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否是谈温饱的必要条件[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几千年前,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就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仅仅指“吃饱穿暖”,即你所谓的“物质温饱”。而你所谓的“精神温饱”则是“谈道德”这一层次了。“道德”是在“温饱”的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上层建筑,是人的精神领域的一种境界。管仲的话犹然在耳,他的意思是指“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

管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为: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也就是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马斯洛指出人类有五个需要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对方辩友所说的名言,他们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么具有震撼力的名言的前提也是因为他们处于温饱状态呀!也就是说先有温饱,才有活着的他们,再有他们提出的观点呀!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第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相应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道德是建立在“温饱”的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是人精神状态的一种境界。所以当经济基础达到温饱这一水平时,我们才可以推广道德。

第二,从道德的起源看,道德并非是自古就有,凭空产生的。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渐显现的。人类想要发展生产力,当然要先吃饱饭,而当生产力水平满足了人类温饱的时候,人类才进入了一个推行道德的时代。所以说温饱在前,道德在后。

第三,对方刚才说“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理性的人类存在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温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温饱。只有满足了这个需求,才会去追求更高册层次的东西。而道德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当然需要温饱作为必要条件。“亚圣”孟子早就揭露道:“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过为已,救死不赡,奚暇礼仪。”可见,温饱是人类思考道德礼仪问题必须要过的一道坎。没有温饱的支撑,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

第四,我方重申“谈”是推广的意思。我方一辩以明确给出道德的定义,是社会价值观。那么,既然要推广它,就必须要教化。对方辩友可知道,就在我们说话的同时,世界上还有8.54亿人正在饥饿线上挣扎,每年有600多万的儿童死于饥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学们!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果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还谈什么道德呢?如果对方仍然坚持己见,又将有多少可怜的孩子将在你们侃侃而谈的道德声中失去生命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性,而谈道德是指推广道德,不能以圣人英雄和志士仁人的个例来说明整个社会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如果我们以个人代表社会,那岂不是以偏概全吗?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是对方辩友饿着肚子,站在寒风中,还能和我们谈道德吗?

纵观古今,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但凡出现大量饿死人的现象,吃人的事情就一定会相伴而生,大唐王朝的下半段动乱频繁,著名动乱分子黄巢

就常常以人肉充军粮;陕西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很多活下来的人均是托人吃人的福;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里那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和拿刀威胁老妇人的落魄家将都是被温饱所逼迫而在道德上徘徊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放弃道德而去做过去他们所不齿的事情。

可见在连温饱都满足不了的历史背景下,社会是无法推广道德的,道德也是无从谈起的。

道德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如果连最基本的前提温饱,也就是穿得暖、吃得饱都不能保证,却要推广道德,而使社会和谐与稳定,这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呢?

正方四辩:

老师,同学,对方辩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能站在这里辩论是因为我们都吃饱了饭,我想对方辩友没有谁是饿了三天三夜才来的吧!

首先,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我方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生存一词,又何来把生存与温饱等同一说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强加罪名给我方。对于反方辩友所说的英国人民共同对抗法西斯战争,我要说的是战争一定代表没有温饱吗?事实并不是如此吧!战争中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有温饱。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对方辩友的几个根本性错误:一,避重就轻。我们今天所辩论的并不是温饱与道德哪个更为重要,而是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我方认为温饱是第一性,道德是第二性的。而对方辩友对此绝口不提,只是不断的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二,混淆概念。对方辩友把温饱与饥寒,贫困与富裕,道德与超道德这三组概念相混淆了。我们都知道温饱与饥寒是社会学概念,而对方辩友所提到的贫困则是属于政治领域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不管是温饱还是道德都是属于社会学领域的。对方辩友难道是想让猪上树成为猴子吗?

我方从逻辑学,哲学,以及道德的本质属性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是谈温饱的必要条件”。下面我将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

第一,逻辑学中的必要条件是由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引出的。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只有A,才有B。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温饱,才能够推广道德。温饱是推广道德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说温饱是推广道德的唯一条件。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提出温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温饱是第一性的,而道德则是第二性的。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道德是第一性,温饱是第二性的话,那么历史上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今天就应该站在我们面前,当面和我们推广着他们的道德,而不是都深埋青山,为人们的温饱提供着养料。

第二,我方二辩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温饱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以第一性而存在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更是建立在“温饱”的经济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基础达到温饱这一水平时,我们才能够去推广道德。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道德,而人类想要发展生产力,当然要先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所以温饱是第一性的,是先于道德的。

第三,我方三辩更是从道德的本质属性上阐述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所说的不管是温饱还是道德都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的。道德并不是天生的,是受后天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长期影响而产生的。它作为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方承认对方今天所举孔子,康德,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