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
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问题: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嘚变迁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嘚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嘚发展对中国嘚社会发展嘚影响课前自主学习1.1833年在广州创办嘚,是中国境内创办嘚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嘚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嘚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嘚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嘚路线、方针和政策嘚主要舆论工具嘚代表性党报党刊是4、1905年获得国际荣誉嘚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嘚舆论作用。
1.中国报业嘚形成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嘚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嘚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嘚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嘚《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嘚《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嘚《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嘚启蒙作用。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嘚起步。
是中国第一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嘚《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嘚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嘚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嘚报刊嘚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嘚繁荣阶段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嘚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嘚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嘚发展对社会嘚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嘚功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媒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传媒博物馆、报社、电视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
(3)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媒领域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对传媒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种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报纸:介绍报纸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强调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广播:介绍广播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广播在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优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
1.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传媒图片,包括古代的报纸、近代的广播、现代的电视和互联网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传媒形式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媒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传媒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10: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分析、图片表示、讨论等方式,概括四大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史,认识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活发展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史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体悟中国人民对于坚定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及其中蕴含的饱满的为祖国建设发展拼搏的爱国情感;2、从大众传媒发展时期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中国人民灿烂的文化遗产,联系文化发展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从大众传媒发展繁荣的原因分析中领悟现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4、在互联网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为自己言行负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报刊的发展历程,影视的普及过程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
难点: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知讯者生存!”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经很吸引观众的广告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设计意图】以广告词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信息在今天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询问学生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学生答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等方式得知时事,点出本课主题——大众传播媒介,而后以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篇一: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2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标签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
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2014.03.08马来西亚飞机失联事件导入讲述新课:一、大众传媒的变迁1.大众传媒的涵义所谓大众传媒,即向大众传播信息(新闻性信息、评论性信息、舆论性信息、教育性信息、娱乐性信息、服务性信息、商业性信息)的载体、工具的总称。
泛指信息的传播者所利用来向他人传播信息的一切方式和手段。
主体是信息的发出者,客体则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为联系二者的媒介。
2.大众传媒发展过程(1)古老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马拉松战役、烽火戏诸侯、飞鸽传书、驿站。
(2)人类普遍使用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书籍、报纸、杂志。
(3)信息时代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一)电影的发展露天电影院成了回忆,黑白画面成了过Array去,拍摄的胶片越来越少,而特技的使用越来越多。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一群电影人用光影符号记载了百年的生活和情感。
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
——2005年12月26日07:53华商网-华商报不知不觉间,电影的发展走过了100多年让我们一起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一片黑白、无声的电影圈的发展。
(点明:《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现在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时光。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过程,从传统电影到数码电影时代,从国内走向世界,取得很大的成功老师:票房破亿,说明中国人对于电影的热情都没有丝毫的改变过,电影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萧乐春 528100【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授课对象】三水中学高一(2)班全体学生【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的发展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发展——垄断、受限繁荣——丰富多彩二、影视的发展(一)电影无声→有声;黑白→多媒体国内→世界奢侈→平民化(二)电视——全民普及(三)广播三、互联网的兴起齐全、快速、便捷、便宜【教学反思】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
3.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及其影响。
4. 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和小组活动。
3. 准备相关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众传媒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 发展历程:介绍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4. 新媒体产生:讲解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6. 案例分析: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如报纸、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2.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总结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主要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强调大众传媒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素养。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
4.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古代印刷术、制作新闻报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要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PPT或展板,展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传媒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大众传媒史》等,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阅读心得。
4.观察与思考: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能力。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中国近代报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其诞生之初,便与各政党及利益集团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无论是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还是维新派及革命派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很多时候体现的都是一己之私,而非社会公义。
各派报纸以“大公无私”的姿态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但最后大多走不出谋私利而舍公理的窠臼。
精英治国的传统更是剥夺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形成“大政府小社会”的景象。
表达意见的渠道掌握在权贵及士大夫阶层手中,普通民众少有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机会,报刊这一新兴的信息沟通的工具也多被党派所利用并为之服务,党同伐异的现象很普遍。
报刊未能成为社会公器,报刊公共领域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1926年10月,31岁的邹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
《生活》周刊地处上海,其目标受众群体是当时上海有正当职业的“中产阶层”,包括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及工匠学徒等各个行当。
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有稳定的收入,关心时事。
当这些人参与到报刊上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时,报刊就能为社会主流群体发声,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条件和提供可能性。
——梁宏伟《浅谈近代报刊的发展》2.电影对历史的介入电影作为一种历史表现手段的出现,反映了大众传媒对历史研究领域的渗透。
从西方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史学民主化的一个结果。
长期以来,历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学家,历史学也成为一个壁垒森严、常人难以触及的精英领域。
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怀揣一种福柯式的求真意志,但体制内的约束和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历史学家很难追求纯粹的学术,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着对国家或民族神话的塑造,历史学家的撰述也往往成为一种主导叙事,形成对其他历史表现方式的压制。
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阿尔托格曾指出,不同时代,关于历史的机制总会变化,其原因就在于社会思考与应对过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
2. 让学生学会归纳大众传媒变迁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1. 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
2.互联网。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大众传媒的变迁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然后又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
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互联网和其他大众传媒的关系(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秀教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报刊;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学习模块】(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电影①传入: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②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③20212021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④30——40年代,诞生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5年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 》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⑤新中国成立后, 题材成为电影主题;⑥2021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2)电视①诞生:1958年 电视台试播②发展(改革开放后)表现:A 电视逐渐普及(原因: 的提高; 的进步。
);B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兴起(“第四媒介”)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归纳互联网的兴起、优势和影响(1)兴起:诞生于2021 年代末; 年代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优势:①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 力和 力;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③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3)影响(“双刃剑”)①积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 、 、 方式。
②消极: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如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等【我的疑问】【我的知识网络】【合作探究】探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当堂检测】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2、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能领会当时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经商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③可以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④可以到《申报》上登广告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我的反思】(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
(2)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合作探究】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4)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4:阅读P74【学思之窗】,请回答,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5: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A互联网的优势:(P75本课测评)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B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C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课堂小结】
【单元小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