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同济大学教案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1a7e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5.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熟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
•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3. 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城市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模拟。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步骤时间安排导入和激发10分钟知识讲授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完成练习20分钟总结和反馈10分钟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教案材料(本文档)•录音笔和投影仪2.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和答辩•个人作业和报告五、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参考资料•David C. de Souza, 2011,。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5774f42b160b4e767fcfc7.png)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 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 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2、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 序。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2 公正意识 规划上诉是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
维护行政相对方的正当权益的必要机制, 规划上诉的仲裁机构应当保持独立性。
7.3 环境意识 越来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8f0b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4.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授课目标:1.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3.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5.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操作。
教学大纲: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60分钟)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3.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80分钟)1.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经验;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和挑战。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90分钟)1.人本性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2.经济可行性原则和环境友好原则;3.文化传承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120分钟)1.规划前期调研和问题定义;2.规划目标和发展愿景的确定;3.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4.规划实施和监督。
第五节: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240分钟)1.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2.交通运输和交通网络规划;3.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4.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5.城市体系和产业结构规划。
第六节: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180分钟)1.案例分析:不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实践;2.实地考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规划实践的观摩;3.实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城市规划项目。
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2.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3.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设计,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2.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综合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实验设计成果。
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电子资源: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工具软件等。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4bc8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e.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 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城市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总体规划原理详细规划原理可持续规划原理4. 城市规划的方法空间分析方法预测与评估方法规划设计方法5. 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规划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与管理规划监督与评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规划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规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实际建设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城市规划原理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
3. 案例素材:收集城市规划实际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
4. 实地考察:联系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建设现场,安排实地考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基本概念:讲解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 分析案例:展示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规划原理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城市规划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2a19529e314332396893fa.png)
3.2 专项法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
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
3.3 相关法 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
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路漫漫其悠远
4.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4.1 集权制度 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规划编制和规划
管理拥有较大的干预权(如英国和法国)。
第二层面:划定城市中的各类重点地区( 如城市中心地区、景观重要地区、历史保护地 区和生态敏感地区),附加特别的开发控制要 求,采取个案评审方式,进行个案式管理,以 强化精细程度。
路漫漫其悠远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 程序。
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 并不 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学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9fc6476f48d7c1c708a145a9.png)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
1986年以来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等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其中建筑系是各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系。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自创建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随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有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
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长江学者。
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
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
二、学制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表1专业标准112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113表3成绩评价方法114五、主干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技术科学六、专业主要课程6.1设计系列课程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建筑设计;115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毕业设计。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课程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课程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8ad00d9ad51f01dc281f1c9.png)
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具体时期; 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具体时期; 其五, 其五,要从城镇体系的整体与新设镇的局部两方 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的城市(镇 性质 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的城市 镇)性质 及发展方向. 及发展方向.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 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 , 政策措施和组织 措施等. 措施等. 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 , 建立与加强城镇体 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 系的发展; 系的发展; 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 ,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 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 , 影 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 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 , 影响 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 城镇体系的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对收入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变以影响城 镇体系; 镇体系; 通过鼓励 , 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 通过鼓励,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7, 制定专项规划 , 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 , 制定专项规划, 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交通网络规划 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 给排水,电力, 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其他专项规划 ( 有选择开展 ) ——广播电视 , 其他专项规划(有选择开展)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 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 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 迹保护, 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8, 制定近期发展规划 , 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 , 制定近期发展规划, 目标及重点; 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df79f8f18583d0486459d4.png)
2-3 城市详细规划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 5)容积率
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
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
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
12)地块出入口方位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王建国
《城市建筑》
A.罗西著,施植明译
《城市意象》
K.林奇著,项秉仁译
《城市设计》
E.培根著,黄富厢、朱绮译
《市镇设计》
F.吉伯特著,程里尧译
《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
《建成环境的意义》A.拉普普特著,黄兰谷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2-4 城市规划的作用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城市规划师作用
1-3 “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
城市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 的引导、指导和控制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偶得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偶得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49fbeb5ef7ba0d4a733bdb.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S226;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226;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caabca9e314332396893fd.png)
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1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1 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 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 重逐渐上升”;
二是“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 使当地原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水平是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 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综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规划师的最基本 能力。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并成为规划过程的出发点。
第二节 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 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都市化。”
“国际保护建筑物遗迹会议”指出:“在具有丰 富历史文化建筑群的城市中,创造新的时代建 筑,不能单纯模仿过去的样式,而应该用现代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建造, 在表现形式上,应综合考虑过去、现在和未 来”。
“世界名胜和古迹理事会”(ICOMOS)1987年10 月发表了一份《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宪章》。 提出:“为了彻底实施法规(威尼斯法规), 保护历史城镇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与城 镇各级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等;
•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 建筑风格; •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
民俗、风情。
(★参阅:阮仪三,历史传统的发掘与探求,《城市规划汇刊》,1984/2)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依据之一。
城市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造和创新是必 然趋势。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1、城镇体系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体系是指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 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 城市职能: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 城市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2、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依规 模划分:
• 大城市 (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 以上);
•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 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
小城市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数量多,分布 比较普遍。
3、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自然环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 2、地理环境 3、地形地貌
地形分类,见《城市规划原理》P.77,表4-2-4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同上,P.78,表4-2-5
4、地质 (1)地质构造 (2)地质现象 • 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 • 滑坡 • 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 • 冲沟 • 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
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
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3、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1、分析:就是要把问题一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 解下去,直至可以具体操作。
通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 质。
2、综合:就是把分析后的成果进行汇总,重新 还原成一个整体。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 素。
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是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地 方。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方 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特 色。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 人口)
人口/总人口
=城镇居住
3、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 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 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 居民调查
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4、城镇网络 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镇体
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 状式空间实体。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
经济区域——市(县)域——城市规划区
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选择不同范围的宏观、中观、 微观分析的框架。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1、引力模型
引力
F=CM1M2 / R2 其中:F=城市间的吸
城市实力
M1、M2=
间距离
R=城市
C=修正
第三节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TEAM 10:“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 来的,每一代人仅能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 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 整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