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金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金华
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汩罗,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神话。
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新的抉择就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
被流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勇敢的抉择,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正确的抉择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抉择的解读。
我的家乡金华三面环山夹一州,盆地错落涵三江。
地处浙江中部,是建设中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
金华农业文明悠久,“上山遗址”发现了轰动世界的万年稻作遗存,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表明了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金华具有2200年建制史,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盛誉。
南宋金华学派经世致用、重农务实,提出惠民图强主张。
明太祖朱元璋称金华为浙江之心。
其“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战略区位,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倚重,素有“小邹鲁”之称。
建国以后,金华被誉为五谷丰登的金色盆地。
自汉始,金华历代名人辈出,贤臣名将,学者人才,丹青妙手,民族英雄,灿若星河。
骆宾王、宗泽、吕祖谦、陈亮、朱丹溪、宋濂、李渔、黄宾虹、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冯雪峰、吴晗、艾青、严济慈、蔡希陶、施光南等都诞生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改革开放30年,金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浙中城市群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大市、平安金华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浙中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一是块状经济特色鲜明,一批具有鲜明特征和抱团优势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
2007年,金华的小商品、五金、木雕等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的汽摩配、小商品、五金机械、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新型建筑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利润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9%和80%。
特别是汽车工业势头强劲。
二是市场贸易繁荣兴旺。
全市拥有众多的各类市场,有超亿元市场44个,2007年商品交易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三是内外交通便捷顺畅。
重点规划建设的有8条高速公路,其中杭金衢、金丽温、甬金、台金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围绕“半小时交通圈”,重点建设金(华)义(乌)快速路等8条城际快速通道,城市群内交通网络不断优化。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五个强市”为载体,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社会生活和谐有序。
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党委领导发动、政府主导推动、部门服务联动、农民主体行动、社会共建助动、市场龙头带动”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新格局。
金华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最近,建设部把金华列为中德政府合作“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候选城市之一。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人均GDP达4199美元,财政总收入187.4亿元,外贸出口总额75.5亿美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55元和6971元。
金华人民为此而欢欣鼓舞,为此而精神振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和甘甜的雨露,让金华450多万人民的热情不断迸发,让八婺大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社会各方人才的智慧高度凝聚,切实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切实给金华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福祉,切实走出了一条全面小康之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回顾金华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程,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首先在于紧跟党中央和省委的步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在全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到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大实践活动,都充分调动了全市人民的创业热情,充分激发了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其次,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金华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各级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使金华从一个农业大市转变为工业大市,并努力向工业强市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入实施“提升工业化”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了块状经济竞争能力,形成了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了金华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第三,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群战略,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提升金华综合竞争力。
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促进浙中城市群共赢发展。
浙中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证明,城市群战略是多方共赢的战略,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第四,在于坚持市场龙头带动,加快市场大市建设,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人民在金华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现代化商贸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传统集贸市场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流通的市场体系。
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资源,有力地促进了金华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快速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在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金华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省管县财政体制下,建立市县联动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中心镇集聚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六,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金华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的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充分关注城乡差距、就业、分配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七,在于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金华改革开放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了政府服务,大幅度提高了行政效能,优化了服务环境。
全面实行以“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政务”,提高政府权力运行透明度。
同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八,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把领导人民开创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新局面与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有机地相结合,不断推进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创业创新精神贯彻到推进富民
强市的各个环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加快实现浙中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