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六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
同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文言文重点词语篇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虚词的作用: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连词. 而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小学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
小学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1、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2、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3、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4、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动词:防备5、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6、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8、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9、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10、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1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12、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副词:音chóng,重新、再次b形容词:音zhòng,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14、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名词:处所、地方b动词:存在、置身15、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16、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17、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小学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
小学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1、把a动词:拿着,持有b动词:举起,端起2、白a动词:使变白b形容词:颜色为白色c名词:没有受过教育的人3、悲a动词:感到悲伤b动词:同情4、备a动词:拥有,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动词:防备5、比a动词:靠着,挨着b动词:比较,对比c动词:等到6、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c形容词:庸俗,浅陋7、毕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结束8、兵a名词:士兵b名词:武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9、策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10、病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11、薄a动词:接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12、称a动词:被称为b动词:赞美13、重a副词:重新,再次b形容词:重要的,重视的14、处a名词:地方,位置b动词:存在,居住15、辞a动词:告别,离开b名词: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16、赐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级给下级称为赐17、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18、当a形容词:无人能比,独一无二b动词:到了某个时间或状态82、甚①谁的毒比蛇还甚?②听到山崖上传来的声音非常厉害。
③还不如重写我的赋诗,不然不幸的事情会更甚。
④他说话的样子看起来非常悲伤。
83、胜①在高处,寒气胜过人。
②最美好的春天,烟柳绝胜皇城。
③我看到了巴陵的胜景,在洞庭湖边。
动词:超过、胜出动词:承受、经得起形容词:优美的形容词:胜利的84、生①你会因为悲伤而生气吗?②周围的人都在庆祝生日,而他却感到沮丧。
③赢得了生前和身后的名声。
④可怜的老人,头发已经白了。
名词:生活动词:活着、生存动词:生长使动用法:让他活下去、使他活下去85、师①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进攻了我们。
②读到这里,你就成为了君王的学生。
名词:导师、教练名词:军队动词:研究、效仿86、实①只有虚名,没有实际的存在。
②尝起来味道不同。
③这些都是真正的东西,志向和忠诚。
名词:果实形容词:真实的副词:实际上87、时①小心地食用,按时上交。
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12篇文言文(含注解)
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备bèi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2.薄bó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3.策cè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4.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次cì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6.当dāng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③将要。
“今当远离”(同上)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
“锐不可当”7.道dà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同上)③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8.度dù①过,越过。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②duó,推测,估计。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①fā,头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②把箭射出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③征发。
“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④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10.分fēn①划分,分开。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实词关于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实词关于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令:1、命令。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通用10篇)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通用10篇)导语:文言文在近些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时代距离现在久远,很多字词等现代孩子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篇1【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的时候,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篇2【原文】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研究的坎坷路,怎能拥有测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代词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研究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重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平常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XXX望XXX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例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XXX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研究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陈述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名词篇+实词用法+多义词)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名词篇+实词用法+多义词)本文档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研究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名词用法,实词用法以及多义词的意义。
名词篇1. 主谓名词- 概念: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作主体的名词。
- 例子: `吾学文言编撰也。
`(我研究文言编撰。
)2. 宾语名词- 概念:作为动词宾语的名词。
- 例子: `余谓无文以言礼。
`(我认为没有文学就无法表达礼仪。
)3. 定语名词- 概念:修饰名词的名词。
- 例子:`世间无是非者,然心所生焉。
`(世间没有是非之事,只有人心所生出来的。
)4. 状语名词- 概念: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的名词。
- 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之中,死于安逸之中。
)实词用法1. 动词- 概念:表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发生变化。
- 例子:`患之必远也,奉诸己以智也。
`(是因为害怕才远离,以己之智慧来救自己。
)2. 形容词- 概念:表示人或物特征、性质、状态的词。
- 例子: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实事求是。
`(在人间最珍贵的是实事求是。
)3. 副词- 概念: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的词。
- 例子: `我心向阳,笑口常开。
`(我心境积极向上,笑脸常开。
)多义词1. 心- 意义1:心灵、内心。
- 例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减少欲望。
)- 意义2:意志、思想。
- 例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取诸身,心之所系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个人做起,从心开始。
)2. 生- 意义1:诞生、出生。
- 例子:`夫人生,亦以此为本。
`(为人生,也是从此开始。
)- 意义2:产生、形成。
- 例子: `德可以化身,孝可以生事。
`(德行可以造就成功,孝顺可以引发各种事务。
)3. 学- 意义1:研究、修养。
- 例子: `学如不及,则疑而议;学如不能,则悔而止。
`(研究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会产生疑问和讨论;研究如果没有达到能力,就会产生后悔并停止。
)- 意义2:研究、探索。
- 例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未知而学,可以为友矣。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主要用于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六类。
其中,代词和助词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虚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人称代词包括“他”、“她”、“他们”等,指示代词则指代事物,可以译作“它”、“它们”或直接使用事物名称。
例如,《论语》中的“公与人乘,战于长勺”和“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分别使用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言结构和语气。
其中,结构助词常用的是“的”,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而语气助词则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连词“而”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译作“又”、“而且”、“也”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另一种是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译作“然后”、“就”,例如《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在翻译时可以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等。
例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虽然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这不是君子所应有的态度吗?”又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意为“我特别喜欢荷花,因为它能在泥泞中生长而不被污染,清澈的水中洗净而不失其本真……虽然可以远观,但不能随意摘取。
”还有《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意为“好马虽然很多,但是能发现好马的___并不多。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如,《冯婉贞》中的“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意为“他不仅勇敢,而且多才多艺,被推举为长官。
”又如《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意为“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年纪却最大,因此自称为‘醉翁’。
六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六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六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创建与此标题相符的正文并拓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六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通常指代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具体的动作,而虚词则用来表示语法关系、修饰、连接等。
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是指代人、物、地点、时间等事物的词语,如'人'、'书'、'山'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走'、'看'、'喜欢'等。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或特征,如'美丽'、'高大'、'聪明'等。
接下来是虚词。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到'、'为'等。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如'和'、'但是'、'因为'等。
助词用来在句子中标示词性、语态、时态等语法关系,如'的'、'了'、'得'等。
语气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语气,如'啊'、'呀'、'喂'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和用法。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使用较为严谨,需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来正确理解和运用。
通过反复阅读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运用技巧,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学习六年级的文言文课程中,对实词和虚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并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下册六年级知识点
文言文下册六年级知识点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文言文下册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基础,六年级下册出现了许多常见的实词,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1、古今异义词比如“走”,在古代指“跑”,“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2、一词多义像“故”,有“原因、所以、旧的”等意思,“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旧的知识”,“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故”则是“所以”。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的情况常见,例如“鞭数十”中的“鞭”,原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之”:有“的”“到”“代词”等用法。
如“藐小之物”中的“之”是“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昂首观之”中的“之”则是“代词,指蚊子”。
“而”:可以表示“转折”“承接”“并列”等关系。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转折,“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
三、句式1、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
例如“见二虫斗(于)草间”,省略了介词“于”。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翻译准确翻译文言文是理解的关键。
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忠实原文,“达”是通顺流畅,“雅”则是优美有文采。
在翻译时,要注意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等。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要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五、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等。
【强烈推荐】六年级语文相关文言知识整理
六年级语文相关文言知识整理一词多义:之:1、代词(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之:代词代鹦鹉。
《鹦鹉灭火》)2、助词“的”(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助词无意义(西蜀之去南海,不至几千里也。
《为学》)4、“到……去”、“前往”(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做,制造(为木兰之柜。
《买椟还珠》)3、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4、替、给(子安能为之足?《画蛇添足》)故:1、旧的2、特意3、原因,缘故(其母问其故。
《孙叔敖杀两头蛇》)4、所以(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
《芒山盗临刑》)5、死亡则:1、就(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2、那么(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顾:1、回头看(元方入门而不顾。
《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以为:1、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2、把……当作(人皆以为鬼魅。
《白毛女》)期:1、约会(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2、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其:1、代词(问其故。
其:代词,代“两个小孩的争辩”《两小儿辩日》)2、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而:1、连词表顺承(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2、连词表转折“却”(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以:1、介词“用”、“用来”、“把”(以告富者。
《为学》)2、动词“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足:1、脚(蛇固无足。
《画蛇添足》)2、够(数人不足。
《画蛇添足》)3、值得(然何足道也?《鹦鹉灭火》)或:1、不定指代词“有时”、“有人”(或诘之《孙泰》)2、表推测语气“或许”(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
《犬救幼女》)国:1、国家(昔有一国。
《狂泉》)2、国内(国有一水。
《狂泉》)去:1、离开(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益:1、好处(自以为大有所益。
文言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文言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比如在《学弈》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里的“弈”就是名词,指下棋;“善”是形容词,意为擅长。
在《两小儿辩日》里,“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是动词,意思是距离。
对于实词的理解,需要结合上下文,多积累常见实词的不同含义。
虚词也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之”“其”“而”“以”等,它们的用法灵活多样。
比如“之”,在“一人虽听之”中作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在“弗若之矣”中则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在“为是其智弗若与”中是代词,指后一个人。
“而”在“思援弓缴而射之”中表承接。
“以”在“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是认为的意思。
文言文的句式也有很多特点。
常见的有判断句,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过“……者也”来表示判断。
还有倒装句,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是通顺,要让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是优美,尽量使译文有文采。
比如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译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也很关键。
《学弈》通过讲述两个学生学下棋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
《两小儿辩日》则展现了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敢于质疑。
此外,文言文的诵读也非常重要。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意。
要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比如在“使弈秋诲二人弈”中,“诲”读“hu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停顿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91个部教版小学阶段文言文常见实词一词多义
1、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2、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3、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4、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动词:防备5、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6、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7、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8、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9、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10、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1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12、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13、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副词:音chóng,重新、再次b形容词:音zhòng,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14、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名词:处所、地方b动词:存在、置身15、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16、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17、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文言文实词整理六上
ⅷ数人饮之不足(《画蛇添足》)
ⅸ引酒且饮之(《画蛇添足》)
Ⅰ子安能为之足(《画蛇添足》)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
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ⅲ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ⅳ西蜀之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也(《为学》)
9、竞:争逐,比赛例句: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10、决:①决断,判定例句: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②裂开例句:决眦入归鸟(《望岳》)
11、遽:①急速,匆忙例句:勿遽取舍于其间(《熟读精思》)
K
L
1、劳:①使……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立:①继承王位 例句:岷王立(《滥竽充数》)
15、曰:①说例句略
16、云:说例句: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
Z
1、造化:大自然例句:造化钟神秀(《望岳》)
2、正:①使……端正例句:正身体(《熟读精思》)
3、知:①通“智”智慧例句: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至:①到例句:ⅰ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
ⅱ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ⅱ余过池阳(《望九华》)
②剩下的,多余的 例句:一人饮之有余(《画蛇添足》)
12、与:参与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13、欲:①想要例句:ⅰ我欲之南海(《为学》)
ⅱ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为学》)
ⅲ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②将要例句:夕阳欲颓(《答谢中书书》)
14、鬻:卖例句:未可谓善鬻珠也(《买椟还珠》)
6、还:①返回例句:ⅰ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ⅱ未老莫还乡(《菩萨蛮》)
六上必考文言文
六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
1、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鼓琴,锺(zhōng)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g)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书戴嵩(sōng)画牛
【宋】苏轼
蜀(shǔ)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p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入两股(gǔ)间,今乃掉尾而斗,谬(miù)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nú),织当问婢(bì)。
”不可改也。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篇章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篇章及解释篇章一:《孔子弟子列传》解释:《孔子弟子列传》是汉代鲁迅所著的一部文言文篇章,主要介绍了孔子的学生及其事迹。
这篇文章是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材料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孔子弟子列传》是汉代鲁迅所著的一部文言文篇章,主要介绍了孔子的学生及其事迹。
这篇文章是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材料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章二:《论语·学而》解释:《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记录下的言论集,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教育、道德和人生的格言。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记录下的言论集,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教育、道德和人生的格言。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篇章三:《诗经·国风》解释:《诗经·国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主要描写了古代各个国家的风俗和民情。
通过阅读这部文言文篇章,六年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还能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诗经·国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主要描写了古代各个国家的风俗和民情。
通过阅读这部文言文篇章,六年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还能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篇章四:《史记·太史公自序》解释:《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篇自序,是《史记》这部史书的开篇之作。
这篇文言文篇章介绍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和方法,并对历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六年级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对历史的兴趣。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篇自序,是《史记》这部史书的开篇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重点词语篇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虚词的作用: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连词. 而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文言文虚词用法———以一、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的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实词在语法中的特点:(1)一词多义(2)词义的古今变化(3)词性的活用(4)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情记趣》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63、悄怆幽遂(深)(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90、麦田浅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1. 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养(衣食所安)2. 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影响(被于来世)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迫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