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作者:普慧526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普慧(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2002032203) ”的阶段成果)提要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 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 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关键词弥勒弥陀净土信仰造像
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是中国佛教净土信仰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流派,在整个佛教思想、信仰、实践当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不仅对佛教本身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汉魏以来历代帝王公卿、文人学士、商贾贩夫、走卒皂隶、百姓布衣等信众的思想、生活、行为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因而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要把握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信仰问题不行,而要了解佛教信仰,不弄清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问题更不行。然而,弥勒与弥陀净土的说法,并非产自中国本土,而是古代印度的产物,它们是作为佛教的一部分传入中国的。所以,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的源头是在印度。在研究中国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中,沿波讨源,探幽索赜,直揭其缘起问题,在探讨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史上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弥勒、弥陀产生的语源和语义
弥勒,汉语音译梅丽、末、迷底屦、弥帝礼等,意译慈氏。梵语Maitreya ,巴利语Metteya ,犍陀罗语Matraya ①,吐火罗语Metrak ,回鹘语Maitrisimit 。其产生的年代甚早,至迟在部派佛教(Sectarian Buddhism) 时就已在上座部(ārya2sthavira2nikāya) 广为流传。
①1980 年犍陀罗( Gandhāra) 乌苌国(Udyāna) 一佛塔(Stūpa) 故地出土的乌苌国王色那瓦尔摩(Senavarmā) 公元14 年金卷中,弥勒就有犍陀罗语的写法。参见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9 页。
如果从语源学(Etymology) 和语义学(Semantics) 的角度考察,弥勒这一语词吸收了更为古老的波斯(Persia) 神话、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 时期(公元前6 世纪中叶) 的国教查拉图斯特拉教(波斯语Zarathustra ,希腊语称“琐罗亚斯德”,Zoroaster ;汉语称“祆教”) 与古代印度神话及吠陀(Vedā) 文化。①
上古波斯人十分崇尚太阳、光明,故其早期神话中的太阳之神密特拉(Mithra)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崇拜。之后兴起的琐罗亚斯德教所奉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āMazd) ,其化身即为光明、慈善。据该教所奉经典《阿维斯陀》(古波斯语Avestā) 晚期部分之一的《班达希申》(巴拉维语Bandahi s·n) 所说,在世界末日到来之时,琐罗亚斯德之子琐希扬斯(巴拉维语Sōshyāns ,波斯语Saoshyānt) 就像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弥赛亚”(希伯莱语Māshīah) 一样降临凡间,拯救人类,战胜恶神安格拉·曼纽(巴拉维语Angra Mainyu) 使阿胡拉·玛兹达的永恒王国最后来临。上古波斯人的这些神话和宗教思想很早就进入了西北印度,被佛教吸收了进去,成为弥勒的文化原型之一。弥勒的另一文化原型则是源自印度本土。印度———雅利安人( Indo2āryans) 与波斯———雅利安人(Persia2āryans) 一样,崇敬太阳之神苏里亚(Sūrya) ,该神礻氏的另一化身为光明之神密多罗(Mitra) ,意有“友人”、“慈爱”,即人的佑护者、爱护者。在早期的《奥义书》( Upani s·ad) 中,就有《慈氏奥义书》(Maitri Up. ) 。
可见,波斯的太阳神、光明之神密特拉与印度的太阳、光明之神密多罗同为一个词“Mitra”;
波斯语的“慈爱”与《奥义书》的“慈氏”亦为同一个词“Maitri”。它们与梵文的弥勒(Maitreya) 、犍陀罗语的弥勒Matraya 不仅在词音上极为近似,而且在语义上也基本相同。
在介绍弥勒的经典中,有用光明描绘弥勒的弥勒) 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②
据译者不明的《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谓,过去有迦波利婆罗门之子一切智光明仙人因闻《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发菩提慈悲心,誓愿持诵该经,并愿未来成佛,号弥勒。这说明弥勒的本生即是“一切智光明仙人”③。由此看出,弥勒与密特拉、密陀罗在本义“慈爱、光明”上的密切关系。这说明,弥勒的文化原型的确深深植根于上古波斯、印度两国主流文化的土壤之中。
佛教在印度兴起后,特别是部派佛教后期,佛弟子们为了佛教发展的需要,将佛教历史人物弥勒逐步加以神化。现存汉文记载最早的佛教基本经典《四阿含经》中都提到了弥勒。《中阿含经》卷13《说本经》:“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称弥勒如来。”④《长阿含经》卷6《转轮圣王经》:“未来人寿八万岁时, ??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⑤成书稍晚的《增一阿含经》提到弥勒与兜率天(Tus·ita) 等,已经相当完整,成为后来大乘佛教六部弥勒经的雏形。
①上古时期的波斯人(主要指文化统治者) 为波斯———雅利安人,印度人为印度———雅利安人,二者在人种上有同源性,故其语言、文化的交流是很频繁的。
②[北凉]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兜率天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 卷,第419 页下。以下引《大正新修大藏经》皆简称为《大正藏》。
③《大正藏》第3 卷。
④《大正藏》第1 卷,第510 页中。
⑤《大正藏》第1 卷,第41 页下。
可见,由弥勒到弥勒兜率净土,大约经历了从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2 世纪约500 年的时间。从现存的汉文佛教文献看,应当说,弥勒净土是佛典各种净土中最早、最古老的净土。
与弥勒及其兜率净土相比,弥陀及其西方极乐世界(Sukhāvatī) 的净土思想形成得似
乎要晚一些。①从语源学和语义学上考察,弥陀同样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与印度的太阳和光明之神密陀罗(Mitra) 和密多罗(Mitra) 。弥陀,为阿弥陀(Amitā) 之略称,汉文音译阿弥多、阿弭、阿弥多、阿弥多婆等。“阿”为梵音之首字,一切音声、一切文字皆不离“阿”。
“阿”的意译为“无”,古代印度认为就语言文字而言,“阿”为万物之根源、诸法之本体。“弥陀”意译为“量”,因为阿弥陀具有太阳、光明之神密陀罗的原型,所以,又意译为无量光(Amitāmabha) , 并有12 光佛之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②
由此可见,阿弥陀的这一语义与弥勒似有同源性。然而,阿弥陀还有其它两个意思:一为无量寿(Amitāmayus) ;一为甘露(Amrta) 。此二义显系后世附加上去的,一则谓其有无限之
生命,即已彻底脱离轮回苦海,永无生死;二则谓其以“甘露”滋润苦海芸芸众生之心灵,使
其枯竭生命达到永恒,即摆脱生死此岸,永拔三界。
记载阿弥陀和宣扬西方净土的佛典也出现得较晚,至少在部派佛教时期是没有的。
大乘佛教于公元前1 世纪兴起后,才逐渐提出了弥陀西方净土以及其它净土说。这从支娄迦谶汉译的《兜沙经》、《阿佛国》、《平等觉》(创造阿弥陀佛西方净土) 也可看出。原来,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皆不立它方佛与它方净土,只承认释迦牟尼佛的娑婆(sah€a ) 世界和释迦牟尼佛之未来佛弥勒的兜率天界。大乘佛教不仅吸收了小乘(Hīnayāna) 之说,又兼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