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调.剂(t i áo) 广袤.(m ào) 祷.告(d ǎo) 杳.无音信(y ǎo) B .荆.棘(j īng) 呻吟.(y ín) 兑.现(du ì) 骇.人听闻(h ài) C .亢.奋(k àng) 切磋.(cu ō) 尴.尬(g ān) 叱.咤风云(ch ì) D .踌.躇(ch óu) 焦灼.(zhu ó) 窥.探(g u ī) 数.见不鲜(sh 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辐射 棉絮 乖张 归根结蒂B .膨胀 暇想 倩影 自命得意C .囊括 蹂躏 横亘 逆来顺受D .洗漱 嬉闹 商榷 惴惴不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对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B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围绕蜀、魏、吴三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C .塞万提斯一生左冲右突,期盼有所建树,但都事与愿违,晚年蜗居在一个下等公寓,潜心文学创作,苦口婆心....,完成了《堂吉诃德》的写作。
D .巴尔扎克通过他那深邃的眼光看到当时封建贵族社会已经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产者统治的社会,金钱取代一切成了人们的上帝。
4.下列各句中,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未来十年里治理中国,是可能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B .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可能是治理中国的未来十年。
C .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D .未来十年里在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中,可能是治理中国。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
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
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
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读书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
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
历史是民族安身之基,承载了民族的一切。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可以从汤先生的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入手。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复兴。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是立足于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的现实。
《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凝结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精华,被《光明日报》评论为浓缩版的《汤一介集》。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汤先生把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讨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与普遍价值中“真”“善”“美”对应起来进行讨论,而这三个价值在西方哲学中,则对应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三大板块。
汤先生把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进行比较,提出了这三个合一,可以说这是汤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一个全面思考,而这一思考背后可能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更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何在的思考,凸显出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汤一介著乐黛云、杨浩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读书时间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宇宙人生论、境界修养论、政治教化论这三个方面是与作为基本哲学命题的三个“合一”密切联系的,汤先生将之归纳为: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中,汤一介先生指出“把追求‘普遍和谐’作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我认为也许更能全面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合一都是落在“合”上,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民 办教 育研 究
P v t d c t n Re e rh i f ae E u ai sa c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o 6, 0 0 . 21 S fa e l No. 7 i 5
・
传统文化研究 ・
“ 贴 "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真 正 特 质 体 —
语 口语 。于 是 , 人 介 绍 , 们 结 为 一 对 一 的学 经 我 习语 言 的伙 伴 , 教 他 学 习 汉 语 , 教 我 学 习英 我 他 语 口语 。经过 几个 月 的 接触 , 不 仅 和 他 成 为无 我 话 不谈 的亲密 的挚友 , 而且 他 还 给我 留下 了这 样
种生命 共 同体 中 旨在促 进人 们 之 间亲 和的 “ 身体
语言” 它 同样 是 古 人 的 “ 贴 ” , 体 的行 为 方 式 的一 种具体体 现 。故 《 语》 论 中的“ 乡人饮 酒 , 者 出 , 杖 斯 出矣 ” 体 现 了年 少 者 对 年 老者 的 体贴 , 春 , 《 秋》 中的 “ 不 亲 迎 ” 讥 体现 了男 性 对 女性 的体 贴 , “ 子食 于 有 丧 者 之 侧 , 尝 饱 也 ” H 夫 三 年 之 未 , ‘ 丧, 天下之通 丧也 ” 则 体 现 了生 者对 死 者 的体 , 贴 。在 这里 , 的一 举 手 一 投 足 , 体 的一 个 姿 人 身
国文化 自身 的真正 特 质 , 际上 不 外 乎 我们 通 常 实 所 说 的“ 体贴 ” 二字 。 那是 一 位 叫 E et 年 届 七 十 岁 的美 国 老 n r s的 者, 他虽退 休 在家 , 不 甘寂 寞 地 努 力学 习汉 语 , 却
2025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纹样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因其高度的文化浓缩性和民族特性,具备极强的传达与传播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入思考“大美术”的现代功能,完善与强化“大美术”多学科体系。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艺术从业者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层的多元价值融合。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
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
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
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
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2012.4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结实/结合驾驭/与会菱角/棱角B.信笺/栈道针砭/贬谪拾级/涉及C.脸颊/要挟精湛/斟酒巷道/小巷D.暗礁/樵夫脉脉/山脉缔造/真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形形色色 B.茕茕孑立 C.忍无可忍 D.蛰伏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2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
C.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D. 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
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统。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及答案(3)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及答案(3)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
(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①“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_______。
②“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_______。
(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A. 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B. 好朋友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恭喜你金榜题名!”C. 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D. 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请问您今年高寿了?”(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
(不超50字)女子拱手礼男子拱手礼【答案】(1)略(2)张良;刘备(3)C(4)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
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
(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论述类文本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但并不是一味讲“乐”,不讲“忧”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
拿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来说,虽然《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但《系辞下传》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要稍许深入地阅读《周易》六十四卦,则不难发现,这本占筮之作,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
我们读《周易》感到耳旁有两种声音,一是号角,另是警钟。
两种声音相比较,警钟之声更是惊心动魄。
《周易》理念的核心是“变”。
一切皆变,物极必反。
事物坏到极点,有可能转向好的方面,事物好到极点,也有可能转向坏的方面。
否极可以泰来,泰极也可以否来。
故处困当发愤,居安必思危。
六十四卦排在最后的一卦不是表示成功的“既济”卦,而是表示没有成功的“未济”卦。
这种排列,绝非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善的“既济”,而只有不完善的“未济”,我们才更应该努力,永不懈怠地努力。
而且正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
正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更应警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但中华文化的忧患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忧患的态度,而是忧患的内涵。
从儒家最古老的典籍《礼记》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开始,中国儒家一直弘扬的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
战国时,孟子接着《礼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响亮地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将忧民摆在首要地位。
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将忧患的内容扩大到天地万物,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其人生意义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中华美学的伦理特色获得一种较为浓重的悲剧情调与崇高气概。
2023-2024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只此青绿》火遍全国之后,东方演艺集团力邀现代舞艺术家沈伟耗时20个月创排出一部同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舞蹈诗剧《诗忆东坡》,日前在上海首演。
如果说“青绿”是因为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使得观众如痴如醉,那么“东坡”则因为审美超前了“三步”,而使得观演反响两极分化——这部囊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琴棋书画诗词赋和当代艺术里的现代舞、交响乐、当代画,具有镜头感、抽象感,整体节奏还相当慢的作品,对于不熟悉以上融汇东西、博古通今的艺术形式且预设自己要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而言,不太会符合预期。
这就造成了观演后的两极反响——喜欢该剧的赞赏它为“国际传播领域中,既发扬中国审美特质,又符合海外欣赏习惯的破冰之作”;不喜欢该剧的则在社交媒体上“劝退他人”道:“被创(受到创伤),快跑!”同为“青绿”与“东坡”的“父母”,前身之一为东方歌舞团的东方演艺集团,是国家级演艺集团,承载着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
《只此青绿》引舞蹈观众“竞折腰”是东方演艺近年来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青绿”的成功,在于让故宫博物院里的《千里江山图》“活”起来。
该剧把这幅名画的制作过程一一拆解、展现,让观众了解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如今称之为“非遗传承人”在成就一幅被视为江山社稷主题的传世之作中做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色调上再现了出自矿石的石青、石绿以及群青、赭石、朱砂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其舞蹈动作设计之美,在具有宋代流行色的背景下,轻易地打动了最广大的观众。
而戴着眼镜的展卷人,赋予该剧当代视角。
在临近剧终时,他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的“隔卷作揖”则深切打动了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是今天的“传承人”……以往,中国舞蹈剧目中很少有以解读作品角度切入的“阐释性”剧目——解释说明,是话剧的功能。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素养。与人一提升专项关键能力提升五的试卷答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素养。
与人一提升专项关键能力提升五的试卷答一、积累与运用(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4分)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直溯渊源,常通书画之理,兼具镌刻技艺,内含着作者的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方寸之间雕世间万物,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zhāng 显华夏民族的审美特质,诠释中华文化的审美内hán,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shuò sānB、sù sànC、sù sānD、shuò sà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Zhāng()显内hán()2、古诗默写。
(8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
见南山,陶渊明借“山气日夕佳,①”[《饮酒(其五)》]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望泰山,杜甫用“②,③”(《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④,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都写到巴山,刘禹锡用“⑤,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李商隐用“⑦,⑧”(《夜雨寄北》)想象未来重聚的期盼。
3、名著阅读。
(4分)阅读名著要有自已的思考和判断。
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两个问题是同学们的争论,请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①(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它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①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上刻有水槽和刻度②它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③由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组成④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向中心内倾⑤台体呈方形覆斗状A、②③①⑤④B、②③⑤①④C、③⑤④①②D、③④①⑤②5、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口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保温常练(十七)(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保温常练(十七)(含解析)不分版本保温常练〔十七〕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奇珍满目,徒惹得,空手而归。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爆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A.深思熟虑心猿意马自欺欺人B.深文周纳心花意乱弄巧成拙C.深文周纳心猿意马弄巧成拙D.深思熟虑心花意乱自欺欺人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
这些节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B.坚持文化自信理念,秉持“推动社会进步,效劳青年成长〞,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C.资料显示,因汽车事故而死亡的人当中,至少有70%的人是未系平安带的。
由此可见,平安带是在汽车万一发生事故时,保护车内人员生命的重要装备。
D.文章能否发表不仅要看作者写作水平高不高、看问题透不透,而是要看编辑及栏目需不需要。
3.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为了欢送您的到来,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我并无昆玉,一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就更觉得应该努力工作了。
C.对于文学社的征稿事宜,我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我特地垂问了一下。
D.他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上“请您雅正〞,便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去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地震发生的时候,假设正在使用燃气做饭, ①,然后迅速躲避。
②,应迅速远离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但不易塌陷的地方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试题答案【答案】【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语⾔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
此类试题⼀般根据上下⽂的语境,填上与前⽂或后⽂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根据前⽂“⼈们在多姿多彩的节⽇内容中品味中华⽂化的远⾹”可知,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讲⼈们在端午节的收获,即“品味中华⽂化的远⾹”据此可知,括号中句⼦的主语应是“⼈们”,根据主语保持⼀致的原则,排除AC;对⽐B、D两项,B项的句式与前⽂“⼈们在多姿多彩的节⽇内容中品味中华⽂化的远⾹”保持⼀致,表述更简练,更符合⼈们的语⾔习惯,⽽D项与前⽂句式不⼀致,排除D项。
故选B【2】本题考查正确使⽤词语(包括熟语)的能⼒。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常习惯⽤语,推断词语意义及⽤法。
第⼀处,⽔乳交融:像⽔和乳汁融合在⼀起,⽐喻关系⾮常融洽或结合⼗分紧密。
浑然天成:形容诗⽂结构严密⾃然,或⽤词运典毫⽆斧凿痕迹,也形容⼈的才德完美⾃然。
“⽔乳交融”指的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浑然天成”使⽤的对象是⼀件事物或⼈。
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关系,应⽤“⽔乳交融”;第⼆处,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等互相映照;也多针对抽象事物或者事物的抽象部分,强调事物之间某些⽅⾯的融和⼀体。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的好处;侧重良好的协调和在协调配合中发挥事物的优点和长处。
上⽂“风⼟民情与传统民俗”均为抽象事物,且强调它们之间的融和,应⽤“交相辉映”;第三处,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结合下⽂“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来,融⼊绿⾊祭扫、踏青远⾜等内容”可知,强调吸收,应⽤“兼容并蓄”;第四处,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
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
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
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被惩罚的天使[俄]列夫·托尔斯泰“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他如此想着。
“这个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
”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拉紧他唯一一件薄薄的外衣。
街角那月儿眷顾不到的地方,仿佛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他走向前去。
“哎呀!是一个人呢!”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丝不挂!“不行啊!这样下去,你会冻死的!”鞋匠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着,却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
门,“咿呀”一声,开了,鞋匠太太迎了出来。
“给他一些食物吧!”鞋匠这样对他的妻子说。
“你疯了吗?我们只剩一块面包当今天的晚餐了!”鞋匠太太大声抱怨着。
压低了声音,鞋匠说:“给他吧!我们一餐不吃算不了什么,他要是再不吃些东西,会死的。
”他听见了,第一次露出笑容。
就这样,鞋匠夫妇收容了这个倒在雪地上的年轻人,并且教他做鞋子和修补的技巧。
他有一双巧手,做的鞋子既坚固耐穿又美观。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村子都知道鞋匠的店里来了一位手艺精湛的大师。
自此以后,鞋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一天,一辆豪华的马车在鞋店的门口停了下来,车门开了,走出来的是整个小镇最有钱的人。
他走进店里,丢给鞋匠一块皮革,不可一世地说:“这是一块上好的小牛皮,我要你帮我做一双长筒马靴,要坚固的,你要给我保证能够穿一年!”奇怪的是,年轻人看到了富翁,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
这是他的第二个微笑。
富翁走了之后,鞋匠把牛皮交给了年轻人,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年轻人裁好了样式,鞋匠接过去一看,天啊!!那是一双短靴的格式!!“我,我不是告诉你要做一双长筒的靴子吗?我的天啊!你要我怎么赔给人家?”就在这个时候,富翁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不用做了!不用做了!方才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马车失去了控制,我的主人跌出了车外,当场死亡。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便是贵为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来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
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
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认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
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用“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又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
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
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
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
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
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
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
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
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A.中医的“望、闻、问、切”。
B.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
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B.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C.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
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D.要想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真正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领会中国文化中的“身体语言”的内涵。
参考答案:
1b 2c 3b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