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七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期末检测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2.“每年全球粮食总量的1/3被浪费,年浪费达到13亿吨,相当于全球谷物产量的1/2,你的挥霍,正伴随着别人的饥饿。

”这是目前央视热播公益广告《请珍惜粮食》的解说词。

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稻米饭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

”这篇祭文是在赞颂中国古代的()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4.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克盉”。

其上铭文记载∶(周王)命克做燕国的君侯,统领羌、微等六族。

克到达燕地,接管了土地和政府机构..此记载印证了分封制的内容是诸侯A.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B.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要向周天子缴纳贡品、定期朝觐D.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5.下列通过观察下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商朝的甲骨文确立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6.学历史,要注意分辨“史实”与“史论”。

“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诸侯势力崛起B.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C.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统一进程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

”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思想的统一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道:“(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符合“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历史上,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A.山顶洞人B.大汶口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这段材料说明()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华夏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D.炎帝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4.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

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周朝的控制区域B.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C.防止夏、商旧族叛乱D.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5.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B.C.D.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王室衰微7.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都江堰是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江堰修筑在岷江流域B.内江用于分洪,外江用于灌溉C.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D.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8.“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测试卷(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证据。

下列发掘于北京人遗址中且能够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的化石是()A.骨耜B.猿人头盖骨C.烧骨D.石制的纺轮2.在陕西出土的一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有石斧、石锄、石刀、粟粒和蔬菜籽粒,以及窑穴、墓葬等。

据此可知,当时此处居民已经进入原始()A.农耕定居生活B.海上捕捞生活C.游牧迁徙生活D.采集狩猎生活3.《古史考》记载:“黄音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黄帝作瓦甑(蒸食用具)。

”该记载表明了黄帝()A.懂得吹弹骨笛和琴瑟B.已经学会炼铜和造车C.开始从事养蚕和缫丝D.已经懂得烹饪和制陶4.《辞海》曰:“启,夏禹之子,禹曾让位于益,但人民怀念禹的功绩,乃拥戴启继位,开君主世袭之风。

”可见王位世袭制始于()A.舜B.禹C.益D.启5.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其中约40%的文字是采用如表所示的造字方法。

这一造字方法是表()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6.据《左传》记载,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该材料表明了周王分封诸侯凭借()A.功劳大小B.血缘亲疏C.品德优劣D.长幼尊卑7.孔子告诫季康了:治理政事,君子无需用杀戮手段;君子只需行善,则民自然也会行善。

在此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是()A.礼治B.德治C.法治D.兼爱8.自古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称。

结合如图推断该工程兴建的主要意义是()A.增加了观光旅游收入B.改善了生活用水环境C.改变了山势险峻局面D.提高了防洪灌溉能力9.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总数约69件,其中铁农具高达58件,这一情况说明当时该地区铁农具()A.工艺高超B.种类丰富C.使用广泛D.外形精美10.关于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孟子》一书中这样说:“争地以战,杀人盈(满)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一、选择题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③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

我国原始农业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3.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该战役指的是A.牧野之战B.涿鹿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4.《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这一制度为以后的诸侯争霸局面埋下了隐患C.这一制度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D.授封者不用履行任何义务,无偿享受特权5.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

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6.春秋时期,农业上出现了深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山林也得以开发。

这主要得益于A.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B.社会环境的安定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D.自然条件的优越7.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A.“仁”的思想B.“兼爱”的思想C.“非攻”的思想D.“无为”的思想8.中国古代有一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70万—20万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很厚的灰烬层。

该处远古人类应该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A.生产工具B.生活习惯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德才兼备B.武艺高强C.与部落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D.郡县制5.在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记载这段历史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B.甲骨文C.金文D.隶书6.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保护固守传统的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8.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9.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10.下面关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D.发生于秦始皇在位时期11.可从下图提取的历史信息是A.汉军北击匈奴B.焚书令的实行C.丝绸之路开通D.儒学教育兴盛12.唐朝王珪《咏汉高祖》写道:“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该遗址居民A.生活于黄河流域B.处于旧石器时代C.己进入农耕社会D.已形成早期国家3.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A.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B.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C.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4.《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选举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5.研究商代原始文献,需要解读的汉字是()A.甲骨文B.篆书C.金文D.隶书6.战国时期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商鞅变法B.齐桓公称霸 C.长平之战D.三家分晋7.《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其中在战国初期消失不见的诸侯国是A.齐B.楚C.秦D.晋8.作为中国私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哪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公平”理念的追求()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 D.“有教无类”9.“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汉高祖10.“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A.统一中国B.秦末农民战争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11.“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③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某同学参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文化遗址,在这里他看到了碳化稻谷和复原的干栏式房屋。

他参观的是下图中________处。

A.A B.B C.C D.D3.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乐器琴瑟”,下列哪一项发明与炎帝无关()A.发明纺织B.制作陶器C.挖掘水井D.煮盐4.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王桀B.商纣王C.周厉王D.周幽王5.1899 年秋,清朝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病,派人到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

材料应纳入的主题是A.甲骨文的发现B.商朝建立的历程C.分封制的意义D.儒家思想的发展6.《三字经》有这样的文字:“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这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的产生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大一统时代7.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①提出“仁”的学说②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③要从正反方面思考问题④主张以柔克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许多成语来自我国古代历史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三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A.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B.封建制度瓦解C.各国战争不断D.民族交融出现9.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置了许多职能相似的职位或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灰烬堆和一些烧石和烧骨。

这说明了北京人A.已开始制造工具B.已开始建造房屋定居C.会使用天然火D.会制造简单彩陶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水稻”。

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远古人类A.元谋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3.禹接受治水重任后,全身心投入治水。

他总结教训,采用开凿河渠加以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历经10年终于消除水患。

最能反映大禹治水精神的关键词是A.乐于助人B.创新坚韧C.奋发进取D.团结协作4.我国早期国家的三个朝代,正确的更迭顺序是A.夏、周、商 B.商、夏、周 C.夏、商、周 D.周、夏、商5.西周时期青铜器工艺高超,以礼器鼎、簋为主,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这主要说明西周A.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C.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吏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诸侯们的这些做法()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D.使大国走上争霸道路7.下列国家中,既在春秋时称霸中原,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齐国B.燕国C.鲁国D.韩国8.假如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应聘栏目最恰当的是()A.《教育观察》---孔子B.《法制园地》---孟子C.《军事天地》---老子D.《自然与环境》---墨子9.易中天在《帝围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新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诸侯争霸B.王室衰微C.奢侈暴虐D.皇权至高无上10.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③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④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观看下图,这是某个时期我国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哪一原始居民生活居住过的()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

其治水成功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B.推动了“家天下”的出现C.奠定了我国华夏族的基础D.有利于青铜农具的推广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下图所示的“古文字”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草书6.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这表明春秋时期A.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B.国家出现了统一趋势C.诸侯争霸只能带来灾难D.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7.唐朝诗人胡曾在《流沙》中咏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与诗中描述的情况比较接近的应该是()A.牧野之战B.阪泉之战C.战国七雄并立D.楚汉之争8.下面三幅图片可共同佐证A.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B.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C.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活跃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9.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孔铜钱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10.成语“揭竿斩木”是比喻武装起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A.北京人的体态特征B.北京人进入旧石器时代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D.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2.考古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围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过着()A.狩猎采摘生活B.游牧渔猎生活C.农耕定居生活D.铁犁牛耕生活3.下图是大禹治水像。

大禹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A.建立夏朝B.实行禅让制 C.治水有功D.定都阳城4.歌诀记忆法是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让学生印象更深,记忆更牢的掌握历史知识,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对于历史歌谣“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的解读错误的是A.禹建立夏朝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启维护了禅让制D.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5.西周崇尚礼制,对青铜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该现象表明A.西周开始出现青铜礼器B.青铜礼器成为地位象征C.西周青铜制作工艺精湛D.青铜礼器具有宗教内涵6.据《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

以上材料说明A.郑国向周天子定期朝贡B.周王室地位下降C.周朝政局稳定D.分封制得到巩固7.“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政权被大夫田氏取代。

”这说明战国时期()A.诸侯国数量增加了B.出现了卿大夫篡权立国的情况C.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 D.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8.儒、墨、道、法等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他们的相同点是()A.都要求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B.都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都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D.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9.太和殿屏风、宝座在紫禁城内至尊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内的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雕龙髹(xiū:漆涂)金大椅。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

下面不能作为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第一手史料的是()A.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化石B.早期人类的遗址C.早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D.史书里对早期人类的记载2.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

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磨制石器C.学会制作陶器D.养殖家禽家畜3.传说古代陕西渭河流域有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他”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4.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e)”(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该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5.如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A.甲骨文B.小篆C.契丹文D.西夏文6.《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中体现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周王室中兴,强化分封制7.有人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A.春秋时期诸侯称霸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C.战国时期大国争锋D.商鞅变法成效巨大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道:“(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

这反映出孔子的贡献是A.创立儒家学派B.提出仁者爱人C.主张以德治国D.促进教育发展9.“长城位于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连接处,在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的汇聚作用,而且其防御效应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封建文明基础上凝聚融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生产生活工具中,北京人使用的是A.B.C.D.2.考古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

下面图片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反映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面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的最主要特点是()A.错综复杂B.分散杂居C.扩张征服D.多元一体4.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一次故事会,有位同学讲了武王伐纣的故事,该故事发生于()A.公元前10世纪B.公元前11世纪C.公元10世纪D.公元11世纪5.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下列选项中,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是()A.商王室狩猎B.商朝王室占卜吉凶的结果C.盘庚迁殷D.禹传子、“家天下”6.《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中体现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周王室中兴,强化分封制7.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为战国这一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A.史禄B.李耳C.李悝D.李冰8.“孔子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A.以“德”教化人B.当仁不让于师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9.如下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A.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C.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D.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最高统治者10.“他们‘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他们”是指A.反对周厉王的“国人”B.张角领导的黄巾军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11.下列事件与道教有关的是A.大泽乡起义 B.漠北之战C.王莽篡汉D.黄巾起义12.在我国历史上,处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是A.夏商周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三国两晋时期D.秦汉时期13.西汉刚建立时,出现“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已经会使用火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C.已经有了私有财产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主C.能够人工取火D.会制作陶器3.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汇聚在“天下第一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规模宏大的公祭典礼。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A.尧B.舜C.禹D.黄帝4.“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於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於营丘…”材料中反映的是()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禅让制5.研究商代原始文献,需要解读的汉字是()A.甲骨文B.篆书C.金文D.隶书6.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

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A.弱肉强食B.人口数量减少C.国家变弱D.逐渐趋于统一7.史书记载“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以至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谓之天府”的局面。

这个被“蜀人”充分利用的水利设施是A.大运河B.灵渠C.都江堰D.葛洲坝8.“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国家繁荣稳定B.人民安家乐业C.民族融合加速D.社会急剧变化9.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它是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郑国渠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楚汉之争1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大一统王朝B.推行新儒学教育C.排斥法、道诸学说D.加强对官吏控制12.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③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A.生产工具B.生活习惯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3.“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神话传说B.游牧文明C.海洋文明D.农耕文明4.某朝代为巩固疆土实行了新的政治制度,形成的形势如下图所示。

这一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井田制D.分封制5.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块残片上刻写的文字说:“这是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种。

”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6.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

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A.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新贵族崛起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7.“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作为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都江堰修建于A.长江中游B.战国时期C.秦朝初期D.黄河中游8.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无为而治,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9.“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

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

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

”这是李白《怀古》中的诗句,其中没有涉及到秦始皇的哪一方面?()A.完成国家统一B.击退匈奴威胁C.修筑万里长城D.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10.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反秦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地点是A.陈B.大泽乡C.巨鹿D.荥阳11.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C.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12.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拖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有利于经济上的大一统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D.抵御了匈奴的侵扰13.历史上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景象称为“盛世”、“治世”,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的表述错误的是()A.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B.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C.注重发展农业生产D.为西汉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1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某科教电视栏目准备制作一期《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专题片,为了真实还原史前时期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下列情景符合史实,可以采用的是①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③北京人结成群体捕猎④山顶洞人在制作兽牙装饰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观看下图,这是某个时期我国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哪一原始居民生活居住过的()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最适合如下图标题的是A.炎黄联盟的形成B.禅让制的形成C.华夏族的形成D.世袭制的形成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私有制的发展B.原始社会的解体C.统治者的自私D.早期国家的建立5.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6.生产力是古代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战国前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手工业的发展7.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8.“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9.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小明在假期参观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做如下笔记:“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会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

他参观的是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A.生产工具B.生活习惯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3.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

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A.仓颉创造了文字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C.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D.阪泉之战后黄帝归顺炎帝4.朝歌城外,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即将开始。

纣王迅速武装一批奴隶和战俘,仍无力抵抗强盛的周军,迫不得已逃回鹿台。

周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他被迫点着了身边的柴草,伴随升腾的火焰,六百年的大商王朝也随他一同燃为灰烬。

这就是后世人们谈论甚多,却知之甚少的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5.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上述记载主要说明青铜器是A.生产工具B.生活器皿C.祭祀礼器D.权力象征6.春秋后期促进农业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的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B.纺织业和煮盐业C.争霸战争D.金属货币出现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中,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C.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D.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8.“孔子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史》称它“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直立人之一,资料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成为研究直立人的典型标本”。

“它”指()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二里头遗址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选项能作为这一结论直接证据的是A.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B.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3.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A.女娲、伏羲 B.炎帝、黄帝 C.尧、舜D.禹4.将夏王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A.新王朝的开创者B.统治残暴,失去民心C.王朝鼎盛的建立者D.爱民如子,重用人才夏王桀是夏朝最后一王,残暴统治导致夏灭亡;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王,统治残暴导致商朝灭亡;周厉王统治残暴,导致“国人暴动”。

三人共同特点是统治残暴,失去民心,B项正确;三人都不是新王朝的开创者,排除A项;三人也不是王朝鼎盛的建立者,排除C 项;三人都不是“爱民如子,重用人才”,排除D项。

故选B项。

5.下图是“历史”一词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字体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6.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A.废除了贵族特权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分封制遭到破坏7.与下面示意图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A.商鞅B.李冰C.张角D.贾思勰8.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早在战国时期,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提倡节俭的思想家是A.韩非B.墨子C.庄子D.荀子9.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禅让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0.成语“揭竿斩木”是比喻武装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生产生活工具中,北京人使用的是A.B.C.D.2.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A.史料记载B.化石C.考古发现D.传说3.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远古传说正确的是()A.阪泉之战,黄帝战败,归顺炎帝B.黄帝时期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C.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D.黄帝时嫘祖创造文字4.以下历史事件中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的是()A.黄巾军起义 B.武王伐纣C.光武中兴D.大泽乡起义5.我们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有着很深的渊源。

观察下图,有关于汉字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A.逐步发展,越来越简单B.越来越繁琐,无法辨认C.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没有关系D.甲骨文是从金文发展而来的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周朝被诸侯国所灭B.分封制得到巩固C.周王室统治力大减D.周朝的政局稳定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B.都江堰的修建C.商鞅变法的实施D.秦朝统一的完成8.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无为而治”C.“民贵君轻”D.“法治”9.秦朝咸阳的一位粮商要购进一批粮食,结账时他应该使用的法定货币是A.“半两”钱 B.刀币C.纸币D.五铢钱10.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农民起义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D.利用宗教组织太平道发动的起义11.《后汉书》记载,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趁机把持朝政,这反映东汉后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是()A.外戚专权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大量裁减官员D.诸侯王势力大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检测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对“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2.小明来到周口店龙骨山,他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距今约的北京人()
A.80万~30万年
B.70万~30万年
C.70万~20万年
D.80万~20万年
3.右图是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的。

图中所涉及历史人物的
主要事迹不包括()
A.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
B.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推举他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C.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通过禅让制推举启为继承者
4.下面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5.“齐桓公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辅佐他成就“五霸之首伟业”的人是()
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勾践
6.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亡之间,战乱不断。

在战乱之中,中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即便是他们,也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追求。

被称为我国兵家鼻祖的人是()
A.孔子
B.孙膑
C.韩非
D.孙武
8.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曾在陈建立政权
B.推翻了秦朝
C.在大泽乡起义
D.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9.近几十年来,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了()
A.西汉时这一地区才开始出现丝织品
B.丝绸之路开通后,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交往日益密切
C.西汉的丝织品质优价廉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10.史书记载,某事件发生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亡(无)干戈之役”。

“某事件”指的是()
A.霍去病反击匈奴
B.昭君出塞
C.卫青与匈奴主力决战漠北
D.丝绸之路的开通
11.一个东汉地主家的账房先生要计算地主家的田地面积,他的知识可能来自下列哪本书()
A.《论语》
B.《九章算术》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
12.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写成一部历史名著《史记》。

下列人物在这部作品中没有记载的是()
A.班超
B.汉武帝
C.陈胜
D.秦始皇
14.“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曹操于220年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B.孙权定都建康
C.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D.蜀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16.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间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A.书桌上有纸和笔
B.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C.书桌上放着一盘葡萄
D.书架上有一本《九章算术》
17.下列政权,以洛阳为都城的有()
①西晋②东晋③西汉④北魏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8.4世纪后期,前秦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苻坚
B.王猛
C.刘裕
D.司马睿
19.右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

他的成就是著有()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20.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有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或端秀清新,或“飘
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还被后人誉为“书圣”。

这位书法家是()
A.屈原
B.王羲之
C.顾恺之
D.司马迁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2分,24题11分,25题11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

桥玄称他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材料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在这里是指成都)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把东汉末年称为“乱世”?作为“乱世之英雄”的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霸业?(4分)
(2)材料二中的“蜀相”是指谁?他辅佐谁取得了三分天下的伟业?(4分)
(3)看材料三中的图片,三国之间的关系是:。

(2分)
(4)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人们对上述两位人物的评价是不同的。

结合他们的贡献,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他们?(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时期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2分)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2分)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年的什么战役?(4分)
(4)材料中的分析者在此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4分)
2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起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作南征的打算。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次变法?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次改革?你还知道这次改革的哪些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什么重大作用?(6分)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著名改革家的故事,结合你的感受谈谈自己对改革的认识。

(2分)24.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
们。

”这里安葬的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在我国古代,也涌现出许多伟人,他们对我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结合
所学自汉朝至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东汉时,改进造纸术的人是谁?这一改进有什么好处?(3分)
(2)概述这一时期我国在医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4分)
(3)概述这一时期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此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请回答:
(1)材料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4分)
(2)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有什么著作?(4分)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