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一节 :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学情分析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老师的课件做地生动形象,把抽象的问题做地非常具体,学生没有了太多的思考的余地,学生一看就懂,但是一做题就不会,成绩总是上不去,久而久之逐渐的对物理学习失去自信,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他们对动手操作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进行物理实验,但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却忽视了事物本质的认识。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之一。
(二)做好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对客观规律的直接感知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学生对生活中物理事实的认识和感知上,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物理实验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物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在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下,存在着过于重视课件的精美,而忽视实验和生活体验的现象,有的甚至于有实验被课件代替的趋势,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课堂实践,努力做好物理实验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物理的真切体验,这才是学习物理的必由之路。
另外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有效措施,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确立,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
更全面。
效果分析本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到的浮力现象,能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然后得到结论。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1浮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经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把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对它的受力进行分析,有重力,那就对应一个向上的支持力,把一个小物体放到装满水的大烧杯里,会发现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那与重力相平衡的有一个向上的力,以此引出浮力。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发散思维举出实例,感受浮力。
二、学习新知: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教师活动学生个别回答。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教师活动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
(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学生活动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进一步引导:把物体浸没到烧杯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浸没的时候有浮力吗?然后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浮力受什么因素影响?猜想: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深度有关。
学生实验三、课堂小结: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师生互动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学情分析初中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丰富,心理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探究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效果分析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经过对上一单元压力和压强回顾,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一个向上的力,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解释,加强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环节安排的不是很连贯。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 ;浮力的施力物体
是 ;浮力的方向是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
例1.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_N。
二、浮力的产生
活动: 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然后将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从“辽宁舰”海上行进的图片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 理论上认识浮力的存在。
姓名: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
一、测量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2、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 思考:
两次称出的重力是否相同?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什么关系?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 单的抽象的概括能力, 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思维形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对浮力进行认识和理解来帮助 学生学习。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 并且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口堵住,再观察乒乓球的情况。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温故知新手中拿一个乒乓球师:松手后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将乒乓球放入手心师: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对手中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设计说明:启发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认识浮力。
游戏导入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倾斜,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浮力。
(板书:浮力)设计说明:游戏的方式引入浮力,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起关注。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1.教师演示:(1)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2)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2.师:在学习重力时我们通过重垂线观察到了重力的方向,你有什么办法观察出浮力的方向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转换思想看到浮力的方向。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对比重垂线设计方案观察浮力方向,创造情景和条件,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及浮力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拓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球所受的浮力F 浮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水的浮力现象。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粉笔头、橡皮泥投入水中,前三者漂浮,后三者下沉。
(1)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 证你的想法?(2)猜想与假设:有同学认为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不过很小;也有同学认为石块没有浮起来,所以石块不受浮力作用。
再一次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你有什么办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提供的器材:弹簧测力计、 栓有细线的石块、、大烧杯、水。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1、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
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观察课本170页图9-4探究空气的浮力两幅画的对比,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中,向漏斗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漏斗底部堵住,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附: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学期的学生为农村中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效果分析认识浮力一课是学习浮力相关知识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系统性的认识,才能对以后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本节课本人从导课上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本人注重了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去,效果较好,最后课堂目标完成良好,学生的反映力和做题的正确率都比较乐观。
通过教学演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认识浮力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浮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兴趣。
在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代替老师板书解题过程,讲解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大胆发言的能力。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一般与特殊辨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学习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知识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初中物理_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知识回顾1、请你描述如何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叙述液体压强的特点。
4.计算压强公式是,计算液体压强公式?5.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二、准备一个乒乓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自制孔明灯,点燃后徐徐上升。
观察实验,思考。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情景,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浮力课件出示一些与浮力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
从而引入浮力。
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浮力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感受浮力提供器材:乒乓球,烧杯、水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发现浮在水面,用手按一按,沉下去,松手之后又浮上来。
谈实验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乒乓球或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举例:生活中有还有哪些现象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的存在,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浮力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
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
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画出乒乓球受力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比概括能力。
经历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1、师展示:将木块和石块同时投入水,木块漂浮,石块下沉。
从而引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休是否受浮力作用?2、课件分析:“称重法”的使用。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3、提供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石块、水、大烧杯。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浮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气球、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细线、双面胶、小木块、重锤线、篮球、打气筒、气针、杠杆、钩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在一个玻璃杯里放一个乒乓球,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
生交流讨论,想出办法:直接倒出来,或者加水。
老师演示,提问:直接倒出来利用的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那么加入水是利用什么力量把它们托了起来?生:受到浮力。
引入课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一)什么是浮力1、感受浮力生列举:生活中浮力的现象。
生利用给出的器材,感受浮力的存在。
生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将塑料瓶,气球依次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2、实验探究1:探究浮力的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进行对比。
小组完善实验方案: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再次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生画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3、师:沉入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并利用桌面的器材展示实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堂清:
1、一个石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读数为10N,然后把它浸没到水中,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7N
,则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 _ N
,浮力的方向是___
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F1B.F2 C.F3D.F4
3、如图所示,小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为10.0N。
把物体完全浸
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5N,此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为N
4、物体浸没在水中,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2.3牛,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
牛,则该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 牛,方向为________
5、一个木块的重力是5N,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
木块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 ________N.
2题图6题图
6.(能力题)如图所示的小实验中,同一个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施力物体是;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施力物体是。
你还有其它的发现吗?请写在的横线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