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刘春华,刘立新*,卢宝祥,邓有彩,华军,周士军
(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800)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分析两组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针对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可减低手术风险,减少治疗费用,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早期胃癌;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02.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SD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surgical opera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reatment can also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surgery, reduce the cost of treatment, worthy of hospital use.
【Key word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early gastric cancer; precancerous lesions
胃癌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病死率较高。
60%胃癌患者都是由于感染上幽门螺杆菌,使体内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或亚硝酸盐而出现癌症[1]。
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患者。
早期确诊后,进行手术及时清除病灶,并且防止癌细胞转移恶化,就能够有效治疗患者[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能够避免传统手术的风险,可以一次性切除病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3]。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与可行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45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8±3.75)岁。
患者的发病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发病时间为(12.11±2.67)月。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在46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6±3.14)岁。
患者的发病时间为3个月至23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12.15±2.23)月。
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而后在患者腹部正中位置处进行切口,将患者大网膜和胃进行游离,在病灶5厘米外处为近侧切除线,在幽门括约肌外3厘米处为远侧切除线,将胃次全切除并对淋巴结进行清扫。
实验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患者全麻,明确患者病灶部位病灶范围之后,使用氩气凝固处理病灶,并在病灶周围5mm处进行标记,并在病灶粘膜下注射混合生理盐水的肾上腺素,在每个标记点注射2ml至3ml。
使用IT刀切开病灶部位黏膜至黏膜部位下层,将病灶充分暴露,并且在内镜直视下,剥离病灶黏膜下层,剥除取出病灶,取出后进行常规电凝止血。
小血管出血则使用Dual刀凝固止血,大血管出血,则使用电凝止血。
创面则使用电热止血法凝固处理,预防术后出血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术后半年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
疗效标准:显效:病灶完全切除,病灶切缘未见异性细胞。
有效:病灶被切除,切缘有异形细胞。
无效:病灶未成功切除。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一。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有效率(%)实验组40318197.5%
对照组402414295.0%
x²值----0.346
P值----P>0.05
3 讨 论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常规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
从本研究发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两组疗效(95%VS 92.5%)无明显差异。
符合临床观点,常规外科手术是
基金项目:扬州市“十三五”科教强卫专项经费资助,基金号:ZDXK201810
通讯作者:刘立新
(下转32页)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各方面身体机能、器官衰退,所以进行手术时需确保麻醉效果,以此促使患者顺利、安全的完成手术治疗[3]。
为确保直肠癌根治术进行的顺利、安全,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极其关键。
另外,因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会对患者机体构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使得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并发症情况也比较多[4]。
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配合硬膜外麻醉,通过硬膜外麻醉的辅助作用可降低术中全麻药物的应用剂量,患者的血压保持稳定,获得最理想肌松、阻滞完全的麻醉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方式较单纯全身麻醉生命体征平稳(P <0.05);甲组的麻醉优良率92%显著高于乙组的64%,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显著低于乙组的24%,具有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 <0.05)。
结合临床数据可知在直肠癌根治术麻醉中应用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显著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中可提高麻醉优良率,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宜于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举.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
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21):2792.
[2] 范学明,章放香,黄玲等.TEAS 联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
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8,38(9):1053-1057.
[3] 申继建,丁宝纯.腰-硬联合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直肠癌根治术
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5):89-90
[4] 崔铭,林国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Trocar 孔疝致肠梗阻一例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8):951-951.
子宫的收缩,进而加快表层血管的收缩,从而起到止血的效果;除此之外,欣母沛还可改善子宫内膜基底层血液的供应,加快子宫的恢复[6]。
从实验数据可知,观察组术中、产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0.00%(18/20)较对照组的60.00%(12/20)偏高;但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6/20)(P <0.05)。
表2 2组临床治疗情况比对 [n (%)]
组名例数(n )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204(20.00)8(40.00)8(40.00)12(60.00)观察组207(35.00)
11(55.00)
2(10.00)
18(90.00)
x 2---- 4.800P
----0.028
综上,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欣母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了降低,出血量得到了改善,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茜,朱玉莲,吴红梅.缩宫素联合欣母沛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术
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4,26(5): 611-612.
[2] 胡建国,李瑞,梁义娟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排式缝合术联合
应用预防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9):1346-1348.
[3] 谭淘.探讨综合处理措施在预防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价值[J].检验医学,2016,31(B09):176-177.
[4] 侯纪湘,张芙蓉.益母草注射液预防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
中及术后出血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5):623-624.
[5] 刘伟杰,刘玉芹.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
血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0(9): 1095-1098.
[6] 杜欣.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行欣母沛与宫腔填纱联合治疗
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26): 55-57+61.
(上接30页)
非微创手术中治疗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案。
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来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临床指标情况远远优于高于常规外科手术。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更少,由此可以确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微创特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从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应用常规外科手术术中发生胃部穿孔,术后发生延迟出血的几率较大,而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则能够进一步避免术中穿孔的现象,并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延迟出血的情况。
由此可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虽有一定疗效,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在治疗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其手术优势不如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
因此,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治疗时应该考虑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综上可知,ESD 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切除患者病灶,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值得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彩芳,刘铁梅.黏膜下切除术联合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
的临床应用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1):62-65.
[2] 梁丽,张继新,戎龙等.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
下剥离术标本的处理及病理学评估[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9):589-597.
[3] 仲恒高,缪林,季国忠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
病变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90-92.
(上接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