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2(题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2(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2.简述影响儿童有意注意的因素。

正确答案:影响儿童有意注意的因素有:(1)儿童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

(2)儿童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儿童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细心、坚持性强、不爱认输的儿童,一般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和任务。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3.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可以获得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会影响在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的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以及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等。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4.简述儿童如何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生活。

正确答案:儿童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其进行游戏的基础和源泉。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受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

一般儿童游戏的假想表现在:(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

儿童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并接受游戏伙伴所想象、装扮的角色。

(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

幼儿在运用游戏材料时,需要把玩具想象成真实的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

(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

儿童在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的基础上,通过动作把自己目前的现状想象成生活中的某一情景。

涉及知识点:游戏活动指导
5.简述什么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答案:关键期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的,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个体发展非常重要。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认识和掌握儿童不同生理成熟的时机,有利于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契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6.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他们的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2)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3)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7.形成幼儿良好的依恋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涉及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
8.父母陪伴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教师。

亲子关系是幼儿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幼儿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首要途径是父母示范,幼儿大多数行为的习得都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完成的。

因此,父母的陪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1)父母的陪伴能够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2)父母的陪伴能够健全幼儿的人格;(3)父母的陪伴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4)父母的陪伴能够让父母随时了解幼儿状况,从而及时进行家园配合。

9.教育目的的功能都有哪些?
正确答案: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四个: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1)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选人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

(3)激励功能人类的教育活动,目
的越是明确,越是具体,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相反,目的越是宏大,越是抽象,越是遥远,越是完美,达成的困难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激励的作用也就越差。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10.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学前教育是全面启蒙奠定基础的教育。

根据《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具体来讲,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智育目标旨在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旨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美育目标旨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涉及知识点:学前教育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