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及其他动物体内。

这种病原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类、动物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

其中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食源性感染,其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威胁。

因此,研究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沙门氏菌毒力机制沙门氏菌毒力主要来自其多种毒素和各种蛋白质,其中的内毒素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沙门氏菌内毒素分为四种血清型,分别是A、B、C、D型内毒素。

这些外毒素会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理反应,导致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此外,沙门氏菌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破坏机体细胞膜及其结构功能,进而促进感染的发生。

沙门氏菌的感染过程主要包括侵入、定植和传播三个阶段。

先是侵入阶段,即沙门氏菌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的人工卵泡内摄取,然后通过内吞体或吞噬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沙门氏菌开始与细胞膜结合和侵入,并通过肠上皮细胞内的纤毛上皮细胞基底部分离机制,进一步深入宿主细胞内。

然后是定植阶段,即沙门氏菌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形成新的感染源和感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宿主机体可能因为沙门氏菌的侵入、定植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进而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症状。

最后是传播阶段,即通过感染物质释放和宿主体内沙门氏菌的细胞内胞体过程,沙门氏菌会不断地传播到周围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不同程度的病变。

二、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新进展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等。

化学疗法以广谱抗生素为主,可以有效地杀灭沙门氏菌、缓解症状、防止病症扩散等。

但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同时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正朝着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疗法方向发展。

在免疫疗法方面,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一些针对沙门氏菌体外合成的抗体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对沙门氏菌的防御能力。

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性消除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性消除研究进展

1 . 2 其他 动物 沙门氏 茵耐 药性研 究 沙 门 氏芮病 临诊上 多表现 为败J 0 【 症和肠 炎 ,也可 使怀 孕母畜 发生流产 。马 孟根等【 l 研究 了3 O 株猪源性 沙 门氏杆菌对4 大类 1 1 种抗生
素 的耐 药性 ,结果 表 明:耐 四环素 、链 霉索 、卡 那霉索
素 、新 生霉 素 、麦迪 霉 素等 具 有 耐 药性 ,部 分对 四环
沙 门氏菌病 是 由沙 门菌 属不 同茵株 引起 不 同动 物沙 门氏菌病的总称【 l 】 ,是一种人畜共 患病 ,动物沙 门氏茵可 通过 食物感 染人类 ,是导 致人类 食物 中毒 的主要 细菌之

素 、氨苄 青霉素 、卡那 霉素 、氯 霉索具 有耐药性 。( 3 )
山东畜牧兽医
沙 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性 消除研 究进展
李兰波① 张秀峰② 李 艳② 苏华峰③ 江 东① 郭中 坤① 黄琦位①
( ①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 济: - t - j 2 5 0 0 0 2 ② 山东省胸科 医院 ③山东省鄄城县畜牧局 )
中图分类号:¥ 8 5 2 . 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l 3 ) l 1 . o 0 7 2 . 0 3
率达到 1 0 0 %,对 氨苄 西林 的耐药 率达9 0 %。据谭炳 乾报
道t 嘲,1 6 株猪源 沙 门 氏菌对 四环 素等 l 2 种 常用抗茵 药的
索 的耐 药达 到 1 0 0 %。 ( 2 )潘 志 明等 【 7 】 对 我 国部分 地 区
1 9 6 2 ~ 1 9 9 9 年 问分离 得到 的3 4 6 株 鸡 白痢 沙 门 氏杆 菌进 行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v i d e s t he d e v e l o p me nt a nd a pp l i c a t i on on t he r a pi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n e l l a i n f o od . Ke y wo r d s:pa t h og e ni c b ac t e r i a;s a l m on e l l a; r a pi d d e t e c t i o n
第 4 期 2 O 1 3年 8月
台 湾 农 业 探 索
Ta i wa n Agr i c ul t u r al Re s e a r s t 2 O1 3
沙 门 氏茵 快 速检 测技 术研 究 进展
章伟 帆
( 泉 州 市 产 品 质 量 检验 所 ,福 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Ab s t r a c t :S a l mo n e l l a i s t h e mo s t c o mmo n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i n f o o d,wh i c h c a n c a u s e b r o ma t o x i s m a n d b r i n g a b o u t h a z a r d o n h u ma n . Th e r e i s a p r o b l e m o f t i me — c o n s u mi n g o n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d e t e c t i o n a p p r o a c h,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 t h e
前 ,已知 沙 门 氏菌就 将 近 2 2 1 3种 ,而且 几 乎 所 有 的沙 门氏菌都 能引起 严重 的食物 中毒事 件 ,是导致 食物 中毒 的主要 病原 菌 ,对 人类 健康安 全造 成重 大 威胁 。在美 国 ,每年 有 6 5 0万 ~ 3 3 0 0万 人 发 生 食 物 中毒 ,近 5 0 0 0人 因此 而 丧 生_ 】 ] 。为 此 ,美 国 政

活禽体内沙门氏菌防控的研究进展

活禽体内沙门氏菌防控的研究进展
案,且要 付 出一定 的成本 。

3 0个样 品中有 4 8 2个 ( . % )被 沙 1 i 1
血清型 的沙门 氏菌会贯穿一体 化肉鸡生 产的各个 阶段 。
门氏菌污染 ,其 中鸡 蛋碎片 、鸡胚绒 毛
和纸垫 中沙 门氏菌的检 出率分别为 2 / 2
l ( . % ) /l ( 6% )和 45 1 2 5 、5 0 4. 1
结果一致_。其主要原 因是 NS 7 ] P酶制剂 含有木聚糖酶 、 0一葡聚糖酶和 纤维 素
食物纤维含有 NS P,对于动物, 由
( P)0 0 ) . 5 ,说 明用稻谷代替 鸭 日粮 中 的部分 玉米是可行 的。 随着我 国养殖 规模化的发展 ,充分 利用 非常规饲料 资源,解决我 国饲料 资
前 沿科 技
活禽体 内沙 门氏菌 防控 的研究进展
文 ,优优 ( 国饲料 工业协会信息 中心 ) 中 原作者 :Sc t o t M.R s l us el 译 自:P lr USA,20 0年第 5期 out v 1
活禽体 内沙门 氏菌的控制, 对食 品 安全问题有重要影 响,要彻底解 决沙 门 氏菌 的 困扰 , 需 要一 个 全 面 的综 合 方
源 匮乏和进一步提 高养殖经济效益 已成
为我 国畜牧业长期 、持续和健康发展 的
关键 。木 聚糖酶作 为新 一代酶制剂 以其
4 结论

酶与这些养分 的接触,从 而提 高 了它们
的消化率。
良好 的热稳定性和酶解 效率 等特点必将 在饲料及养殖业 中得到广泛 的应用 。
参 考 文献 略
1 种鸡的因素

鸡 场感 染沙 门氏菌的种鸡不易被 检 出。 另外 Bal y等 ( 0 2)研究发现 ie 20 在种鸡 场检测 出的沙 门 氏菌和在孵化 场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标签:沙门氏菌;微生物;进展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内,对营养要求不高,耐胆盐,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该菌有200多种,致病的只占少数,如伤寒、副伤寒菌。

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十余种,沙门氏菌血清型繁多,已知的就有2500多个,而且几乎所有的沙门氏菌都会污染食物引起发病,是人畜共患的肠道病原菌。

沙门氏菌中毒常常是大面积的,致病速度快,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繁杂的各类生化反应型,使常规检验程序复杂繁琐、耗时费力,不仅给检验部门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还使产品运转和仓贮的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提高检测技术是有效控制该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面积普查时更需要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近年来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

1沙门氏菌的检测1.1传统方法检测(国标法GB 4789.4-2010)。

吸取待测样品25ml于225ml 缓冲蛋白胨水(BPW)中,于36℃培养18~24h。

取BPW增菌液1ml转接到10ml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中,于42℃培养18~24h。

另取BPW增菌液1ml转接到10ml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中,于36℃培养18~24h。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3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p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长, 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长5倍。

据资料记录, 在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因此, 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3.1.1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上的滤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

滤泡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ld cell, M细胞),M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

M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是其胞饮的部位沙门氏菌具有2个侵袭途径:一个是通过PP上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另一个是直接侵袭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并且侵袭是通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运用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

这时细胞质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以细胞摄粒的作用进入细胞。

3.1.2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过去一直认为,沙门氏菌是通过侵袭M细胞或肠上皮细胞进入宿主体内的,但已有研究结果表白,给小鼠口服侵袭力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在脾脏中发现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意味着除了侵袭途径外,还存在另一种途径,就是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中,DC与M细胞接触较紧密。

DC可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联接,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

在这一过程中,肠上皮屏障仍然保持完整,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3.2沙门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2.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感染畜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污染环境、水源、饲料、食品,导致流行和传播。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1):174~180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1.023收稿日期:2023-03-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2200151)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ZR2022QC043)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2CXGC010606-01-05)ꎻ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665-1122009)作者简介:王贤文(2001 )ꎬ男ꎬ山东青岛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沙门氏菌致病性及耐药性ꎮE-mail:2560393423@qq.com通信作者:刘刚(1989 )ꎬ男ꎬ山东青岛人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ꎮE-mail:gangliu@qau.edu.cn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王贤文1ꎬ赵丽媛1ꎬ张瑞雪1ꎬ邹明1ꎬ邵长军2ꎬ刘刚1(1.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ꎬ山东青岛㊀266109ꎻ2.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ꎬ山东烟台㊀264000)㊀㊀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常见的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人畜共患病原菌ꎬ其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ꎬ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ꎮ文章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及血清型分型技术研究进展ꎬ并对兽医临床主要抗菌剂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ꎬ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及其对各类药物的耐药机制㊁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㊁预防食源性污染提供理论支撑ꎬ也为沙门氏菌感染溯源及防控提供参考ꎮ关键词:沙门氏菌ꎻ血清型ꎻ分型方法ꎻ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S852.61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174-07ResearchProgressonSerotyping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MechanismofSalmonellaWangXianwen1ꎬZhaoLiyuan1ꎬZhangRuixue1ꎬZouMing1ꎬShaoChangjun2ꎬLiuGang1(1.CollegeofVeterinaryMedicineꎬ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Qingdao266109ꎬChinaꎻ2.Yanta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ꎬYantai264000ꎬChina)Abstract㊀Salmonellaisacommonzoonoticpathogenwhichcancausefoodbornediseases.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Salmonellahasbecomeoneofthemajorchallengestoglobalpublichealthsafetyꎬandwoulden ̄dangerpublichealthandfoodsafetyseriously.InthispaperꎬtheresearchprogressofcommonserotypesandserotypingtechnologyofSalmonellainrecentyearsꎬandtheantimicrobialresistancemechanismsinveterinaryclinicswerereviewed.ThesewouldprovidetheoreticalfoundationsforfurtherunderstandingthedominantSal ̄monellaserotypesandtheirresistancemechanismstocommonantibioticsꎬreducingtheoccurrenceandspread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ꎬandpreventingfoodbornecontaminationinChinaꎬaswellasprovidingreferencesfortracingandpreventionofSalmonellainfection.Keywords㊀SalmonellaꎻSerotypeꎻSerotypingtechnologyꎻResistancemechanism㊀㊀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造成伤寒㊁副伤寒等食源性疾病的重要人畜共患病原菌ꎬ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ꎬ隶属肠杆菌科ꎮ沙门氏菌传播广泛ꎬ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ꎬ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ꎮ人㊁畜禽感染沙门氏菌后出现的症状有一定差异ꎬ从轻微的无症状定植到自限性腹泻病ꎬ严重的可导致全身感染甚至死亡ꎬ这些症状的差异取决于所感染的血清型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状态[1]ꎮ如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非伤寒血清型会引起动物胃肠炎ꎬ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ꎬ然而在某些情况下ꎬ非伤寒血清型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系统感染ꎬ尤其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ꎬ易引发败血症甚至死亡[2]ꎮ伤寒血清型ꎬ如伤寒沙门氏菌(S.Typhi)㊁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和鸡沙门氏菌(S.Gallinarum)ꎬ通常会在特定宿主或免疫能力较弱的个体中引起伤寒ꎬ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ꎬ其全身感染可能是致命的ꎮ沙门氏菌可通过动物或动物性食品传播ꎬ引起人类感染发病ꎮ据统计ꎬ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病原体ꎬ每年导致全球约9400万人胃肠炎发病ꎬ死亡人数达15.5万人[3-4]ꎮ此外ꎬ据报道ꎬ以人类为宿主的特异性伤寒沙门氏菌每年可导致全球超过20万人死亡[5]ꎮ沙门氏菌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ꎬ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ꎮ研究表明ꎬ美国每年因沙门氏菌相关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5亿美元[6]ꎻ在加拿大ꎬ由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在内的食源性疾病每年造成约37亿加元的损失[7]ꎮ在我国ꎬ约有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ꎬ危害十分严重[8]ꎮ由于监测系统不完整ꎬ因人类和动物感染沙门氏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更大ꎬ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ꎬ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9]ꎮ沙门氏菌血清型众多ꎬ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ꎬ沙门氏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ꎬ越来越多的耐药基因被发现ꎬ不同血清型的耐药性也有所差异[10]ꎮ因此ꎬ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ꎬ研究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ꎬ能够有效地防治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㊁减少耐药性的发生ꎬ从而保障畜产品安全ꎮ本文对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㊁血清型分型方法及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ꎬ以期为临床用药及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ꎬ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ꎬ同时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沙门氏菌常见血清型及其流行情况迄今为止ꎬ根据沙门氏菌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的不同ꎬ全世界已经鉴定出2600多种血清型[11]ꎮ沙门氏菌具有宿主偏嗜性ꎬ只对其适应的宿主具有致病性的称为宿主适应性血清型ꎬ例如鸡白痢沙门氏菌(S.Pollorum)㊁猪伤寒沙门氏菌(S.Typhisuis)㊁马流产沙门氏菌(S.abortusequi)等ꎻ对多种宿主具有致病性的称为非宿主适应性血清型ꎬ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㊁阿贡纳沙门氏菌(S.Agona)㊁肠炎沙门氏菌等[12]ꎮ不同血清型可引起人类或动物不同的疾病ꎬ许多血清型对人㊁家畜和家禽等多种动物均有致病性[13]ꎬ其中以肠炎沙门氏菌㊁鼠伤寒沙门氏菌㊁德尔卑沙门氏菌(S.Derby)和婴儿沙门氏菌(S.in ̄fantis)最常见ꎮ1.1㊀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在一项对全球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的研究中发现ꎬ肠炎沙门氏菌在亚洲㊁欧洲㊁非洲㊁拉丁美洲最为流行[14]ꎮ在我国ꎬ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流行性最高的血清型ꎬ其中肠炎沙门氏菌也是中国禽肉中检测到的主要血清型之一[15]ꎮ导致肠炎沙门氏菌流行传播的因素众多ꎬ主要感染源是家禽和家禽产品ꎬ有研究表明ꎬ受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蛋是感染人类的最主要途径[16]ꎮ当沙门氏菌呈暴发状态时ꎬ未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是重要污染源ꎮ肠炎沙门氏菌会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肠道感染ꎬ尤其是鸟类[17]ꎮ肠炎沙门氏菌较难控制可能与其难以从家禽中检测到有关ꎬ其高度暴发通常集中于两周龄内的雏鸡[18]ꎬ大多成年鸡呈无症状感染ꎬ病原体随粪便排到环境中传播给鸡群造成广泛感染ꎮ另外ꎬ鸡蛋中的沙门氏菌需达到一定浓度才能被检测到ꎮ因此ꎬ肠炎沙门氏菌是造成商品鸡和鸡蛋污染的重要源头ꎬ人在食用未煮熟的鸡产品时ꎬ有被沙门氏菌感染的严重风险ꎮ1.2㊀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及其变体1ꎬ4ꎬ[5]ꎬ12ʒiʒ-(S.1ꎬ4ꎬ[5]ꎬ12ʒiʒ-)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血清型之一ꎬ在中国和美国ꎬ一直被列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五大血清型之一[19]ꎮ在欧洲ꎬ鼠伤寒沙门氏菌亦是人类㊁猪和猪肉产品中最常见的血清型ꎮ其中ꎬ血清型1ꎬ4ꎬ[5]ꎬ12ʒiʒ-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近年新报道的血清型ꎬ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ꎬ因其缺乏fljB基因ꎬ从而导致第Ⅱ相鞭毛抗原蛋白不表达[20]ꎬ已成为造成人类感染的最主要血清型之一ꎮ在一项对欧盟几个成员国的调查中发现ꎬ在确诊的人类病例中检测到的猪源性血清型中ꎬ最主要的就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变体1ꎬ4ꎬ[5]ꎬ12ʒiʒ-[21]ꎮ1.3㊀德尔卑沙门氏菌(S.Derby)1923年ꎬ德尔卑沙门氏菌首次在英国被发现ꎬ与一次猪肉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有关ꎮ20世纪40年代ꎬ德尔卑沙门氏菌开始在人身上分离到[22]ꎮ在欧洲26个国家的猪源性沙门氏菌57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贤文ꎬ等: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中ꎬ最主要的血清型除了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外ꎬ其次就是德尔卑沙门氏菌ꎮ近年来ꎬ德尔卑沙门氏菌感染率不断增长ꎬ有超过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趋势ꎬ特别是在猪生产链的屠宰和销售环节中ꎬ德尔卑沙门氏菌已成为优势血清型之一[23]ꎮ在我国ꎬ德尔卑沙门氏菌也逐渐成为最优势的血清型ꎬ猪感染德尔卑沙门氏菌后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ꎬ往往以隐性感染混在猪群中[24-25]ꎮ当有其他病原菌存在时ꎬ通常会引起机体继发感染ꎬ致使发病或死亡ꎬ给猪群造成严重威胁ꎮ在导致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病中ꎬ最常见的血清型除鼠伤寒沙门氏菌外ꎬ也是德尔卑沙门氏菌ꎮ1.4㊀婴儿沙门氏菌(S.infantis)在我国ꎬ关于婴儿沙门氏菌的报道较少ꎬ但在欧洲国家ꎬ婴儿沙门氏菌是仅次于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常见血清型之一[26]ꎮ在日本ꎬ感染婴儿沙门氏菌的人数不断增多ꎬ经调查发现ꎬ污染源很有可能与家禽及其产品有关[27]ꎮ在巴西ꎬ从家禽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中ꎬ婴儿沙门氏菌排第二位[28]ꎮ随着在家禽和人身上分离到的沙门氏菌不断增多ꎬ婴儿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也不断增加ꎬ已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感染源之一ꎮ因此ꎬ婴儿沙门氏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ꎮ2㊀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方法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因遗传结构㊁宿主类型存在一定差异ꎬ导致其流行特征㊁疾病的临床症状㊁耐药性以及治疗方案也不同ꎮ其血清型复杂多样ꎬ与人类疾病类型密切相关ꎬ是沙门氏菌致病性及溯源分析的重要依据ꎮ因此ꎬ正确鉴定沙门氏菌血清型对确定沙门氏菌病的感染源㊁控制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ꎮ现阶段ꎬ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技术主要有玻片凝集法㊁PCR/Real-timePCR㊁液相芯片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等ꎬ为沙门氏菌的快速㊁准确分型提供了多种手段ꎮ2.1㊀玻片凝集法玻片凝集法是传统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方法ꎬ通过细菌表面抗原与特定抗血清产生凝集反应来识别ꎮ根据菌体抗原(O抗原)㊁鞭毛抗原(H抗原)和荚膜抗原(Vi抗原)的表达来定义血清型ꎮ根据产生的凝集反应ꎬ参照血清分型序列表ꎬ通过常规公式来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ꎬ该公式的组成包括由冒号分隔的抗原O㊁H1和H2的顺序列表[29]ꎮ目前沙门氏菌包括46种O抗原和114种H抗原[30]ꎮ编码O抗原的基因包括表面抗原合成基因rfb基因簇㊁抗原转位酶编码基因wzx和抗原聚合酶基因wzyꎮ编码H抗原的基因包括一相鞭毛基因fliC和二相鞭毛基因fljBꎬ大多数沙门氏菌均表达两种H抗原ꎮ玻片凝集法因其结果直观㊁准确性高ꎬ一直被认为是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的金标准ꎬ但缺点是工作量大㊁耗时长㊁价格昂贵ꎬ需准备上百种抗原依次进行反应ꎬ且基本上无法鉴定出所有的血清型[8]ꎮ2.2㊀PCR/Real-timePCR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可弥补传统血清型检测时间较长的不足ꎬPCR和Real-timePCR是目前常用的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方法ꎬ该方法通过筛选基因靶点并设计引物ꎬ以分离纯化的细菌DNA为模板进行目的基因扩增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ꎮ根据编码不同沙门氏菌O抗原rfb基因簇的差异性ꎬ建立了沙门氏菌血清型多重PCR鉴定方法ꎬ将沙门氏菌血清型分为A D组[31]ꎮ除此之外ꎬTennant[32]㊁刘华伟[33]等还建立了以H抗原为靶点的PCR方法来进行多种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分型ꎮ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是美国PE(PerkinElmer)公司1995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ꎬ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分析ꎬ特异性更强㊁自动化程度更高㊁结果更直观ꎮNaberhaus等[34]以基因fliA㊁fljB和invA等为靶标基因开发了一套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ꎬ可快速区分致病性较高的沙门氏菌血清型(S.Typhimurium和S.4ꎬ[5]ꎬ12ʒiʒ-)与致病性较低的沙门氏菌血清型(S.Agona和S.Derby)ꎮ多重荧光定量PCR可快速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ꎬ根据所使用的荧光PCR仪的通道数量实现一管双检或多检ꎮ2.3㊀液相芯片技术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以微球检测原理为依据ꎬ通过采用带有荧光编码的聚苯乙烯微球㊁表面包被针对目的物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ꎮ当其与待检样本预混孵育时ꎬ目标物可被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检测抗体识别ꎬ通过检测微球的颜色来确定反应类型ꎬ并对微球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ꎮ该方法整合了多重PCR㊁磁珠分选㊁血清学分析6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等多项技术ꎬ是具备高通量㊁高速度㊁高灵活性的沙门氏菌血清型检测技术ꎮ有研究证实[35]ꎬLu ̄minex对沙门氏菌血清型的检出率可达96%以上ꎬ即使在菌株的抗原和基因缺失的情况下ꎬ也可鉴定出其血清型ꎮFitzgerald等[36]报道了一种基于微珠的多重悬浮阵列检测方法ꎬ并用于美国6种最常见血清群(B㊁C1㊁C2㊁D㊁E和O13)以及副伤寒A型血清型的鉴别ꎮ该方法利用参与O抗原生物合成的rfb基因靶点设计PCR引物和探针ꎬ可以高通量快速检测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群ꎬ与传统的PCR相比ꎬ更简便㊁快速ꎬ可用于批量检测ꎮ在疫病暴发时ꎬ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以应对突发的疫情ꎮ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在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中起着重要作用ꎬ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37]ꎮ2.4㊀全基因组测序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全基因组测序(WGS)成为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的新型方法ꎮ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开发ꎬ使得序列组装和数据分析日益便捷ꎬ测序成本也随之下降ꎮ因WGS有着超高的基因组分辨率ꎬ通常用来研究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ꎬ在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时ꎬ只需将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数据导入专有的血清型数据库与之进行比对ꎬ即可获得被测样品的血清型信息ꎮ目前ꎬ基于WGS的血清型预测工具主要有SeqSero㊁SeqSero2和SISTR3种ꎮ研究表明ꎬ利用SISTR预测沙门氏菌血清型准确度高达94%ꎬ高于SeqSero2(87%)和SeqSero(81%)[38]ꎮ这种快速高效的方法ꎬ有着传统分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ꎬ正逐渐成为在实验室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的重要手段ꎬ很有可能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血清分型方法ꎮ3㊀沙门氏菌耐药机制沙门氏菌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ꎬ但抗菌药物的频繁使用ꎬ导致了沙门氏菌耐药性的持续上升ꎬ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ꎮ目前ꎬ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ꎬ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ꎬ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9]ꎮ多重耐药的出现限制了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ꎬ若再不加以制止ꎬ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加重ꎬ人类将进入 后抗生素时代 ꎮ动物生产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ꎬ是导致食源性病原体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原因ꎮ抗生素耐药性可在菌株之间通过质粒㊁转座子和基因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广泛传播[40]ꎮ动物生产和人类医学中使用的抗菌剂非常相似[41]ꎬ而耐药菌株又可沿着 农场-餐桌链传递给人类ꎬ因此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正威胁公共卫生的安全ꎮ沙门氏菌对不同类型抗菌素的耐药机制不同ꎬ主要的耐药机制包括酶解作用㊁外排泵㊁基因突变和生物膜改变等ꎮ3.1㊀β-内酰胺类药物近年来ꎬ不断从畜禽养殖场和动物产品中检出对第三代和第四代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性基因ꎬ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四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ꎬ它是人类医学中至关重要的抗生素ꎮ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ꎮESBLs能够水解青霉素㊁头孢菌素ꎬ由位于细菌染色体或移动遗传元件(如质粒㊁转座子或整合子)上的基因编码ꎬ这些可移动遗传元件可在菌株间水平转移ꎬ主要产生由blaSHVꎬblaTEMꎬblaCTXꎬblaCMY和blaOXA基因介导的沙门氏菌耐药性ꎮ迄今为止ꎬ沙门氏菌中已经检出至少13种不同类型的ESABLs耐药基因ꎬ包括blaSHVꎬblaTEMꎬblaCTX-MꎬblaC ̄MYꎬblaPSEꎬblaOXAꎬblaPERꎬblaACCꎬblaDHAꎬblaKPCꎬblaSCOꎬblaNDM和blaVIM[42]ꎮ其中ꎬbla ̄TEM和blaCTX-M已经在1ꎬ4ꎬ[5]ꎬ12ʒiʒ-分离株中检测到[43]ꎮ对从养殖动物㊁动物产品和人类中获得的沙门氏菌的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发现ꎬ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相似的遗传特征[33]ꎬ证实了ESBLs编码基因㊁移动遗传元件和抗性菌株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ꎮ3.2㊀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多种ꎬ包括药物积聚减少㊁核糖体结合位点改变㊁酶促灭活等ꎮ沙门氏菌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主要取决于酰转移酶(AAC)㊁腺苷酸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ꎬ它们可导致药物的酶促失活或修饰[44]ꎮ报道最多的基因主要是aad和antꎬ它们是决定链霉素㊁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抗性的基因ꎬ通常位于可移动的遗传元件(质粒和转座子)上ꎬ因此能够在细菌之间传播ꎮ目前ꎬ导致沙门氏菌对链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基因主要涉及10种氨基葡糖苷腺苷转移酶基因aadAꎬ包括addA1㊁addA2㊁addA5㊁addA6㊁ad ̄77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贤文ꎬ等: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dA7㊁addA12㊁addA21㊁addA22㊁addA23㊁addA24㊁ad ̄dA26和addA27[45]ꎮ其中ꎬaddA2已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1ꎬ4ꎬ[5]ꎬ12ʒiʒ-中被检测到ꎮ此外ꎬ链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strA和strB也经常在S.1ꎬ4ꎬ[5]ꎬ12ʒiʒ-的染色体DNA或质粒中被发现[46]ꎮ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另一种耐药机制是通过16SrRNAA位点上特定核苷酸的酶促甲基化对核糖体的保护ꎬ从而阻止药物与30s核糖体亚基的结合[47]ꎮ16SrRNA甲基化酶包括armA㊁rm ̄tA㊁rmtB㊁rmtC㊁rmtD和npmAꎬ它们可赋予宿主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的抗性[48]ꎮ3.3㊀四环素四环素是广谱抗生素ꎬ这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主动外排和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改变ꎮ主动外排主要依赖于从细菌细胞内部去除抗生素的泵ꎬ编码沙门氏菌外排泵的遗传决定因素主要是tetA㊁tetB㊁tetC㊁tetD和tetG[49]ꎮ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改变主要通过阻止tRNA与30S核糖体亚基的A位点结合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ꎮ其抗性基因位于质粒和染色体上ꎬ由于它们位于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中ꎬ很容易在菌株之间传播ꎮ3.4㊀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是第一类以治疗剂量用于兽医学的药物ꎬ其过度使用对细菌造成了广泛的选择压力[50]ꎮ沙门氏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由质粒传播的sul基因介导ꎬ这类基因主要编码目标酶(二氢蝶呤合酶或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突变或修饰ꎮ到目前为止ꎬ已鉴定出的磺胺类耐药基因有sul1㊁sul2和sul3和sul4[51]ꎮ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时具有杀菌的作用ꎮ甲氧苄啶通过与细菌中必需叶酸途径的底物竞争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起作用ꎬ其抗药性则是由编码对其不敏感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变体的基因(dfr)介导的ꎬ此抗性基因可分为dfrA和dfrB两类ꎬ可使细菌对甲氧苄啶的亲和力降低ꎬ导致叶酸的合成ꎮ3.5㊀喹诺酮类药物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尤其令人担忧ꎬ此类药物在人医临床上可用来治疗那些危及生命的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的感染ꎬ而这类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该类药物的沙门氏菌不断出现ꎬ使得对人和动物的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愈加困难ꎮ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点突变有关ꎬ突变引起修饰靶标旋转酶(gyrAꎬ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ꎬparE)的氨基酸取代ꎬ并使它们较不易受喹诺酮结合的影响ꎬ因此能够赋予对喹诺酮类的高水平抗性[52]ꎮ另外ꎬ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qnrA㊁qnrB㊁qnrC㊁qnrD和qnrS)也不断被检出ꎬ但PMQR元件仅赋予喹诺酮类低水平抗性[53]ꎮ3.6㊀粘菌素粘菌素是人类治疗耐多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后一种抗菌剂ꎬ被称为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的最后手段ꎮ畜牧业中粘菌素的过度使用增加了抗菌素耐药性的选择压力ꎬ导致质粒介导的粘菌素耐药性基因mcr的出现ꎬmcr基因位于质粒DNA的移动遗传元件上ꎬ所以具有快速水平传播的能力ꎬ携带mcr的阳性沙门氏菌菌株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54]ꎮ沙门氏菌对粘菌素的耐药性由mcr基因介导ꎬ由mcr基因编码的磷酸乙醇胺转移酶能够催化磷酸乙醇胺与脂质A的磷酸基团结合ꎬ从而减少了粘菌素的结合位点[55]ꎮ现如今仍缺乏有效的能对抗沙门氏菌的新型药物ꎬ因此需要重视粘菌素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ꎮ4㊀展望目前ꎬ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系统ꎬ用以追踪沙门氏菌的污染并阻止相关疫病的传播ꎮ精准的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是确定沙门氏菌病发展趋势㊁预测潜在暴发的重要方法ꎬ每种分型技术都有其优势与不足ꎬ通过不同分型方法的有效组合ꎬ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分型效果ꎮ因此ꎬ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菌株特性㊁分型目的等选择合理的分型方案ꎮ近年来ꎬ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ꎬ耐药机制也趋于复杂ꎬ多重耐药性对人和动物产生了严重的威胁ꎮ沙门氏菌的抗性基因通常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整合子㊁转座子㊁插入序列)ꎬ促进了其抗性决定簇的快速传播ꎬ使得对其耐药性机制研究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监测变得尤为重要ꎮ因此ꎬ需要持续地了解耐药菌株的进化机制和耐药情况ꎬ提前建立防控策略及合理的用药方案ꎬ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ꎬ减少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冯彩峰ꎬ林居纯ꎬ张飞ꎬ等.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及8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调查[J].食品科学ꎬ2015ꎬ36(7):101-104.[2]㊀SchultzBMꎬMelo ̄GonzalezFꎬSalazarGAꎬetal.Newin ̄sightsontheearlyinteractionbetweentyphoidandnon ̄typhoidSalmonellaserovarsandthehostcells[J].FrontiersinMicrobi ̄ologyꎬ2021ꎬ12:647044.[3]㊀MajowiczSEꎬMustoJꎬScallanEꎬetal.TheglobalburdenofnontyphoidalSalmonellagastroenteritis[J].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ꎬ2010ꎬ50(6):882-889.[4]㊀Gal ̄MorOꎬBoyleECꎬGrasslGA.Samespeciesꎬdifferentdiseases:howandwhytyphoidalandnon ̄typhoidalSalmonellaentericaserovarsdiffer[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4ꎬ5:391.[5]㊀BuckleGCꎬWalkerCLFꎬBlackRE.Typhoidfeverandpar ̄atyphoidfever:systematicreviewtoestimateglobalmorbidityandmortalityfor2010[J].JournalofGlobalHealthꎬ2012ꎬ2(1):010401.[6]㊀HoelzerKꎬMorenoSAIꎬWiedmannM.Animalcontactasasourceofhumannon ̄typhoidalsalmonellosis[J].VeterinaryResearchꎬ2011ꎬ42(1):34.[7]㊀WuLJꎬLuoYꎬShiGLꎬetal.Prevalenceꎬclinicalcharacter ̄isticsandchangesofantibioticresistanceinchildrenwithnon ̄typhoidalSalmonellaInfectionsfrom2009 2018inChongqingꎬChina[J].InfectionandDrugResistanceꎬ2021ꎬ14:1403-1413.[8]㊀HatchetteTFꎬFarinaD.Infectiousdiarrhea:whentotestandwhentotreat[J].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ꎬ2011ꎬ183(3):339-344.[9]㊀徐震.湖北省生猪养殖及屠宰环节沙门菌流行和污染规律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21.[10]RakitinALꎬYushinaYKꎬZaikoEVꎬetal.Evaluationofan ̄tibioticresistanceofSalmonellaserotypesandwhole ̄genomesequencingofmultiresistantstrainsisolatedfromfoodproductsinRussia[J].Antibioticsꎬ2022ꎬ11(1):1.[11]张文成ꎬ朱丽臻ꎬ李富强ꎬ等.沙门氏菌血清型研究进展[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ꎬ2019ꎬ33(5):10-14.[12]LaRockDLꎬChaudharyAꎬMillerSI.Salmonellaeinterac ̄tionswithhostprocesses[J].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ꎬ2015ꎬ13(4):191-205.[13]钟舒红ꎬ冯世文ꎬ李军ꎬ等.广西畜禽产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㊁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ꎬ2018ꎬ45(3):770-780.[14]FerrariRGꎬRosarioDKAꎬCunha ̄NetoAꎬetal.WorldwideepidemiologyofSalmonellaserovarsinanimal ̄basedfoods:ameta ̄analysi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9ꎬ85(14):e00591-19.[15]YangBWꎬCuiYꎬShiCꎬetal.Countsꎬserotypesꎬandanti ̄microbialresistanceofSalmonellaisolatesonretailrawpoultryin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J].JournalofFoodProtec ̄tionꎬ2014ꎬ77(6):894-902.[16]ShahDHꎬPaulNCꎬSischoWCꎬetal.Populationdynamics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themostprevalentpoultry ̄asso ̄ciatedSalmonellaserotypes[J].PoultryScienceꎬ2017ꎬ96(3):687-702.[17]Duchet ̄SuchauxMꎬLechopierPꎬMarlyJꎬetal.Quantifica ̄tionofexperimentalSalmonellaenteritidiscarrierstateinB13leghornchicks[J].AvianDiseasesꎬ1995ꎬ39(4):796-803. [18]ListerSA.Salmonellaenteritidisinfectioninbroilersandbroil ̄erbreeders[J].VeterinaryRecordꎬ1988ꎬ123(13):350. [19]GongBYꎬLiHꎬFengYLꎬetal.Prevalenceꎬserotypedistri ̄bution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non ̄typhoidalSalmonellainhospitalizedpatientsinconghuadistrictofGuangzhouꎬChina[J].Frontiersin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ꎬ2022ꎬ12:805384.[20]CarhuaricraHDEꎬLunaELRꎬRodríguezCCLꎬetal.Ge ̄nomiccharacterizationofSalmonellatyphimuriumisolatedfromguineapigswithsalmonellosisinLimaꎬPeru[J].Microorgan ̄ismsꎬ2022ꎬ10(9):1726.[21]BonardiS.Salmonellaintheporkproductionchainanditsim ̄pactonhumanhealthintheEuropeanUnion[J].EpidemiologyandInfectionꎬ2017ꎬ145(8):1513-1526.[22]PeckhamCFꎬSavageWG.AnoutbreakofporkpiepoisoningatDerby[J].JournalofHygieneꎬ1923ꎬ22(1):69-76. [23]KuusKꎬKramarenkoTꎬSõgelJꎬetal.Prevalenceandsero ̄typediversityofSalmonellaentericaintheestonianmeatpro ̄ductionchainin2016 2020[J].Pathogensꎬ2021ꎬ10(12):1622.[24]ShenHꎬChenHꎬOuY.etal.Prevalenceꎬserotypesꎬandan ̄timicrobialresistanceofSalmonellaisolatesfrompatientswithdiarrheainShenzhenꎬChina[J].BMCMicrobiologyꎬ2020ꎬ20:197.[25]BernadRMꎬCasanovaHAꎬMarínACMꎬetal.Salmonellainfectioninnurserypigletsanditsroleinthespreadofsalmo ̄nellosistofurtherproductionperiods[J].Pathogensꎬ2021ꎬ10(2):123.[26]王洋.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SPI1_SPI2对其致病效应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ꎬ2021. [27]IwabuchiEꎬYamamotoSꎬEndoYꎬetal.PrevalenceofSal ̄monellaisolates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patternsinchickenmeatthroughoutJapan[J].JournalofFoodProtectionꎬ2011ꎬ74:270-273.[28]MendonçaEPꎬMeloRTꎬOliveiraMRMꎬetal.Characteris ̄ticsofvirulenceꎬresistanceandgeneticdiversityofstrainsofSalmonellaInfantisisolatedfrombroilerchickeninBrazil[J].PesquisaVeterinariaBrasileiraꎬ2020ꎬ40(1):29-38. [29]GrimontPADꎬWeillFX.AntigenicformulaeoftheSalmo ̄nellaserovars[R].9thed.WorldHealthOrganizationCollabo ̄ratingCenterforReferenceandResearchonSalmonella.Paris:InstitutPasteurꎬ2007.[30]HuXMꎬChenZJꎬXiongKꎬeal.Vicapsularpolysaccha ̄ride:synthesisꎬvirulenceꎬandapplication[J].CriticalRe ̄viewsinMicrobiologyꎬ2017ꎬ43(4):440-452.[31]LukJMꎬKongmuangUꎬReevesPRꎬetal.Selectiveamplifi ̄cationofabequoseandparatosesynthasegenes(rfb)bypoly ̄97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贤文ꎬ等: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merasechainreactionforidentificationofSalmonellamajorse ̄rogroups(AꎬBꎬC2ꎬandD)[J].JournalofClinicalMicrobi ̄ologyꎬ1993ꎬ31(8):2118-2123.[32]TennantSMꎬDialloSꎬLevyHꎬetal.IdentificationbyPCRofnon ̄typhoidalSalmonellaentericaserovarsassociatedwithinva ̄siveinfectionsamongfebrilepatientsinMali[J].PLoSNeglec ̄tedTropicalDiseasesꎬ2010ꎬ4(3):e621.[33]刘华伟ꎬ马立农ꎬ郭蔼光ꎬ等.沙门氏菌常见H抗原特异相的PCR快速检测[J].西北农业学报ꎬ2016ꎬ15(2):38-41. [34]NaberhausSAꎬKrullACꎬBradnerLKꎬetal.EmergenceofSalmonellaentericaserovar4ꎬ[5]ꎬ12:i:-astheprimarysero ̄varidentifiedfromswineclinicalsamplesanddevelopmentofamultiplexreal ̄timePCRforimprovedSalmonellaserovar ̄levelidentification[J].JournalofVeterinaryDiagnosticInvestiga ̄tionꎬ2019ꎬ31(6):818-827.[35]杜强ꎬ赵莹ꎬ屠博文ꎬ等.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在沙门氏菌血清分型中的应用优势[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1ꎬ32(3):75-79.[36]FitzgeraldCꎬCollinsMꎬVanDSꎬetal.Multiplexꎬbead ̄basedsuspensionarrayformoleculardeterminationofcommonSalmonellaserogroups[J].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ꎬ2007ꎬ45(10):3323-3334.[37]张璐.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㊁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ꎬ2021.[38]UelzeLꎬBorowiakMꎬDenekeCꎬetal.Performanceandaccu ̄racyoffouropen ̄sourcetoolsforinsilicoserotypingofSalmo ̄nellaspp.basedonwhole ̄genomeshort ̄readsequencingdata[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20ꎬ86(5):e02265-19.[39]MurrayCJLꎬlkutaKSꎬShararaFꎬetal.Globalburdenofbacterial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2019:asystematicanalysis[J].Lancetꎬ2022ꎬ399(10325):629-655.[40]PopowskaMꎬKrawczyk ̄BalskaA.Broad ̄host ̄rangeIncP ̄1plasmidsandtheirresistancepotential[J].FrontiersinMicro ̄biologyꎬ2013ꎬ4:44.[41]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JointFAO/WHO/OIEexpertmeetingoncriticallyimportantantimi ̄crobials[R].Rome:FAOꎬWHOandOIEꎬ2007. [42]LucarelliCꎬDionisiAMꎬFileticiEꎬetal.Nucleotidese ̄quenceofthechromosomalregionconferringmultidrugresist ̄ance(R ̄typeASSuT)inSalmonellaTyphimuriumandmonophasicSalmonellaTyphimuriumstrains[J].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ꎬ2012ꎬ67(1):111-114. [43]LongLꎬYouLꎬWangDꎬetal.HighlyprevalentMDRꎬfre ̄quentlycarryingvirulencegenes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genesinSalmonellaentericaserovar4ꎬ[5]ꎬ12:i:-isolatesfromGuizhouProvinceꎬChina[J].PLoSONEꎬ2022ꎬ17(5):e0266443.[44]Leverstein ̄VanHMAꎬDierikxCMꎬCohenSJꎬetal.DutchpatientsꎬretailchickenmeatandpoultrysharethesameESBLgenesꎬplasmidsandstrains[J].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 ̄fectionꎬ2011ꎬ17(6):873-880.[45]MᶏkaŁꎬPopowskaM.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Salmonellaspp.isolatedfromfood[J].RocznikiPanstwowegoZakładuHigienyꎬ2016ꎬ67(4):343-358.[46]MichaelGBꎬSchwarzS.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zoonoticnontyphoidalSalmonella:analarmingtrend?[J].ClinicalMi ̄crobiologyandInfectionꎬ2016ꎬ22(12):968-974. [47]YoshizawaSꎬFourmyDꎬPuglisiJD.Structuraloriginsofgen ̄tamicinantibioticaction[J].TheEMBOJournalꎬ2014ꎬ17(22):6437-6448.[48]WinATꎬSupa ̄AmornkulSꎬOrsiRHꎬetal.Sequenceanaly ̄sesandphenotypiccharacterizationrevealedmultidrugresistantgeneinsertionsinthegenomicregionencompassingphase2flagellinencodingfljABgenesinmonophasicvariantSalmonellaentericaserovar4ꎬ5ꎬ12:i:-isolatesfromvarioussourcesinThailand[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21ꎬ12:720604. [49]LuXꎬZengMꎬZhangNꎬetal.Prevalenceof16SrRNAmeth ̄ylationenzymegenearmAinSalmonellafromoutpatientsandfood[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21ꎬ12:663210. [50]SunJꎬZhangHMꎬLiuYHꎬetal.Towardsunderstandingmcr ̄likecolistinresistance[J].TrendsinMicrobiologyꎬ2018ꎬ26(9):794-808.[51]PavelquesiSLSꎬdeOliveiraFerreiraACAꎬRodriguesARMꎬetal.PresenceoftetracyclineandsulfonamideresistancegenesinSalmonellaspp.:literaturereview[J].Antibioticsꎬ2021ꎬ10(11):1314.[52]RazaviMꎬMaratheNPꎬGillingsMRetal.Discoveryofthefourthmobilesulfonamideresistancegene[J].Microbiomeꎬ2017ꎬ5:160.[53]ShaheenAꎬTariqAꎬIqbalMꎬetal.Mutationaldiversityinthe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ingregionsoftype ̄IItopoi ̄somerasesofSalmonellaserovars[J].Antibioticsꎬ2021ꎬ10(12):1455.[54]SeiffertSNꎬHiltyMꎬPerretenVꎬetal.Extended ̄spectrumcephalosporin ̄resistantGram ̄negativeorganismsinlivestock:anemergingproblemforhumanhealth?[J].DrugResistanceUpdatesꎬ2013ꎬ16(1/2):22-45.[55]ValiakosGꎬKapnaI.Colistinresistantmcrgenesprevalenceinlivestockanimals(swineꎬbovineꎬpoultry)fromamultination ̄alperspective:asystematicreview[J].VeterinarySciencesꎬ2021ꎬ8(11):265.08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

沙门氏菌一类基因岛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一类基因岛研究进展

1 srp my i ,s l n mie ,a d tt c c ie a , te t o cn u f a d s n er y l ,h s&s o a n  ̄mi a r d l .I r n fr be r s tn e g n s n md wo l wiey t t se a l i a c e e d s a e s
态性 ( pie Fa met e g oy rhs ),分 Am l d rg n L n t l i f hF mop i ms
在美 国每 年大约有4 00 00 门氏菌感染病例报道 , ,0,0沙 其 中将近60 0人死亡 。有 3 l%的感染 引发 了菌血症的 ~0 发生,要求使用抗生素进行 治疗L。目前 ,鉴 定的沙 门 1 J
CH AN G a 1i, Y n.e SHILe2 i
( .c o l f oo ia ce c n n ier g S uhChn iest fe h oo y Gu n z o 1 6 0 C ia 1 h o Bilgc l in ea dE gn e n , o t iaUnv ri o tc n lg , a g h u5 0 4 , hn ) S o S i y
摘要: 当 前,鼠伤寒沙 门菌噬菌 体型 1 (T 0) 0 D 1  ̄重耐 药菌株 已 4 4 在全球范围内 扩散 ,该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 氟苯尼考、 链霉素、磺胺 类与四环素 均具有耐药性。其抗性基 因 位于大小为 4一b 3 具有转移能力的沙门氏菌一类基因岛 (G 1 上 , G 1 k SI) S I 的耐 药性分子突变体 已 在多种血清型中 被鉴定。S I携带菌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毒力,并且呈现出迅速扩散之势 G1
1 多重 耐药表现型在全球范 围出现 的历史 沙 门氏菌是 引起 食源性 疾病 的主要病 原菌之一 ,

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及防制研究进展

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及防制研究进展

覆盖标 本 ,将玻片 置湿盒中 ,3 7℃水 浴中作用 4 i ,取 出 0 n a r
根据 这些 临床症状和 病理 变化可 作出诊断 ,这种方 法对 玻 片置玻架 上 ,先用 p . 、0 O M 的 P S冲洗后 ,再经三 H7 4 . 1 B
舍拥 挤 ,粪便堆 集 ; 饲料 和饮水 供应不 良 ; 长途运 输 中气候 与其他症状相似 疾病的鉴别诊断 。 恶劣 、疲劳 和饥 饿、 内寄 生 虫和病 毒 的感染 ; 娩 、手术 ; 2 1涂 片镜检 分 . 母畜 缺奶 ; 引进的家 畜未实 行隔离检 疫等 ,在 进行流 行病 新 学调查时应全面考虑 。 无 菌采集病 死 猪尸体 内脏实质 器官 ,经涂 片革兰 氏染色 后取 单个 菌落镜检 发现有两 端钝 圆的 中等大 小杆 菌,无荚膜 和芽孢 ,周 边有鞭毛能运动 ,据 此检查符合沙门 氏菌的特征 ,
12 临 床 症 状 .
猪沙门氏菌在临床诊断上分为急性型 、 亚急性型和慢性 型。 再根据 进以下 的实验 室诊断 ,最终确诊 是否 为沙门 氏菌而引

12 1急性 ( .. 败血性 )型
主要症 状是体温升 高 ( 1~ 4 4 2℃)精 神不振 ,不食 , 下痢 ,
起的猪副伤寒 。
其特 征是 发生 急性 败血 症 ,多 见于 断奶后 不 久的仔 猪 , 2 2 小鼠接种试验 . 张 如宽等 以分离 菌 2 4小 时 肉汤培养物 接种 I R小 鼠 1 C 0
鼻端 、耳和 四肢 末端皮肤 发绀 ,营养情 况 良好 ,其 他无特 异 只 , 鼠皮下注射 0 1 每 . mL, 4只 小鼠皮下 注射灭菌 肉汤各 另 . mL作对 照。试验组 小 鼠于接种 后 l 小 时表 现少食或 不 2 病状 ,很快消瘦 ,被毛粗 乱 ,步态不稳 ,呕吐 与腹泻 , 时 0 1 有 有腹痛症状 。粪便呈粥状或水样 , 黄褐 、 灰绿或 黑褐 色 , 恶臭 ; 食 , 冷 聚堆 , 7 9 怕 于 2 6小 时全 部死 亡 , 检 可见肝 、脾 、 剖 有 并从 中回收到 接种菌 ,症状与 猪沙 发生肺 炎时有咳 嗽和呼 吸加快 等症状 ,呼 吸 困难 。有时 出现 肾肿大 淤血 , 坏死灶 , 症状 后 2 4h内死亡 ,但 多数 病程 为 2~ 4d 。该 病 的病死率 门 氏菌病极其相似 。对照组小鼠全部健活 。 很高 ,不死的猪多发育停滞 ,成僵 猪。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Salmonella is a common pathogen shared by human and animals which can not only cause animal typhoid , cholera, but also lead to human gastroenteritis , septicaemia, and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and animals.Salmonella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highly causes foodborne diseases among all the food safety events .There-fore,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fo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 , chemistry, physics and other subjects ,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Salmonella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 to the immunology , molecular biology ,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 bio-chips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 the combined uses of those methods with nanotechnology , spectroscopy , mass spectrometryand metabolomics , providing many new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Various det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es of future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 -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沙门氏菌;人畜致病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徐州绿健乳品饮料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6;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正文语种】中文菌快速检测”(3A15308006)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美国细菌学家Salmon 与Smith 于1885 年最早发现的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1],目前已发现存在2 579个血清型[2]。

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显 保护 作用 , 自然 感 染 病 人 血 清 中 也 能检 出相 应 在 抗 体 。但 通 过鞭 毛 基 因 Fi l C测 序 以 及 对 I 鞭 毛 相
抗 原进 行基 因血清分 型 和鉴定 发 现在 分子 水平 上并
其 对 s NA 编码 区域 的 毒 性 尚 未 明确 。Iv 由转 R nR
录子 Hi Hi l D, l C激 活 , 时 Hi Hi 同 l D, l C可 拮 抗 Hi — l 作用 。 A S I1 码 的蛋 白质 可人 侵 宿 主 非 吞 噬 细 胞 , P一 编 离体诱 导 巨 噬细胞 凋 亡 , 沙 门 氏菌 侵袭 巨噬 细 胞 在 和肠 上皮 细胞 过程 中发挥 重要 作用 。
1 基 因 组 特 征
解复 合体 , 同时 降 解 s 可 RNA 和 mR NA, 以抑 制 目 的基 因表 达 。此 外 Hf q还 能 够影 响 多 种 细 菌 外 毒
素 表 达 。 2 外膜蛋白
研究 发 现沙 门 氏菌 具 有 属 特 异性 基 因 、 清 群 血
特 异 性 基 因 及 血 清 型 特 异 性 基 因 。 属 特 异 性 基 因 包
2 四川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疫 病 与 人 类 健 康 四 川 省 重 点 实 验 .
室 ,雅 安 651 ; 2 0 4
3 四川 农 业 大 学预 防兽 医研 究 所 .
6O 5
3 鞭 毛蛋 白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基因, 细菌 毒力 将大 大 降低¨ 。
甲型 副伤寒 沙 门氏菌小 序列 的多样性 和基 因功 能改 变, 从而 使其 在感 染 宿 主 过程 中可 寻 找 更适 合 的靶
位置 。有报道 指 出在 甲 型副 伤 寒 沙 门 氏菌 存 在 4 3

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要 的人 畜 共 患病 原 菌.它不 仅 能 导 相关 性 这种 D A— N N D A或 D A 2 P N — CR技 术 在沙 门 氏菌 诊 断 中 的
致 鸡 白痢 、 伤 寒 、 鸡 副伤 寒 、 猪 副 R A 之 间互 相 结合 的现 象 . 之 为 应 用 仔 N 称 伤 寒 、 产等 多 种 动物 疾病 。 且 在 核 酸分子 杂 交 。 流 而 在进 行杂 交 时 . 要用 世 界各 地 的食 物 中毒 中.沙 门 氏菌
维普资第 1 期 3 1

一0 5一
文章编号: 0—4X 20 )105— 3 1 5 94 (06 1-000 0
栏 目主持 人: 王伟 涛
沙 门氏菌分 子 生物 学诊 断技术 的研 究进 展
方法. 最后 展 望 了其分 子 生物 学方 法应 用 于 实践 的前 景 和存在 的 问题 为进 一 步 开展基 础研 究提供 了思路 。 关 键词 : 门氏菌 ; 酸 杂 交 ; C 技 术 ; F P技 术 ; 沙 核 P R PL 混合 技 术
沙 门 氏菌是 肠 杆菌科 中一种 重 关 系 .可用 于检 查 D A与 R A 的 位 素方 法 相 当或更 高 的敏 感性 N N
目前 .检测 沙 门氏菌 的属 特 异 但 许多肠 道 杆菌能 同 时扩增 出来 。 特
国家 经济 造 成 巨大 损 失。同 时严 重 性 沙 门氏菌探 针 已从 鼠伤 寒 沙 门 氏 异 性较差 此 后. 国内外 的许多学 者
C 威 胁着 人 民的身 体健 康 和畜 牧业 的 菌 E 3 6 2 5 6菌 株 染 色 体 D A 中 克 进 行 了利 用 P R 技术检 测沙 门氏菌 N
核 酸 杂 交 技 术 、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大 约 4 h的增 菌 步 骤 后.检 测极 限 成 功 扩增 出 4 5 p的沙 门 氏菌特 异 8 9b

鸡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鸡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5期摘要:由于各种抗生素在养殖行业的使用,特别是蛋鸡产业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鸡沙门氏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性,并且可能通过鸡及其产品传播给人,同时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沙门氏菌病治疗效果不理想,造成蛋鸡行业因沙门氏菌病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鸡沙门氏菌耐药现状、产生耐药的原因以及对不同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理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为鸡沙门氏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鸡沙门氏菌;耐药;基因;机制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菌属不同菌株引起不同动物沙门氏菌病的总称,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共有2 500多种[1]。

禽类是沙门氏菌的主要宿主之一,各种日龄的禽类都能被感染,鸡沙门氏菌病已经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威胁。

抗生素类药物作为预防、治疗细菌类疾病的首选药物在畜牧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世界各地报道的沙门氏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耐药谱不断扩大。

关于沙门氏菌耐药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研究将沙门氏菌目前的耐药性研究情况进行阐述。

1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沙门氏菌呈全球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夏秋季。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报道有伤寒、副伤寒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发生[2]。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

我们对临床分离的20株蛋鸡源沙门氏菌进行分析发现:全部菌株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耐8种药物以上的达到了80%,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红霉素、多粘菌素的耐药达到95%,对西环素、奥格门汀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分别达80%以上。

美国和欧盟在对沙门氏菌流行病学研究时发现,从耐药性的分子水平而言,人和动物分离株难以区别,但一旦某种抗生素在批准用于兽医几年后,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将迅速增加。

多重耐药可由染色体上多重耐药决定簇或基因突变介导,也可由识别耐药基因或水平转移的一组耐药基因而发展形成,这种耐药基因的扩散已引起临床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快速出现。

沙门氏菌减毒及其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减毒及其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进展
18 9 8年 , o e H n 首先将 Hs G缺失 的 H s i O i操纵 子基 因整 合 到宿主菌的染 色 体上 , 筛选 出 H s i 营养 缺 陷型 的 宿 主菌 , 后用带 有外 源抗 原基 因的完 整 的 Hs 纵子 然 i操 基 因置换出染 色体 上缺 失 的 H s 因, 而将 外 源抗 i基 从 原基 因插入宿 主 菌 的染 色体 , adns 则 利用 这个 C re a 等 系统将 编码猪源 E E T C的 L B基 因整 合到 了 鼠伤寒 沙 T 门氏菌的染色体上 , 并且证 明 L B基 因在 体 内和体 外 T 试 验 中都 能稳 定存 在 , 但免 疫试验 结果 表 明染色体 上 携带 L B基 因的宿主菌并不能刺激小 鼠产生针 对 L B T T 的黏膜免疫反 应 和体液 免疫 反应 。因此 , 高 外源 基 提 因的表达量成为染色体 整合 系统能否成功应 用 的一个 关键问题 。 构建质粒载体平衡致死 系统是解决遗传 稳定 问题
的方 法 在 沙 门 氏菌 基 因 组 上 随机 插 入 一 个 转 座 子 或 删
Ab t a t sr c :Ast e i v s g t n frat n a e a mo el a e a r n r mp ra t h sp p r e iwst e lts r g e so h e t ai t u t d s l n l h sb c me mo e a d moe i o tn ,ti a e v e ae t o r s f n i o o e a r h p at n a e a mo l t u tdsl n l e e a,c n tu t n o a cn a r r me h n s f riv so n n u e i o sr c i fv c ie c ri , c a im o n a in a d i d c mmu er s o s t x g n u e eo t o e n e p n ewi e o e o sg n f - h a tn ae a mo l e u td s l n l e a,a p iai n i a cn a r ro t n ae a mo l p l t n v c ie c ri fat u td s l n l c o e e e a,a d p o i e o a u b e rf r n e o u t e t d n r vd ss me v l a l e e e c sfrf r rs y i h u n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引发人类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以下将对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传统方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斑点培养法、传统PCR和ELISA等技术。

斑点培养法适用于样品数量少、时间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但是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PCR和ELISA是便捷、经济的检测手段,但是对样品处理和分离纯化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2.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应用。

其中,实时荧光PCR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其能够实现对沙门氏菌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也得到了不断改进,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包括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并应用于免疫层析法、免疫电镜法和免疫PCR等技术中。

免疫层析法是一种便捷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其通过抗体的特异性识别来实现菌的快速检测。

免疫电镜法则结合了抗体和电子显微镜的优势,能够在样品中直接观察到沙门氏菌的存在。

4.快速检测方法:为了满足对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新型的快速检测方法。

其中,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个有前景的方法,通过光学信号的变化来实现对沙门氏菌的检测。

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能够通过微小的通道和对流控制实现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和分离。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在传统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这些方法在沙门氏菌的快速、灵敏和特异性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2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1期·综述·沙门氏菌传播范围比较广,一般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引致人畜发生伤寒、败血症、胃肠炎以及腹泻等病症。

养殖业和临床上普遍采用β-内酰胺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利用该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不断加重,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β-内酰胺抗菌药物是指在化学结构中包含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常见的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等,其中青霉素是在1929年被发现的,属于临床最早使用的一种β-内酰胺抗菌药物,而头孢菌素是在1945年被发现的,这两种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对保证临床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帮助。

此外,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试验认为,可应用单环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等药物到临床实践中,这些药物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小、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

1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1.1 沙门氏菌概述沙门氏菌的名称是为纪念美国兽医丹尼尔 E 沙门得来的,早在1885年,兽医丹尼尔 E沙门通过临床试验分离得出猪霍乱沙门氏菌,这种物质是肠杆菌科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革兰阴性杆菌的一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产生芽孢,也无荚膜,一般情况下,沙门氏菌大小为2.0~5.0 μm×0.7~1.5 μm,短丝状[1]。

临床上沙门氏菌可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对人致病,第二类为对动物致病,第三类对人和动物皆可致病。

对人致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包括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

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与埃希氏菌类似,在培养基生长较好,需在有氧以及兼性厌氧下培养,温度在37℃左右为宜,pH值在7.4~7.6之间,普通琼脂培养通常会形成大小中等、形状为S型的半透明菌落。

分离鉴定沙门氏菌时可在肠道杆菌鉴别性选择培养基上观察其形成无色菌落,这与大部分沙门氏菌菌株不发酵乳糖有关[2]。

1.2 沙门氏菌的危害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张宏丽(天津市北辰医院临床药学,天津 300400)【摘要】沙门氏菌是动物源性细菌中常见的传染病菌之一。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有 限 的点 突 变 即可 产 生 高 度 耐药 性 。
细 菌 可 产 生灭 活 酶 或 钝 化 酶 , 以 此 来 破 坏 各 种 抗 菌 药 并 物 。酶 的灭 活 作 用是 最 一 般 的 生 化 过 程 之 一 , 细 菌 体 内它 在
们对多种结构类 型的抗生素都可产生耐药性 。由于许多抗生
江苏农业科学
2 1 第 6期 0 0年
- 8 . - — 7・ —4 — —
杜雄伟, 李 叶, 王晓辉.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 究进展[ ] J .江苏农业科学,0 0 6 :8 2 1 ( )4 7—40 9
沙 门氏菌耐 药 机 制 的研 究 进展
杜雄伟 ,李 叶 ,王晓辉
(. 1 大连民族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 宁大连 160 2 辽 160;.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辽宁大连 160 10 1 3 上海水产大学食 品学 院, . 上海 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 , 沙 也是导致 食物 中毒 的最 常见致病菌 , 严重威 胁着人类 和动 物的健 康 。本文从沙门氏菌靶位基 因突变 、 酶解作用 、 药物外排作 用 、 膜通 透性 、 生物被 膜 、 质粒 介导 、 座子介 导 、 转 整合 子介
导等 方 面 对 沙 门氏 菌 耐 药机 制 作 一 综 述 。 关 键 词 : 门 氏菌 ; 药 机 制 ;耐药 基 因 沙 耐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1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0 0 0 8 0 10 32 2 1 )6— 4 7— 3
用 。 拓扑 异 构 酶 I 是 由 2对 Pr V aC亚 基 和 P r 亚 基 组 成 a E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 的人畜共患病原 菌 , 该菌 的宿主谱

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耐药表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耐药表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畜牧科技 2021年第7期总第79期
病牛后,实验组的粪便沙门氏菌量计数显著减少, 表明枯草芽抱杆菌PB6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 法少」。所以,具有抗生素替代潜力的益生菌,有望 广泛应用于肉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中,但对其作 用机理和效果稳定性的探究,仍是我们需要解决 的关键点。
除益生菌外,益生元、植物衍生化合物和有机 酸也具有抗菌作用。在饮食中添加益生元,如甘 露寡糖和海藻多糖,可以选择性地促进大多数益 生菌群的生长,并减弱病原的毒力因子。植物源 化合物,如香油精和香芹酚,有利于抵抗沙门氏菌 的侵袭和增强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某些中链、 短链脂肪酸也具有抗沙门氏菌作用。 3. 2防控措施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最为广泛,对耐药 菌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其分离株最常见的耐药表 型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一氨节青霉素一氯霉素一磺 胺甲恶輕一大观霉素一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 酸一氨节青霉素一头抱西丁一头抱廛咲一头抱曲 松,并且,鼠伤寒沙门氏菌也已被验证具有唾诺酮 和氟唾诺酮耐药性。据报告,日本分离自牛和猪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中,82%的分离株对至少一种 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而70%的分离株对三种或更 多种抗菌剂具有抗药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是2002〜 2016年间从日本患病的牛和猪中收集的1605种
现代畜牧科技 2021年第7期总第79期
分离株中最主要的血清型,另外常见的两种包括 都柏林沙门氏菌和纽波特沙门氏菌,同样具有很 高的多重耐药率。都柏林沙门氏菌最常见两种的 耐药表型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一氨节青霉素一 头抱西丁一头抱嗟咲一头抱曲松一氯霉素一磺胺 甲恶醴一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一氨节青 霉素一头抱西丁一头抱嗟咲一头抱曲松一氯霉素一 磺胺甲恶輕一链霉素一四环素。都柏林沙门氏菌 有极高侵袭力和致病性,人类感染常危及生命,或 病原体高度耐药[11~12] o Xu等报告,在我国华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引起各种动物疾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居于前列。

本文就沙门氏菌的相关概念、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污染源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引言沙门氏菌(salm onella) 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1885) , 遍布世界各地。

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1]。

沙门氏菌感染因其对人类、畜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 而被广泛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各国沙门氏菌食物污染日益增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沙门氏菌已被列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个重要对象和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各检疫部门也加大了对沙门氏菌的防制及监控力度。

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

在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2]。

本文对目前沙门氏菌的现状及检测方法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综述,旨在为今后该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沙门氏菌概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直杆状,无芽孢,大小为0.7-1.5μm×2.0-5.0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min可将其杀灭。

其对人和动物均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且与人类健康、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

沙门氏菌病是我国和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4,5]。

沙门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的人和动物机体内可长期带菌和排菌,造成沙门菌的环境污染。

病人和病畜禽的污染物可多次污染环境,在条件适宜时可再次引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6]。

沙门氏菌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

1885年由美国细菌学家D.E.萨蒙(沙门)从患猪霍乱的猪中分离出。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为:鱼、肉、禽、蛋和乳等食品, 其中尤以肉类占多数。

沙门氏菌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 以及人和动物的带菌者。

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菌, 通常存在于病人及带菌者的肠道、血液、粪便、尿液及胆囊中。

寄生于动物的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血液、淋巴腺、粪尿及肌肉等处, 禽类的卵也带菌[7]。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主要发生的夏秋季节外,全年都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 豆制品和糕点有时也发生。

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 受污染的食品通常没有明显的感官性状的变化, 所以其危害性更大。

2. 沙门氏菌的危害2.1 沙门氏菌的传染途径在沙门氏菌的感染过程中病畜和带病者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

它们可由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胎儿的胎衣和羊水排出病原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

严重影响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人类食品安全。

人的感染可发现于任何年龄,1岁以下婴儿及老人较多。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更多。

在夏季食品卫生控制不好时,更易感染本菌[8]。

我国在对水产品的致病菌检测中,沙门氏菌已被定为必检项目。

人感染沙门氏菌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等。

其症状主要有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和局部感染性化脓型三种。

猪、牛、羊及多种禽类动物也均易感染本菌。

腹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种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夏秋之季,由于感染沙门氏致病菌等都可引起腹泻的发生,在洪灾、地震或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更易导致大面积的流行。

2.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及发生原因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一般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所引起。

该菌属不仅能引起人类沙门菌感染,而且也常引起家禽的沙门菌感染,并且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是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原。

沙门氏菌随同食物进入消化道后,摄入量在10万以上的才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摄入的细菌量较少,即成为无症状带菌者。

但对儿童、老人和体弱者较少量的细菌也能出现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具有O、H、K和菌毛4种抗原:其中O和H是其主要抗原O抗原又是每个菌株必有的成分;H抗原属于细菌的鞭毛抗原,加热和乙醇都能破坏;K抗原是伤寒、丙型副伤寒和部分柏林沙门氏菌表面的包膜抗原一般认为其与毒力关[9]。

菌体溶解时,其细胞壁所含的脂多糖释放出来,形成内毒素。

沙门氏菌的中毒主要是菌体内毒素的作用。

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其产生的内毒素是一种多糖、类脂和蛋白质化合物。

内毒素具有耐热能力,75℃经1h 后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3. 沙门氏菌的研究现状以往我们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可选择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等多种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对控制和预防沙门氏菌感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耐药谱正逐渐加宽。

实验证明,一些沙门氏菌含有携带耐药因子的遗传质粒。

耐药因子传递的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可在敏感的细菌中散播,给治疗沙门氏菌感染造成困难。

相关监测数据表明,整个沙门氏菌属的多重耐药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30%增加到了本世纪初的70%,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耐药率仍将大幅上升,耐药谱也会不断增宽[10]。

由此可见,不断地探讨新的方法用于沙门氏菌的预防和治疗仍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

现今主要在研究IgY抗体免疫治疗法。

IgY的结构和功能与IgG相似,但相对于哺乳动物抗体IgG有三大优势。

一是生物学优势:IgY不激活补体,不与Fc受体和人的类风湿因子(RA)结合,可与哺乳动物抗原上的更多表位发生反应,因此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二是制备优势:IgY制备成本低、产率高、提纯简便快捷。

三是稳定性好,具有耐热、耐酸、耐蛋白酶等优点[11]。

由于IgY抗体的这些优点及其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已在防治牛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抗肿瘤和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等许多方面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在进行抗沙门氏菌IgY抗体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产蛋鸡,后期的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动态变化规的比较研究,以及用沙门氏菌特异性IgY抗体的抑菌的实验研究。

4.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为了寻求快速、准确、简便、微量的检验方法,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发展到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 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普遍采用传统培养方法,报告检验结果大致需4~5d,加之检测方法繁琐、费时费力,不仅成为检验部门的一项沉重负担,而且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寻求快速、准确、简便、微量的检测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发展到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对细菌进行鉴别和血清学定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目前,已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免疫荧光(IF)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免疫扩散法、乳胶凝集法、放射免疫(RI)法、免疫层析法和免疫传感器法等[12]。

在这众多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中,都需要有抗体的应用。

抗沙门氏菌抗体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单抗,MAb),从IgG抗体到IgY抗体的发展过程。

过去一般使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H抗原、间接血凝法检测O抗体、ELISA 法检测O、H抗体及经典的肥达反应试验、细菌培养来诊断伤寒、副伤寒。

但在这些方法中各有不足,又受一定条件限制,且阳性率不高。

在卫生防疫和临床诊断工作中,急需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为此,1990年焦新安等[13]研究出单抗竞争ELISA法,其敏感性比较高。

1999年田素娟等[14]建立了双MAb夹心ELISA法,为临床诊断和食品中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试剂;在2006年又初步建立了其双MAb夹心ELISA法。

徐耀辉等[15]建立了一种抗体阻断ELISA,以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结果同样表明,单抗阻断ELISA 比PAT特异性好、敏感性高。

综上所述,传统方法鉴定沙门氏菌耗时长;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16-17]。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不足,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5. 沙门氏菌的预防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重要的病原菌属, 是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

根据国际惯例, 要求对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分类管理, 以使大多数食物不含沙门氏菌,从而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18]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食品以及人体健康的安全。

5.1 控制传染源,防止污染。

主要应采取积极措施, 控制感染沙门氏菌的病畜肉类流入市场。

加强肉品、蛋品的卫生管理, 发现可疑食物, 应仔细确诊并严格按照有关条例处理。

加强食品采购、运输、销售、加工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生熟分开以防交叉感染。

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 发现带菌者, 不能从事烹饪和其他食品加工工作。

5.2 切断传播途径。

沙门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 但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因此,低温贮存食品是一项重要措施。

一般来说只有食品内部温度达到80℃以上至少12min,才能保证杀灭沙门氏菌[19]。

因此要保证杀菌的彻底性。

5.3 免疫预防。

对接触动物的所有人、动物预先要接种沙门氏菌疫苗,增强免疫力。

如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可采用碳水化合物预防法,即在鸡出壳后喂服乳糖来提高肠道酸度,创造不利于沙门氏菌生长的环境。

羊可采用加热杀死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所制菌苗,每年2 次,每次2mL,隔2 ~ 3 周用同一方法进行预防。

5.4 药物防治。

本病也可用药物来防治,常采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氟哌酸、磺胺类、土霉素等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人出现症状一般采用口服樟脑酊、氢化可的松的方法治疗。

前景与展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

沙门氏菌作为食品卫生检验一项重要目的菌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沙门氏菌检出率, 缩短检测时间、简化检测程序, 使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向自动化、快速化方向;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大、简易、经济的方向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