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3aecc90c22590102029d41.png)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社会主义改造ppt课件
![社会主义改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1c0a76f18583d049645996.png)
6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步骤
• 办手工业供销 小组
• 办手工业供销 合作社
• 建立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7Bibliotek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
• 采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 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 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 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由于以 往对于三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 采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 就,简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 加以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 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 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
会主义改造。
10
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 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
•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
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
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
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 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 等。
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 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家在 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 意义:
•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f4ff00f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c.png)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篇一: 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2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化”和“改”,都规定必须经过1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报喜--庆祝公私合营朱宣咸作规定必须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df28e1647fd5360cba1adb9a.png)
艾奇逊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 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 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 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 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 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 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深刻变革 。
建国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化
农业:
地主土地所有 土改 农民个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
一汽的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为什么“一五”期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 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 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
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 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1957年全国 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 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34.2%。文教、 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 平,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的说法,“一五”期间人均收入增速达6.5%,远 远超过了同期与我们基础相当的只有不到2%增速的印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4dc11375f0e7cd1842536e8.png)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和平赎买的改造方法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
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赎买方式的有利条件: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
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起 来的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的以土地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自原互利的原则,由 质的农业合作组织 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社会 农民组织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 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是最低层次的农业 合作化组织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视 频 播 放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 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b4b4959551e79b89680226cb.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过渡性质的社会(见右图)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1%(主导) 1.5% 0.7% 71.8% (主体)6.9%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①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②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经济)③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90① 社会性质:过渡性质②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领导地位的经济,优势地位经济)③ 阶级构成: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阶级矛盾)④ 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⑤ 发展前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2•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9-1953.12)的最终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沿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平赎买•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9540ea7f02768e9951e7385c.png)
• 再如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明 确国有企业产权,加强其内部管理民主管理,另 一方面对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实行利用、 改造、限制的政策,促进私营企业调整劳资关系, 使劳资两方受益。 • 对农民,注意调动两种积极性,一方面要互助合 作帮助缺少工具的农户搞生产,另一方面在互助 合作过程中实行自愿、互利、民主原则。
• 2、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3年8月,毛 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①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
• 资料来源,董志凯主编: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第7页,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6.
这是温和、务实、灵活、理性的过渡方式:
• 从政策精神上看,《共同纲领》反映的是 “国营经济主导下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精 神。” •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比如三反、五反打击 投机倒把,抑制了通货膨胀;随后针对这 行动的负面影响,马上采取措施,两次调 整工商业,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经 济、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 C、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农业经济 管理方面,形成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国 家引导示范为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管理体制;工业经济管理方面,运用行 政和经济手段协同调控工业和商业,使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作用。
• 以上体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适应当 时国内外环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基础上,经济运行体系体现了计 划、市场等不同调节与运行机制并行;多种分配 形式和积累手段并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4b4c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e.png)
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资本主义也不景气;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从政治上看,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经济上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阶级关系的最深刻变革;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28e3ef77f1922791688e8c1.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课时分配】 4 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施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ab63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0.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b9a3d21d10a6f524ccbf854a.png)
教学重点难点
党 在 过 渡 时 期 的 总 路 线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道 路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经 验 总 结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 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 大意义,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 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 改造的总路线、原则、方针及历 史经验;使学生懂得中国走社会 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从1949年到1956年)。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
命阶段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新
民主主义建设要经历相当长的阶段。党在这个阶段的任务 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工业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工 在文化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 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 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a3a3196bd97f192279e9a8.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a41b56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f.png)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6e21a66c31b765ce05081440.png)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师霞)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c9c43d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5.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过渡性质的社会(见右图)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1%(主导) 1.5% 0.7% 71.8% (主体) 6.9%三种基本阶级力量①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②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经济) ③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90① 社会性质:过渡性质②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领导地位的经济,优势地位经济)③ 阶级构成: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阶级矛盾)④ 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⑤ 发展前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2•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9-1953.12)的最终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沿革社会主义革命1949所有权主体地主,中农、富农地主农民农民集体集体集体经营权主体贫农、雇农,中农、富农农民农民合作社、生产队农户、农业公司和平赎买•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列宁的继承者,尽管他中断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创立了以高度集权和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并逐渐被绝对化,但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中,也在某些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他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经济等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还是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无论是斯大林近乎僵化的“苏联模式”,还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无不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2.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埋下伏笔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荡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一切污泥浊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然而,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公有化程度过高,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各不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却大搞“一刀切”,急于高级社“化”,不仅几乎全部消灭了个体经济,甚至连互助组、初级社的形式也荡然无存。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公私合营的面过宽等问题。
没有认识到,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过快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更是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主义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唯一途径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生产力问题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最基本标准,如果不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如果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
我们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已经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了,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了,唯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何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