分析
中寒武统 双龙潭组 陡坡寺组 为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 区上升为陆。 早寒武统 龙王庙组的白云岩为咸化海沉积。 沧浪铺组 以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为滨海沉积。 筇竹寺组 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 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碳质及稀有元素, 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可能为潮下低能海湾。 梅树村组 主要是一套磷块岩,其内小壳化石可富集成生物碎屑层,发
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下统 石龙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天河板组 石牌组 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水井沱组为黑色碳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化 石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早奥陶世刺笔石-canthograptus
早奥陶世晚期笔石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世有轴 亚目双笔石科代表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 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 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 构造复杂化
奥陶纪生物群落
Cephalopoda 头足类 Crinoid 海百合 Brachiopod 腕足类
奥陶纪礁 生物群落
食物链
bryozoan苔藓虫 echinoderm棘皮类动物
Stromatoporoidea层孔虫
三、Silurian life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对寒武纪来说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 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生物 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
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 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 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一、带壳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 武纪生物大爆发
期的三叶虫特征
相近,尾板宽大,
尾刺发育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前边缘窄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Hale Waihona Puke 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浮游相-planktonic 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一、早古生代划分与生物界(一)早古生代的划分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二)早古生代的主要地史特征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特征。
1,早古生代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时限范围由5.7—4亿年前,延续时间1.7亿年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2,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带壳海生物脊椎动物为主。
从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才逐渐适应淡水生活。
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和适应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是生物演化史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烟花阶段的划分标志。
从地层划分说,从早古生代起,第一次能够根据标准化石及其组合建立的时间地层的基本单位时带,这是与前古代的重要区别3. 沉积特征:沉积物以海相沉积物为主,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但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摊。
4. 古气候特征: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
在沉积物上有所反映,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带;还有,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石盐假晶的钙泥质沉淀5. 地壳演化特征:整个古生代是联合古大陆形成的历史。
一般认为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北美、欧美、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前四个古陆基本上处于低纬度地区。
彼此分离,海侵广泛,而冈瓦纳大陆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逸,海侵局限。
第九章 古生界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寒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
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 目占优势,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 虫目较为重要
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
腕足、古杯、海绵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出现角石、笔石和牙形石
Ordovician life
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 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
物群,如对笔石;
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 大量繁盛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次要生物门类:鹦鹉 螺、牙形石、腕足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 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 都有代表
2 属加里东(Caledonian)构造阶段,陆壳板块 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 (Gondwana)大陆发育冰川
3、三叶虫 trilobite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 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 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 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Pz1, Conodonts
Paleobiogeography, biofacies & eco-diversity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
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 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
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第九章
古生界
第九章 古生界—早古生代的地史
Early Paleozoic geohistory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记忆法
元
古代
Sinian
古
(Pt3)
青白口纪
代
中元古
蓟县纪
代(Pt2) 古元古
长城纪
代(Pt1)
太
新太古
古
代
代(Ar2)
古太古
代(Ar1)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约 2-3
2.82 18
13.2 16.5
12 70
0.012 2.48(1.64
) 5.3 23.3 36.5 53 65 135(140)
地质年谱“宙、代、纪、世”的详细划分
宙、代、纪、世 1、宙: 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2、代: 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 3、纪: 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4、世: 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 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石炭纪分为早、中、晚石炭世;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第四纪:(早、中、晚)更新世、全新世。
地史单位表国际性地方性时间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时代单位岩石地层单位late中middlemiddle统series下lower世epochage时带chronozone时chrongroup组formationbed中新世n1miocene18233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布oligocene132365哺乳类分化eocene16553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发展1265kzcenozoic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发现晚白垩世k白垩纪kcretaceous早白垩世k70135140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晚侏罗世j侏罗纪jjurassic早侏罗世j73208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晚三叠世t42250印支阶段mzmesozoic三叠纪ttriassic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类发育二叠纪ppermian早二叠世p40290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晚石炭世c石炭纪ccarboniferous早石炭世c72362355两栖动物繁盛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蕨类植物繁盛泥盆纪ddevonian47409鱼类繁盛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植物繁盛志留纪ssilurian30439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晚奥陶世o奥陶纪oordovician早奥陶世o71510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华北升起晚寒武世寒武纪cambrian早寒武世60570600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硬壳动物繁盛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发展震旦纪zsnsinian230800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晚期海侵加广古代pt青白口纪2001000蓟县纪4001400物出现中元古代pt长城纪4001800普宁阶段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古元古代pt7002500绿藻吕梁阶段新太古代ar5003000古太古代ar8003800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hd46002800陆核形成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始形成地质年谱宙代纪世的详细划分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记忆法
元
古代
Sinian
古
(Pt3)
青白口纪
代
中元古
蓟县纪
代(Pt2) 古元古
长城纪
代(Pt1)
太
新太古
古
代
代(Ar2)
古太古
代(Ar1)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约 2-3
2.82 18
13.2 16.5
12 70
0.012 2.48(1.64
) 5.3 23.3 36.5 53 65 135(140)
7、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 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
生物形成: A:50 亿---6 亿年前,属于“元古代”,也就是前寒武纪。 B:6 亿----2.25 亿年前,古生代。(6 亿---5 亿年前,寒武纪,藻类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时代)-----奥陶纪(5 亿年~4.3 亿年,藻类时代 )、志留纪(4.3 亿年~ 4 亿年,鱼类时代)、泥盆纪(鱼类时代(有颌类))、石炭纪(两栖动物时代,向爬虫类进化)和二叠纪(2.8 亿年~2.25 亿年,) C:2.25 亿年~1.9 亿年,三叠纪,形成森林,爬行类时代 D:1.9 亿年~1.35 亿年,侏罗纪,恐龙繁盛,原始鸟类出现 E:1.35 亿年~6500 万年,白垩纪,恐龙,爬虫类大灭绝 F:第三纪(哺乳类动物时代):古新世(6500 万年~5400 万年)、始新世(5400 万年~3800 万年)、渐新世(3800 万年~2500 万年)、中新世(2500 万年~700 万年)、上新世(700 万年~250 万年) G:第四纪:更新世(250 万年~1 万年,现代植物,现代动物及人类时代)、全新世(1 万年~现在)。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地史一、早古生代概况1、早古生代划分志留纪S(Silurian)440-400Ma,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奥陶纪O(Ordovician)500-440Ma,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寒武纪∈(Cambrian)570-500Ma,Sedgwick, 1835,Cambria 山2、早古生代主要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二、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虫、笔石、头足类(鹦鹉螺类)、腕足类、珊瑚、牙形刺等次要的生物门类:腹足、棘皮类、古杯、海绵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Astraspis(星甲鱼)最早在北美西部中奥陶世发现。
晚志留世原始的陆生植物裸蕨类开始出现。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以达较高级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早期小壳动物群与伊迪卡拉动物群共生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
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对于早期生物演化史均具有重大意义。
2. 三叶虫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胸节多)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
第七章早古生代地史下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
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扬子板块至华夏板块寒武纪沉积示意剖面图 见教材110页图7-2-3
(二)华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寒武纪 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 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 始海侵;
华夏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 谷盆地。
Cambrian 二、寒武纪
(一)扬子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寒 武纪古地理特征
1.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首先: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 分性:
洛阳龙门石窟 石雕刻品
洛阳龙门石窟/O1m
洛阳,龙门石窟
第七章(下)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早古生代各纪的划分与命名。 2. 叙述早古生代主要地史特征。 3. 早古生代生物界的演化发展表现在哪
些方面?
4. 我国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主要 地史特征和矿产资源有哪些?
0。 全球古地理再造据
(C. R. Scotese等, 1979,简化)
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概况
1 劳(北美-Laurentia)俄(Baltica)大陆(Laurussia)拼合,加里东褶皱带 (Caledonides)形成;
2 西伯利亚板块向北运动,华南和冈瓦纳(Gondwana)向南运动; 3 陆块由纬向分布逐渐转为经向分布
∈3长山组 ∈3崮山组
∈3长山组
∈3ch(长山组)
有成形球藻类
∈3f (凤山组)白云质灰岩含索克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Pz1
一.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2 构造特征: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二.生物界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底栖相,礁相)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四.古地理
1.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剖面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
中寒武世陡坡寺组\双龙潭组: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早寒武世龙王庙组:白云岩。
咸化海沉积;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
滨岸沉积;筇竹寺组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炭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为潮下低能海湾;梅树村组: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
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
宜昌山峡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局限台地。
中统覃家庙群由薄—中层白云岩组成,波痕、交错层理、泥裂、食盐假晶发育。
上统三游洞群——厚层白云岩,其顶部归属奥陶系;从石龙洞组至中上统均为干旱的咸化海-局限台地环境。
2.扬子板块奥陶纪①特征 1.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2.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地,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
3.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
4.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②宜昌黄花场剖面O1:南津关组:下部灰岩,中部白云岩,中上部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为主。
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分乡组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的小型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
红花园组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反映了水体能呈较弱的开阔台地环境。
大湾组下部:亮晶生屑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上部:瘤状灰岩夹页岩,属台地前缘斜坡相(争议)。
牯牛潭组为瘤状泥质灰岩夹页岩,发育水平层理,生物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底栖和浮游混生,说明为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O2:庙坡组以黑色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
宝塔组典型的收缩纹灰岩,这种收缩纹是成岩过程中上覆的负荷使胶体脱水形成的裂纹,反映较深的浅海陆棚环境。
O3:临湘组的环境与宝塔组类似五峰组“滞流盆地的笔石页岩沉积,上部观音桥层壳相泥质灰岩沉积是全球海平面下降的记录-传统观点”。
(页岩环境争论很大)
3.扬子板块志留纪①特征1.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2.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主体拼合造山,形成华南造山带,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
之后(D开始)称之为华南板块。
3.北部边缘(南秦岭)为裂谷盆地
4.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②鄂西宜昌剖面S2纱帽组滨海相细碎屑岩,砂岩含量向上增加,粒度变粗,交错层理发育,化石稀少,代表超补偿海盆.。
S1罗惹坪组黄绿色砂页岩夹薄层灰岩,灰岩中含腕足和珊瑚—正常浅海环境;龙马溪组上部黄绿色砂质页岩、粉砂岩,数百米只含三个笔石带,笔石分散保存,为弱还原环境—补偿盆地-斜坡;下部黑色页岩和硅质页岩,含五个笔石带,典型的笔石页岩相,代表滞流、非补偿海盆.
五.加里东运动、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发育深海沉积及海底火山活动;志留纪晚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
六.古构造.①全球早古生代板块构造背景1 劳伦(北美)与俄罗斯(东欧)大陆拼合,形成加里东褶皱带-劳俄大陆-古大西洋闭合;2 西伯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华南和冈瓦纳(Gondwana)向南漂移;3 陆块由纬向分布逐渐转为经向分布4我国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构造带,秦岭构造带,祁连构造带等均属古特提斯构造带②中国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1.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构造带:(1)∈3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河地缝合线-主体为天山—西拉木伦(南侧为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边缘;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南部边缘,准噶尔为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松辽是古亚洲洋中的的中间陆块);(2)奥陶纪主体转换到额尔济斯—居延海—西拉木伦河, 洋壳板块向南北两侧的陆壳板块下俯冲;(3)志留纪天山—西拉木伦洋仍为大洋环境:(北部发育Tuvaella动物群,各段活动性不同;南部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沟—弧—盆体系)2.特提斯构造带:班公湖-怒江古缝合线:寒武纪为古特提斯洋主洋盆,南侧冈底斯和江孜地块属冈瓦纳板块,北侧和东侧的羌塘、昌都、思茅、松潘、甘孜地块可能属扬子板块西缘3.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奥陶纪有一定规模的洋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