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体系框架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虎门销烟(1839.6),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 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6月,国联军开始侵华,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西逃。
中国战败,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至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积极作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95年—1898年),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突出的历史功绩:促进了思想启蒙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路线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1.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自己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 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919年---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着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4.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 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核心内容提炼精华)
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
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 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 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杀: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 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操纵 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 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封建剥削制度的根 基是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⑥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 (3)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两个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 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 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 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 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 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二、课程性质、课时《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全国普通专职院校在校专职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技校生进行中国历史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课时为20个课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1)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学生知识、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2)总体设计原则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学生知识、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其一是教学“重过程与重结论相结合”。
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本课程教学将着力扭转这一倾向。
其二是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智慧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其三是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新的内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证。
四、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技校生生认识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指引我们向前发展。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选取了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章节,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定主讲学生,让他们做一次“教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内容梳理)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要提纲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2.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封建势力成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统治支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严重障碍,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近代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3.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存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两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是主要矛盾。
4.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任务的区别:前者要改变民族被压迫,人民被剥削的状况,推翻现有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联系在于,只要解决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5.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6.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主要原因:列强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矛盾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7.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经济技术落后8.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它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9.《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
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削弱了封建统治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西方列强的警惕性不够,失败表明,农民不能担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
10.洋务派的洋务事业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当然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学习方法-同情理解、反思超越
所谓同情的理解,即后人从具体的历史背景、 状况出发,恰当的评价以往的人与事,而不是 站在现在苛求前人;所谓反思超越,即后人总 结历史的目的就是吸取前人的教训,超越前人、 不断进步。‚青史凭谁定是非?‛ 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性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历史 是任人打扮的少女。作到从历史出发,不是从 结论出发,以史推论。首先、关键是要有史实 依据;主次之分;动机与效果结合;价值立场 教学互动、师生共同探讨;适当观看教学资料 片;成绩分段,考试方式多样
王冬梅简介
1998年7月至今在农大从教,北大硕士, 农大博士。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世界文明史》《社会工作》
尹北直简介
2010年7月到农大从教,农大硕士,南京农 业大学博士。主讲课程《自然辩证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特色
一、团队教学 二、专题讲授 三、分段考试 上编30%,30分 中编30%,30分 下编30%,30分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0%
现在大家普遍认同这样划分(本书也采 用这种分法):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中国近代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现代史阶 段。 划分的标准和依据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划分不同历史阶段的 主要标准。1840-1949,中国都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段历史应当称 作中国近代史;1949年以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制度被推翻,中国进入了新 民主主义社会。这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 “励精图治、开拓疆域、四征不庭、揆 文奋武” “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 咸衰世”。清朝社会固有的矛盾已经积 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 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与祖、父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 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 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 参看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中国历 史大事编年.清代卷》 《明亡清兴六十 年》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
它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企图灭亡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探索救国道路,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
就其革命性质而言,它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其中,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80年的历史,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30年的历史,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近代100多年间,外国资本主义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
它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它们还先后利用和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作为他们侵华的工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在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它们还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近代的中国,政治上丧失独立,经济上受到掠夺,文化上横遭破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导致中国近代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
2.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资本主义及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第一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民族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实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除1872—1876年这5年中国
有小额出超之外,一直入超。1865年到1868年中国每年
入超750万海关两,1890年至1894年,每年入超增长到
3400万余海关两。
自1895年马关公约明文认可外资在中国自由设厂后,
1895年至1923年在中国新设工厂130多家。
3,开始使用近代理论来论证中华民族旳危亡险 境。
但这时旳“觉醒”还无法与五四时期旳“觉
醒”相提并论。“五四”标志着又一种新旳阶段。
我们到第四章再来讲它。
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旳一种分析框架。
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维新 运动和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 动)
这个分析框架对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章和 第五章旳第一节都非常主要。
1,中国人民旳坚决对抗是最基本旳原因。 2,帝国主义旳相互牵制。 3,资本主义战争目旳旳变化。 4,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原因亦是不可忽视旳原
因。
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旳几点印象:
1,如刚刚分析,中国人民旳对抗坚韧持久、力量 强大。这是中国仍能保持部分主权和领土旳基本 完整旳首要原因。
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并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势 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作为势力范围 日本:把福建作为自己势力范围
控制中国旳内政、外交。主要有:
侵占中国主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 权、驻军权等。
驻华公使对华政治横加干涉。 把持海关行政等。
赫 德(1861— 1923年任中国 海关总税务司)
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公约》。 1923年,日本与德国在山东进行了日德战争。日本逼迫中国
签订《有关山东之公约》。
中国近代史 框架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第六节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萌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的设立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第二节洋务运动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第六节瓜分中国狂潮第七节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第八节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第四节中国民国的成立“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袁世凯专权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直系冯国璋、曹锟江苏、江西、湖北英国、美国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山东、福建日本奉系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滇系唐继尧云南、贵州英国、美国桂系陆荣廷广东、广西英国、美国第三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国民党“一大”的举行黄埔军校的建立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第三节国名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胜利进军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中国近代史[下]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第四节红军的长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反分裂华北]西安事变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皖南事变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百团大战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42[主观、宗派、党八股]中共七大的召开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追奸国民党残余军队:民主革命性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运动[民主革命性质]镇压反革命运动[社义革命性质]“三反”“五反”运动[社义革命性质]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新民主主义;建立社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社义革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主观、宗派、官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节全国大动乱“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1968]第二节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79:广东、福建→1980:(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1988: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991: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改革开放的成就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1985以后]各民族共同繁荣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国际环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成就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Secret gardenHe arts call Hearts fallSwallowed in the rainwho knows life grows hollow and so vainWandering in the winter nightThe wicked and the sameBe Witness to SalvationAnd life starts over againNow the clear sky is all around youAh AhLov es shadow will surround youAll through the nightStarGlowing in the twilightTell me trueHope whispersAnd I will followTill you love me tooAh ah ah...。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以下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希望2012年的考研同学们在复习考研政治的时候能够把握好这条线索,理解基础上识记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哭声、眼泪、鲜血、汗水共同交织而成的历史。
有屈辱的岁月,也有奋斗的征程,奋斗的征程实际上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史。
所以,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以最重要的那条线索,探索史的线索,给2012年的考生们把它串起来,以便大家学习。
进入半殖民地半殖民社会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地出新招,一浪高过一浪,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首先出现的就是钦差大臣林则徐。
林则徐在销烟的过程当中,看到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些新的信息。
所以,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写了一本《海国图志》,他们俩,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但是,并没有能够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这样,历史任务落到了农民阶级的肩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了《资政新篇》,但是这两个文件各有各的“硬伤”。
更重要的是,农民阶级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也不可能救中国。
1864年,太平天国倒在血泊当中,救国救民的任务落到了下一个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身上。
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本体,将西学为我所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这个思想大家一听,应该能够感觉出它的弊端所在。
“中学为体”是以封建专制统治作为本体,“西学为用”呢,是用先进的西方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现在你可以想一想,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你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这上面,能够救得活他吗?所以,我称它为一朵西方的鲜花,插在国产的牛粪上。
洋务运动后来也失败了。
接下来又有人在思考,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救中国,救不了,现在我既学科技,又学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我既变革经济这个层面,还变革政治这个层面。
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代史1、起止时间与阶段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以1919年五四运动划分为旧新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旧民革以甲午战争划分为两个小阶段,新民革四个小阶段。
2、近代无论旧新民革,四个不变:社会性质(双半)→社会矛盾(两对)→革命对象→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近代史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4、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近(现)代化的表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5、重大事件整理(按民主革命框架顺序)第一阶段甲午战前(列强)鸦片战争:1840-1842。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具体政经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影响:中国双半程度加深。
(农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爆发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失败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影响:揭开民主革命的序幕。
(地主)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带有反侵略的含义。
洋务派: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首要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没有明确反侵略。
内容:军工、民工、海军、新式学堂。
破产标志:1895年甲午战败。
指导思想或失败根本原因:“中体西用”。
影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列强)甲午战争:1894-1895。
影响: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社会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以甲午战争划分两个小阶段的依据:(1)从列强侵略角度看:分别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国家由少到多,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从抗争角度看: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反抗斗争由农民阶级变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
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黄金期。
文化史: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改革史: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阶段: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取得政权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政治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经济史:民族工业的萧条。
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酝酿。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
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历史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为分水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1年,这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仍为国内矛盾,但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尖锐,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阶段:1935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政治史: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
经济史: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史: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本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
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5年8月初。
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日本等盟国签订投降书。
政治史:抗战<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战场、三个阶段、主要战役>;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五一六部队>;《论持久战》;根据地建设;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经济史: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还开展大生产运动。
文化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本期历史以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内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
(1)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内战。
(2)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夏(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包括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阶段(包括开始反攻及战略决战)。
政治史: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的两个阶段;三大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济史:工矿企业的短暂恢复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文化史: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改革史:土地改革。
二、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这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1952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从1953年—1956年底。
政治史:巩固政权的措施;召开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届人大;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大改造。
外交史:抗美援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
经济史:恢复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文化史: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使中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国科学院成立;新中国教育的起步。
改革史: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政治史:反右斗争扩大化(隐性);二届人大;三届人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的提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交史:一条线,一大片,与美苏关系紧张。
经济史: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文化史:《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原子弹;中近程导弹;导弹核武器>;教育大跃进与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史:“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外交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日关系的改善。
经济史: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史: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东方红”1号;返回式卫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
政治史: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史: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1978年3月);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以后)
政治史: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外交史: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经济史: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
文化史:科技<“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利伟与神舟5号。
>;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希望工程、211工程>。
改革史: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