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思路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振铎散文《猫》赏析
《猫》是文化名人郑振铎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没有宏大深刻的主题,没有颂扬什么,也没有批判什么,它描写的是人对待动物的真实情感。

1925年还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那个时代这篇散文比较有意义,因为它通过人和猫的故事揭示了普通生活中的人性,包括对待小动物的态度、普遍存在的粗暴武断、以及良心的挣扎等。

以下划线的是原文。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

开头就提出文章总纲,是关于猫的失踪和死亡的,也必然要触及人的情感。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

又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一只猫,形态可爱,活泼,给人带来欢乐。

对小猫活泼可爱的描写生动,但比较简洁。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这是非常准确的闲适心境的描写,这种闲适心境是太阳和小猫带来的,而且小猫给“我”还带来了生命的启迪。

猫生病了,三妹对它进行了挽救,但最后猫死了,三妹很难过,“我”也有一丝心酸,这是人的自然情感。

“我”对三妹的安慰为第二只猫的故事做好了承接。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回来。

三妹的注意立刻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的查问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他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

隔了几天第二只猫就到了,这只猫有更活泼有趣的表现,这里就暗示了它的失去将会给主人带来更大的伤心。

“似乎太活泼了,一点都不怕生人,”“……乞丐捉去……”这是为它的丢失埋下伏笔。

主人们也确实为它担心,怕它丢失。

“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这是描写猫和主人之间的情谊,猫等主人回家,猫和主人一起玩耍。

猫和主人情谊的描写为猫丢失后主人的伤心做好铺垫。

猫“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表现了猫在主人生活中的作用和主人对它的赏识,这是为猫丢失后主人的伤心继续做铺垫。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

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妈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象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这使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猫的丢失过程是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描述的,大家在猫不见后的焦急都从对话中体现。

为了表现出“家里的人”,这里出现了张妈、李妈这些人物。

主人早起不见猫就寻找,说明了主人对猫的喜爱。

大家连忙寻找,说明了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亲爱的同伴”。

“我”在心里曾经升起过希望,这是因为爱猫,同时相信猫也爱这个家而产生的自然情感。

“我”愤怒,体现了被人夺其所爱后的情感。

“好久不养猫”,表现了大家一时接受不了猫丢失的事实,还沉浸在失猫的难受中。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由于第二只猫丢失后大家伤心不再主动养猫,第三只猫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对这只猫的描写都是负面的:缺乏生气、懒惰、难看,由于大家都不喜欢它,后面鸟被咬死后大家怀疑它也就很自然了。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

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猫对新来的鸟表示出了兴趣,这为后面事情的发展——鸟死猫被冤枉、受到棒打做好了铺垫。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血淋淋的场面为“我”和大家的愤怒做好了铺垫。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我”和全家都认定是这只猫干的,“我”和全家粗暴武断的态度跃然纸上。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越认定是它干的就越觉得像是它干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人的心里反映描写得非常好,这更激起了“我”的愤怒,导致了棒打猫的发生,而且打了都不解恨。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真相明白了,“我”进行了痛苦的反思,良心受到了谴责,并“很想补救”,这与后面“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相呼应。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猫意想不到的死了,“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暗示后两个月猫在流浪,但由于恋家而没有远去,这更加重了“我”的痛苦成分,而且这种痛苦一直延续下去:“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最后一句既呼应前面“好久不养猫”,而且以沉重决断的语气表现了一家人无尽的悔恨。

【我解读】
《猫》是郑振铎秉承“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

通过“猫”的命运来观照人性的善恶,以对“我”的无情解剖来激起人们向善的力量。

一、知从论世辨文体
《猫》写于1925年11月7日,地点是上海。

在此之前,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

郑振铎是深受“科学、民主、博爱”思想影响的一代知识分子,然而在那个时期,他跟鲁迅一样“彷徨”,因此,我们只能从《猫》中曲折地看到时代的印迹。

和鲁迅的《故乡》一样,这篇作品很真实。

作为教学文本,课前导读也在暗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散文教学的指向。

然后它确实是小说。

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觉得,这是真的。

尽管小说表面上有无懈可击的真实,但也有无法掩饰的虚构,如第三只猫的死是两个月后,而被冤打才几天就发现了真相,于是“我”良心发现,痛苦不已。

按常理有足够的时间于事可补——比如找到它,带它去看医生,给它吃鱼,给它抚爱……如果这样写下去,那就是散文,而不是小说。

小说经常是故意脱离常情。

如果是鲁迅来写第三只猫,估计会一棒子打死,但至少也是打折腿,如此残忍,才更“真实”,更有艺术震撼。

二、紧扣文体说比较
小说当然可以从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进行解读。

但这种传统的分析框架,难免千篇一律。

作品的解读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的特点,可以用比较法切入教学。

比较法是文本分析手段,对比是创作手法,二者只是角度的不同,都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以此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思索。

课文中的比较是无声的。

三次养猫的叙写层层推进,写小花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必要的铺垫,可视为小说的开端和发展,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高潮,凸现主旨。

具体说来,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文中比较法的运用。

1.整体比较
每一只猫,写法大致相同。

都写了来历、外形、性情、行为,都交代了结局,都有人的情感影响。

通过梳理,可以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2.局部比较
比如通过比较“来历”,第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

来历不同,情感基础也不同,地位也就不一样。

同理,极写第三只猫的丑陋,是与前两只猫的漂亮对比,这样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3.内部比较
每只猫的写法也有内部的比较,比如第一只猫。

通过健康时与生病时的对比,拉开了小说审美的情感距离,越是写健康时的讨人喜爱,也就越能表现生病时的担忧,这样才能拨动读者的情弦。

4.细节比较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只猫的两处“蜷伏”和两处“伏”。

第一处“蜷伏”,写出了小猫的可怜状。

第二处“蜷伏”,写出了小猫对人的依
恋。

它也想和人亲近,却只是一厢情愿。

第一个“伏”,显然是主人想赶它走却赶不走,它很瘦,可见饥饿无力。

第二个“伏”,写出了它衣食无忧,心宽体胖的情态。

从无家可归到有家可依,从衣食无着到衣食无忧,从瘦弱不堪到心宽体胖,主动亲近主人却又不得赏识,内心深处的忧郁郁积于内,表现于外。

从细节上,也预示了它的悲剧命运。

5.强弱比较
强者之强,如“我”和“妻”以及捉猫人,在于蛮横无理。

弱者之弱,如“张婶”和“猫”甚至周家丫头,在于没有言权。

“猫”这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给读者留下强烈地震撼和冲击,由此无情地解剖了人性中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让“我”对这只丑猫永无补救地受到良心的谴责。

好的作品都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我”的自责、内疚、痛苦正是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平、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

通过小题材,洞见大人生。

通过多重对比,文章波澜起伏,这就是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

【我设计】
设计思想
按照一般的阅读习惯,我们读一篇文学作品,读过之后,大致应该知道是什么文体。

初一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前面已学过了《故乡》,因此要让学生在辨识文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这是任务之一。

之二是要给学生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法。

孙绍振教授在谈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一直强调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因为比较法对《猫》这篇小说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因此是这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把这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文学作品阅读的钥匙。

尽管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却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把《猫》当作“例文”,来学习用比较法分析文本。

计划两课时,须用学案配合。

教学目标
1.辨识小说这种文体。

2.学习用比较法分析文本,探究主旨。

3.学习用对比手法写片段作文。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辨文体
1.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

同学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呢,养过什么小动物吗?相互分享一下。

郑振铎家养过猫,我们去看看他和猫有怎样的故事?你已事先读过课文,说说他讲的故事是真的吗?
预设:是真的。

理由呢?不是真的,理由?
师展示:作者在收录本文的《家庭的故事》一书《自序》中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


为了尊重作者,我们还是把本文当作小说来读。

检查学案,查知学情。

2.作者介绍
屏显: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笔名西谛。

著作很多,有《中国文学论集》《海燕》《泰戈尔传》等多种。

童年家贫,勉强高小毕业。

1917年到北京,考入铁路管理学校。

五四运动中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和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

3.辨识小说
请学生展示学案中自己写的第三只猫的结局。

然后教师展示。

结局一:(原文略)
结局二:
我立即叫来家人,四处寻找,终于在邻居家找到。

我把它带回家,带它去看了医生,又给它吃鱼。

三姝一回家,就逗它玩。

因为对它的愧疚,我们直到把它养到终老……
结局三: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挣扎着想逃。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又冲了上去,狠狠地踢了一脚。

它痛苦地“咪呜”了几声,不动了。

“还敢装死!”我骂道,又踢了一脚,真的不动了,“张婶,把它提到外面去扔了。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请学生辨识哪一种是小说的写法。

明确:一是郑振铎式的小说写法,二是散文写法,三是鲁迅式的小说写法。

小结:小说都要有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是对生活的典型化,是高于生活的。

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要经常不合常情;第二,要极力拉大与读者的情感距离;第三,常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二、比较中彰显主题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一共写了三只猫,在写法上相似,都写了来历、外形、性情、行为及人对它们的情感、最终的结局和对“我”的影响。

根据提示,在预习时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的内容由老师示例)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要来的
要来的
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非常可爱
毛色花白,不好看,小时瘦,长大胖,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很活泼
更有趣,更活泼,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动作行为
滚来滚去。

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在园中乱跑,爬树,扑蝴蝶。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倦伏着,不捉鼠,不好动。

有时跳到桌上,凝望黄鸟
情感
喜爱
喜爱
可有可无,不大喜欢
结局
病死
丢失
冤死
影响
难过,酸辛,怜惜
怅然,愤恨,好久不再养猫
难过,自责,痛苦,永不养猫
分析上表。

教师示例:
通过“来历”对比,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

情感基础不同、来历不同,在家的地位也自然不一样,这样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请学生任选一项进行比较。

可能的生成有:
生1:通过外形的比较,突出了第三只猫的难看。

因为难看就不喜欢,不喜欢就容易产生偏见,造成误会,形成冤案,也自然为下文写冤案伏笔。

生2:通过性情的对比,第三只猫的忧郁、懒惰也暗示着它的悲剧命运。

生3:从动作行为上看,第三只猫可能太孤独,没有玩伴,就想去找芙蓉鸟玩,结果瓜田李下,铸成冤案。

生4:从第一、二只猫与第三只猫的整体比较,前者可以说是铺垫,为写第三只猫的更加不幸作了蓄势。

在小说的写法上,写第一只猫是开端,第二只是发展,第三只是高潮。

小结:比较法是文本分析手段,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以鉴别双方优劣,凸显事物本质。

对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目的是让被对比的事物本质特征更加突出,从而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思索。

二者只是读者角度与作者角度的不同。

凡有对比之处,都可以用比较法进行分析。

2.精段阅读
对一只猫进行精读,要求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

然后组内交流,推荐展示。

可能的生成有:
关于第一只猫:就小花猫身体健康时和生病时的外形、动作及人的情感等方面的描写进行比较,健康时它光鲜,活泼,逗人喜爱,生病时它污涩,可怜,让人心痛。

由此觉得写小说一定要拉开人的情感距离,才有审美价值。

越是写健康时的讨人喜爱,也就越能表现生病时的担忧,失去时的痛苦。

关于第二只猫:猫眼看人,我们一家善良仁厚,周家丫头冷漠麻木,捉猫者夺人所爱。

作者通过小说,以猫为凭借,写人间百态,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的反映。

关于第三只猫:可以从细节上进行的比较。

如两个“蜷伏”和两个“伏”字的研究,换成别的词如何?由此得出小说的生动,在于细节。

通过细节对比,文章波澜起伏,看似无意,实则精心。

也可以在动态中生成:三只猫中,都有人的强势与猫的弱势之比,特别是第三只猫中,以人为代表的强势,可以高高在上的给予、夺取、毁灭;以猫为代表的弱势生命(也包括像张婶一样的下人),虽然可以因可爱或可怜得到人的喜欢或保护,但毕竟不是平等之上的对待。

人要想真正尊重生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示例:对人强势的描写: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耐人寻味的是对弱者的描写,那种善良、委屈、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先看张婶:“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来看第三只猫: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小结:通过用比较法分析文本,作者“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在文章中彰显无遗。

借猫的故事,反映人性,引出做人的思考: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不可主观武断,否则容易铸成大错。

三、我还有问请你答
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
四、运用对比巧练笔
借鉴猫的写法,从来历、外形、性情、行为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只自家养过的小动物,写出自己的情感。

然后交流展示。

以此结课。

附:本课教学后记片段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播曲,写着写着,古雯庆就哭出了声来。

它想起了自家的小狗,泪水模糊了本子上的字迹。

当李冬梅展示的时候,也发不出声,眼泪直落。

孙艺玲在念到最后时,声音也湿了。

这些,都是最好的练笔。

罗利萍在自己的小作文中,不自觉地用上了对比的写法。

如“一个月下来,它不仅没瘦,反而更加肥壮,而我却瘦了一圈。

”文章顿生波澜。

【我解读】
《猫》是郑振铎秉承“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

通过“猫”的命运来观照人性的善恶,以对“我”的无情解剖来激起人们向善的力量。

一、知从论世辨文体
《猫》写于1925年11月7日,地点是上海。

在此之前,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

郑振铎是深受“科学、民主、博爱”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