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
《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1_(北师大版选修2-2)
例:有下列各式: 1 1> , 2 1 1 1+ + > 1, 2 3 1 1 1 1 1 1 3 1+ + + + + + > , 2 3 4 5 6 7 2 1 1 1 1 1 1 1 1+ + + + + + + + > 2 2 3 4 5 6 7 15 你能得到怎样的一般不等式,并加以证明。
证 法1:∵ a、b、c 为 不相等正 数 ,且abc = 1,
bc + ca ca + ab ab + bc = + + 2 2 2
>
abc +
2
a bc +
2
ab c =
2
a + b + c.
1 1 1 ∴ a + b + c < + + 成立. a b c
例.已知a、b、c 为 不相等正数 ,且abc = 1, 1 1 1 证求 :a + b + c < + + . a b c
证法2:∵a、b、c为 不相等正数 ,且abc = 1,
1 1 1 ∴ a+ b+ c = + + bc ca ab 1 1 1 1 1 1 + + + b c + c a + a b = 1 + 1 +1. < 2 2 2 a b c
1 1 1 ∴ a + b + c < + + 成立. a b c
综合法与分析法 (习题课)
高二数学人选修课件第一章综合法和分析法
第二步,计算$f(x_1)$和$f(x_2)$的差,得到$f(x_1) - f(x_2) = (x_1^2 - 2x_1 + 2) (x_2^2 - 2x_2 + 2) = (x_1 - x_2)(x_1 +第三步,由于$x_1, x_2 in [1, +infty)$且$x_1 < x_2$,所以$x_1 - x_2 < 0$,同时$x_1 + x_2 - 2 > 0$。
第四步,再次对两边同时平方,得到 $42 > 40$。
第三步,对第二步的结论进行简化, 得到$sqrt{42} > 2sqrt{10}$。
因此,我们证明了$sqrt{6} - sqrt{5} > 2sqrt{2} - sqrt{7}$。
XX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综合法的优缺点
01
优点
02
逻辑性强:综合法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使得证明过程具 有严密性。
03
适用性广:综合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数学领域,具有广泛的 适用性。
04
缺点
05
对已知条件依赖性强:综合法需要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 导,若已知条件不足或不明确,则难以应用综合法。
06
创造性思维受限:综合法主要依赖于逻辑推理和运算,相 对于分析法而言,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所限制。
应用于解析几何
在解析几何中,分析法可 以帮助我们找到满足特定 条件的点、直线或曲线。
应用于数列与极限
分析法在数列与极限的求 解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 通过逐步推导找到数列的 通项公式或极限值。
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分析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可以逐步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 案。
5.3.2综合法与分析法(1) 课件(人教A版选修4-5)
分析法: 结论
B
…
A
条件
补充作业
1 1 1 1 1 1 (1) 求证: 2 2 2 x y z xy yz zx
(2) 求证 a b ab a b 1 :
2 2
(3) 已知a , b, 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 且abc 1. 1 1 1 求证 : a b c a b c
例3 已知a , b, m都是正数, 并且a b, 求证 : 你能从其它角度 am a 解释例3的意义吗? bm b
例4 通过水管放水, 当流速相同时, 证明: 如果 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 那么横截面是圆 形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例5 设a, b, c R, 证明 : a b c ab bc ca
2 2 2
变 已知a,b,c,d 都是正实数,求证: (ab+cd)(ac+bd) ≥4abcd
例6 已知a , b, c, d R , 求证 : (a b )(c d ) (ac bd )
2 2 2 2 2
例7 已知a, b, c都是正数, 求证 : a b c 3abc, 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书 小 不 学 勤 径,学 徒 伤 悲 作 功! 天 才 在 于 为 奋,努 力 才 能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少 山 有 路 勤习,老 来 海 无 崖 苦成 舟
a b 例1 已知a , b都是正数, 求证 : 2. b a 3 3 2 2 例2 设a 0, b 0, 求证 : a b a b ab
3 3 3
5.3.பைடு நூலகம்不等式的证明—综合法和分析法
1.2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件1 (北师大选修2-2)
练习2:求证:
3- 2>
6- 5
练习3:设a,b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a+b=1, 证明: 1 + 1 > 4
a b
变题: 已知 a, b, c R ,且 a b c 1
1 求证:(1)a b c ; 3 (2) a b c 3.
2 2 2
例2.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
2.分析法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的成 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 条件和已知条件吻合为止.
其推证过程为:
结论 已知条件
特点:
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 “已知”
3.直接证明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注: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为:
2 2
证: 求
直接证明
π 1 例. 已知α, β≠ kπ+ (k Z),且 2 sinθ+ cosθ= 2sinα sinθcosθ= sin 2 β 1 - tan α 1 - tan β = . 2 2 1 + tan α 2(1 + tan β)
2 2
证: 求
练习1: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D,垂足为E, CF⊥BD,垂足为F, 求证:AE=CF C D E F A B
PC 平面ABCD, PC 2,
在四边形 ABCD 中,点M 在PB上,
PB与平面ABC成 30 角.
CM // 面PAD; (1)求证:
面PAB 面PAD. (2)求证:
例3.已知数列 {an }的通项 an 为3,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区教研课课件
充分条件
思考6:上述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一般 地,分析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从所证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 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判定一个显然成 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 理、性质、法则等)为止.
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其基本思想是:由未知探需知,逐步推向 已知.
2
2
2
2
4abc
其左右两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右边是3个数a,b,c的乘积的4倍,左边 为两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数与 另两个数的平方和之积.
思考2:利用哪个知识点可以沟通两个数 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的积的不等关系?
基本不等式 x + y
2 2
2xy
思考3:若已知a>0,b>0,如何利用不 等式性质证明
证明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变形,合理利用已 知条件、定理、公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 语言或者图形语言,由因导果!
探究(二):分析法
回顾基本不等式: a + b 2 (a>0,b>0)的证明.
ab 证明 : 要证 2 ab ,
ab
只需证
a b 2 ab
只需证
只需证
a+b-2 ab 0
例1.已知 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bc a c a b a b c 求证: 3 a b c
(综合法)
R ∵a,b,c ,
符号语言
b a c a c b 与 , 与 , 与 均为正实数且不能同时相等, a b a c b c b a c a c b 2, + 2 , + 2 , 由重要不等式得: + a b a c b c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1)
2014年人教A版选修4-5课件 2.综合法与分析法
1. 求证 a2+b2+5≥2(2a-b). 证明: 法一, ∵a2+4=a2+22≥4a, b2+1=|b|2+1≥2|b|≥-2b,
∴a2+b2+5≥4a-2b =2(2a-b).
法二, ∵(a2+b2+5)-2(2a-b)=a2-4a+4+b2+2b+1
=(a-2)2+(b+1)2 ≥0, ∴a2+b2+5≥2(2a-b).
例3. 求证 2 + 7 3 + 6 . 证明: 2 + 7 0, 3 + 6 0, 要证 2 + 7 3 + 6 , ( 2 + 7 )2 ( 3 + 6 )2 , 只需证 展开得 9 + 2 14 9 + 2 18 , 于是只需证 14 18 , 即只需证 14<18. ∴ 14<18 成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结果出发, 去寻找使结果成立 的条件, 如果找到了条件, 结果不就成立了吗? 分析法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证明命题时, 可以从要证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求 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 个明显成立的事实 (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 质等), 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分析法.
2 + 7 3 + 6 成立.
问: 你能从 14<18 推证得 2 + 7 3 + 6 吗? 这样推证是什么方法?
a 2b2 + b2c 2 + c 2a 2 abc. 例4. 已知 a, b, c>0, 求证 a + b+ c 证明: ∵ a, b, c>0, 2 2 2 2 2 2 a b + b c + c a abc. 要证 a + b+ c 只需证 a2b2+b2c2+c2a2≥abc(a+b+c), 即 a2b2+b2c2+c2a2≥a2bc+ab2c+abc2,
1.2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件(北师大选修2-2)
2.已知点P是直角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O是斜边 AB的中点,并且PA=PB=PC. 求证:PO⊥平面ABC.
证明:连接OC,如图所示,
∵AB是Rt△ABC的斜边,O是AB的中点, ∴OA=OB=OC. 又∵PA=PB=PC,∴PO⊥AB, 且△POA≌△POC, ∴∠POA=∠POC. ∴∠POC=90°. 即PO⊥AB,PO⊥OC,且AB∩OC=O,所以PO⊥ 平面ABC.
分析法与综合法的优缺点: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两种方 法各有优缺点.分析法解题方向较为明确,容易寻找到解
题的思路和方法,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较繁;综合法从
条件推出结论,较简捷地解决问题,但不便于思考.实际 证题时常常两法兼用,先用分析法探索证明途径,然后用 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
提示:基本不等式.
问题 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
提示:从已知到结论.
综合法
(1)含义:从命题的 条件 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 及运算法则,通过 演绎 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 的 结论 ,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 (2)思路:综合法用以下的框图表示:
1 2 即证 a +b ≥ (a +b2+2ab),即证 a2+b2≥2ab. 2 因为 a2+b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2 所以 a +b ≥ (a+b)成立. 2
2 2
[一点通]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找结论成
立的充分条件.它是从求证的结论出发,逆着分析,由未
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这种证明的方法关键
AC cos B 1.在△ABC 中,AB= ,证明 B=C. cos C
sin B cos B 证明: 在△ABC 中, 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 = . sin C cos C 于是 sin Bcos C-cos Bsin C=0,即 sin(B-C)=0, 因为-π<B-C<π,从而 B-C=0,所以 B=C.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5.2综合法和分析法课件
法一:在△ABC中,a<b+c,b<a+c,c<b+a,则a2<a(b+c),b2<b(a+ c),c2<c(b+a).
∴a2+b2+c2<a(b+c)+b(a+c)+c(a+b), 即a2+b2+c2<2ab+2bc+2ac.
第17页,共45页。
法二:在△ABC中,设a>b>c, ∴0<a-b<c,0<b-c<a,0<a-c<b, ∴(a-b)2<c2,(b-c)2<a2,(a-c)2<b2, ∴(a-b)2+(b-c)2+(a-c)2<c2+a2+b2, 即a2+b2+c2<2ab+2bc+2ac. 综上,得ab+bc+ac≤a2+b2+c2<2ab+2bc+2ac.
∵x>0,y>0,
∴x2y2>0,
第33页,共45页。
即证3x2+3y2>2xy.
∵3x2+3y2>x2+y2≥2xy,
∴3x2+3y2>2xy成立.
1
1
∴(x2+y2)2பைடு நூலகம்(x3+y3)3.
第34页,共45页。
[构建·体系]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由因寻果 分析法执果索因
———
定义与应用
第35页,共45页。
第20页,共45页。
即证(a-b)(a-c)>0. ∵a>b>c, ∴(a-b)(a-c)>0成立, 从而 b2-ac< 3a成立.
第21页,共45页。
1.本题的关键是在不等式两边非负的条件下,寻找结论成立时不带根号(平 方)的充分条件,采用分析法是常用方法.证明时要注意表达的严密、准确,不 可颠倒因果关系,否则要犯逻辑错误.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在研究学科领域中是两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综合法是指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材料、数据和观点进行整合和综合,以便从中得出全面的结论和理解。
分析法则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分解,研究其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
综合法在研究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通过综合不同的材料和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提供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综合法注重整体性思维,能够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然而,综合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和观点,综合法可能会非常耗时和繁琐。
其次,由于材料和观点的多样性,可能存在信息的冲突和矛盾,这需要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面对和解决。
最后,综合法需要研究人员具备较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便处理和整合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
相比之下,分析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细节和内部结构。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组成和特征,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原理。
分析法强调的是逐步推导和推理,通过分析对象的各个方面来得出结论和解释。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对复杂问题的解析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然而,分析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分析法强调细节和局部,可能会忽视整体的视角和综合的信息。
其次,分析法可能会产生过于复杂和抽象的结论,这可能会使得解释和应用变得困难。
最后,分析法需要研究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以便进行准确和有效的分析。
在实际研究中,综合法和分析法通常会结合使用,以取长补短。
综合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问题,而分析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问题的细节和内部结构。
这种综合运用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得出更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综合法和分析法作为两种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限制。
高中数学PPT课件-综合法和分析法
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 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
新知探究
证明:由A,B,C成等差数列,有 2B=A+C. ①
因为A,B,C为△ABC的内角,所以 A+B+C=180°. ②
新知探究
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回顾以往的数学学习,说说你对这两种证 明方法的新认识.
综合法就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 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分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执果索因. 注意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
新知探究
知识要点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 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其特点是“由因导果”.
新知探究
你能用框图 表示综合法
吗?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 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 结论.
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如下:
于是尝试转化结论: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
转化为
cos2α
-
sin2α
=
1 2
(cos2β
-
sin2β)
再与
4sin2α - 2sin2β = 1 比较,发现只要把
cos2α - sin2α = 1 (cos2β - sin2β)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
2
新知探究
=
1
-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PPT课件
()
❖ A.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B.充要条件
❖ C.充分条件
❖ D.必要条件
❖ [答案] D
❖ [解析] ∵②⇒①,但①不一定推出②.故•18 应选D.
2.若 a,b,c∈R,且 ab+bc+ac=1,则下列不等
式成立的是
()
A.a2+b2+c2≥2 B.(a+b+c)2≥3 C.1a+1b+1c≥2 3 D.abc(a+b+c)≤13 ❖ [答案] B
步反推,寻找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
即用分析法证明.
[证明] ∵a>0,b>0,要证
a+ b
b≥ a
a+
b成立,
只需证
a+ b
ba2≥(
a+
b)2 成立,
即证ab2+ba2+2 ab≥a+b+2 ab成立.
•5
即证a3a+bb3≥a+b.
也就是证(a+b)(a2-ab+b2)≥ab(a+b)成立.
要证a+1 b+b+1 c=a+3b+c,
即证a+a+b+b c+a+b+b+c c=3,
也就是a+c b+b+a c=1,
❖ 只需证c(b+c)+a(a+b)=(a+b)(b+c),
❖ 需证c2+a2=ac+b2,
❖ 又△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故B
=60°,
•11
❖ 由余弦定理,有 ❖ b2=c2+a2-2accos60°,即b2=c2+a2-ac, ❖ 故c2+a2=ac+b2得证. ❖ 综合法: ❖ 证明:∵△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 ∴B=60°. ❖ 由余弦定理,有b2=c2+a2-2cacos60°, ❖ 得c2+a2=ac+b2, ❖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ab+bc得 ❖ c(b+c)+a(a+b)=(a+b)(b+c),
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件
[规范解答] 要证明 f(x+1)为偶函数,只需证明其对 称轴为直线 x=0.(2 分)
因为 f(x+1)=ax2+(2a+b)x+a+b+c(a≠0)的对称 轴为 x=-2ba-1,所以只需证-2ba-1=0,
即证 b=-2a.(4 分)
由已知,抛物线 f(x+2)的对称轴 x=-2ba-2 与 f(x) 的对称轴 x=-2ba关于 y 轴对称,(8 分)
只需要证明 logxa+2 b·b+2 c·a+2 c<logx (abc).
a+b b+c a+c 由已知 0<x<1,只需证明 2 · 2 · 2 >abc.
a+b
b+c
a+c
由基本不等式得 2 ≥ ab>0, 2 ≥ bc>0, 2
≥ ac>0.又因为 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a+b b+c a+c 所以 2 · 2 · 2 > a2b2c2=abc.
(3)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 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并对一些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反 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类型 2 分析法的应用
[典例 2] 设 a,b 为实数,求证:
a2+b2≥
2 2 (a
+b).
证明:当 a+b≤0 时,因为 a2+b2≥0,
所以 a2+b2≥ 22(a+b)成立.
a+b b+c a+c 即 2 · 2 · 2 >abc 成立.
a+b b+c a+c 所以 logx 2 +logx 2 +logx 2 <logx a+logx b+logx c 成立.
温馨提示 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
相关的定义、定理、公理和已知条件.
2.分析法
(1)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 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 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人教版人教课标高中数学选修2-2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
只需证 a + b 2 ab 0 只需证 ( a b ) 0
2
因为 ( a b )2 0 成立
a+b 所以 2
ab 成立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 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 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 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 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 方法叫做分析法.
21 5
π 例3. 已知α, β≠ kπ+ (k Z),且 2 sinθ+ cosθ= 2sinα sinθ cosθ= sin β
2
1 - tan α 1 - tan β 求证: = . 2 2 1 + tan α 2(1 + tan β)
2
2
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 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 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 用分析法.
P
Q1
Q1
Q2
Q2
Q3
…
Qn
Q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 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 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 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Q1 Q1 Q2 Q2 Q3
…
Qn
Q
例3 ABC中, 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 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 求证 ABC为等边三角形. 0 A C 2 B B 60 (为什么?) 分析 :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什么?
特点:执果索因.
用框图表示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人教版选修A45数学课件:2.2 .综合法与分析法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选修A45数学课件:2.2 .综合法与分析法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目标】 1 1 .知识与技能(1 1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综合法。
(2 2 )了解综合法得思维过程和特点。
2 2 .过程与方法(1 1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2 2 )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综合法的应用。
【学法指导】遵循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具准备】多媒体与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课时以两首1 / 4古诗为例,让学生填写,明确因果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一综合法与分析法。
用多媒体展示数学证明及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让学生从古诗中了解因果关系,可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
提出问题例例 1 1 :证明下列问题如图,设在四面体 PABC 中,090 ABC ? , PA PB PC = = , D 是AC 的中点. . 求证:PD 垂直于 ABC D 所在平面. . 教师在多媒体例上展示例 1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
通过让学生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要证( 5+ 1+2 3+ =( 2 5+ 3-1)2,
5- 1+2 3)2
左边= 5+ 1+2 3+ 5- 1+2 3 +2 5+ 1+2 3· 5- 1+2 3 =2 5+2 4-2 3=2( 5+ 3-1)=右边, 所以原等式成立. [方法总结] 在用分析法的证明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个 步骤所得到的判断都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一步归纳到 已经被证明了的事实,因此从最后一步可以倒推回去,得到结 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已知 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 0<x<1.求证: logxa+2 b+log2b+2 c+log2a+2 c<logxa+logxb+logxc.
[解题提示] 直接用综合法证明不好找切入点,可先用分 析法找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用综合法证明.
[解析] 要证明 logxa+2 b+logxb+2 c+logxa+2 c<logxa+logxb +logxc,
• 这种边分析边综合的证明方法,称为分析综 合法,或称“两头挤法”.分析综合法充分 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 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 起点.
已知 a、b、c 表示△ABC 的三边长,m>0,求证:a+a m+ bc b+m>c+m.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的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误解] |x-m|<1⇔-1<x-m<1⇔m-1<x<m+1⇔13<x<12,
只需证明 logx(a+2 b·b+2 c·a+2 c)<logx(abc). ∵0<x<1,∴只需证明a+2 b·b+2 c·a+2 c>abc. 由公式知a+2 b≥ ab>0,b+2 c≥ bc>0,a+2 c≥ ac>0.
∵a,b,c 不全相等,∴上面三式相乘,得a+2 b·b+2 c·a+2 c > a2b2c2=abc,即a+2 b·b+2 c·a+2 c>abc 成立,
因为△ABC 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 a+b-c>0, 所以(a+b-c)m2>0, 所以 2abm+abc+(a+b-c)m2>0, 所以a+a m+b+b m>c+c m.
课堂典例探究
•综合法及其应用
已知 a,b,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abc=1, 求证 a+ b+ c<1a+1b+1c.
[证明] 要证明a+a m+b+b m>c+c m, 只需证明a+a m+b+b m-c+c m>0 即可, 所以a+a m+b+b m-c+c m
=ab+mc+m+a+bma+bm+mc+cm+-mca+mb+m. 因为 a>0,b>0,c>0,m>0, 所以(a+m)(b+m)(c+m)>0. 因为 a(b+m)(c+m)+b(a+m)(c+m)-c(a+m)(b+m) =abc+abm+acm+am2+abc+abm+bcm+bm2-abc- bcm-acm-cm2=2abm+am2+abc+bm2-cm2=2abm+abc+ (a+b-c)m2.
证明:∵f(x)=ex+e1x, ∴f′(x)=ex-e1x. ∵x>0,∴ex>1,0<e1x<1, ∴ex-e1x>0,
• 即f′(x)>0, • ∴f(x)在(0,+∞)上是增函数. • 他使用的证明方法是( ) • A.综合法 B.分析法 • C.反证法 D.以上都不是 • [答案] A • [解析] 该证明方法符合综合法的定义,应选
所以
b1c+
a1c+
1 ab
<1b+1c+1a+2 1c+1a+1b=1a+1b+1c,
即 a+ b+c<1a+1b+1c.
[方法总结] 观察所证不等式,结论所给已知条件,通过 等量代换,熟练应用均值不等式是解决此题ab+a+b+1)(ab+ac+bc+ c2)≥16abc.
[解题提示] 在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注意等量 代换、均值不等式及不等式性质的运用.
[解析] 因为 abc=1,
所以 a= b1c, b= a1c, c= a1b,
所以 a+ b+ c=
b1c+
a1c+
1 ab.
因为 a、b、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所以
b1c<1b+2 1c,
a1c<1a+2 1c,a1b<1a+2 1b,
1c-1=a+bc+c-1=ac+bc≥2
ab c.
所以(1a-1)(1b-1)(1c-1)≥
8
bc ac a ·b ·
cab=8,
故(a1-1)(1b-1)(1c-1)≥8(当且仅当 a=b=c 时取等号).
• 四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一 个命题用何种方法证明,要能针对具体问题 进行分析,灵活地运用各种证法.当不知从 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 决,特别是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 往往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对于 较复杂的证明,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 手,用分析法来书写又比较麻烦,因此,通 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 以证明,或者在证题过程中综合法与分析法 并用,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
一 综合法 1.定义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 证结论的证明方法,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 2.综合法的推证过程 用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 所需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推证过程可表示为: P⇒Q1 → Q1⇒Q2 → Q2⇒Q3 → Qn⇒Q
2.不等式性质
对称性:a>b⇔b<a.传递性: ab>>bc⇒a>c.
加法性质: ac∈>bR⇒a+c>b+c.
ca>>db⇒a+c>b+d.
乘法性质: ac>>0b≥ac>bc.
ca>>db>>00⇒ac>bd. an>∈bN>0+⇒an>bn.
∴logxa+2 b+logxb+2 c+logxa+2 c<logxa+logxb+logxc 成立. [方法总结] 对于比较复杂的证明题,常用分析综合法, 即先从结论进行分析,寻求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 问题的思路,再运用综合法证明,或在证明过程中将两种方法 交叉使用.
已知:a>0,b>0 且 a+b=1. 求证:(a+1a)(b+b1)≥245. [证明] 欲证(a+a1)(b+1b)≥245. 因为(a+1a)(b+1b)=a2+a 1·b2+b 1 =a2b2+aa2b+b2+1, 所以只需证明 4(ab)2+4(a2+b2)-25ab+4≥0,
3.分析法的特点 “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扰.其优 点为方向较为明确,便于寻找解题思路. 4.分析法的证明格式 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只需证…… 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 5.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比较
综合法
分析法
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 从已知条件出发,
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 定 经过逐步的推理,
5+ 1+2 3 + 5- 1+2 3 = 2
[解题提示] 本题若从左边证出右边,难度较大,我们可 以利用分析法来加以证明,即从要证的等式出发,推出要证的 等式成立.
[解析] 因为 5+ 1+2 3>0,
5- 1+2 3>0, 2 5+ 3-1>0, 所以要证
5+ 1+2 3+ 5- 1+2 3 = 2 5+ 3-1.
• 设a、b∈R+,且a≠b.求证:a3+b3>a2b+ ab[证2.明] 要证 a3+b3>a2b+ab2 成立,
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 又因 a+b>0,只需证 a2-ab+b2>ab 成立, 只需证 a2-2ab+b2>0 成立, 即需证(a-b)2>0 成立. 而依题设 a≠b,则(a-b)2>0 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设 α、β、γ∈(0,π2),且 tanα=21,tanβ=15,tanγ=18,求证 α+β+γ=π4.
答案:因为 α、β、γ∈(0,π2),且 tanα=12<1,tanβ=51<1, tanγ=81<1,所以 0<α<π4,0<β<π4,0<γ<π4,所以 0<α+β+γ<34π,
又因为 tan(α+β+γ) =1t-antαa+nαt·atannββ+-tatannγβ-·ttaannγα-·tatannβγ··ttaannγα =1-12+12×15+15-18-15×12×18-15×18×18 12=1, 所以 α+β+γ=π4.
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 义 最后达到待证结
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 论的方法
明的事实
证 明 P1(已知
)⇒P ⇒P ⇒
B(结论)⇐B ⇐B …⇐B ⇐A
若 P= a+ a+7,Q= a+3+ a+4(a≥0),则 P、Q 的
大小关系是( )
A.P>Q
B.P=Q
C.P<Q
D.由 a 的取值确定
[答案] C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B版 ·选修1-1 1-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理与证明 第二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1课时 综合法与分析法
第二章
1 课前自主预习 2 课堂典例探究 3 课时作业
课前自主预习
夏天,在日本东京的新宿区的一幢公寓内,发生了一宗凶 杀案,时间大约是下午 4 时左右.警方经过三天的深入调查后, 终于拘捕到一个与案件有关的疑犯,但是他向警方作出不在现 场证明时,他说:“警察先生,事发当天,我一个人在箱根游 玩,直至下午 4 时左右,我到芦之湖划船.当时适值雨后天晴, 我看到富士山旁西面的天空上,横挂着一条美丽的彩虹,所以 凶手是别人,不是我!”你知道嫌犯的话露出了什么破绽吗? 警方是怎样证明他在说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