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1、征辟。
征辟是自上而下选择官吏的制度,皇帝采取特征聘召的方式选拔有才学、名望资历的社会人才来做官,为的是笼络名流和搜罗遗才。
这种直接特聘的人才在当时最具尊荣,高官厚禄、来去自由,就算不愿意别人也不会勉强。
2、举荐。
秦朝实行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一种常见的人仕方式。
现职官吏既可以保举他人担任同级或下级官吏,亦可保举他人担任比自己官职高的职务。
但是保举人如果失察,将被罢官,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追究责任。
3、军功。
在秦朝,功勋爵制度主要为奖励军功而设。
由于秦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急需大批骁勇善战的军官,所以以军功博取赐爵,以爵位博取官职,这是当时最常见的仕途之一。
4、自荐。
毛遂自荐”的故事脍炙人口,自荐是一种常见的仕途现象。
当时许多“千里马”周游各国,寻求做官的机会,一旦受到伯乐的赏识,就可以成为低级官吏、客卿乃至将相。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科举制的废除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正确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因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及形式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形已不相适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改革科举考试。
百日维新中,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股改为策论,但不久又恢复。
到1901年,八股文被正式废除,改为策论。
1905年,袁世凯奏请废除科举,清廷正式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从此,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导致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废除,新的教育体制逐渐建立了起来,特别是“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的建立,直接奠定了新式学制的基础,使得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新式学堂。
2.促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的大量产生。
新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量新式知识分子,他们了解西方文明,视野开阔,思想先进,对于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科举制废除后,士人们逐渐改变了部分传统观念,从“读书做官”的思维中走出来,开始从事各类职业,学习各种专门技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价值观念。
但科举制的废除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1.首先是造成了乡村教育的停滞。
因为办学经费不足及家长不信任等原因,新式学堂在农村的发展存在很大困难。
但是旧的书塾教育却已经逐步瓦解,所以农村教育在科举制废除后出现了停滞等弊端。
2.其次是导致了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
先前士绅在退休后会回到乡村,而科举制废除后人才的流动却出现了由乡村至城市的单向流动路径,因此造成了农村的日趋落后,与城市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3.再次是造成了官吏选拔失序及官场混乱。
传统的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废除了,但是新的选官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这就导致了官吏的选拔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与贵族的封建关系为特征。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由一位诸侯统治。
君主通过任命贵族为诸侯,以土地和封号奖励他们,并期望他们效忠和服务。
这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通过官员的任命、官员之间的等级和制度化的职责来管理国家。
在官僚制度中,政府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和晋升,按照官职的高低履行不同的职责。
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特征,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官员的奉公守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制度。
根据科举制度,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并持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选拔人才、保障官员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除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政治制度,比如都城制度、州县制度、监察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对古代中国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特色和制度体系的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治国兴邦,人才为急;执政兴国,为在得人”,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而选官制度沿革的相关知识点分散在中国古代史课本的不同章节,认真梳理这些知识,使其体系化,对高三备考有很大的裨益。
1.战国的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汉代的察举制与征召制目的: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
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制度。
是选用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征召制是一种由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演变:西汉武帝创立察举制,开始是根据人才在地方的声望,东汉中后期,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评价:通过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仕途上的门第、财产限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史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东汉中后期,由于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魏晋时期的“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曹操为了加强朝廷的权力,积极刷新内政,延揽人才,推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选官制度上的一大改革.他的选官准则是“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就打破了汉末以来按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门第低下、虽有偏短而有专长的人.九品中正制,曹丕创立.随着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地位的逐渐上升,到曹丕称帝时,不得不对豪强地主让步。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古代 人才 管理制度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
1.选拔:古代人才选拔通常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直至清朝废止。
科举制度的实施,
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很好的选拔和使用,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培养:古代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官员教育、军队训练等。
官员教育是培养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经书、考试、实习等方式,培养出优秀的官员。
另外,古代军队也非常重视军事
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使用:古代人才使用是指将人才有效地运用到各种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和能力。
在
古代,人才的使用主要是由政府和军队控制,通过官职、封号等方式来控制人才的使用,
从而保证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4.激励:古代激励主要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人才。
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金钱、
土地等,也可以是荣誉奖励,比如官职、封号等;惩罚则是对不称职的人才采取相应的处
罚措施,以约束人才的行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虽然与现代的人才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现
代人才管理制度的影子。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强调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这与现代
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对于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员工绩效,促进组织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隋唐科举制度: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三)玄奘西行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西行示意图)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课件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1)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 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2)特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 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 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 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3)评价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 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考核
官员管理
秦 汉
时 县、侯国
期
郡国
上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 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 计 将一年来的户数屯田、 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 制 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 成计薄后,上报中央。
1.考核
官员管理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
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面考”。考核
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
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
2.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1)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向官吏学习律令而 为官)。 (2)两汉:察举制(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存为官或提 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 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明经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古代选拔制度
古代选拔制度古代选拔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选拔人才而建立的一套选拔机制。
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人才来支撑,因此选拔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选拔方式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古代选拔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古代各个朝代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选拔制度。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长期实行的一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选拔方式1.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最为重要的选拔方式。
该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县级考点进行的考试,通过者可以晋升为举人。
会试则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考试,通过者可获得进士称号。
而殿试则是在朝廷内进行的考试,通过者有机会成为状元或者进入朝廷任职。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公平地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得以才华展露。
2. 选拔贤才除了科举制度,古代还有其他选拔贤才的方式。
例如秦始皇建立的均田制和人才选拔制度,通过推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有能力并且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有机会得到重用。
汉代的举孝廉、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等也是通过推荐的方式选拔人才。
三、影响古代选拔制度的建立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发掘人才通过合理的选拔制度,古代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掘人才。
这些被选中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此类制度使得人才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或财富地位,更多地关注才能和潜力。
2. 促进社会进步选拔制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和进步。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脱颖而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3. 保持社会稳定在古代,通过科举制度等严格的选拔方式,政府能够保持官员的相对公正和素质较高。
这样的选拔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情境四:根据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背景、选官的标准及评价。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 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 安,百姓背背景井:离东乡汉,末“年人政士治流与移社,会考秩详序无大地乱”,,豪难强以大掌族握控士制人了的真实情 况,使察地举方制选无人法权实,施察。举制度—难—以赵实毅行、。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监察制度——唐朝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台院 侍御史
殿院
察院
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
①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 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 刑狱,肃整朝仪”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 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 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 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 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
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
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文帝
开始采 用分科 考试的 方式选 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立进 士科,科 举制度正 式形成
《唐六典》全面规制了 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 奖惩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 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 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 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 定升降与奖惩。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科举制 2、考核制度: 3、监察制度:
(1)隋唐: ①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②地方: 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
历史解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导语: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政治制度,并且开设进士科运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但是当时的体制并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武则天时期还曾经出现过武举,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这个时期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榜与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
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考试制度是沿袭了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度始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用人选士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用人选士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用人选士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制度的概述:
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选士制度在贵族间进行。
优秀的人才被封为官吏,以管理和辅助国家事务。
秦朝的举孝廉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举孝廉制度,用于选拔公务员。
该制度以孝道为标准,通过举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这使得秦朝政府能够吸纳了大量的人才。
汉朝的乡试制度:汉朝时期,乡试成为选拔仕宦人才的主要考试方式。
乡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
考取乡试者可进入下一轮的会试,最终进入京师参加殿试,选拔最优秀的士子为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两科,考试内容主要以经义和法律为主。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的人才可进入官员序列,享受各级官职。
宋朝的制举诸科:宋朝取消了明经和明法两科,改为制举诸科。
考试内容进一步扩大,既包括经义和法律,也包括历史、诗词等。
这一改革使得选士的范围更广,录取的人才也更多样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发展经历了从贵族选拔到选拔官员、从举荐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选拔人才提供了公正的平台,并从各个方面促进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士人阶层的垄断、知识分子的僵化等,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逐渐暴露出来。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 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 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
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所欲与者, 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 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产生了什么影响?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 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 核再任命官职的选官制度。
“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二千石举孝廉,所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含义: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代笼络高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 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 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 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
新课导入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 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 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 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来,中国古 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 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 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 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了 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 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
尔还 荐 举 “ 子 郎” 勇武 知 兵” 明法 ” 明 童 、“ 、“ 、“
术 ”等 专 门人 才 ,其 中 “ 良方正 ” 孝廉 ” 两 贤 、“
科最 重 要 ,所 得人 才 也最 盛 ,成 为 汉代 人 才选 拔 的 主流 。察 举 具 体 的操作 程 式 大致是 :多数 先 由
皇帝 下诏 ,令 三 公 九 卿 、地 方 郡 守 等 高 级 官 吏 , 按照 一 定 的 名 目 ( 准 ) 标 ,把 各 地 品德 高 尚 、才
才兼备的人 才 ,对汉王朝 的巩 固和 强盛 ,对 大一统 国家的形成和发 展具 有深远 的 影响。察举 制度 作为 汉
代选拔人 才和官吏最主要 、入 仕数量 最 多的一种选任 制度 ,其主流 无疑是 进 步的 ,但 也不 可避免地 存在
许 多 失误 和 弊 病 。
中图分类号 : 6 1 D 9 .3
Sc t p ..2 0 02
【 中国古代史研究】
略论 两 汉 察 举 制 度 与 人 才 选 拔
裘 士 京 ;张 翅
( 安徽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系 ,安 徽 芜 湖 2 10 ) 400
关键词 :两汉 ;察举 制度 ;人 才选拔
摘 要 :两汉是 中国人 才选拔 制度化的重要 时期 ,尤其是 察举 制度 的创立 为朝廷 选拔 和输送 了一 大批 德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4 5 (0 2 5—0 9 1 0 —2 3 2 0 )0 57—0 5
A t dy o he a oi m e ts t m n t ee to o aln e e pl n Ha Dy s y su ft pp nt n yse a d h s lc in f t e t d p o e i n na t e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常见名词1.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2. 大索貌阅隋代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
隋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搜括,对户籍加强管理,防止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人查对户口,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如有不实,正党长流配远方;并规定大功(堂兄弟)之下皆令分居。
有告发者受赏。
大业五年(609年)再度貌阅,规定有户口中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为输赋役。
计搜得壮丁23000,人口641500。
3. 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
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4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5.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
2.春秋战国:P30第一段
选官制度:荐举制 选官标准:才能 选官形式:自荐、他荐
材料: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 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 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 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荐举(自荐) 荐举(他荐)
毛遂自荐
政治腐材败料,二察:举选选举官“名贤实有不识符鉴,”很的难现选任拔中 到央真官正员的兼人任才其。原同籍时的,郡汉小末中以正来或,州战大乱中频正。
中正九品 上上 一品 → 上中 二品 →
上下 三品 →
中上 四品 →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仍中,正社考会察动士荡人不的安“,品百状姓”背后井,离评乡定,其“等人第,
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 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 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 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程序: 察访
举荐
考核
任用
常科
科 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 为常科,往往与孝廉并称,表明其重 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贤良方正 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 能直言极谏。
鲍叔牙举荐管仲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选官标准:军功 选官形式:军功大小、君主授予
影响:冲击贵族的世袭特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庞大的唐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方式
庞大的唐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方式庞大的唐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方式中国古代的唐朝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繁荣和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引入和实施密不可分。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影响了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后续朝代。
一、科举制度的背景和历史形成唐朝科举制度的形成源于汉代的推荐制度。
在汉朝时期,参加官员选拔的主要是富商豪门和贵族子弟,而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参与。
然而,唐朝在贞观之治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结构的变革,迫切需要选拔更多人才来支撑国家的发展。
公元628年,唐太宗修订了旧的推荐制度,形成了唐朝科举制度的雏形。
科举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和政策1. 乡试(省试):乡试是举行在州县一级的选拔考试。
唐朝通过设立乡试,大大拓宽了官员选拔的范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普通人家的子弟。
通过乡试选拔出的优秀考生可以进入下一轮的会试。
2. 会试:会试是由朝廷举行的国家级考试,合格者进入最后一轮考试。
会试考试内容包括文、史、经、子等科目,内容涉及广泛,要求考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出色的文笔。
3. 进士出身:通过会试合格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出身的资格,被视为官员的入门门槛。
他们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皇帝身边的文人官员,也可以通过进修,升至省级以上的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 平等机会:唐朝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公正的选拔考试,打破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壁垒,给了更多普通人家子弟参与到官员选拔的机会。
这种平等机会的存在,使得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支持封建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使得进士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一股新力量。
进士出身的官员通常受到皇权的青睐,为贞观之治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秦汉 隋唐 宋 明
清
制度
上计
/ /
考核主管
御史参与 吏部
/
考满
考察 京察 大计
文官归吏部 武官归兵部
/
/ /
考核标准 考核功能
计簿
以考核结果赏罚官员
德才
以考核结果升降官员
(标准严格) /
/
决定官员的升迁 、降 、调
/
查处官员的贪 、酷和不作为
/
/
/
/
根据表五内容,归纳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考核的内 容和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对象存在分类,考核机构从兼任 到逐步专门化,重视对考核结果 的利用
(2)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材料八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主要特点有:从
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需要模仿古代
“圣贤”口吻写作,不许自由发挥个人见解;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
比文字。
——《中外历史纲要》
(上)
根据材料八,结合教材第32页第二段文字“进士题名碑”图片及 “历史纵 横”内容,归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黄仁宇《万历 十五年》
根据材料九、十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看 法。
官员考核制度事关吏治清明与否,事关国家治理好坏,中国古代官员考 核制度归根到底是人治等。
2、监察制度 请大家阅读教材,列表整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体系 地方监察体系
制度创新
秦汉 御史大夫
十三州部
巡视监察制度
5、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1)隋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阅读教材第31页第三段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
沿用(科举制)
1、秦朝以前
(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
节:
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
开“察举制”先河;
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
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
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
(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
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
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
(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
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
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
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
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
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
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
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1)乡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可参加乡试。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2)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
①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
(1)乡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可参加乡试。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2)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
①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