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焦性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视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提 示胰高血 糖素样 多肽 及其受体 可能是参 与近 视形成 的内源性调节 因
子。
⑥视黄 酸( t od a i , A) r i i cd R en R A通过与核 受体结合 可调节 3 0 0 个以 上不同 目 基因的转录 , 标 敲
的 无长突细 胞 中被 1 的闪烁 光诱导 产生 。 O Hz
③五羟 色胺
近视 是 危害 人类 正常视 觉 的最常 见 屈光 不正现 象 。 普遍 认为 近
视 的发 生 、发 展 , 同先天 的 、遗传 的 因素 有 关 ; 同后 天 的 、环 既 又
境的 因素有 关。为研 究的需 要 , 人们把 近视分 为早 发性近视 和迟 发性
生相 对形觉 剥夺而 诱发近视 。③也有学者 认为 视近调 节时 , 睫状 肌 紧
除 小鼠视 黄酸受体 ( t od ai ee tr D,R — D 发现 , r i i cd rcpo- en AR ) 该 鼠14 , 网膜 、脉络 膜、巩膜 均发 育不 良。鸡和 豚 鼠的 实验性 近视 t ,视 1  ̄ 模 型中 , RA及 受体 R R— p A 含量 在 F 相 当于负离焦的效果 , 眼轴 为抵消视 网膜的离
焦而 变长 , 则可导 致近视程 度加重 。但 Mu t 等根 据对人 群近视 的 回 t i 顾 性调查 结 果 , 为调节 滞后 是近视 发生 后的 一个 结果而 不是 原 因。 认 ②当正 视眼近距离 阅读 时 , 过调节使黄斑获 得清晰 的视觉影像 , 通 而周 边视 网膜却得不到 清晰 的影像 , 这相 当于 遮盖周边视 野 , 使周边视 野发
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
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摘要】近视是全球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受到瞩目的公共健康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亚洲人群近视患病率居世界首位,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基于国内外有关近视方面的大量研究,本文总结并阐述了近视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及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本文为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干预手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近视;机制;防控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良性屈光状态和眼部疾病。
据科学家预测,2050年近视患病人数将高达世界人口数半数以上,超过47.58 亿人,此种严峻形势使近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1]。
同时近视也为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其中亚洲人群居首位,欧美国家相对较低。
有关研究分析表明。
近视成为2010年之前世界范围内低视力首要病因,也是致盲重要病因之一。
到2050年,高度近视或将成为全球范围内首要致盲病因。
1 近视的发病机制1.1.遗传理论 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就开始对近视遗传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近视作为一种成因复杂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成分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许多学者根据双胞胎对的相关性估计近视的遗传力。
目前得出不同国家、种族间近视遗传度为15% ~ 98%。
研究发现,与近视相关的遗传基因以及变异在家庭、种族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为在迈向近视的遗传学探索的道路上提供新的思路。
2.环境学说关于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占据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还是独立作用于近视的发生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疑问。
目前很多关于影响近视环境因素的研究表明,随着儿童暴露在户外时间的缩短、教育程度的升高和近距离工作时间的延长,近视程度往往是加重的。
1.3生化机制有学者提出后巩膜结构的改变伴眼球大小的改变是近视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在大量人离体眼球和动物活体眼球实验中发现,近视的眼球巩膜较薄,伴随着胶原蛋白等巩膜成分的减少、核黄素及紫外线促进巩膜上胶原蛋白交联对眼轴伸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缓近视发展。
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相璐,姜思宇,沈玺.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1,41(5):488 494.doi:10.13389/j.cnki.rao.2021.0102【文献综述】近视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相璐 姜思宇 沈玺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相璐(ORCID:0000 00015035 1974),女,1996年2月出生,辽宁鞍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E mail:15734007768@163.com通信作者:沈玺(ORCID:0000 00019669 6521),男,1970年12月出生,上海人,博士,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Email:carl_shen2005@126.com收稿日期:2020 07 21修回日期:2020 08 10本文编辑:王燕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摘要】 近视是全球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受到瞩目的公共健康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亚洲人群近视患病率居世界首位,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基于国内外有关近视方面的大量研究,本文总结并阐述了近视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及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以期为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干预手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近视;机制;防控【中图分类号】 R778.1近视是指双眼无调节的放松状态下,外界平行于视轴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的现象[1]。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良性屈光状态和眼部疾病。
近视离焦镜片的原理2篇
近视离焦镜片的原理2篇第一篇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视力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的视力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视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视离焦镜片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近视离焦镜片的原理和应用。
所谓近视离焦镜片,是通过调节光线的入射角度和焦距,实现对眼睛视力的矫正。
其原理可归纳为两个关键点:屈光度和焦点调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屈光度”。
在人眼中,光线从空气中通过玻璃状体、晶状体和角膜,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屈光度是一个度量光线在通过眼球时的弯曲能力的单位。
正常情况下,眼球具有一定的屈光度,可以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然而,近视眼的屈光度过高,导致光线在眼球前方聚焦,而不是在正确的位置,进而形成模糊的视野。
而近视离焦镜片通过减少屈光度,使光线能够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视力。
其次,焦点调节是近视离焦镜片实现视力矫正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图像的清晰与否和光线的聚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眼睛的晶体和眼轴的长短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光线能够聚焦在正确的位置上,实现清晰的视野。
然而,近视眼的眼轴过长,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聚焦,形成模糊的图像。
近视离焦镜片通过调节光线的聚焦位置,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近视眼的视觉问题。
近视离焦镜片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近视眼矫正,让患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物体,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近视离焦镜片也能够应用于医疗领域,配合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改善近视患者的视力。
此外,近视离焦镜片还可以用于虚拟现实技术中,给用户提供更真实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特定应用领域,近视离焦镜片在改善视力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近视离焦镜片通过调节光线的入射角度和焦点,实现对眼睛视力的矫正。
它的原理基于屈光度和焦点调节,通过减少屈光度和调整光线的聚焦位置,使光线能够正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近视眼的视力问题。
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
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引言:近视(或称为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问题,它使得人们在观察远处的事物时产生模糊的视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7%的人口患有近视。
随着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近视的问题。
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视觉系统中的光学元件来纠正近视问题。
一. 近视的原理要理解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近视的原理。
近视是指眼球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和晶状体)过于强烈,导致了光线在视网膜之前就已经聚焦,从而产生模糊的视觉。
这种情况通常源于眼睛的长轴过长或角膜的曲率太弯。
二. 离焦控制原理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1. 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种常见的戴在眼睛上的光学设备。
通过在角膜上放置可调整曲率的隐形眼镜,可以改变眼球和光线之间的屈光关系,从而纠正近视问题。
这种方法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可以根据个体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
2. 矫正眼镜矫正眼镜是一种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
通过调整眼镜片的弯度和曲率,可以改变光线在进入眼睛时的屈光度,从而使得光线在视网膜上准确聚焦。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大多数近视患者。
3. 屈光手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屈光手术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见且有效的近视矫正方法。
屈光手术可以通过激光矫正角膜的曲率,或通过植入可调节晶状体改变眼球的屈光度来达到近视矫正的效果。
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需要考虑个体的眼球结构和屈光度的变化。
三. 离焦控制近视的优势离焦控制近视的方法相比于其他传统的矫正方法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可以在视觉系统中进行直接干预,通过改变光路中的光学元件来调整视力。
其次,离焦控制近视的方法可以按需调整,更加灵活适应个体的不同需求。
最后,一些离焦控制方法如隐形眼镜可以实现全日佩戴,使得近视的矫正成为了一种“无缝衔接”的体验。
病理性近视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新进展论文
转基因模型和进一步的基因调控(比如特定位点的 基因敲除等)短期内不可能在禽类动物模型中实现; 更最重要的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眼部解剖结构, 生化特点和从视网膜向巩膜传递生长调节信号的信 号级联反应水平上都与人眼有明显不同n
6|?
以树鼠为研究对象构建近视模型,尽管其眼球 结构和人类相似,但也有较多缺点,如正视化研究发 现树鼠眼球在动物开眼前后存在两个生长高峰,这 和人类有区别;树鼠分布较少,并不是生物、医学研 究常用的模式动物,来源困难。豚鼠作为哺乳动物, 眼球结构基本和人类相似,且有研究表明巩膜组织 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豚鼠价格便宜,饲养方便,配合度高;出生后既开眼, 正视化机制和人类比较相似。但豚鼠的研究尚少, 数据的可比性稍差。另外,以上各类实验动物都存 在同一个不足之处,即尽管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提 供了很多有用信息,但缺乏准确而充分的全基因序 列方面的信息。而小鼠,尽管生物学特点方面表现 为昼伏夜动型,但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能够同时满足 基因学及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研究的实验要求,逐渐
D
物、医学最常用的模式生物,用于医学研究尤其是近 视研究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作为哺乳动物,其眼球 结构基本和人类相似;且易于饲养管理,价格便宜; 孕期短(19到20天),繁殖力强,生长期短;遗传背景 统一,实验结果确信可靠;染色体序列已破译,基因 组等数据完备,并且研究发现和人类的基因符合率 高达90%;基因操控的方法成熟,基因敲除等动物模 型均已建立。因此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来研究近视 发生发展中的遗传因素及分子基础,优势明显,具有 很高的应用价值。其中最常用的就是C57BL/6J
光度及眼球发育过程有关。Tudor等∞1通过对7日龄 的小鸡予以一7.0 D镜片的佩戴,诱导出一6.0 D左右
近视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近视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邬艳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8(020)004
【摘要】近视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常见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问题.近视不但会影响视觉质量,随着近视严重程度的加深,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因此导致视力的严重下降及不可逆性的损伤.文章就近视眼的器质性变化、近视的发生机制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近视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邬艳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8.1+1
【相关文献】
1.信号转导通路在实验性近视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朱子诚;张金嵩
2.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J], 杨静;蒋文君;吴建峰;毕宏生
3.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环境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J], 张娟美;吴建峰;毕宏生
4.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谢芳;陈跃国
5.近视发生机制与调节灵敏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吴海峰;吴西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
家庭遗传因素
1.近视的发病可能与家庭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患有近视的孩子 更容易患上近视。 2.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近视的发生。 3.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应加强眼保健和近视的防控措施 。
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
眼球解剖结构与近视
眼球解剖结构与近视
▪ 眼球解剖结构与近视
1.眼球解剖结构:眼球主要由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等组成,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对近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2.眼球发育与近视: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眼球发育过快或异 常,导致眼轴过长,进而引起近视。 3.眼球形态与近视:眼球的形态,如球形、扁平等,也会影响 近视的发生,不同的形态可能导致不同的屈光度。
▪ 乙酰胆碱与近视
1.乙酰胆碱的作用:乙酰胆碱在近视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重要 作用,它可以影响视网膜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影响眼轴长度 。 2.乙酰胆碱水平的调节:乙酰胆碱水平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也受到光照、视觉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3.治疗潜力:通过调节乙酰胆碱水平,可以开发新的近视治疗 方法,如通过药物或光刺激调节乙酰胆碱的释放。
近视的临床干预方法
药物治疗
1.使用药物来抑制眼球的生长,减缓近视的进展。 2.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 3.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需要权衡利弊。
激光手术
1.通过激光手术改变角膜的形状,以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2.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手术后需要注意眼部卫生和保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
近视的遗传因素
近视的遗传因素
▪ 遗传基因与近视
1.近视基因的定位和克隆:通过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的分析,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座位。 2.遗传模式:近视的遗传模式复杂,涉及多基因、环境和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 3.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基因 的表达模式和功能,以揭示它们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离焦近视眼镜的原理
离焦近视眼镜的原理我呀,最近对离焦近视眼镜可感兴趣了。
你知道吗?现在近视的人越来越多,这近视眼镜也是五花八门。
离焦近视眼镜可算是这里面的一个“神奇小子”呢。
我有个朋友,叫小敏。
小敏近视可有些年头了,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
有一次,我和小敏一起去配眼镜,就接触到了离焦近视眼镜。
当时店员给我们介绍的时候,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那店员特别热情,他说:“这离焦近视眼镜啊,和普通的近视眼镜可不一样哦。
”咱们先来说说普通近视眼镜的原理吧。
普通近视眼镜就像是一个小助手,帮助近视眼的人看清楚东西。
近视眼呢,是因为眼球变长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看东西就模糊。
普通近视眼镜就是一个凹透镜,它可以把光线发散一下,让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样就看清东西了。
这就好比啊,一群调皮的小光点本来跑得太靠前了,凹透镜就像一个有魔力的大手,把它们拉回来,拉到该去的地方。
那离焦近视眼镜又有啥不同呢?离焦近视眼镜的原理可就更高级了。
它不仅仅是让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这么简单。
你想啊,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作一个小花园,视网膜就是花园里最肥沃的那块地,那些小光点就是要种在这块地上的种子。
普通近视眼镜只是保证种子能种到这块地上。
但是离焦近视眼镜呢,它是在保证种子种到地上的同时,还在周围围上了一圈特殊的“栅栏”。
这个“栅栏”是什么呢?就是离焦镜片的特殊设计。
离焦镜片它会在视网膜周边形成一种特殊的离焦状态。
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周围的光线聚焦情况和视网膜中央是不一样的。
而离焦近视眼镜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在视网膜周边形成近视性离焦。
这就好像在小花园的周围种上了一圈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虽然和中间的不一样,但是它们共同保护着这个小花园。
这种近视性离焦能够给眼睛一个信号,告诉眼睛:“嘿,你可不能再让眼球变长啦,这样就不健康啦。
”就像有个小监工在旁边时刻提醒着眼睛。
我记得当时小敏就特别好奇,她问店员:“那这个离焦眼镜是不是戴上就能让近视度数不涨了呢?”店员笑了笑说:“哎呀,这可不能完全保证。
周边离焦近视控制的原理
周边离焦近视控制的原理在现代高强度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面对的大多是长时间的电脑使用、观看手机等设备屏幕,以及阅读各类书籍、文件等。
这些行为都会给人眼睛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损伤。
因此,眼睛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近视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而周边离焦近视是其中一种变异类型,通常是由眼轴过长或晶状体过凸造成的。
周边离焦近视除了享受普遍的近视症状外,还会出现对周围物体失去清晰度,甚至出现眩晕感等不适。
为了控制周边离焦近视,我们需要了解其原理,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周边离焦近视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控制。
1. 眼球的成像原理人眼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眼球内的光学组分能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构成清晰的像。
这些光学组分包括角膜、晶状体等,它们的焦距和位置都对眼球成像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2. 周边离焦近视的成因晶状体是一个能够改变其形状以适应不同看远近物体的结构。
然而,对于一些近视者,晶状体过度凸造成了周边离焦现象。
这是因为透过过凸的晶状体,光线到达眼球周围的视网膜上将出现失焦。
3. 周边离焦近视的治疗方法治疗周边离焦近视的方法包括使用特殊的角膜塑形镜、药物治疗和手术矫正等。
其中,角膜塑形镜能够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使其对光线的折射将在周边区域处达到正确的折射率。
药物治疗则主要针对晶状体进行调节,以期达到双眼焦点之间的协调。
手术矫正则会通过对晶状体进行矫正或替换等方式,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和周边离焦的问题。
总之,周边离焦近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近视类型,需要通过了解成因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来控制其发展。
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眼健康意识的提升,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地维护自己的视力和健康。
近视发生机制与调节灵敏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视发生机制与调节灵敏度关系的研究进展吴海峰;吴西西【摘要】近视是常见的屈光疾病,也是全球性健康难题,轻者可降低患者的视觉及生存质量,严重的甚至可出现眼底并发症进而导致失明.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与调节、形觉剥夺、远视性离焦等关系甚密,但更具体的机制却不统一.很多研究发现改善眼调节灵敏度可以有效防止近视进一步发展,文章从近视的发生机制、近视发生与调节灵敏度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调节灵敏度防控近视这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防控青少年近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8(020)011【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近视;发生机制;调节灵敏度;综述【作者】吴海峰;吴西西【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111 引言近视(myopia)是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外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介质后聚焦在视网膜前的一种屈光状态[1,2]。
目前,医学界对近视发生机制的解释并不统一,调节、形觉剥夺、远视性离焦等学是近年来提出最多的,其中有学者认为近视的发生与调节功能的关系最密切。
2 近视的发生机制2.1 近视与调节调节与近视的关系向来是讨论的热点[3],总的来说,视觉调节致使瞳孔发生变化,再加上视觉集合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引发近视[4,5]。
近距离用眼时,视觉信号经过视路传导至视觉中枢,再由副交感神经传出,引起睫状肌的收缩及其相应的调节反应发生,才可使黄斑区得到清晰的视觉成像,此前提是需要眼球具备足够多的调节储备和灵敏性,方可灵活改变晶状体的屈光状态并快速精准地对焦所要注视在眼前不同距离的物体。
但如果长期近距离用眼,则会加速消耗眼的调节储备,并导致调节灵敏度下降,超出其代偿能力,造成视网膜的长期远视性离焦,则可使眼轴延长,促进近视的发生发展[6]。
研究表明,给予实验动物一定的透镜诱导使其调节发生紊乱或疲劳便可使其发生近视,并且近年来杨智宽等[7]研究发现在去除调节的情况下(如切断视神经或者麻痹睫状肌),采用常规(常用眼睑缝合法以造成形觉剥夺)的复制近视眼模型的方法不能复制出短尾猴的近视眼,因此目前大部分学者仍坚持近视的发生有调节的参与。
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近视主因
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近视主因
离焦(Defocus、out-of-focus)是聚焦(focus)的相对应词,离焦是指像面不在焦点上,分为前离焦(焦前)和后离焦(焦后)两种状态。
近视眼度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眼轴长度延长,每延长1mm增加度数3.00度。
最新医学研究证实,眼球延长依赖视网膜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者称为近视性离焦,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远视性离焦。
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呈近视性离焦,而视网膜周边呈远视性离焦,这种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眼球具有依赖视网膜周边成像诱导眼球发育的特点,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远视性离焦,眼球长度就将延长,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近视性离焦,眼球就将停止延长。
如果通过现代医疗方法,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或者人工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就可以阻止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查明引起视网膜周边离焦原因,还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和进展。
研究发现,近距离工作时间过长和距离过近以及配戴普通近视眼镜片均是导致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普通近视眼镜片可加重近视眼度数的增加。
近视眼研究的进展
近视眼研究的进展蒋百川【摘要】@@ 视光学对于近视眼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在眼的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眼的光学系统只能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而不是在视网膜上;或者说近视眼的远点位置不是在无穷远,而是在眼睛前面的有限距离上.虽然从光学角度对近视眼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是对于近视眼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1(011)001【总页数】4页(P5-8)【作者】蒋百川【作者单位】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视光学院,罗德岱堡,33328【正文语种】中文视光学对于近视眼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在眼的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眼的光学系统只能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而不是在视网膜上;或者说近视眼的远点位置不是在无穷远,而是在眼睛前面的有限距离上。
虽然从光学角度对近视眼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是对于近视眼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在近视眼的研究中,较早的一个争论是近视眼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在遗传因素的研究方面,早先的工作发现双生子的屈光状态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提示屈光与遗传的关系。
另一类工作是比较双亲都是近视、仅一人是近视、或双亲都不是近视的3种条件下,子女为近视的发病率。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研究是Zadnik等[1] 1994年的报道,他们在美国加州橙县,查访了716名6~14岁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
结果表明,即使大部分孩子(662名)当时仍处在正视的阶段,双亲都是近视的孩子在眼轴长度方面已经存在演变为近视的潜在危险。
200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研究组[2]报告了一项纵向研究,在514名小学生中比较近视学生(21.6%)的父母与仍为正视学生的父母近视状况,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些研究提示了遗传在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但是近视的产生是否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这可以利用统计遗传方法做进一步研究。
如果近视完全为遗传因素决定,这个指标为1.00,但是Sorsby等(1966年)在英国得到的结果为0.45,而Kimura(1965年)在日本得到的结果为0.81。
从系统论角度看近视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_谢冬倩
从系统论角度看近视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谢冬倩① 金 玲①摘要:近视在亚洲人群的发病率与几十年前相比迅速增加。
这样的高发病率激发了医学科学界对近视的病因、预防及治疗的研究热情,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系统论作为新世纪生物学、医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在其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也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通过对近视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的总结,对系统论在近视研究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系统论,近视,病因,个体化切削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7)07-0064-02Recent pro gress on aetiolog y and treatment of myopia from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XIE Dong-qian,Jin L i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Shanghai Corps Hospital,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S hanghai201103,ChinaA bstract:T he incidence of my opia in Asian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much mo re rapidly than several decades ago.T his incidence stimulated the research enthusiasm of medical scientists about aetiology,prev ention and trea tment o f my opia.M any encouraging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As the co re driving influence of the biolo gy and the medical research in this century,system theory have brought its faculty into play,while have burst out vigorous vitality.T 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 ns of sy stem theo ry in the study of my opia,based on the recent prog ress on aetiology and trea tment of myopia from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Key Words:system theory,myopia,aetiology,customized ablation 研究表明,近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十分突出,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达到70%~90%左右[1]。
视网膜周边离焦与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周边离焦与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姚璐;刘勇;齐林嵩
【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
【年(卷),期】2024(24)4
【摘要】近视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逐年增高,随之导致诸多眼健康问题和社会学影响。
近年来,视网膜周边离焦被证实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改变视网膜的周边离焦
状态能够显著影响近视发展和正视化进程,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临床
中尚无能够完全控制近视的方法,现有的主要方法包括硬性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镜、多焦软镜等均被证实与视网膜周边离焦紧密相关,本文将总结归纳周边离焦相
关的控制手段的发展、控制效果。
并对国内外视网膜周边离焦与近视防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回顾,提出周边离焦防控近视的潜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各种防控手
段的效果或研发新的防控措施以及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发展速度提供思路。
【总页数】5页(P580-584)
【作者】姚璐;刘勇;齐林嵩
【作者单位】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与单焦点眼镜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的临床观察
2.周边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
3.多区正向离焦设计镜片、特殊周边离焦设计镜
片对儿童近视防控的效果4.近视防控周边离焦眼镜配装质量检测标准探讨5.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与单焦点眼镜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周边离焦控制近视及周边离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周边离焦控制近视及周边离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郑媛媛;付燕;杨路;陈曦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24(62)11
【摘要】近年来,随着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的提出及周边离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视网膜周边离焦检测技术应用于儿童近视进展的预测。
同时,将周边离焦原理设计的离焦眼镜,包括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和离焦框架镜等用于儿童近视防控。
早期研究者认为,近视主要与人眼调节滞后及形觉剥夺相关。
目前比较认可的近视机制是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
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应用视网膜周边离焦效应抑制近视进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周边离焦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可避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更大损害。
本文对视网膜周边离焦控制近视及周边离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提供思路。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郑媛媛;付燕;杨路;陈曦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8.1
【相关文献】
1.近视青少年的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角膜塑形镜对周边离焦的影响
2.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网膜周边离焦
3.角膜塑形镜偏位对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
4.视网膜周边离焦与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视离焦原理
近视离焦原理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而看近处物体则比较清晰。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眼球过长或者角膜曲率过大,导致光线在进入眼球后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了近视的现象。
近视的发生与人眼的解剖结构有关。
眼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首先经过角膜的作用,然后穿过晶状体,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世界。
而眼球过长或者角膜曲率过大会导致光线无法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近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视的原理,我们可以将眼球比作一个相机。
当相机对焦时,镜头会调节距离,以便光线聚焦在胶片上。
而当相机与拍摄对象距离过近时,镜头无法调节出合适的距离,从而导致图像模糊不清。
同样地,眼球过长或者角膜曲率过大时,光线无法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导致近视的现象。
近视的离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近视的原理,还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近视的治疗主要包括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角膜塑形手术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目的都是通过调节光线的聚焦位置,使其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从而纠正近视。
近视离焦原理的理解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减少用眼疲劳,从而预防近视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室内外光线充足等方法,减少近视的风险。
近视的离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近视的原理,还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近视离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焦性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近视眼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离焦性近视与人类近视眼有较多相似之处,其生理机制与人类近视原型更接近,因此对离焦性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近视眼的认识。
目前关于离焦性近视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揭示了其与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异同,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调节因素、局部视网膜机制、视网膜神经介质、基因表达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
近视;形觉剥夺性;离焦性屈光不正中,以近视眼在全球的发病率最高,常发生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且屈光度数会不断加深…。
高度近视时可导致眼球前后径变长,后极部扩张,眼底发生豹纹状眼底及漆裂纹样等萎缩变性改变,严重影响视功能。
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均不能明确解释其机制。
20世纪后30年内确立了两种近视的动物实验模型,即形觉剥夺性近视和离焦性近视,应用的实验动物主要为鸟类(鸡)和哺乳类口J。
研究层次从开始的物理性指标(屈光度、轴长等)逐步向组织层次(视网膜、巩膜等)及生化指标深入,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生化物质与信使,并开始将其结果应用于临床。
其中尤以离焦性近视模型在生理机制上与人类近视原型更接近,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形觉剥夺性与离焦性近视实验模型(一)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确立1977年神经生理学家Wiesel和Raviola【3o将新生恒河猴的眼睑缝合首次成功建立了近视模型,后来在鸡、树鼠等动物眼均得到验证。
这种通过严重破坏动物的形觉,使实验动物视网膜上不能获得清晰成像所引起的近视称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由此产生的理论称为形觉剥夺学说。
(二)离焦性近视模型的确立1984年Nathan等发现给幼年猫配戴负球镜可导致其眼轴延长,形成近视。
在对幼年猴、树鼠和雏鸡予以负球镜也可产生代偿性眼轴增长。
这种通过强迫动物视近或戴负球镜片使物体聚焦于视网膜后方,从而引起调节和眼轴延长导致的近视称为离焦性近视,或镜片诱导型近视。
(三)离焦性近视模型与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比较离焦性近视模型是在模拟人类近视的基础上对动物进行研究,它与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方法虽不同,但都造成同样的后果即近视度数加深。
镜片诱导的近视和形觉剥夺形成过程有共同之处:二者在巩膜生长受影响之前均先表现为脉络膜增厚;二者均调节巩膜及脉络膜厚度的日周期;两种模型都可导致视网膜上多巴胺代谢的改变。
两种诱导方法产生近视的机制不同:形觉剥夺性近视在视神经切断后仍能发生,可被持续光照及羟多巴胺等药物所抑制,因此与中枢关系较少,是源于视网膜的局部变化。
离焦性近视会被视神经切断所抑制,且不能被持续光照及羟多巴胺等药物所抑制,其发生与中枢有关,让动物戴正球镜片,同样造成视网膜上模糊影像,却能引起远视,说明动物能根据离焦影像在视网膜前方或后方,改变轴长使影像移到视网膜上,称其为正视化过程。
破坏昼夜节律能抑制离焦性近视的发生,却不影响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保持昼夜节律的措施则相反。
两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明显差别,离焦性近视发生明显较快。
形觉剥夺性近视在人类较罕见,偶见于幼年重度上睑下垂及屈光介质混浊者,绝大多数青少年近视与近距离工作过多有关,应属离焦性近视。
二、离焦性近视模型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离焦性近视与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组织学变化大体一致。
Liang等对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形觉剥夺鸡眼视网膜较对照眼薄,视锥细胞外节膜盘出现变性和紊乱,视杆细胞外节变长。
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猴眼的视网膜研究中旧1也观察到类似的形态结构变化,其视网膜变薄主要发生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
研究发现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性近视猴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眼无差异HJ,无论是形觉剥夺,还是光学离焦所致近视眼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向视细胞外节伸出的一些排列成毛刷状含有暗褐色颗粒的细小状突起比对照眼短,RPE细胞排列也相对较紊乱,胞质内吞噬体减少,表明实验性近视眼RPE吞噬视细胞外节膜盘的功能下降,或视细胞外节膜盘的脱落过程受到影响。
巩膜的形态学研究发现离焦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外基质相对增多,电镜下后极部胶原纤维直径明显不同,其胶原纤维平均直径显著减少,胶原纤维间区域增大,后极部的纤维密度减少。
在实验性近视眼的透射电镜检测中,观察到近视程度较高的巩膜成纤维细胞凋亡数量增多,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必然会使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功能降低,随之出现巩膜组织结构的变化,巩膜变薄弱,眼轴增长。
由于细胞凋亡是在凋亡相关基因调控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推测离焦性近视中的巩膜组织细胞凋亡可能是由于离焦信号通过某种途径作用于凋亡相关基因,导致促凋亡基因的上调和抗凋亡基因的下调,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影响了巩膜胶原和糖蛋白的合成,使巩膜细胞外基质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眼轴的变化。
三、调节因素在离焦性近视中的作用目前发现,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受中枢和外周机制的调节,中枢和调节作用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中作用不大,而在离焦性近视中起到重要作用,尤以局部视网膜对离焦图像的调节作用起重要作用。
很早就发现近视与近距离工作有关,多数研究支持屈光不正的发展主要与眼调节功能和眼调节滞后量显著相关¨,调节滞后产生一个类似于远视性离焦的模型,从而诱发近视。
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比正视眼明显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近视眼的像差比正视眼大,或者像差各阶成分存在差异,更大的像差使眼球焦深改变,降低了对离焦图像的敏感度,进而减弱了调节。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近视眼内的感觉系统对调节刺激信号敏感性差¨¨。
调节功能不良引发近视进展的可能机制:可能存在一种眼的正视化机制,控制眼在视近时使用调节,导致近视眼普遍存在调节滞后现象,而调节滞后又产生相当于负离焦的效果,眼轴为抵消视网膜的离焦而变长,则可导致近视程度加重¨引。
但Mutti等根据对近视人群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认为调节滞后是近视发生后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正视眼近距离阅读时,通过调节使黄斑获得清晰的视觉影像,而周边视网膜却得不到清晰的影像,这相当于遮盖周边视野,使周边视野发生相对形觉剥夺而诱发近视。
也有学者认为视近调节时,睫状肌紧张从而对后巩膜产生一定的机械作用力,与近视眼的后极部基因表达和组织变化有关。
四、局部视网膜机制在离焦性近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视网膜上的图像质量调节着眼轴的生长。
对近视的视网膜机制已有共识:不同的视觉信息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递质的生成和传递,控制玻璃体腔的扩大和巩膜的伸展,从而改变眼球的解剖特点。
Diether和Wildsoet发现眼球对近视性离焦镜片的代偿,需要视物有中、高度空间频率和对比度,低频的视物不管离焦的方向如何都引发近视。
Stone等¨纠实验证明导致不同视网膜图像质量的镜片会使鸡产生不同的屈光状态和眼球形状的改变。
Park等¨钊通过鸡离焦性近视实验发现眼识别的是近视或远视的离焦状态信号,而不是因戴离焦镜片所致的视近物时模糊程度的改变。
Zhu等Ⅲ1的实验还发现,鸡眼脉络膜和玻璃体腔能在戴离焦镜后很短时间内出现对离焦信号的相应变化。
究竟视网膜识别的是何种异常的视觉信号:对比敏感度的空间频率、眼的离焦状态还是调节的幅度?是否与模糊的程度呈正相关?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视网膜神经介质在离焦性近视中的作用(一)M受体拮抗荆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阻止非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及眼轴过度延长¨81,阿托品类是M受体拮抗剂,能明显抑制雏鸡戴凹透镜诱导性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眼¨9I。
在猴实验中,对形觉剥夺的动物玻璃体腔注射非特异性胆碱能阻制剂一阿托品和特异性胆碱能M。
受体阻滞剂一哌仑西平,均减弱了眼轴延长;而注射特异性胆碱能M:受体阻制剂Methoctramine和M,受体阻滞剂4-DAMP却对眼轴生长没有作用。
研究证实含氮酮的pirenzepine滴眼液能有效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屈光度发展及眼轴延长Ⅲ]。
因此推测胆碱能物质是通过M,受体实现对眼轴的调节。
多数学者认为阿托品是通过作用于视网膜外组织(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巩膜等)的M受体抑制眼球生长,而不是通过调节途径抑制实验性近视。
阿托品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视网膜外受体或通过非胆碱能系统抑制眼球生长。
(二)多巴胺多巴胺是视网膜上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由视网膜的一种无长突细胞的亚型释放,有局部视网膜通路,其代谢与视觉系统许多生理功能有关。
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与眼球的生长有关旧1|。
多巴胺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和透镜诱导的屈光不正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和凹透镜诱导的近视眼中,视网膜上多巴胺水平降低陋J,而在凸透镜诱导的远视眼中,视网膜上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二羟基苯乙酸(DOPAC)的水平增加旧J。
(2)局部应用多巴胺兴奋剂阿朴吗啡、利用持续光照、6.羟多巴胺(6-OHDA)以及利血平降低视网膜上的多巴胺水平,均能抑制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Ⅲ,25]。
形觉剥夺实验中的视网膜多巴胺浓度下降,玻璃体腔变长,巩膜伸展变薄,眼轴伸长。
其眼轴伸长主要是由于巩膜伸展变薄,因此,推测从玻璃体到巩膜之间存在一种信息的传递机制,将玻璃体多巴胺下降的信息传递给巩膜,使巩膜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机制如何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三)5一羟色胺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现5一羟色胺(5-HT),之后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现了它的存在,并且有神经递质功能。
5-HT在眼内也有神经元或受体,它对眼有很大的影响,可改变视网膜无长突细胞生理过程,提高眼压,收缩眼内血管,促进有丝分裂ⅢJ。
5-HT免疫反应定位在视网膜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体的小集团里。
George等旧刊研究表明5.HT对离焦近视模型有刺激作用,高剂量5-HT有抑制作用;离焦模型眼视网膜内无长突细胞的5-HT含量提高12.5%。
有研究发现鸡形觉剥夺近视眼模型5-HT的代谢产物含量明显减少,推测5-HT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28l。
最近一项实验结果提示5-HT对透镜诱导性近视有诱发作用,而对形觉剥夺性近视无显著作用心7],但具体的传递机制未明。
(四)胰高血糖素外源性胰高血糖素可抑制鸡形觉剥夺性近视,主要是抑制了玻璃体腔的扩大。
内源性胰高血糖素及其受体在视网膜无长突细胞中表达∞】,一种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能抑制鸡凸透镜诱导性近视的眼轴改变。
提示胰高m糖素样多肽及其受体可能是参与近视形成的内源性调节因子。
(五)视黄酸视黄酸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能与转录因子核受体结合而调节细胞的分化与生长,视黄酸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调节300个以上不同目标基因的转录。
鸡和豚鼠的实验性近视模型中,视黄酸及受体RAR.B含量在形觉剥夺性近视与离焦性近视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有不同水平和方向的改变,而静脉内注射视黄酸的合成抑制剂双硫仑对实验诱导性近视有抑制作用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