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 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 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 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 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 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了。
• 1、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 (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 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 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 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 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 动静相衬。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 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 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 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 南宋· 范成大《鹊桥仙· 七夕》: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 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 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 新愁归去。 • 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 “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牛郎织 女相会的美好) 。 •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 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 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 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 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 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 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 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 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 都写。 •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 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 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 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 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 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 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 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 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 “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了。这 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
训 练
• 辨析下面古代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 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 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情绪活灵活现地展 示在读者面前。
• 冷暖相衬。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 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 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 银台。
•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 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 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 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 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 染了神奇的背景。
• 陆游《鹊桥仙· 夜闻杜鹃》: •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 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 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 飘然羁旅?
• 词从景写起,通过茅檐、蓬窗、暗灯、连江的风 雨等意象,渲染了寂静、凄清、悲凉的氛围。
•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 以静衬动(声),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 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羁旅之苦。 以“月夜”、 杜鹃悲啼来衬托诗人半生漂泊、功业无成、羁旅 的愁苦。
•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 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 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 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 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 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 是很普遍的。
•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 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 乐哀相衬。
• 贾至《春思》: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 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赵师秀《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 夜的深和夜的静。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 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 氛。
• (2)烘托: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 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 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 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 出其中一面。
•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 (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 有主次之分。
•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显正面或反面事 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 现主题。 •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作托体, 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 不一样的。
•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 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 性。 •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 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其一 )》: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这两句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色彩的明亮度来 追忆江南美景的。 • 骆宾王《鹅》: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 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 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 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 “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 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 2、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 (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 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 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形象、情感)和与 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 来完成。
•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形象、情感)做外 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 ①正衬: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 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 ②反衬: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 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 南朝梁王籍《诗经· 秦风· 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 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 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 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 寂寞。
• 高适《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 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 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 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 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 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 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 以人烘托人。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 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 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 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 要是因周瑜而发。
• 以物烘托物。
• 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 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 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 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 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 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 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 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柳永《雨霖铃》: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第一句是词作的旨意,点出“伤离别”; 其余各句是渲染,烘托伤别之情。
• 唐· 刘方平《春怨》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诗歌重叠渲染(日落渐黄昏,春欲晚,梨花 满地),反复勾勒出寂寞哀愁的心绪。
(《入若耶溪》)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 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 来。
•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 另外的结论。
•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 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 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这首诗,则用哀景来写乐情,诗人很高兴 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 大小相衬。
• 杜甫《旅夜书怀》: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 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 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 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让人 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 4、总结
•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 杜甫《登高》,是56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 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 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 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 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 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 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