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基础教育课程,如何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将“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关键词:“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信息技术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与本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运用自如,而不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适得其反,这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阐述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一、课前理念的优化
1.合理的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前将学生分成几大组,每组再分成若干小组。分组的目的是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分组的原则可依据学生成绩划分等级,亦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组合,总之小组成员不固定,可定期调配。
2.“三案”的落实
教师要精编教案、学案、巩固案,充分利用教研组的分工协作及集体备课的智慧,并定期给学生下发导学案、巩固案。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下发纸质的或电子文档学案及巩固案。两案的完成不要拘泥于形式,如课前学生没有时间完成,也可安排在课上。两案的使用一定要落到实处,使学生“好学”,进而达到教师的“好教”。
3.学生学习观的建立
多数学生已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课堂上不认真听老师讲是学习上最大的不认真。因而,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对学生灌输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4.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转变观念,放手给学生,在学生面前宁愿装“糊涂”也不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要尽量减少干预,做到“无为而导,无为而教”。同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各个模块起到引导、督促、监控、帮助、示范等作用,真正达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境界,而不是放“散牛”。
二、课中理念的优化
1.自学质疑,彰显以疑促学
自学质疑是一种先学后教,是课前预习后需要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和以前的课前预习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是对课前预习的一种提升,是在学案引导下,本能驱动下的自学质疑。自学质疑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自学,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能完成基本性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
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质疑是学生通过自学以后,发自内心地产生的疑问,而不是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后产生的疑问。自学质疑,不等同于课堂导人中的问题引入法。另外,自学质疑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好多学生习惯于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的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对课前的自学没有到位,因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易于回答,或就有现成的答案,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没有太大的含金量。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质疑的质量。
2.交流展示,碰撞思维的火花
交流展示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组内、组间共享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个人作品的展示,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讨论要发自内心,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交流展示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成为小组内突出学生的展示秀。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运用头脑风暴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表达了一种信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许多“高手”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跟同伴学的,或者是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自学的。由此可见,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
3.互动探究,完善巩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任
务是:“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理念和各阶段的教学任务、目标中都可以看出,它们均强调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质,与他人进行合作与协作意识、能力的培养。
老师根据交流展示环节产生的问题,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技术保障,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备而来的交流与互动,会使课堂更高效。
4.精讲点拨,导航引路
教师在精讲点拨中,要注重讲授方法,要为学生理解知识起到导航引路的作用。学科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往往各有不同。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可采用比较、比喻、类比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交换两个变量的时候,可结合生活中交换磁盘内容比喻交换两个变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学生熟悉水仙花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出玫瑰花数、五角星数等求解问题,在类比中,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精讲点拨内容要有所侧重。精讲点拨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容易搞错、搞混淆的问题,也可以是本节的重难点。对于精讲点拨的程度要有适度的调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师要根据教
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授。根据预设和生成进行,使讲授有效。
5.矫正反馈,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用练习的方式,及时纠正易犯的错误,使学生及时走出误区,适时解决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而言,如果学生相关概念、理论性知识容易出现错误,可以用选择、判断、填空的练习方式;如果是操作容易出现问题,可精心设计操作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矫正反馈不是增加练习量,而是要设计典型练习,做到精而不是多或是繁。
6.迁移应用,素养提升
迁移应用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提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巩固案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梯度训练,既要关注上游学生,又要关注中游学生,更不能忽视下游学生。
有的教师误认为迁移应用就是巩固练习。其实,还可以其他多种形式存在。例如,以思考的形式提出。以《表格信息加工》教学案例为例,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除了excel,还能用哪些软件解决“总计”问题?(2)除了数据的求和,常常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哪些计算?(3)所有数据计算完成后,发现有些数据录入错误,修改后,是不是还需重新计算呢?学生在完成思考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内化。
三、课后理念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