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二、柳青
2、《创业史》 A、情节与主题 B、人物形象 C、艺术特色
A、《创业史》情节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 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 地区饿殍遍野。坐落于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涌来无 数灾民,蛤蟆滩佃农梁三从中带四一个拖带小孩的 寡妇,偶合成家。从此,梁三继承父辈遗愿,决心 创立家业。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10年,结果一身 重病,创业失败。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又继承 梁三之志,继续创立家业,但地租沉重,兵荒马乱 ,又宣告了他们创业的幻想破灭。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 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 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 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 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 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 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 、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B、人物形象
《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 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 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 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了50年代前期农村广阔的生活与斗争的画 面。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企图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二 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顽固 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三是富农姚士杰,刻骨仇恨新社会 ,暗中施展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级报复。四是党员、村代 表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 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 阻碍着合作化运动。然而,梁生宝、高增福等积极分子,依靠集体力 量冲破重围,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上了合 作化道路。
十七年小说
5、表现手法单一化 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 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 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 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没 有得到更好地体现。 6、作家队伍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 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 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杨益言等, 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
作品举隅: 严志和跟朱老忠说了会子话,有些累了,头晕晕的。懵里懵懂地又睡着了。恍恍惚 惚听得门响,睁开眼一看,是江涛回来了。江涛说:“明天就上济南去,忠大伯嫌坐火 车花钱多,要脚下走着。忠大娘正在蒸干粮。” 严志和试着抬了抬身子,说:“咳!我还是想站起来。你们明天要走,扶我去看看 咱的‘宝地’吧!” “‘宝地’卖了?”江涛才问这么一句,又停住。他想:“卖了就卖了吧!”他又 想起“宝地”,那是四平八稳的一块地,在滹沱河南岸上,土色好,旱涝保收。严志和 说:“这是你爷爷流下的血汗,咱们一家人依靠它吃穿了多少年,象喝爷爷的血一样呀! 老人家走的时候,说:‘只许种着吃穿,不许去卖。’如今,我成了不孝的子孙,把它 卖了,我把它卖了!今天不是平常日子,我再去看看它!”涛他娘说:“天黑了,还去 干吗?你身子骨儿又不结实。”
• 故事发生时间:清末民初 • 故事发生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 主体线索: • 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 人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人物: 大贵
朱老巩
朱老忠
二贵 运涛
春兰
严萍
严老祥 冯兰池
严志和 江涛 冯贵堂
• 情节提要: • 冯兰池砸钟、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含恨离世 • 小虎子(朱老忠)远走他乡 • 朱老明状告冯兰池,惨败而终 • 若干年后,朱老忠携妻儿归乡 • 孩子们与冯兰池的斗争 • 冯兰池派人捉大贵去当兵 • 运涛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被捕 • 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反割头税斗争 • 朱老忠等人入党 • 二师学潮,江涛被捕,朱老忠等人逃出魔掌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 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 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陷: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 化、手法简单化、形象扁平化、作家非专业化
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探讨)、宗璞的《红豆》(对 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 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 《幸福》、刘绍棠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 夫的《小巷深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 事,写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柳青 梁斌 杨沫 李准 茹志鹃 孙犁 赵树理
三、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 《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 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 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29783大纲
高纲086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8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考试要求1.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过程、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创作成就,进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文艺思想论争以及文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全面而客观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3.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概况,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历史地位和文学贡献。
二、考试内容引言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态特征。
2.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
3.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情况以及“三分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学运动1.掌握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
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了解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大体情况;这场运动的消极影响。
3.了解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4.了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5.掌握“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文艺界所出现的新气象的基本情况。
6.了解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的大体情况。
7.了解“大跃进”时期的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文艺“大跃进”的问题和弊端。
8.了解“两结合”的提出与讨论的大体情况。
9.了解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10.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文艺界出现新的转机的基本情况。
11.了解八届十中全会后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
12.对十七年文学运动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一、十七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1.了解十七年期间长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了解1959年前后长篇小说创作进人高潮的原因。
掌握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2.了解十七年期间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3.了解十七年期间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完整版)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典型形态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述
一.中篇小说的尴尬: 短篇和长篇两极发达,而中篇创作不景气,
数量少,质量更不尽人意。 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 “先天不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
文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 成(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去 处理生活,又不像短篇那么快捷,能迅速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 )。
赵树理
◇40年代赵树理就以其《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问题小说蜚声文坛,最早体 现了《讲话》精神,成为当 时文坛的“方向”、“旗帜” 和人民艺术家,和茅盾、郭 沫若、巴金、老舍、曹禺一 道被称为“语言大师”,过 早地被经典化了。
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版画
《小二黑结婚》书影与鼓词
赵树理
现实题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4).60年代初因为日益扩大的阶 级斗争而使长篇发展出现了停滞和 危机。尤其是长篇《刘志丹》事件 (大冤案)直接冲击,使长篇创作 出现了全面滑坡。
2.不可小觑的成绩
一是它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 创作队伍。其中一个层面以赵 树理、周立波等文学素养深厚、 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大都解 放前就开始创作;另一个层面 包括参加民主革命、积累大量 生活素材的杨沫、杜鹏程、吴 强等。
大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二.短篇小说备受重视
1.农村生活题材中,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 品中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 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缺点:农村小说一方面推崇现实主义方法,一方面真正意义的现 实主义却不可能获得合法性。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也难以 媲美。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已整理排版)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当代文学史2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文学环境1、文学组织和体制: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
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制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创作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1958年,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
两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第二节“文革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
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就与政治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了。
《三里湾》主要提炼了三里
湾这个村庄开展的秋收、整
社、开渠等情节,着重表现
人民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
遭遇的两种思想和道路的错 综矛盾和挣扎,小说从不同 侧面历史地再现了当时社会 的深刻变革。
5、柳青与《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的《创业史》(1960年)是当代农业 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 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 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他建国后的创作非但得不到肯定,却不断遭到苛
责,《‚锻炼锻炼‛》和倾向相似的《赖大嫂》
后来被作为描写‚中间人物‛的标本受到批判。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发表于正处在‚大跃进‛高潮阶段的
1958年,赵树理通过小说曲折地表现了他的立场。赵树
理的小说文本都采用叙述人与人物同一视角来叙述,通
《三里湾》
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山西农村三里湾的四个家庭即
三里湾合作运动的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热衷于发
家致富的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糊涂涂‛马多寿、 落后妇女‚能不够‛等四家展开故事,穿插几对青 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写了秋收期间扩社、整 社、开渠等几件事情,歌颂了走集体道路的建社爱
1958年
杨沫《青春之歌》 冯志《敌后武工队》 雪克《战斗的青春》 刘流《烈火金刚》
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
1959年 柳青《创业史》 欧阳山《三家巷》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1960年 黄秋耘《耕云记》
柳青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1961年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4)、姚世杰、郭世富(外善内奸):对抗合作 化运动的反面人物,阴险狡诈、毒辣,带有很强的剥 削阶级特性。
精选2021版课件
7
4、艺术特征: (1)、心理刻画:细腻、逼真。对人物性
邓秀梅:铁姑娘形象。陈大春、盛淑君:年轻的社员
形象。
艺术特色:精细的日常生活的描画。
风情画(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
展示的要画面。)
语言:土语、方言与普通话一起融合,加以运用。
文体特征明显。
精选2021版课件
12
四、李准及其《李双双小传》
1、作者简介:1928—2000,河南
洛阳人。曾任河南省文联作协副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当时很重视写什么,而不重怎样写。强调形
式技巧要为内容服务。文体不被重视,题材的 问题很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一部小说的命运。
题材应写当下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即使 写历史,也强调写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 史。而写小资的生活与情感就有很多危险。
不饱”否定、批判,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 她们的同情,反映了民间疾苦。
(3)艺术手法:喜剧讽刺手法的运用, 具有戏剧色彩。
(4)语言:诙谐、生动、对话有趣。
精选2021版课件
10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4、艺术特征: (1)、心理刻画:细腻、逼真。对人物性 格的展示具有很大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具很 大的雕塑作用。 (3)、议论:议论的使用是作品成功的一 个重要方面,在对事件、人物的关系上运用了 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有时也夹叙夹议式的议论。 (4)、语言:朴实,充满感情。
二、赵树理及其短篇小说《锻炼锻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在题材上采取了一些传奇的情 节。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 虎山、大战四方台等。 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高波、 白茹、李勇奇,以及匪首座山 雕等形象 艺术分析:人物各具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特色鲜明,雪原、山 林等很多奇异神秘的环境描写 对传达有很好的作用。 叙事上,表现惊险传奇具有更 多的民间因素,节奏有张有弛。 文体上以民间为基础做一些现 代的改造,从通俗走向艺术化。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
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 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 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 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 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 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 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 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 的中心任务之一。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 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 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 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 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 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 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 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 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 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
声 音
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
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 斗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
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2、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 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丽萍等的选择的 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的引领下,经历艰苦 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 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 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 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 得到真正实现。
一组对比: 江姐面对丈夫彭松涛的死亡——战友、 同志、丈夫的排序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江姐的冷静 甫志高的叛变过程:不顾警告回家与被 捕叛变 “家”的变形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国家——阶级”对“个人”的冲击 同志关系的建立及对“自我”的放弃和超越。 同志之爱的神性历史本质必然排斥个人的情感, 包括恐惧、男女之爱甚至家庭亲情。 3、肉身的被排斥 肉身成了肮脏、邪恶的化身,常常成为对精神 的考验 对肉身的排斥也是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的排斥
(二)小说的艺术成就: 1、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 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 情”。 2、有意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写 英雄的平凡的一面。 3、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 神面貌 。 4、女性视角的运用
五、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激情 叙事
1、《青春之歌》:其中的激情是通过对 个人话语和日常生活的抛弃来表达的。 2、《红岩》:象征性叙事及其激情传 达——文革文学的先声。
二、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关于文本本身: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 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带有“自叙传”色彩。有作者30年代个人生活 的痕迹。除个别章节以外,全书以主人公林道 静的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 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 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 到余永泽的救助;当时的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 的感召,卢嘉川、江华等人的阶级启蒙教育 ;
4、刑讯中的心理战:精神与肉身之间的 战争 施虐与受虐中的权力表达与快感产生 渣滓洞的春节与狱中的乐观主义氛围
四、 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 合花》
(一)文本情况:短篇小说《百合花》写作于 1958年初春 “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许多 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 本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 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 烟之中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 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 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
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道 路上出现分歧而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 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1931年的“九 · 一 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 · 九”运动 之间。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 构成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文本解读 1、革命历史的经典化:叙述中国共产党 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 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 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 争。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 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 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 到。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 《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 《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 游击队》(知侠1954)、 《小城春秋》 (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 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
《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 (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 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1958)、《烈火金刚》(刘流1958)、 《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 花》(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 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1961)等。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发表了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林道静的成长: 对旧家庭旧道德的背叛; 接受五四启蒙主义,与余永泽同居; 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的启蒙与革命话语的 入侵; 实践马克思主义者江华的引导与林道静成长的 完成。 五四知识分子话语与革命话语在30年代特殊背 景下的不同处境。
3、《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关于女性的命 运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政治”被作 为手段,“性”是最终结果。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小 说”,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爱情的被改写:女性社会身份的选择所面临的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三、《红岩》:“红色圣经” 中的现代革命
(一)《红岩》的写作方式 1、集体写作的诞生:《红岩》约十年的成书 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 次实践。这种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 常使用的,在文学体裁中并不常见,但在后来 的文革中,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 式。 2、这种创作的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 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 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 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代之以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