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e92f148a71fe910ef12df855.png)
审 美 重 构之 路 。 城 市 英雄 主 义 是 1 世 纪 拿破 仑 精 神 的 革 命 遗 留 , 学 主 义 、 俗 世 界 与 历 史 真 实 , 其 对 抗 “ 9 科 凡 是 物
化 ” 实 的三 个 维度 。 现
[ 键 词 ]法 国现 实 主 义 ; 市扩 张 ;城 市英 雄 主 义 关 城 [ 图 分 类 号 7 5 中 G 0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16 7 (0 10 —0 30 文 1 7-9 3 2 1 )30 5—5
的诞 生 。然 而 , 大城 市 ” 不 意 味着 几 个 “ 城 市 ” “ 并 小
一
、
从 城 市扩 张 到 审 美重 构
量 的叠加 , 如恩 格 斯所 指 出的 ,这 种 大 规模 的集 正 “ 中 ,5 2 0万 人这 样集 中在一 个地 方 , 使这 2 0万 人 的 5
G EN G Bo
( l g fLiea t ,Co Col eo b rlArs e mmu iain Unv riyo h n ,B in 0 0 4,Chn ) nc t ie st fC ia ej g 1 0 2 o i ia
Ab ta t 9t e u y c p t ls iyse pa i r a e her a t ra ia i n a hea i n to s r c :1 h c nt r a ia itct ' x nson c e t d t e lma e ilz to nd t le a i n
o h r c e . Th e o u i n r h o y o a x s , b i g a l o s a e t e c t l ia f a a tr c e r v l t a y t e r f M r im o e n b e t h k h iy S Po i c l& t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记录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18f3c6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a.png)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巴黎与法国的文化象征 (2)2. 阅读《巴黎传 (3)二、巴黎的城市风貌 (4)1. 城市历史沿革 (5)2. 主要景点介绍 (7)埃菲尔铁塔 (8)卢浮宫博物馆 (9)巴黎圣母院 (10)凯旋门 (11)3. 巴黎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13)哥特式建筑 (14)罗曼式建筑 (15)巴洛克式建筑 (16)4. 巴黎的地理与气候 (17)地理位置 (19)气候特点 (19)三、巴黎的人文风情 (20)1. 法国人的生活方式 (22)2. 艺术与文化 (22)3. 时尚与美食 (24)时尚产业 (25)餐饮文化 (26)四、巴黎的历史事件 (28)1. 法国大革命 (29)2. 政治变革与国家统一 (31)3. 巴黎公社运动 (32)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33)5. 其他重要历史事件 (35)五、巴黎的现代发展 (36)1. 经济发展 (37)2. 科技创新 (38)3. 城市规划与建设 (39)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0)六、结语 (41)1. 巴黎传记对法兰西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42)2. 阅读随笔的感悟与思考 (44)一、内容简述《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法国历史与文化读物,作者以巴黎为窗口,细腻地描绘了法兰西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以及名人轶事。
书中不仅展现了巴黎作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还深刻反映了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特点。
在内容简述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从巴黎的城市历史出发,介绍那些见证城市兴衰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我们将领略巴黎的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现代主义等,欣赏这些建筑如何反映出法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还将通过巴黎的节日庆典、美食、艺术和音乐等方面,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多元。
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40af5d376eeaeaad1f330f2.png)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姓名:段祥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麦永雄20070101摘要“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
为了揭示现代性体验,本雅明把研究的视野定位于巴黎“拱廊街”的研究,从“拱廊街”现象出发将视点落在了闲逛者这一现代社会特有的族群身上。
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问世之后,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用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
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
闲逛者意象在后现代性消费空间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引言主要是对国内梳理和综述本雅明研究现状。
旨在说明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设想、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意义。
第一章从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的理论视野,审视19世纪巴黎街头“闲逛者”这一意象。
论述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闲逛者具有的深层文化意蕴:作为“闲逛者”的文人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任何都市里的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兴起后商品阴影的笼罩。
第二章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阐释、批判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呈现出的现代性的辐辏与多重关联域,重点探讨闲逛者与拱廊街、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闲逛者所体现的孤独的美学症候,闲逛者的性别构成等现代性问题。
第三章将把本雅明笔下“闲逛者”意象置入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就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关联性进行探讨,特别拓展了它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的研究。
充分挖掘闲逛者意象的当代消费文化意义。
结语基于全文的论述,得出如下的结论:我们不能仅仅把闲逛者理解为19世纪的一种社会类型和历史现象,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类型或文化现象来分析,即我们更应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和美学批判,一个呈现都市生活经验、表达商品与大众关系的意象,对它的分析构成了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特殊视角和方法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e243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e.png)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以包法利夫人这个女性角色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和不公平现象。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美丽、聪
明但命运坎坷的女人。
她原本是贫穷的农村妇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追求爱与幸福。
然而,社会的道德约束和对女性的束缚使得她最终沦为了一位妓女。
这让我感到
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
其次,小说通过包法利夫人的经历也暴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在那个时代,社会上的阶级差距很大,穷人难以摆脱贫困,而富人则享有特权。
福楼拜通过描写包
法利夫人与阿拉斯康勒这位富商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这种阶级差距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最后,在小说中,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思了爱情和追求幸福的
意义。
包法利夫人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作出了许多勇敢的决定,但最终却未能达到
自己的目标。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和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有时候我们必须付出
代价。
总的来说,读完《包法利夫人》,我对社会不公和女性压迫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福楼拜的描写和思考以及包法利夫人的命运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
小说引发了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触动。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cc00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6.png)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一、概述(一)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自然主义理论的确立开始于左拉。
理论主张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来,文学创作目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其理论主张具体体现在:1.作家要从生理学、遗传学角度来研究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发展。
2.创作要引入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
3.叙述要追求客观中立的风格,“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事实。
”创作特征1.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借鉴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原则)2.通过描写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社会历史3.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表现人,理解人的行动艺术特点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给人一种实物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3.淡化情节,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就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发展表现梅塘团体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
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
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
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
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巴那斯派(高蹈派)巴那斯派,又称“高蹈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诗歌方面的表现。
该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为名。
出自诗选《当代巴那斯》。
巴那斯派认为诗歌是纯粹的艺术,因而应注重形式,倡导诗歌客观化、科学化,反对浪漫派诗人过度抒情,主张态度客观、立论严谨、技艺完美,力图把个人感情隐藏在客观事物的背后,其创作内容最初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后转向神话、史诗、异域传说及古文化等。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720a651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1.png)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引言阅读是一种锻炼思维,拓展视野的重要方式。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时,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开拓我们的思维,并且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希望与读者共同开启阅读的新世界。
1.《红与黑》- 受人欢迎的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杰作,被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农村青年试图通过社会爬升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这本书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底层人民对于上层社会的渴望和追求,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虚伪。
2.《傲慢与偏见》- 爱情与社会观察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小说通过对于社会等级、面子和爱情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风貌。
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主人公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以及社会对他们爱情的反对和挑战。
3.《东京奇谭》- 神秘的亚洲魅力《东京奇谭》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日本的都市生活为背景,以一个年轻男人的视角,描绘了现代都市中人类孤独、迷茫和对真实世界向往的故事。
村上春树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感受。
4.《1984》- 给我们的警示《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由大政府完全控制的世界。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个人权利的剥夺、政府对人民的操控和真理的扭曲。
它是一个关于权力和自由的警示,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深思。
5.《麦田里的守望者》- 青少年的内心声音《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被广泛推崇的青少年文学经典。
这本书以一个叛逆的十几岁男孩霍尔顿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青少年内心的迷茫、叛逆和渴望。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https://img.taocdn.com/s3/m/7dcaa0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5.png)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
概述:《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巨著。
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法国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群体所面对的贫困和苦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主题。
1. 法国19世纪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对法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政治和经济制度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响
2. 贫穷与饥荒
•农村贫困和土地流失问题
•都市贫民窟和无家可归者
•饥荒、疾病和死亡率上升
3. 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
•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及工资待遇恶劣
•妇女和儿童在劳动市场中受到剥削与虐待
•社会边缘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4. 教育和文化的限制
•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
•文化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平等
•文化形态对底层社会影响的反思
5. 维克多·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对贫困与苦难的关注和描写
•描述底层人民生活、道德难题以及社会变革的力量
•小说角色和情节展现底层生活的层面
6. 当代意义与启示
•当今社会中的贫困问题与历史背景对比
•关注底层群体权益并寻求公正与改变的必要性
•激发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
结论:《悲惨世界》通过描述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一主题引起了我们对于当代扶贫工作以及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思考。
通过学习并认识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改善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公正、平等和进步。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96b8d13f52d380eb62946dfa.png)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
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
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着作。
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
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显示了新的视域。
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
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妨视为对话之一。
自夏志清1961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来,海外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蔚为风潮”,而且能人辈出。
王德威曾指出:“在中坚一辈的学者中,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
” ①李欧梵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方面和王德威一样,重视晚清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力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推向晚清;另一方面,他从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的“美学现代性”和“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的对立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在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视野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特征,特别是“城市-颓废”文学、文化问题的提出,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五四”启蒙为分水岭、建立在“线性进化论”基础上的新/旧、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的常识框架,为重写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线索。
《现代性的追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李欧梵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真的恶声”两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印刷业和中国的现代性以及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问题;第二辑“浪漫的与颓废的”共六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所谓“五四浪漫个人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颓废”;第三辑则收入了两篇写作于70年代初的文章,这是他应《剑桥中国史》之邀而作的两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程的长文。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147d5e45fe4733687e21aa68.png)
本 身 的积极 意义 , “ 中世 纪 的城镇不 仅 是一个 生 意盎 然 的社会综 合 体 ,而且 也是 个生 气勃 勃 的生 物环境 ” 。 中世 纪上 帝在场 的神 圣 日常生活 结构 向人们 许诺 了一 个 现实稳 定 、意蕴 丰 富的世 界 , ④ 因此 ,中世纪 城镇个 体对 城市本 身 的归属 感是不 言而 喻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1 I0 .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2 75 3 ( 0 0 1 -1 10 1 ,19 9 0 A 0 5 —8 3 2 1 ) 0 8 -6 0 作者 简介 :耿 波 , 中 国传 媒 大 学文 学 院副教 授 , 审 美文 化 研 究 所 副 所 长
翻 地 覆 的 变 化 ,这 一 点 已 为 许 多 研 究 者 所 指 出 和 阐 述 。
然 而 ,宗教 观 、社会 观 与人 生观 所 构 成 的价值 颠 覆 ,在 根 本 上 还是 “ 大 叙 事 ” 的 价值 颠 宏
覆 ,它 与城 市政 治一 经济 宏 观结 构 的 中心 离 散 运 动是 相 适 应 的 。而 我 们 特 别 要 强 调 的 是 ,1 9世 纪城 市扩 张所 带来 的不仅 是 城 市政 治一 经 济 “ 观结 构 ” 的 中 心 离 散 , 同时 还 有 城 市 日常生 活 宏 “ 观结 构 ” 的离 散性 变 化 ,而 日常生 活 “ 观结 构 ” 的离 散 ,以其更 为 幽深绵 密 的 方式 改 变 了 微 微
l 9世纪 的城 市扩 张则对 中世纪 神 圣 日常 生 活 空 间产生 了极 大 的败 坏 。城 市 的 中心 不 再是 教 堂 、修 道 院 ,而是 工厂 以 及 附属 设施 ,城 市 中 的神 圣体 系失 去 了空 间载 体 ,上 帝 消退 、诸 神 隐 遁 ,一 套 以 “ 货币 崇拜 ” 为核 心的 “ 物化 日常社 会 结 构 ” 在 现代 工 业城 市 中逐渐 形 成 。在 这一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耶“现代城市设想”的认识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耶“现代城市设想”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7b0f2f915f804d2b16c1c4.png)
城市规划的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城市的活力,营造丰富的生活,创造
更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分散也好,集中也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区域环境 和经济条件下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城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中包容了动态的、丰富的、 多样的生活而不会是一件简单凝固的艺术品。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 凸现期,大城市的一些问题也愈演愈烈,困扰着市民的生活,在城市规划 过程中应该兼顾效率效益和其它许多目标,权衡利弊避免被动地解决出现 的问题。 政府、规划者和开发商要尽可能达成共识,同时,由于我国与欧美在 发展阶段、资源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我们在借 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的问题。
两种思想借鉴
中国城市首先面临着人口密度过大问题。在诸多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如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我们可以借鉴“田园城市理论”所引申出来的 卫星城镇的理论,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
问题。比如北京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发展迅速,城市不断膨胀,
的青睐,其作品的形式美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比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良的区位、充足的劳动力等条件,经济 快速发展,正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带,成为中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
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从结构层次来看,长三角区域体系网络已经基本
形成,内部的格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空间形态上应该形成紧凑型和开 敞型城市。城镇的发展适度,集中紧凑,以某些重点的空间进一步引导分散
总结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并 不是完全割裂的。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即是分散与 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霍华德出于对人性和自然的热爱,提出了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 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论希望简洁严谨的功能分区、道路分级等等能尽可能节约 土地形成大片绿地。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种种矛盾 和问题,如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创造更适合人类物质精神需要的环 境。人们为了生存,来到了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
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https://img.taocdn.com/s3/m/f99de101aeaad1f347933f38.png)
法兰西第二帝国作者:迈克·杰拉德来源:《检察风云》2019年第22期19世纪上半叶,大革命刚刚结束,法国一片混乱,政府动荡不安。
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和其他几个西欧发达国家相继爆发工业革命,法国人民开始翘首以盼新时代的到来。
法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贫穷地区逐渐减少,文艺事业欣欣向荣。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巴黎开始像今天一样备受世人认可,成为万人瞩目的名城。
1757年,路灯点亮了巴黎的夜空。
1782年,出现专用人行道。
新的供水系统和下水系统于1850年投人使用。
从此,巴黎焕然一新,市政府也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1830年,另一场革命爆发。
当时,法国国王丝毫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最终重蹈覆辙。
1829年,国王查理十世设立由保皇派组成的内阁,1830年3月议会投票否决了国王的所有任命。
随后,查理十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结果还是如出一辙,所以他决定视而不见,再次操纵同样的选举。
同时,查理十世还严厉审查新闻人士,禁止他们如实报道所发生的事情。
新闻记者声称这是对宪法的公然挑衅,巴黎人民也联合起来支持他们。
大街上连续数天发生骚乱,查理十世的军队被逐出城外。
国王查理十世不得人心,很快退位,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位,同时国王的权力被削弱,以保证类似事情不再发生。
然而,到了19世纪40年代末,君主制再受一击。
当时,法国经济萧条,很多人指责君主制,声称共和制时他们过得还好些。
在这种情况下,共和运动实力不断增强,支持共和者终于在1848年2月组织集会,政府军队企图镇压,不料引起暴乱,形势急剧恶化,最终竟然上演了一场类似上世纪的大革命。
2月没过完,国王路易·菲利普只得退位,取而代之的是临时共和政府。
这就是法国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开端,但政权的更替远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为夺取政权,共和派和激进派之间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巴黎街头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1851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仑,趁动乱之机夺取政权,成为拿破仑三世。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9e6a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3.png)
《包法利夫人》:梦与现实的冲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的生活描写,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卷。
爱玛是一个平凡而又矛盾的女子。
她渴望过上浪漫、激情的生活,但却被枯燥的乡村生活所束缚。
她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挣扎,追求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种追求最终却使她陷入了困境。
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
福楼拜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19世纪法国乡村的封闭、保守和虚伪。
这种社会环境使爱玛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也使她的悲剧命运愈发无法挽回。
然而,我认为爱玛的悲剧并不完全是由社会环境所导致的。
她的内心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爱玛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她渴望过上充满激情的生活。
然而,她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找到这种激情。
于是,她开始幻想,试图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的渴望。
然而,这种幻想却使她越来越脱离现实,最终走向了毁灭。
阅读《包法利夫人》,我深感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无常。
爱玛的悲剧让我思考着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许,福楼拜想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无尽的挣扎,我们在其中寻找意义,即使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也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光明城市
![光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ee655e3887c24028915fc3e6.png)
光明城市2007-11-21 13:44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一座能长久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城市,必定代表某种杰出的思想,正如罗马代表征服,耶路撒冷代表信仰,雅典代表古典艺术的卓越品质。
如今在我们的生存环境里,都市的空间被分割,巨大的建筑群巍然矗立,让人的视野无法穿透,并不断地失去享受阳光的权利,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生活方式。
出生于瑞士的国际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
其核心是: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大环境汇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会的,两者是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光明城市"理论是柯布西耶一生建筑思想之结晶。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思想以大工业为背景,同时试图对工业化本身的弊病进行克服,强调建筑与自然对立中的相互包容和建筑作为人类居住文化总容器的艺术之美。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02cf70552ea551810a6873b.png)
因此,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文学带有鲜明的 情感主义倾向。由于这种自我扩张,浪漫主义诗人 把诗歌和诗人的地位提高到了超越一切之上。
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文明社会的创立者,人生百艺的 发明者,宗教的导师和先知。 诗歌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 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 必须溯源到它。 ——雪莱
古舟子咏
只有爱人、爱鸟、 爱兽的人祈祷才会 有效力。热爱一切 大小生命,祈祷才 有效力,因为热爱 我们的亲爱的上帝, 他创造并热爱一切。
四、拜 伦
“恶魔诗人”
乔治· 戈登·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 精神界的拿破仑
• “恶魔诗派”的自由批判精神 • 浪漫派的两极 ----“一个好象以马内利(救世主)温存而 强壮,坐在一辆霹雳和光明的车上周游他 的王国;另一个则象倨傲的撒旦,当他从 天国被贬谪的时候,拖带了一大群星星坠 落而去” ----雨果《论拜伦》
霍夫曼 (E.T.A. Hoffmann, 1776—1822)
《金罐》 (1814) 《侏儒查克斯》 (1819 )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1820-1822) 《魔鬼的万灵药水》
•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附出自废纸堆的乐队指挥约 翰内斯· 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断
第一人称 雄猫穆尔—“有教养”的市侩典型 第三人称 克莱斯勒—不通世务的艺术家 粗俗的市民社会 荒淫的宫庭内幕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
斯达尔夫人《论法国》
夏多布里昂: 《阿达拉》(1801) 《勒内》(1802) 斯达尔夫人: 《论德国》(1810) 雨果: 《〈克伦威尔〉序言》 (1827) 《欧那尼》(1830)
产生背景
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8e54a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e.png)
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说到本雅明和波德莱尔,这俩人的名字,咱们就不禁要停下脚步,想一想,心里头涌上一股复杂的情感。
你看,本雅明可是那个风靡一时的文化理论大师,波德莱尔呢,哎呀,他可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在诗歌上,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可不仅仅是他们俩的名字,而是本雅明如何解读波德莱尔的一些“母题”——嗯,就是那种反复出现的主题,大家听过没?这些“母题”其实说白了,就是波德莱尔作品里的那些反复出现在每首诗里的重要元素。
得了,话不多说,咱们先来看看本雅明怎么分析这些东西。
说起波德莱尔的诗歌,有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城市的气息,尤其是巴黎的风貌。
你要知道,巴黎在波德莱尔的眼里,几乎就是一座充满诱惑和堕落的城市。
你看他笔下那些流浪汉、妓女、街头的马车,仿佛每一条街道都散发着一种既脏乱又充满激情的气息。
这些人走在繁忙的街头,脸上没有什么笑容,只是匆匆而过,一切都那么冷漠,那么陌生。
但是,本雅明就看到这里面深藏的另一层意义。
他认为,波德莱尔通过这种种描写,把现代社会的“陌生感”给揭示出来了。
你说,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身边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却常常感觉自己那么孤独,甚至陌生?这不就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结果吗?本雅明的看法是,波德莱尔就是通过那些看似丑陋的城市图景,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立与异化。
不过呢,波德莱尔的诗歌可不止这些,他还特别钟爱一种“美学的堕落”,简单点说,就是用美的方式去展现丑陋和堕落。
你看看,他的诗歌里经常提到一些灰暗的场景,有时候还是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东西。
比如在《恶之花》里,他把自己与巴黎的阴暗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本雅明并不是只看这些表面,他看到的更深的东西是波德莱尔把“堕落的美学”作为一种反叛的力量,试图打破传统的美学规范,重新定义“美”的含义。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哎,咱们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一些被世俗标准看作不够“体面”的东西,结果却反而成了某种另类的美。
试论温斯洛·霍默的都市生活绘画
![试论温斯洛·霍默的都市生活绘画](https://img.taocdn.com/s3/m/34fcec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0.png)
试论温斯洛·霍默的都市生活绘画【摘要】温斯洛·霍默是一位以都市生活为主题的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而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霍默的都市生活作品特点、人物形象、建筑景观、日常情景和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霍默的作品描绘了都市中繁忙的生活场景,包括繁忙的街道、高楼大厦和喧嚣的人群,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为这些都市情景赋予了生动的表现力。
霍默的作品不仅仅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描绘,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审视。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性、关系和矛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通过对霍默的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都市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温斯洛·霍默,都市生活绘画,艺术风格,背景,人物形象,建筑景观,日常情景,色彩运用,反思,艺术意义,影响,价值。
1. 引言1.1 温斯洛·霍默的艺术风格特点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霍默的艺术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霍默的作品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准确捕捉和表现。
他善于运用光影的变化和色彩的对比,使作品充满生动感和立体感。
他独特的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使他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第二,霍默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感染力。
他擅长通过人物形象、场景设置和色彩运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霍默的作品注重对细节的精准描绘和准确表现。
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表情,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动感和立体感。
他对建筑景观和日常情景的描绘也非常细腻入微,展现出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场景。
温斯洛·霍默的艺术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湛的技巧、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对细节的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和影响力,更体现了他对生活、人性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https://img.taocdn.com/s3/m/20d04a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9.png)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上海,这个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自19世纪末迎来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后,便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上海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上海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成为了无数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来源。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上海想象,并通过分析几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了解上海在文学中的描绘。
上海的文学景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标志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观察和描写。
例如,胡适在其小说《骆驼祥子》中描写了上海市井中的底层生活,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和思考。
这种批判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随后的几十年里,上海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文化人。
上海的繁华与多样性成为了文学想象的源泉。
例如,荷马的长篇小说《上海》以生动而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上海的巷子、人物和生活风情,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这部小说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杰作,对上海的描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不仅在国内文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吸引了不少国外作家的目光。
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西方写作者造访上海并写下了以这座城市为背景的作品。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上海金瓶梅》,描绘了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被誉为上海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通过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描绘上海,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野。
上海的文学想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现实主义的描写,同时也包括了许多梦幻、超现实主义的元素。
例如,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通过对上海的描绘,创造了一个充满幻象和情感的城市。
她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致的语言,展现了上海的繁华和空虚,揭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
论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基督山伯爵》为例
![论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基督山伯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91b8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c.png)
语言文学研究论法国文学的浪漫主'色彩——以《基督山伯爵》为例郭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法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发展时间比较晚。
在法国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法国处于比较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作家在创作作Q时会进行一定的创新,以赋予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较独特的政治色彩,这样的文学作品创作形式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g%《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一部文学作Q,也是当时法国文学浪漫主义的一个代表。
本文以《基督山伯爵》为例,分析法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法国文学浪漫主义色彩《基督山伯爵》一、法国浪漫主'文学与《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地理环境和国家文化的长期影响,法国人天生具有浪漫情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法国的文学创作必然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逐渐发展了起来。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有效表达了法国人民的热情。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将人与自然充分地融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二是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中蕴含丰富的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蕴含强的色彩,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一的一内容;三是文学作品主要表达作者的主观世界,相应的对于观世界的,作者观现自己,在文学作品的作中,情和是在主要的。
于浪漫主义作者来,主观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和是一现。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主要以主观理想作创作的,在人的与现是一样的,人地一的事物,是现世界法实现的,是充分发挥作者的情,将浪漫主义地融入文学作品中[1I(127-129)O(二)《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具的,是故事中可以发现这是十九世纪法国拿破仑“”时期。
主人法的人一,是于个人的,,于法的,下入中,在中,识了狱友神父法利亚,神父传授了他各种知识,在临终之前将埋藏的宝藏告诉了他。
在过长期的艰苦之,成功越狱找宝藏,成翁,而后化名,经过精心策划,最终惩罚了所有仇人。
《巴黎圣母院》中的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探究
![《巴黎圣母院》中的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3d53e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9.png)
巴黎圣母院中的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探究简介《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15世纪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卡西莫多与三位关键角色埃斯梅拉尔达、方面主教和菲布斯修道士之间的复杂关系,描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面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
一、宗教与精神生活1.1 教堂和修道院在中世纪欧洲,教堂和修道院占据了核心地位。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庞大而壮观的教堂,是当时人们信仰、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的重要场所。
小说中通过对教堂建筑、宗教仪式以及僧侣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氛围。
1.2 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中世纪欧洲社会深受基督教信仰和神秘主义影响,而这种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也得到了明确的展现。
例如,小说中涉及到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尔达对上帝和命运的感悟以及对天使、魔鬼等超自然力量的讨论。
二、社会结构和地位2.1 封建制度和贵族阶层在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占据主导地位。
小说中描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分层结构,包括贵族、教士、平民等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2.2 都市生活与底层民众除了贵族阶层外,《巴黎圣母院》还展示了当时都市生活和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小说通过描绘巴黎城市风貌、市井小民以及流浪汉等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中贫富悬殊、人民生活艰难的一面。
三、政治与权力斗争3.1 君主制和政治权利在中世纪欧洲,君主制是主导的政治体制。
小说中揭示了方面主教作为政府首脑的权力以及他与其他势力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复杂性。
3.2 堡垒与城市防御《巴黎圣母院》也涉及到城市防御工事和冲突。
小说中描述了巴黎城堡的建筑和防守,以及卡西莫多作为钟楼守护者参与城市防御活动的情节。
结论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在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政治与权力等方面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摘要: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包括了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
因此,可以想象城市生活表面繁华,但实际金钱主义至上,都市生活腐朽不堪。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红与黑》《包法利夫人》都市生活
1871 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这个大事件,犹如希腊神话中地下巨人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
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这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
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
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
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
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
但是,就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在这个主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
法国在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
“天伦”的解体,“热情”的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尚。
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
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
“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
斯丹达尔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
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四,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相关。
在欧洲文学中,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的。
中世纪市民文学就开了摹写人情世态的先河;十六世纪的短篇小说发扬了这一传统;十七世纪出现了莫里哀描写现实的卓越喜剧,这时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也极为注重写实逼真;十八世纪先哲高扬的“理性”大旗,更进一步弘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描写人生,贴近真相”成为批判文学的重要准绳,这时期最富有远见的理论家狄德罗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所以,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正是这个源远流长、虽无定名却贯穿于古今文学实际的传统,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为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登上无限风光的顶峰开辟了道路。
在上述历史条件,社会心态,文化背景,文学传统的作用下,产生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倾向:真实地反映现实,辛辣地批判现实,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注重情节与细节的真实性。
当然,这也是随之而起的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基本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