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张锡纯.

合集下载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生理、病理方面,张氏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许多沟通中西医学的新见解,如:“中医谓人之神明在 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皆涵盖其中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说明神明之体在脑,所谓“心主神明”,只不过是言神明之用出于心,由此可见,中西之说虽然不同,但理可汇 通。另如,认为吐衄的原因是由于阳明胃腑气机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 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此即《素问·厥论》中所言“阳明厥逆衄呕 血”。其论衄血治疗,主张不论“或虚或实,或凉或热,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并制平胃寒降汤、滋阴 清降汤等,皆主以生赭石通降胃气,并辅以白芍、龙、牡等养阴镇潜之品,提高了本病的疗效。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另有天地新学社等刊本,1949年后多次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幼 敏而好学,攻读经史之余,兼习岐黄之书,后因两试秋闱不第,遂潜心医学。早年悬壶乡梓,革命军兴,应聘从 戎去武汉为军医。1917年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直奉战起,回故居河北沧州行医,1926年移居天津,创办 “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01 成书背景
03 作者简介 05 内容简介
目录
02 流传版本 04 章节目录 06 影响评价
基本信息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张氏治学严谨,重视实践,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结合其多年临证经 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

此书分为《处⽅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

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得之总结。

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致⼒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沟通中西医不可。

”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背中。

张⽒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理的互证尤为重视。

书中指出:脑为元神,⼼为识神,⼼⼒衰竭与肾不纳⽓相通;脑充⾎与薄厥相近等等。

在临证⽅⾯,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完整的病历。

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剂,体验了若⼲中药的性能。

对诸如萸⾁救脱,参芪利尿,⽩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药⽤主治。

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载述张⽒所制定的若⼲有效⽅剂;在⽅药应⽤⽅⾯,创⽤中西药相结合的⽅剂,并对⽯膏、⽣⼭药、代赭⽯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

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冶,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冶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传承其治学思路与制方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学验俱丰,影响深远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冶,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冶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虽难理解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

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原因就在于其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实用性强,认真研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读张锡纯的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冶“参西冶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冶,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影响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至今少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确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2衷中参西,融会贯通李忠教授:《医学衷中参西录》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就是要立足中医,以中医为本。

不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诊疗上,都要保持中医的思路和思维,西医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应该作为参照,这一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中医,如果不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临床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如对肠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就是用西黄丸、华蟾素去抗癌,但化疗药物,包括草酸铂、氟尿嘧啶类的,本身就有导致腹泻的作用,结果就是患者腹泻一天能达到20多次。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返回目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作者简介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

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

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

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

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

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

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专心著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

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

张锡纯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衷中参西
❖ 张锡纯身处的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灰打垮了中国人的 自信, 中国人也吗?和西医比呢? ——张锡纯用他的医案说明,中医有用! 那西医呢?我们应该抵制它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中西而融贯为一是也。
❖ “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 之外。”
❖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 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 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 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 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 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 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 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 潜心于医学。
古为今用
❖ :“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 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 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 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 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 补中益气汤PK升陷汤
将中医传播下去
❖ 1927年,天津,中西医汇通社 ❖ 该怎么让更多喜爱中医的人能够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呢 ? ❖ 举办函授 ❖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
❖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 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 可也”。
❖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 “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 深讶”。
❖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 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 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 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 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 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 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 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 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患瘰疬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

侄女XX,已于归数载,因患瘰疬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来函所方。

余揣此系阴分亏损已极所致。

俾先用一味薯蓣饮,每日用生怀山药四两,煮汁两大碗,当茶频频温饮之。

不数剂,喘定汗止,咳嗽亦见轻。

继又兼服薯蓣粥,作点心用之,渐渐痊愈。

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

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

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
家慈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

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

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

生虽习医,此时惟战兢不敢处方,遂请一宿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孰知是肺气与脾阴肾阴将虚竭也。

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服二剂,非特未效,遂发灼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

于是不敢延医,自选用资生汤方,服一剂,亦无显效。

转思此时方中于术、牛蒡子、鸡内金等味有未合也。

因改用一味薯蓣饮,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

服一剂见效,二剂大见效,三剂即病愈强半矣。

后乃改用薯蓣粥,用生怀山药一两为细末,煮作粥,少调以白糖,每日两次当点心服之。

又间进开胃之药。

旬余而安。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成长之路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清咸丰十年。

这一年的中国,战火连绵,丧权辱国。

这一年咸丰皇帝30岁,距离驾崩还有一年;慈禧入宫8年,她生下的同治皇帝才5岁;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庆保卫战(清廷vs 太平军)、北塘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第三次大沽激战(清廷vs 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挺进苏杭、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山东文贤教起义、山东长枪会起义、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英法联合攻陷天津、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生于这样的年代,是多么的悲哀,眼看着国破山河碎,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

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河北在清代属中央直辖的直隶省,省会在最北边的承德,承德就是咸丰皇帝经常去避暑和最后驾崩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山距离天津比较近,所以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

张锡纯家学渊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

“自幼读书即不落恒蹊,长而好学,笃志近思,一字一句不容放过。

于六经类多深造,而尤邃于《易》,曾衍有图说,以发前人未发之奥。

夫《易》由四圣以成,而吾友探赜索隐,别具神奇,非大聪明曷克语此。

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

方今大重算学、天元代数诸书,耐人寻味,实费人研究,而吾友一见即解。

”(李太云按:语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慎敬亭氏序)什么意思?就是说张锡纯天资非常高,一般人看不懂的书,他一看就会,别人看得懂的书,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学识非凡、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

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按一:当时的“八股文”达到中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顶峰,非常变态,所以考过了不一定就是人才,真正有才学的人考不过很正常。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公元1909年)中医古籍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公元1909年)中医古籍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公元1909年)中医古籍(附∶坎离互根汤)自鼠疫之证流毒甚烈,医者对于此证未之前闻,即治疗此证未有专方,致患此证者百中难愈二三,良可慨也。

不知此证发生之初,原是少阴伤寒中之热证类,至极点始酝酿成毒,互相传染。

今欲知此证之原因及治法,须先明少阴伤寒之热证。

尝读《伤寒论》少阴篇,所载之证有寒有热,论者多谓寒水之气直中于少阴,则为寒证;自三阳传来,则为热证。

执斯说也,何以阴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及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阴为少阴伤寒之寒证。

其寒气侵人之轻者,伏于三焦脂膜之中,不能使人即病,而阻塞气化之流通,暗生内热,后因肾脏虚损,则伏气所化之热即可乘虚而入肾。

或肾中因虚生热,与伏气所化之热相招引,伏气为同气之求,亦易入肾,于斯虚热实热,相助为虐,互伤肾阴,致肾气不能上潮于心,多生烦躁(此少阴病有心中烦躁之理)。

再者,心主脉,而属火,必得肾水之上济,然后阴阳互根,跳动常旺;今既肾水不上潮,则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失其互根之妙用,其脉之跳动多无力(此少阴病无论寒热其脉皆微细之理)。

人身之精神与人身之气化原相凭根据,今因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精神失其凭根据,遂不能振作而昏昏欲睡(此少阴病但欲寐之理)。

且肾阴之气既不能上潮以濡润上焦,则上焦必干而发热,口舌无津,肺脏因干热而咳嗽,咽喉因干热而作痛,此皆少阴之兼证,均见于少阴篇者也。

《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伏气化热为病也。

然其病未必入少阴也。

《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则多系伏气化热乘虚入少阴之病,因此病较伏气入他脏而为病者难于辨认,且不易治疗,故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外,特为明辨而重申之也。

盖同是伏气发动,窜入少阴为病,而有未届春令先发于冬令者,则为少阴伤寒,即系少阴伤寒之热证,初得之即宜用凉药者也;其感春阳之萌动而后发,及发于夏,发于秋者,皆可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之中有郁热,其脉象转微细无力者也。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方源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

组成牛膝.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 [6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版(捣碎)五钱[15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各6g],甘草一钱半[4.5g]。

用法水煎服。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主治类中风。

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石膏.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版、赭石,加赤石脂30克。

运用1.本方为治疗类中风的常用方剂。

无论中风前后,如辨证为阴亏阳亢,肝风内动者,均可应用。

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为证治要点。

2.若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以清热;痰多者,加胆星以清热化痰;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萸肉以补益肝肾。

3.血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属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者,均可加减应用。

4.临床发现可用于脑胶质瘤的脑充血、脑出血造成的偏瘫、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o<目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蒲公英汤磨翳水(散)明目蓬硝水清脑黄连膏益瞳丸羊肝猪胆丸o<目录>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o<目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o<目录>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消瘰丸消瘰膏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洗髓丹●<目录>二、药物药石膏解人参解西洋参解黄(芪)解山萸肉解白术解赭石解山药解地黄解甘草解朱砂解鸦胆子解龙骨解14.牡蛎解15.石决明解16.玄参解17.当归解18.芍药解19.芎解20.大黄解21.朴硝、硝石解22.浓朴解23.麻黄解24.柴胡解25.桂枝解26.三七解27.滑石解28.牛膝解29.远志解30.龙胆草解31.半夏解32.栝蒌解33.天花粉解34.干姜解35.生姜解36.附子、乌头、天雄解37.肉桂解38.知母解39.天门冬解41.黄连解42.黄芩解43.白茅根解44.苇茎、芦根解45.鲜小蓟根解46.大麦芽解47.茵陈解48.莱菔子解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49.枸杞子、地骨皮解50.海螵蛸、茜草解51.罂粟壳解52.竹茹解53.沙参解54.连翘解55.川楝子解56.薄荷解57.茯苓、茯神解57.茯苓、茯神解58.木通解59.蒲黄解60.三棱、莪术解61.乳香、没药解62.常山解63.山楂解64.石榴解65.龙眼肉解66.柏子仁解67.大枣解68.胡桃解69.五味子解70.萆解71.鸡内金解72.穿山甲解73.蜈蚣解74.水蛭解75.蝎子解76.蝉蜕解77.羚羊角解78.血余炭解79.指甲解●<目录>三、医论90论1.六经总论2.太阳病桂枝汤证3.太阳病麻黄汤证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18.阳明病白虎汤证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4.阳明病猪苓汤证25.阳明病四逆汤证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31.太阴病桂枝汤证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38.少阴病桃花汤证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40.少阴病苦酒汤证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2.少阴病真武汤证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46.厥阴病乌梅丸证47.厥阴病白虎汤证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51.温病遗方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60.论脑贫血治法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62.论心病治法63.论肺病治法64.总论喘证治法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66.论胃气不降治法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68.论痢证治法69.论肠结治法70.论结胸治法71.论霍乱治法72.论肝病治法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74.论水臌气臌治法75.论血臌治法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78.论火不归原治法79.论腰疼治法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83.论鼻渊治法84.详论咽喉证治法85.论喉证治法86.详论猩红热治法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88.论女子瘕治法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目录>四、医话话1.临症随笔2.诊余随笔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9.痫疯治法10.小儿痉病治法11.癞证治法12.治梦遗法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27.答刘××问七伤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30.答徐××问腹疼治法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35.答吴××问病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38.答王××质疑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40.答任××问病三则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43.治疯犬伤方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1)外伤甚重救急方(2)服食松脂法(3)止咳方●<目录>五、医案五18门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2.大气下陷3.大气下陷身冷4.大气陷兼消食5.大气陷兼疝气6.冲气上冲兼奔豚7.胃气不降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9.胃气不降o<目录>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2.咳血兼吐血证3.吐血兼咳嗽4.吐血兼咳嗽5.吐血证6.吐血证7.大便下血8.大便下血9.大便下血10.大便下血11.瘀血短气o<目录>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2.脑充血头疼3.脑充血头疼4.脑充血兼腿痿弱5.脑充血兼痰厥6.脑充血兼偏枯o<目录>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2.反胃吐食3.胃脘疼闷4.冷积腹疼4.冷积腹疼5.肠结腹疼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o<目录>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2.目病干疼3.牙疼o<目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2.胁下疼兼胃口疼3.胁疼4.腰疼5.腿疼o<目录>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2.阴虚水肿3.风水有痰o<目录>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2.黄胆3.黄胆o<目录>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2.痢疾3.痢疾4.噤口痢o<目录>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2.小便白浊3.小便因寒闭塞o<目录>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2.不寐兼惊悸o<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2.受风螈3.慢脾风4.慢脾风5.将成慢脾风6.癫狂失心7.神经锗乱o<目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寒兼脑膜炎2.伤寒脉闭3.伤寒脉闭4.少阴伤寒5.伤寒兼有伏热证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o<目录>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2.疟疾兼脾胀3.疟疾兼暑热4.疟痢兼证o<目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2.霍乱吐泻3.霍乱脱证4.霍乱暴脱证o<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1.怀妊受温病2.受妊呕吐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5.产后下血6.产后手足抽掣7.产后瘕8.血闭成瘕9.产后温病10.流产后满闷11.月闭兼温疹靥急12.处女经闭13.血崩证<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彭子益
18 9 7 年 1909年 1912年 1918年 1924年 1927年 1928-1931 1933年 1933年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学习西医。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期。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卒于天津。

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 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 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 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 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 “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 深讶”。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 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 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 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 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 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 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 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张锡纯小名片




张锡纯(1860年-1933 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 城,河北盐山县人。 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重大 影响的医家。 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 表医家之一。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书。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方选录.简约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方选录.简约版

张锡纯方药节录(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1860年-1933年),祖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想法,遂潜心于医学。

他上至《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经历,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张锡纯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岁,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1年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以后曾任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

1928年定居天津,白天诊病,夜间写作,开办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培养了很多后继人才。

张锡纯虽然成名较晚,但却桃李满天下。

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岁。

张锡纯一生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

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避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即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有定见,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不肯稍有懈怠。

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救治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完全从古纸书中求学问。

再就是他反对空谈,崇尚实验。

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真实得到正确的临床结论。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和详实可靠的病历记录。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

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

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亲询厨师;药物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衷中參西張錫純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縣人。

張氏世儒出身,自幼好學,於經史百家無不鑽研。

曾兩次應試未成,便棄儒學醫。

對《內經》、《傷寒經》、《神農本草經》等古醫籍皆刻苦研讀。

他以「夫事貴師古者,非以古人之規矩準繩限我也……又貴舉古人之規矩準繩而擴充之,變化之,引伸觸長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自敘》)的態度,窮究醫理,大膽實驗。

二十多歲即為人診病,且常獲顯效。

曾在瀋陽、天津、滄縣等地行醫數十年,創建醫院,開辦函授中醫學校,醫治無數疑難重病,臨證診治精益求精,著書立說多有創見,成為近代一位傑出的著名醫家。

二十年代初,已被譽為我國北方醫林四大家之一。

張氏接觸西方醫學氏在中年以後。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自敘說:「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

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

後又十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醫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渾含,有賴後人闡發耳。

」又說:「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

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

」於是他便以「與古為新」為己任。

從事中西醫匯通的探討。

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集中地反映了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高超的醫療技術和主張中西醫匯通的學術思想。

該書係張氏多年論述的匯集,數十年間多次刊印,廣為流傳,至今仍為醫界所推崇。

他的學術思想主要有兩點:
(1)「衷中參西」是他中西醫匯通的指導思想
他認為:「東西文化,應互相容納。

科學得哲學以深造,哲學賴科學以證實,將來道器合一,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於一爐。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對中、西醫兩大體系進行了研究。

他雖然看到兩者之間的異同,但主要強調的是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並非難事。

於是便從醫理、臨床病症、治療用藥等方面,引用中西醫理相互印證。

試圖表明中醫並不落後於西醫,甚至還要高於西醫。

如說:「中醫謂人之神明在心,故安神之藥注重於心。

西說謂人之神明在腦,故安神之藥注重於腦。

及觀《內經》,知中西之說皆涵蓋其中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在《論腦貧血痿廢治法答楊部長階三先生》一文中又說「……肢體痿廢,而其病因實由於腦部貧血也。

按生理之實驗人之全體運動皆腦髓神經司之,此雖西人之說,而洵可確信。

」「是西人腦貧血可致痿廢之說,原與《內經》相符也。

然西人論痿之由,知因腦部貧血,而《內經》更推腦部貧血之由,知因上氣不足,夫上氣者何?胸中大氣也(亦名宗氣),其氣能主宰全身,斡旋腦部,流通血脈……。

」(《醫界春秋》,53期,1930.11)他認為:「《內經》之文,原與西人腦充血之議論句句符合,此不可謂不同。

」在治療用藥上,他認為:「西醫用藥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

中醫用藥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之標本原宜兼顧。

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醫學衷中參西錄‧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為理》)。

他雖在臨證治療時應用了一些西藥,肯定了一些西藥的療效,也有一些中西藥併用的驗案。

但就總體來看,他研究較多和使用精當的還是中藥,自創的一些名方也都是由中藥組成,充分體現了他「衷中參西」,中西醫匯通以中醫為本的指導思想。

(2)「求實效、重實驗」是他進行中西醫匯通的主要方法
他生當清末民初,當時空談名理,不務實際,死讀書本,泥古不化的風氣,也影響到醫學界。

他卻獨樹一幟的採取了講求實效、大膽實驗的科學方法。

張氏不尚空談,也不好與人爭辯,更不參與當時的醫政活動。

他反對那種對待西醫「維新者趨之恐後,守舊者視之若浼」的極端主義和「互相抵牾」的敵視態度。

他說:「嘗閱滬上諸醫報,中、西勢若冰炭,甚至互相謾罵,此誠醫界之大恥也。

」而是專心從事志在濟世活人的醫療工作。

自述「愚生平研究醫學,必有確實徵驗,然後筆之於書。

即對《內經》,亦未敢輕信」(張錫純,〈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上)〉,《醫界春秋》,40期,1929.10)。

「是以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託付之不論可也。

此孟子所謂書難盡信之文也。

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於《內經》可信之處,費心研究,但於其不可信之處,極力指摘,推其意見直謂《內經》真本久失,所傳於世者皆係偽託,有斯理乎!」(張錫純:《黃帝內經論》,《紹興醫藥學報》,10卷6期,1920)。

他除了以這種「書難盡信」的態度,在實踐中驗證前人的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斷通過自己的臨證實踐,認真總結確有實效的經驗。

如他「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不惜下問於廚師;為了體驗藥物性能,不憚親自嘗試。

毒如
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亦恆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

對於辨認市藥真偽,尤能博咨周訪,親自監製,務得其真而後已」(《醫學衷中參西錄.盧曉序言》)。

又如為了研究石膏生用與熟用之不同他曾遍訪作豆腐者,此種事例在其著作中舉不勝舉。

尤其值得重視是:張氏所立病案、驗案,辨證之周詳,法度之嚴謹,格式之正規,實屬罕見,與現代醫案相比並不遜色。

「遍觀先生全部著作,驗案介紹,幾逾其半,舉凡辨證論治,選藥立方,莫不證諸實踐,言之鑿鑿,……而於立案法度,記載項目,尤能要言不繁,簡而不漏,首尾完整。

……先生之被譽為醫學實驗派大師,此為重要因素」(《醫學衷中參西錄.盧曉序言》)。

可見張氏在接受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也初步接受了近代實驗研究的科學方法。

儘管他把實驗和個人的體驗還沒有完全分開,也未能充分了解科學實驗方法的實質,有時還常把個人的內心體驗與近代科學原理牽強附會的套在一起,來解釋中醫的生理、病理問題。

但是,他所進行的中西醫匯通的工作,確實較前人深入了一步。

尤其是在臨證治療中,大膽採取「用西法斷病,用中藥治病」的方法和採用中西藥配合觀察療效的嘗試,對後人頗有影響。

總之,張錫純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都適應了歷史前進的潮流,並且抱有力圖「把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的思想,確是應該肯定的。

摘自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頁425~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