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七章 应急救护管理

合集下载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1 目的(Purpose)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应急预警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Scope)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和已发生的安全生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3 相关文件(relevant document)无4 定义(Definition)无5 职责(Responsibility)5.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副组长:安全工程师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兼职安全员5.2组长职责负责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启动,对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全权组织进行应急救援,发生伤亡事故后,启动单位预案,组织应急救援的同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负责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3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对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组织进行应急救援。

负责确定合理的技术处理方案,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组长不在现场或不便履行职责时,行使组长职责。

5.4应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职责配合组长和副组长,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5.5应急领导小组职责5.5.1负责电梯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改和电梯应急准备工作的组织和检查。

5.5.2发生事故后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有关情况,及时启动应急救援工作,实施应急救援方案,救援受伤和被困人员。

5.5.3负责现场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应急救灾,伤员救治及转送行动。

5.5.4救援现场的防护。

5.5.5负责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

6 管理内容(management content)6.1预警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练使用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

6.1.1预警级别和发布6.1.1.1根据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潜在事故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三级:公司级(重大——可能产生特别严重后果)、部门级(较大——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和班组级(一般——可能产生较重后果)。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模版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模版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模版一、制度背景应急救助是指在突发事件或意外事故发生时,组织和实施紧急救援行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并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救助和帮助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规范应急救助工作,保障救援行动的高效和有序进行,特制定此应急救助管理制度。

二、应急救助的目标1、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快速、高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2、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3、完善应急救援的组织架构,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三、应急救助的原则1、生命至上:以保障人身安全为首要任务,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2、快速响应:在接到应急救援任务后,迅速组织行动,及时支援;3、合理调度:根据灾害情况和救援需求,合理调度资源,确保救援行动高效有序;4、全员参与:鼓励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合力;5、科学决策:依据科学评估和专业建议,做出决策并指导实施。

四、应急救助的责任与义务1、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应急救助机构,负责应急救助工作的组织和指导;2、组织责任:各级行政部门要划定应急救援职责区域,明确责任,确保职责落实;3、协调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应急救援工作;4、专业责任:应急救援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5、参与责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参与应急救助工作,提供支持和援助。

五、应急救助的组织与运行机制1、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指导全区域内的应急救援工作;2、分工协作:各级行政部门要根据职责划定应急救援责任区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3、资源调度:根据灾害情况和救援需求,及时调度和配置救援资源,确保合理利用;4、信息共享: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提高救援效率;5、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应急救助的工作流程1、报警与调度:接到报警后,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调度预案,迅速调度力量和资源赶赴事故现场;2、救援与救护:救援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救援和救护工作,确保被困人员安全脱险,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3、评估与指导:应急救援指挥部对救援行动进行评估,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确保救援行动顺利进行;4、善后与总结:事故处理完毕后,要进行事故善后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5篇)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5篇)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第一章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目的及范围第一条编制目的:是通过预先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资源,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其发展,保护现场职工和附近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并将事故对环境和财产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第二条编制范围:凡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事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都应编制预案。

第二章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核、审批第三条厂技安部门负责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见附件二十二。

主要内容:1.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重大危险源部位;2.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指挥中心,以及相应职责;3.编制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4.应急救援的资源管理;5.应急救援的程序;6.事故的处置。

第四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后,报总工程师或主管生产、安全副厂长(厂长助理)审核后,报厂长批准执行。

第五条厂其他职能部门根据专业编制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见附件二十二(如:能计处负责编制《供电预案》、设备处负责编制《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职工医院负责编制《急性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保卫处负责编制《灭火预案》等)报总工程师或主管生产、安全副厂长(厂长助理)审核后,报厂长批准执行。

第六条车间(处、分厂)被确定有重大危险源部位(危险目标),应制定出本单位在一旦发生事故的二级级救援预案及自救措施。

主要内容:1.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2.编制应急救援程序;3.应急救援的资源管理;4.按各生产单元编制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2)一、总则1.1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应急救援组织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应急救援工作。

1.3 应急救援工作坚持统筹部署、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

二、组织机构2.1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2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2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应急救助是指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减轻灾害损失,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的行为。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和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必不可少。

一、应急救助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一)建立完善的应急救助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救援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二)设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由专业人员组成,并配备必要的通信设备和信息系统。

(三)明确各部门的救援责任及其分工,确保各部门协调配合,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二、应急救助队伍建设(一)建立应急救助队伍,包括消防队伍、医疗队伍、搜救队伍等,各类队伍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建立应急救助志愿者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三)加强队伍的日常管理,确保每位队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三、应急救助预案的制定和执行(一)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救助预案,将其列入各级预案库,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明确各级救援部门和救援队伍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救援效率。

(三)加强应急救助预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救援人员对预案的熟悉程度。

(四)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应急救助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时修订和改进。

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建设和配备(一)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建立相应的应急救助装备库,确保装备的齐全和完好。

(二)加强对应急救助装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装备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三)加强应急救助装备的技术研发和更新,提高装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五、应急救助信息系统建设(一)建立健全的应急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二)加强应急救助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建立信息数据库。

(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处理和应急指挥能力。

六、应急救助经费保障(一)加大应急救助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制度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应急救护工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各类应急救护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第三条应急救护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应急救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应急救护工作。

第五条应急救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制定应急救护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三)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工作;(四)建立健全应急救护信息报告制度;(五)监督、检查应急救护工作落实情况。

第六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红十字会、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应成立应急救护队伍,负责本单位的应急救护工作。

第三章应急救护培训第七条应急救护培训分为基本培训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一)急救理论知识;(二)急救技能操作;(三)心理疏导;(四)法律法规。

第八条应急救护培训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

第九条应急救护培训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第四章应急救护演练第十条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护演练,提高应急救护队伍的实战能力。

第十一条演练内容应包括:(一)应急救护理论知识;(二)急救技能操作;(三)应急指挥协调;(四)心理疏导。

第十二条演练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第五章应急救护物资保障第十三条建立应急救护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救护物资的及时供应。

第十四条应急救护物资包括:(一)急救药品;(二)急救设备;(三)防护用品;(四)其他必需品。

第十五条应急救护物资的采购、储存、发放和使用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第六章应急救护信息报告第十六条建立应急救护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综合应急、快速响应;科学决策、协调配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四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全面、综合协调、实时响应、分级负责、统筹协作、公开透明、依法治理、落地落实。

第五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应急救助管理体系,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本制度的任务是:制定应急救助预案,加强应急救助机制建设,完善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加强应急救助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

第七条本制度的责任是: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的责任,确保应急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八条本制度的监督机制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督查和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救助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加强对应急救助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应急救助预案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制定应急救助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救助工作流程和措施。

第十条应急救助预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等级的划分和应急响应措施;(二)应急救助机构的组织和职责;(三)应急救助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四)应急救助装备和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五)应急救助现场指挥与协调体系的建立;(六)应急救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七)应急救助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八)应急救助资金的保障和使用;(九)应急救助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十)其他必要的事项。

第十一条应急救助预案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十二条应急救助预案应当向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应急救助流程和措施。

第三章应急救助机构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设立应急救助机构,专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工作。

应急救护队日常管理制度

应急救护队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救护队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护队伍的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护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应急救护队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装备维护、日常值班、应急响应、救护操作等各项工作。

第三条应急救护队坚持以人为本,以预防为主,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救护服务。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应急救护队设立队长一名,副队长若干名,下设办公室、培训部、装备部、应急响应部等部门。

第五条队长负责全面领导应急救护队的工作,副队长协助队长工作。

各部门负责人分别负责本部门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应急救护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各部门负责人对队长负责,队长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七条应急救护队队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2. 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3. 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4. 具备高中(含)以上文化程度;5. 具有志愿服务精神,愿意为他人提供无偿救护服务。

第八条应急救护队队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晋升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执行。

第九条应急救护队队员应当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队员资格。

第十条应急救护队队员应当参加各类救护活动,提高自身救护技能。

第四章装备维护第十一条应急救护队应配备必要的救护装备,包括救护车辆、救护器材、药品等。

第十二条应急救护装备的采购、验收、保养、维修和报废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执行。

第十三条应急救护装备的使用应当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有效。

第五章日常值班第十四条应急救护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坚守岗位。

第十五条值班人员应当熟悉救护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第十六条值班人员应当保持通讯畅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

第六章应急响应第十七条应急救护队接到应急响应指令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救护课件

应急救护课件
止血是控制出血、防止失血过多的重要 步骤,有多种止血方法可供选择。
VS
详细描述
止血是应对意外伤害的必要步骤,可以采 取直接压迫、抬高受伤部位、使用止血带 等方法来控制出血。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 适的止血方法至关重要。
骨折固定与搬运
总结词
骨折固定与搬运是减少骨折端移动、减轻疼 痛和避免二次损伤的关键步骤。
应急救护课件
目 录
• 应急救护基础知识 • 常见突发状况及应对措施 • 现场急救技能 • 常见急救药物与使用方法 • 应急救护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应急救护基础知识
01
应急救护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发生时,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 以减轻其伤害程度或挽救生命。
重要性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应迅速评估伤情 、止血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发生 车辆起火等二次事故,应尽快撤离现 场。同时,及时报警并等待救援人员 到来。
溺水
总结词
溺水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突发状况,需要掌握正确的救援方法。
详细描述
在溺水发生时,应迅速将溺水者救上岸,检查呼吸和心跳情况。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和心跳,应立即 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时,可以采取一些 简单的急救措施,如清除呼吸道异物、进行人工呼吸等。
止血
如需止血,应迅速采取措施, 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
固定与搬运
如伤者有骨折等损伤,应进行 固定处理,搬运时应避免加重 伤情。
常见突发状况及应
02
对措施
创伤事故
总结词
创伤事故是常见的突发状况之一,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来降低伤害程度。
详细描述
在创伤事故发生后,应迅速评估伤情,止血、保持呼吸道通 畅,并根据伤情选择合适的搬运方式,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同时,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也是重要的后续措施。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为全面提高应急救护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二、组织领导成立应急救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应急救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应急救护工作有序开展。

2. 提高应急救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应急救护工作质量。

3. 加强应急救护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应急救护工作顺利实施。

4. 提高全社会应急救护意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降低事故伤亡率。

四、具体措施1. 建立健全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应急救护工作的组织、职责、程序等。

(2)建立健全应急救护人员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3)加强应急救护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设施完好。

2. 加强应急救护人员培训(1)定期组织应急救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2)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应急救护人员掌握应急救护技能。

(3)开展应急救护演练,提高应急救护人员的实战能力。

3. 普及应急救护知识(1)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2)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全社会应急救护意识。

(3)鼓励各单位、社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

4. 加强应急救护设备设施管理(1)定期检查、维护应急救护设备设施,确保设备设施完好。

(2)建立应急救护设备设施使用登记制度,确保设备设施合理使用。

(3)加强对应急救护设备设施的储备,确保应急救护工作顺利实施。

五、工作保障1.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选拔优秀人员从事应急救护工作,提高应急救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技术保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应急救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应急救援管理基本规定(3篇)

应急救援管理基本规定(3篇)

应急救援管理基本规定为了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以下应急救援管理基本规定。

一、总则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组织,迅速进行的救援行动。

应急救援工作是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重要设施的需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1.设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2.设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的指挥和协调工作。

3.设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队伍、医疗队伍、警察队伍等。

三、应急救援的预案制定和演练1.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和行动流程。

2.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处置水平。

四、应急救援的人员培训1.应急救援队伍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救援技能。

2.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要进行基础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1.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要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包括救生器材、医疗物资、通信设备等。

2.对应急救援物资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完好可用。

六、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1.应急救援工作要依法进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2.对违反应急救援规定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追责。

七、应急救援的信息共享1.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2.不得隐瞒、篡改或传播虚假的应急救援信息。

八、应急救援的国际合作1.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突发事件。

2.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九、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1.加强对应急救援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知识水平。

2.组织应急救援知识竞赛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十、应急救援的监督和评估1.建立应急救援工作的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进行评估。

2.对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改进。

以上为应急救援管理的基本规定,旨在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政府和单位应严格执行并加强监督,确保规定的落实和有效执行。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救助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应急救助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受困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应急救助工作。

第三条应急救助工作是指对突发事件中的受困人员进行救援和救助的工作。

本单位应急救助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震、火灾、暴雨等突发事件的救援和救助。

第四条应急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生命安全和人身安全第一;2. 救援和救助工作要及时、迅速、高效;3. 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救援;4. 充分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

第二章应急救助组织机构第五条本单位设立应急救助组织机构,负责应急救助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应急救助组织机构由主管领导、责任人、指挥长、救援人员等组成,人员构成要合理、丰满。

第六条主管领导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应急救助工作,制定应急救助工作的规划和政策。

第七条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安排和落实应急救助工作,对应急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负责。

第八条指挥长负责指挥应急救助工作,制定救援方案、决策和指挥救援行动。

第九条救援人员要有相关救援经验或培训,具备救援技能和救援设备。

第十条应急救助组织机构要定期进行训练和演练,提高应急救助工作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三章应急救助工作流程第十一条应急救助工作的流程包括预警、组织、指挥、救助和善后等环节。

第十二条预警环节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突发事件信息,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第十三条组织环节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快速组织应急救助工作。

组织环节要确定救援的人员、设备和物资,制定救援计划,并进行人员调度。

第十四条指挥环节是指指挥中心对救援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

指挥中心要及时掌握救援情况,调度救援人员和设备,并向上级汇报。

第十五条救援环节是指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计划和指挥中心的指示,进行救援行动。

救援人员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方法和措施。

第十六条善后环节是指救援结束后,组织对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查找不足和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应急救援与救护

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应急救援与救护

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应急救援与救护应急救援与救护是应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危机应对、人员安全和生命救援等方面。

本文将从救援准备、应急救援流程和救护工作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提升应急救援与救护的效果和质量。

一、救援准备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的组织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等。

其次,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和业务水平。

此外,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和设备,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迅速地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二、应急救援流程应急救援的流程非常重要,合理的流程可以提高救援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要进行现场评估,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其次,进行应急通报,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请求支援。

然后,展开救援行动,组织人员进行搜索、营救和救助等工作。

在救援过程中,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对救援行动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救援经验,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救援工作的水平。

三、救护工作救护工作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人员伤亡的处理和生命的拯救。

救护工作要依据伤情评估,采取合理的救护措施。

首先,要进行伤情的快速判断,确定紧急救护的优先顺序。

其次,进行适当的创伤处理,包括止血、包扎、固定等。

然后,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生命支持措施。

在进行救护工作时,要保证操作规范、技术熟练,并随时与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转运和转诊伤员。

改进与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与救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首先,加强预防与演练。

应急救援不仅仅是事故发生后的救助工作,更应该注重事前的预防工作。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和技能。

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资源整合与合作。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应急救护安全管理是指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救护工作进行规范、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在现代社会,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开展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护的效率和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2. 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应急救护安全管理措施。

(2)全面性原则:全面覆盖各类突发事件和救护需求,确保没有漏洞。

(3)灵活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应急救护安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4)预防性原则:通过预防措施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应急救护的压力。

三、工作内容1. 制定制度和规章:建立健全应急救护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规章,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2. 人员培训和演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护的能力和素质。

3. 库存物资的准备:及时清点、补充应急救护所需的物资,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应对突发事件。

4. 灾害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护措施。

5. 联络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护的联络协作机制,确保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6. 信息收集和分析:建立应急救护安全管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

7. 指导和督促工作:对各级单位的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确保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

8. 评估和总结:定期对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四、工作措施1. 加强领导:明确领导责任和分工,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确保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2. 完善制度:制定应急救护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规章,明确责任和义务,阐明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3. 加强培训:组织培训机构进行应急救护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急救护工作的能力和专业素质。

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

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

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安全健康更是学校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建立健全的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必要性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其必要性。

首先,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故乡,学生的安全健康是学校的基本职责。

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学校能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提高学生的安全保障。

其次,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能会遭遇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生命安全的危险。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护管理制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制度的内容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应急救护管理机构。

学校应成立应急救护小组,由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和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学生应急救护管理工作。

其次,明确应急救护的流程和职责。

制度中应明确各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应急救护中的责任和角色,确保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明确,避免出现责任不清、操作混乱的情况。

再次,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和应急救护教育系统。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的健康档案,并定期检查和更新,教育学生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护培训。

最后,完善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库。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学生。

三、应急救护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医护人员给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竞赛。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

再次,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模拟真实场景,检验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校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学生的应急意识和技能。

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护

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护

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护应急预案是组织机构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步骤的计划。

而在应急预案中,应急救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应急救护旨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和护理,以保障受伤或生病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护,包括准备工作、基本原则、具体步骤和应对措施等。

一、准备工作1.建立应急救护队伍:组织机构应建立应急救护队伍,由经过培训并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人员组成。

应急救护队伍的人员应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决策和操作。

2.配备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组织机构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以满足突发事件中的急救需求。

常见的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包括急救箱、呼吸囊、止血带、止血敷料、心肺复苏器等。

3.制定应急救护流程:建立应急救护流程,明确救护人员的任务和责任,确保救护过程的有序进行。

流程应包括急救前的准备工作、应急救护的具体步骤和医疗资源的调配等内容。

二、基本原则1.第一时间救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护人员应迅速赶到事发地点,进行紧急救治。

时间对于受伤或生病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救护过程中要确保“黄金救治时间”。

2.以人为本:救护过程中,要以受伤或生病人员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要尽量减少二次伤害,提供温暖、安全和人性化的救护环境。

3.综合救治:应急救护不仅仅是简单的急救操作,还包括综合救治,即疾病或伤害的整体治疗。

救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伤情,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三、具体步骤1.评估现场安全:应急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评估现场的安全情况。

确保救护人员和受伤或生病人员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2.判断伤情或病情:对受伤或生病人员进行初步的伤情或病情判断,了解情况后,再进行相应的急救操作。

3.采取紧急救治措施:根据伤情或病情的判断结果,进行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

如进行人工呼吸、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17第十七章 应急救护管理

17第十七章  应急救护管理

第十七章应急救护管理1 概述1.1 范围机场应急救护范围包括针对航空器紧急事件、非航空器紧急事件的应急救护;机场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旅客和机场内人员突发伤病的医疗救护服务等。

1.2 目的明确应急救护工作、设施设备的运行标准,制定医疗应急救护的程序、制度,通过程序、制度的贯彻执行,严格管理维护机场应急救护设施、设备、器材、药品,扎实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护工作,使机场应急救护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民航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标准的要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护,最大限度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

2 管理依据2.1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3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29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CCAR-139CA-R1,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56号)《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91号)《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CCAR-396-R2,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号)《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CCAR-331SB-R1, 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70号)《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CCAR-397,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4号)《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CCAR-139-II-R1,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208号)《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配备》(GB18040-2008)《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工作规范》(试行)(MD-FS-2008-0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用航空应急控制预案》《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实施方案》《衡阳南岳机场应急救援预案》2.2 相关参考文件《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6,12,13,143 安全目标3.1 年度安全目标的确立飞行区保障部根据机场公司年度安全目标,对照内部和行业历史数据,按照严格控制、提高安全裕度的原则并利用风险管理的办法制定部门年度安全目标,并分解细化到科室和岗位,报机场公司审批后组织实施。

应急救缓管理制度

应急救缓管理制度

应急救缓管理制度一、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概念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是指在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时,为了提高救援效率、保障人员安全、减少损失等目的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和措施。

该制度包括救援组织架构、应急预案、资源调配、指挥协调、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情况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协作机制。

通过建立和执行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效组织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高救援效率。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对救援组织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和细化,明确了各职责和任务分工,有利于快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2. 保障人员安全。

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救援人员常常置身于危险环境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通过提供安全操作指导、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

3. 减少损失。

通过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可以提前做好灾害风险评估和准备工作,规范救援流程,提高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促进协作合作。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规定了各救援单位和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灾害应对的整体效能。

5. 提升社会应急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还能有效提升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增强社会的抵御风险和抗灾能力。

三、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内容1. 救援组织架构。

明确救援领导机构、救援指挥部、救援队伍等主要组织架构,规定各级救援单位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2. 应急预案。

编制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的救援方案和应对措施。

3. 资源调配。

对于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4. 指挥协调。

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机制,明确指挥系统、指挥权限和指挥流程,保障救援行动的有序进行。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学生在校内学习,因此,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意识,还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完善的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校内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学校中,各种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如火灾、地震以及其他事故。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护管理制度,这些事件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应急装备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急预案是制度的核心,其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评估等内容。

其次,组织机构是保障应急救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包括应急指挥部、安全责任人和应急队伍的建设。

最后,应急装备是应急救护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急救设施、消防器材和安全防护用品等。

第三,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编制和评估。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编制需要多个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包括教育部门、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以及医院等。

编制过程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对于已经编制的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应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第四,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

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是保证制度实施的关键。

在学校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应急救护技能和安全意识。

宣传和培训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栏、横幅等形式进行,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演示,增加学生和教职工的参与度。

第五,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演练和实操。

为了确保学校应急救护管理制度的实际效果,需要进行演练和实操。

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应急救护主要内容

应急救护主要内容

应急救护主要内容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的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和挽救生命、减轻病痛、防止继发损害而进行的紧急医疗救助措施。

应急救护的目标是迅速、准确、有效地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以提供急救服务,稳定患者的病情,将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应急救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初步检查和评估:对伤者进行初步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需求。

这包括检查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并询问伤者的症状和情况。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急救处置。

3.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或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通常以30:2的比例交替进行,直到专业医疗人员的到来。

4.止血和包扎:对于大出血的伤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止血。

止血方法可以是直接按压伤口,或者使用止血带。

之后,对伤口进行清洁,并进行适当的包扎,以防止感染和进一步出血。

5.骨折和创伤处理:对于骨折、关节脱位和其他创伤伤口的伤者,应及时进行固定和处理。

固定可以通过夹板、绷带等方式进行。

对于伤口较大的创伤,应进行清洁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止痛和消炎措施。

6.意外中毒和中暑处理:对于意外中毒和中暑的患者,应迅速将其移到安全场所,并尽量减轻其病情。

对于中毒者,应立即从中毒源接触中断,并尽快清洗其皮肤或稀释毒物。

对于中暑者,应给予及时的降温和补充水分。

7.急救储备和设备:应急救护需要相应的急救设备和储备。

这包括简单的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呼吸道管理工具等。

此外,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培训,以应对不同的紧急情况。

以上是应急救护的主要内容,尽管每个突发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都有其特定的处理措施,但以上内容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应急救护的关键是迅速反应、冷静处理和提供适当的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伤者的生命和健康。

救护措施管理制度

救护措施管理制度

救护措施管理制度一、引言为加强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工作,保障人员伤病亡等情况下的救援和紧急处理,制定本救护措施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救护措施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一切工作人员及访客,包括但不限于:•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救援•意外事故后的紧急处理三、救护措施工作原则1.快速反应。

在发生突发事件或意外事故后,必须立即启动救助工作,争取最短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置;2.安全优先。

在救助过程中,必须确保自身安全和被救助人员的生命安全;3.互相扶持。

在救助过程中,必须要互相配合,合理分工,实现最大效益。

四、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应急救援组织的领导小组,对应急工作负主要责任;2.应急救援指挥部。

应急救援指挥部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对应急工作的指挥、协调等工作负责;3.应急救护人员队伍。

应急救护人员队伍需要了解科学的医学应急救护常识,熟悉基本的救护常识及固定救援措施;4.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

我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适量的救援装备和物资。

五、救护措施应急预案1.因安全事故、意外伤害等原因需要紧急救护的情况:–获取紧急救援电话,及时向救援人员提供患者的姓名、病情及需求等信息;–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止血、包扎、按摩等预处理;–确认救援人员到达后,向救援人员提供患者的病情和处置情况,协助完成后续救治工作;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的紧急处置预案:–启动卫生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响应级别;–加强场所、人员卫生防疫,及时达成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参加卫生教育和宣传等工作。

六、应急救护人员队伍管理1.应急救护人员队伍的组建原则:根据战斗力的原则,突出“敏、勇、智、快”等要素;2.应急救护人员队伍的组织要求:每个应急救护队伍必须有一位负责人,队伍成员要求熟悉相关主题,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3.应急救护人员队伍的培训要求:必须参加应急培训,了解应急救援的流程和相关知识;4.应急救护人员队伍的管理要求:实行轮值制度,确保队伍全员在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签署安全责任书 飞行区保障部根据年度安全目标,根据科室职责分工制定年度安全
计划,与科室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科室负责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或 责任人,建立各类人员岗位工作标准和差错处理程序。
3.3 安全目标的监控 3.3.1 飞行区保障部负责监督部门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应急救护实 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发现偏差,及时组织采取措施。对涉及到机场公 司整体目标的薄弱环节,立即报告机场公司协调解决,并主动落实上级 单位和局方监督检查提出的问题。 3.3.2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负责对应急救护仪器、器材、药品、物资的 配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卫生防疫仪器、器材、药品、物 资的配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救护设施、救护车辆的完 好、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部门领导协调解决。 3.3.3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通过每日晨交班会、部门管理人员周例会和 全员每月安全生产例会等形式,对照检查部门、科室、岗位年度工作计
第194号) 《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CCAR-139-II-R1,
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208号) 《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配备》(GB18040-2008) 《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工作规范》(试行)(MD-FS-2008-0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用航空应急控制预案》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实施方案》 《衡阳南岳机场应急救援预案》
2.2 相关参考文件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6,12,13,14
3 安全目标
3.1 年度安全目标的确立 飞行区保障部根据机场公司年度安全目标,对照内部和行业历史数
据,按照严格控制、提高安全裕度的原则并利用风险管理的办法制定部 门年度安全目标,并分解细化到科室和岗位,报机场公司审批后组织实 施。
安全目标包括: (1)杜绝责任原因发生的民用航空器飞行、空防、航空地面事故 和航空器事故征候。 (2)杜绝责任原因发生的火灾事故。 (3)杜绝责任原因发生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4)杜绝责任原因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5)生产安全死亡人数、职工重伤人数为零,轻伤事故控制在3‰ 以内。 (6)应急救援保障率100%。 (7)专机保障率100%。 (8)杜绝责任原因发生的航空严重差错以上不安全事件。 (9)不发生航空一般差错。
况及检查发现的问题)。 (2)各级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应急救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事
故、事故征候、不安全事件、安全隐患。 (3)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行业主管部门和民航局方有关应
急救护的规章、标准、指令、通告,国际民航组织有关应急救护的文 件、标准、程序等。
(4)中国航空安全资源报告系统(SCASS)及其他渠道(如报 纸、杂志、网络、局方文件)提供的与应急救护有关的安全信息。
6 应急救设施管理
6.1 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应急救护设施管理制度,持续改善应急救护设施管理
水平,做到制度完善、定期检查、记录完整、整改及时,应急救护设施 的配备符合《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配备》标准要求,A、B类设 备完好率不低于98%,检查发现问题,必须限期恢复良好,确保满足应 急救护需求。
2 管理依据
2.1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3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民用航空总局
令第29号)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CCAR-139CA-R1,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令第156号)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
第191号)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CCAR-396-R2,中国民用航空局
令第19号) 《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CCAR-331SB-
R1, 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70号) 《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CCAR-397,中国民用航空局令
发生其他影响机场运行但不需要启动应急救护预案的突发事件时, 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1)应急救护设施设备故障,无法满足应急救护工作需要时,医 疗室应报告飞行区保障部,同时立即组织抢修,必要时联系协议救援单 位提供支援。
(2)机场范围内(包括航空器上)发生危重病人需要急救时,值班 医护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的范围,立即赶赴现场对危重病人进行现场急 救处置,需要送市区进行后续检查和抢救的病人,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 下立即转送。
(5)民航系统应急救护交流研讨和机场、部门各类会议反映的涉 及应急救护安全方面的信息。
(6)内部审核(计)、外部审核(计)、管理评审等提出的问题 和建议。
(7)特殊航班保障信息(二级以上警卫保障、专机保障、急救包 机飞行、担架旅客转运)、特殊天气信息以及机场突发事件响应预案启 动与结束的信息。
机场医疗室负责人定期更新安全信息数据库,分类统计事故、事故 征候及其他要求的安全数据,保证数据实时有效,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 支持。
(3)机场范围内(包括航空器上)连续出现危重病人,医疗救护力 量无法满足急救处置需要时,机场医疗室应立即报告衡阳市卫生局,请 求提供医疗急救支援。
(4)机场医疗室接收到机场范围内(包括航空器上)出现疑似传 染病患者信息时,医护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医学隔离和消毒措 施,同时迅速报告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其要求采取进一步处 置措施。
8 突发事件的处置
8.1 工作目标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按照国家和行业要求,制订完善应急救援实施
预案和其它突发事件应急救护处置预案,保证在机场发生各类突发事件 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护处置。
8.2 处置程序 机场范围发生各类紧急事件需要启动应急救援程序时,机场医疗室应
当按照《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 故应急预案》和机场应急救援预案的相关要求,启动应急救护预案,对 紧急事件进行有效处置。(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 208号令)
5.2 应急救护值班和管理制度 5.2.1 医疗室值班按照航班运行时刻进行,值班人员由部门行政值班领 导和各岗位人员组成。 5.2.2 各岗位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按职责开展工作,做好日常工作 记录,并严格交接班手续。 5.2.3 部门行政值班领导召集每日晨会,通报当日重要保障任务,对岗 位人员在岗在位、通信联络、安全生产和文明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检 查;负责日常医疗救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当机场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时, 履行应急救护指挥职责,通知在岗人员进入应急状态,按机场公司和部 门预案进行初步处置。 5.2.4 全体值班人员均应学习应急医疗救护预案及相关规章制度,熟悉 协议救援单位的联络方式。当机场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按规定程序通 报信息,按照机场公司和部门预案要求组织应急救护工作。 5.2.4 明确所有医护人员通信联络方式,一旦发生医疗突发事件,能够 快速召集投入应急救护行动。 5.2.5 飞行区保障部负责人参加机场公司月安全生产会议,报告医疗救 护情况,根据上级指示和信息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10 风险管理
10.1 工作目标 机场医疗室致力于对应急救护工作进行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日常
安全运行工作的一部分。系统地识别和评估应急救护实施过程中的危险 源,根据风险类别采取不同的控制与监督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 水平内。
9 安全信息管理
9.1 工作目标 机场医疗室负责机场应急救护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及时收集与应急
救护相关的安全信息并进行登记、分析、汇总和上报,实现安全信息共 享。
9.2 安全信息的收集与汇总 机场医疗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应急救护有关信息的搜集汇总,信息范
围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日常运行中产生的各类台帐、工作记录(设备、设施运行情
第十七章 应急救护管理
1 概述
1.1 范围 机场应急救护范围包括针对航空器紧急事件、非航空器紧急事件的
应急救护;机场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旅客和机场内人员 突发伤病的医疗救护服务等。
1.2 目的 明确应急救护工作、设施设备的运行标准,制定医疗应急救护的程
序、制度,通过程序、制度的贯彻执行,严格管理维护机场应急救护设 施、设备、器材、药品,扎实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护工作,使机场应急救 护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民航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标准的要求,在发 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护,最大限度避免或者减少人 员伤亡。
6.2 应急救护设施配备 依据《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配备》标准要求,衡阳机场按应
急救护保障6级标隹配备应急救护设施。
6.3 日常检查维护 6.3.1 日检查维护。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各岗位人员按照分工,每天一 次检查所使用的应急救护设施,发现不足或问题,立即处理,确保不影 响医疗保障工作。 6.3.2 医护值班人员按照要求检查充电设备,定期进行充电。其中使用 设备随时充电:备用设备每三个月充电一次。 6.3.3 每周组织检查医疗设备设施,确保库房环境整洁,医疗设备/器 械完备完好,摆放位置固定有序,使用结束后及时放回原位。消耗物品 及时补充;发现医疗设备/器械不能正常使用的,由物资保障组安排进 行维修;对属于国家强制鉴定的设备按照国家规定定期进行鉴定。 6.3.4 飞行区保障部组织科室以上管理人员每月对应急救护设施进行一 次金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组织机构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是机场应急救护管理的主体责任部门,下设医
生组、护士组、物资保障组、防疫医技组,具体负责日常医疗服务、卫 生防疫和应急救护管理。
航务部和飞行区保障部分别负责应急救护管理的指挥协调和监督检 查。
4.2 职责 4.3.1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
飞行区保障部医疗室负责制定机场应急救护工作制度及相关程序, 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为航空器运行提供医疗急救保障;实施机场紧急 事件的应急救护;对机场应急救援人员实施相关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救护综合、单项和桌面演练;参加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 练;为旅客和机场尤其是航站楼内工作人员提供应急医疗服务,定期与 驻机场检验检疫部门沟通协调,接受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