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水体生态修复方案

合集下载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文本070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文本0703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总体规划 (2)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 (2)第二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性质和发展目标 (2)第三节规划结构与布局 (4)第四节湿地公园容量及生态原则 (6)第三章专项规划 (9)第一节保护培育规划 (9)第二节风景游赏规划 (12)第三节典型景观规划 (14)第四节科研监测及科普规划 (17)第五节游览设施规划 (17)第六节基础工程规划 (18)第七节公共环境保护规划 (20)第八节防灾规划 (22)第九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23)第十节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3)第十一节分期发展规划 (24)第四章实施规划的对策及措施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的需要,为湿地公园资源“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确保具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价值的湿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得以修复培育、世代传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第二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用地),总面积约为10.64平方公里。

第三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风景区界线以外,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

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约为15.7平方公里。

第四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景观控制区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编制各项规划设计及进行保护与利用的依据和法定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园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总体规划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第六条景源特征1、田园质朴,水乡浓郁2、古迹丰富,历史悠久3、水网密布,环境清幽第七条景源统计及评价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主要景点51个,其中:一级景点29个,占景点总数的56.9%二级景点8个,占景点总数的15.7%三级景点5个,占景点总数的9.8%四级景点9个,占景点总数的17.6%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格局与保护区域范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内涵水乳交融的特征。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及湿地重建技术 浅水区
湖荡生态系统稳定维持技术 湖体
出湖河口区高效生物拦截技术 出湖河口
出湖 河口
湖湾型 河口
人为扰 动性较 大河口
往复流 河口
廊道式拦 截墙技术
原位生态 除氮磷技术
复合强化 拦截技术
出水 清洁
滆湖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工程布局
入湖河口区低污染水净 化能力增强工程示范
滆湖出湖水经漕桥河、太滆 运河、殷村港入太湖。
殷村港河口:湖湾型 养殖污染; 水下地形特殊
工程பைடு நூலகம்况
太滆运河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依托工程:武进区环滆湖湖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核心示范工程区 80亩
湖 太 滆 运 河
推流装置

面积1.0km2

建设及运行情况
风光互补发电导流系统
核心区强化净化区
挺水植物区
面形态、纵断面形态)
‒ 生态护岸(斜坡式、阶梯式、 直立式、复合式、综合式)
‒ 岸坡带植被修复 河道缓冲带修复
–缓冲带地形地貌、地质改造 及利用
–生态型和经济型植物群落合理 布置 ‒建设合理类型湿地(恢复自然 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表面流、 潜流式、综合型))
河道水质净化
− 原位净化技术(生物、曝气增 氧、生态浮床等)
1、河流污染现状-主要问题
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支流问题突出,主要 为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 入湖河流污染严重,氮磷污染物含量高, 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带来严重影响; 城镇河流黑臭现象突出,河流生态系统严 重受损。
2、湖库污染现状-水质状况
主要 污染 指标 为总 磷、 化学 需氧 量和 高锰 酸盐 指数
南部半封闭式围网控藻示范区:工程规 模:2050亩。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1、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铺上草坪,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第一道防线,并减少水土流失。

大树扎在土壤里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能够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可以增强生态功能;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亦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升景观。

2、河坡植草坪传统的做法往往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

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

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1)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2)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3)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墙上攀绿藤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

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防汛墙的两面依墙分层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4、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

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生态浮岛);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5、水流多样化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

西溪湿地整修方案

西溪湿地整修方案

西溪湿地整修方案1. 背景介绍西溪湿地是杭州市郊的一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西溪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湿地退化和物种丧失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整修方案势在必行。

2. 整修目标本整修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提升湿地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3. 整修措施3.1 水质治理为了提升西溪湿地的水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建设湿地人工湖泊用于废水处理和净化;•禁止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的直接排放到湿地;•建立生态补水机制,保证湿地水位稳定。

3.2 植被恢复为了增加西溪湿地的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湿地植被调查,了解当前植被状况和物种分布;•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进行引种和恢复;•引入湿地保护区管理制度,限制人为破坏和采摘野生植物。

3.3 保护与管理为了加强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和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西溪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湿地保护和巡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4 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提高湿地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湿地研究和科学监测工作,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湿地保护经验。

4. 预期效果通过上述整修措施的实施,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湿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为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湿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逐渐健全,保护工作得到更好落实;•西溪湿地成为国内外湿地保护与研究的典范。

5. 结论综上所述,西溪湿地整修方案的实施将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工程案例

生态环境工程案例

生态环境工程案例生态环境工程案例很多,以下提供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案例名称: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概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该项目旨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工程内容:1. 水环境治理:通过建设生态湿地、水生植物净化等措施,改善湿地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种植、土壤改良等措施,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动物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改善动物栖息地等措施,保护湿地的动物种群,维护生物多样性。

4. 科普教育:建设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技术应用:该项目采用了多种生态工程技术,包括生态湿地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

同时,还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环境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该项目还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效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杭州市的重要生态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同时,该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虽然该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避免了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带来的经济损失。

同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杭州市的旅游热点,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总结: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工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工程案例。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生态工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
杭 州 西 溪湿 地 植 物 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
T e B t n a Oad n o Xx W el d J H n z o - D s n B s d o Ora i R n w a a d h oa i l c r e f ii tn n a gh u a ei ae n g g nc e e l n
1 项 目背景— —西 溪湿 地与湿 地植 物园
西溪漫地有 1 0 0多年的历史 , 0 自然景观优差. 文化积淀深厚。它 属于城市发生湿地, 是原住民长期以来农耕和鱼耕 的结果。这种特别的
耕 作 模式 造 就 了 由鱼 塘 斑 块构 成 的 鱼 鳞状 大 地 景 观艺 术 和 文 化地 理 单
2 植 物园选 址 与基地 现状
湿 地 植物 园 选址 在 西溪 二 期 建设 范 围 的生 态 保护 培 育 区 内, 园 内 沿 现存 文 三 西路 为 轴 向两 侧 延伸 , 自然河 道 为 界 . 以 东端 紧 临紫 金 港路 , 西 侧接 花 蒋路 。 总 面积 为 5 h 5m。
rs ciey Usn te m e s o oga c r e e pe l l ig h v a ur e f r ni en wal t ex tn u b r a he s i ig r an o d ha be n c an d 『{ te m an s e h ge no h i s h s eng ie g i t e i l an f e ce t c du at n n d h s in i e c i plc At h S M e l B te f o ae te O f h die on s sems n gr t ea o m k —p d y t i a ee d l f ae( h e be n rne ed oranc l Usng te m e s e o e o—rsort n t e s ro sl p l r ] av e e w g ial y i h a ur f c e l i h e iu y ao oi ced p a an es l ”e e b h v b en I s r e i c nc i he fnoin o Im n a e e r b m d n ac oda e w l t u t s fwet nd boanc l aren on r h o l t ia g a d K y wor : ln c pe arhi lr e ds a ds a c l ue: Xii Wet n ec x a l d; we or boanc l ga d n; o g i r e a; e ̄ —rsorlo ; l d fr t ia re r anc en w l o e l in a die on y t k —p d s sem;Han h u gz o

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

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

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西溪位于西湖北山之阴,是杭州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

西溪以溪、芦、柳、鱼、柿、笋、菱构成江南水乡特色,成为名符事实上南宋皇朝的后花园与供品基地。

西溪内要紧有泉井、溪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水堤、岛屿等水域景观,池塘遍布、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芦荡飘曳是西溪特有的生态环境,“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

目前,西溪是杭州市城郊仅存的一块湿地。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西溪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急剧退化,西溪湿地正面临被蚕食的命运。

过去,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超V类。

西溪湿地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西溪湿地能否恢复或者接近于原先的景观,直接决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败。

因此,保护与适度开发西溪,第一要务当推治水,尽快改善西溪的水环境质量。

1、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2003年11月,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西溪风景区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说明:西溪风景区各采样点水较清,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三个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但部分点位的总磷与氨氮超Ⅴ类标准(见附表1)。

去年年底,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受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承担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为完全调查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对沿山河等8条河道布置了12个测点(见附表2),水质的监测项目为水温、透明度、PH、DO、COD、BOD5、NH3-N、TP、TN、CN-、S2-、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监测频率为连续2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其中BOD5、CN-、S2-、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频率减半,并使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与评价结果分别见附表3与附表4。

西溪湿地防治措施

西溪湿地防治措施

西溪湿地防治措施简介西溪湿地是中国杭州市著名的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典型的城市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西溪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水污染控制水污染是西溪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控制和减少水污染,以下措施可以采取:•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在湿地的入口处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如人工湿地和生物过滤带,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禁止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的监管,禁止任何形式的污染物排放,确保水源的纯净。

•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西溪湿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情况,防止水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2. 生态恢复措施为了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可以采取:•植被恢复:进行湿地的植被恢复工作,种植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加强湿地的稳定性和保护功能。

•鸟类保护:设立鸟类保护区,禁止捕杀和扰乱鸟类,保护湿地中的鸟类种群。

•引种与放流:在湿地中引入适宜的水生动植物,并放流适合的鱼类和水生动物,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3. 游客管理措施西溪湿地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而过多的游客活动可能对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措施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数量:控制每天进入湿地的游客总数,防止过度游客活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设置游览路线: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引导游客有序地参观湿地,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海报和讲解员等方式,向游客普及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社区参与与合作保护西溪湿地需要社区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以下措施可以采取:•组织清洁活动: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开展湿地清洁活动,增强居民对湿地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湿地规划:与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湿地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杭州西溪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及对策

杭州西溪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及对策

( 氏试 剂 比色法 )总 氮 ( 硫 酸钾 氧化一 外 分光 光 纳 ; 过 紫 度 法 )B B ( 日培养 法 ) 叶绿 素 a 醋 酸 纤 维 微孔 ;O 五 ; ( 滤膜过 滤一 分光 光度 法 )石 油类 ( ; 红外 分光 光度法 ) 。 1. .3水环 境质 量现状 评价 方法及 标准 2 () 1评价 方法 。 采用单 因子评价方 法 , : 因子 i 即 单
1 . 1水 文 、 系状况概 述 水
西 溪水 网属 于 运河水 系 , 域 内主要 河 流 由西 向 地 东为 西 溪 、 家港 , 严 由南 向北 为 五 常港 、 蒋村 港 、 紫金
量 的前 提 。 泥作 为湿地 水体 三大环 境要 素 ( 质 、 底 水 水 生生 物 和底 泥 ) 一 , 之 是底 栖 生 物 的栖 息 地 和 水 生植
港, 这些河流最终向北均汇人余杭塘河。区内河流密 布, 池塘众多, 水面覆盖率高达 5 %, 0 河流总长约 10 0
k m,大 小水 塘 多达 1 . 1万个 ,水 网密 度 高 达 2 m・ 5k k , m之 地表 水 总 量 达 5 0万 m , 有 典 型 的 江 南水 乡 0 。具
省环 境保 护科 学设 计 院 ( 0 4 水环 境 检测 结果 表 明 : 20 )
1 . 采样点 的布设 .1 2
水样布点和采集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பைடு நூலகம்《 地
表水 和 污水监 测技 术规 范 》H / l 20 ) 行 。根 ( J 9一 02进 T
据 西 溪湿 地 河 道分 布 状 况 、 能 区 划 、 功 目前 整 治现 状

要: 在现场勘查与相关资料分析基础上 , 根据西溪湿地河道分布状况 、 功能 区划选取 8 代表性样点 , 个 对水体 质量 进行了分析评价 。 结合 目前整治现状 和今后发展规划 , 阐述了建设钱塘江配水工程 、 生物修复 、 污泥疏浚等工程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一、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方式,恢复和改善湿地的水文条件和土壤结构,以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

具体的物理修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除有害物质:通过清除或处理湿地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2.湿地填筑:填补湿地内已经破坏或消失的地形,恢复湿地的自然水文条件和景观特征。

3.水位调控:通过修建水利设施,调节湿地的水位,确保湿地水文条件的稳定和湿地植被的正常生长。

4.引水工程:修建引水渠道,将附近的清水引入湿地,以补充湿地的水源,提高湿地的水质和水量。

5.植树造林:通过人工造林,引进适宜的湿地植物,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促进湿地植物的繁衍和生长。

二、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或利用生物技术来修复湿地环境,提高湿地水质和土壤质量。

具体的化学修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沉淀剂的添加:通过添加沉淀剂,促使湿地中的悬浮物沉降,净化水质,改善湿地的水环境。

2.修复剂的施用:通过添加修复剂,改善湿地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提高湿地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3.有机肥料的施用: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改善湿地土壤的营养状况,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三、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利用湿地生物资源来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1.引种与栖息地恢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湿地植物和动物物种,恢复湿地的自然植被和生物群落,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养殖与野生资源保护:通过湿地养殖业的发展和湿地野生资源的保护,增加湿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湿地栖息地重建:通过修建湿地栖息地,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吸引和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育。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根据具体湿地的类型和受损程度,制定相应的湿地修复方案,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

水体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水体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水体生态修复设计方案水体生态修复是指为了净化和改善受污染或破坏的水体生态系统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工程。

下面是一个水体生态修复设计方案,以帮助恢复水体的生态健康。

1. 水质监测与评估:首先需要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估,确定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和程度。

通过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水体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2. 污染物去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污染物,如植被滤池、活性炭吸附装置、氧化还原反应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水体的水质。

3. 栖息地保护与恢复:通过增加岸线植被、修建浅滩等方式来保护和恢复水体的栖息地。

这样做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增加水体中的生态功能。

4. 水体植被恢复:合理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水生植物进行恢复。

这些植物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稳定水体底质、防止水藻暴发等作用,能够改善水体的生态系统。

5. 建立生态保护区:在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建立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展人类活动,以保护水体的生态系统。

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植被和生态修复工程来提高水体的自然恢复能力。

6. 限制排放与污染治理:加强对水体污染的防控,加强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水排放的治理,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通过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法律制度的约束,减少水体污染的发生。

7. 宣传与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水体生态的重视。

通过开展环保讲座、宣传片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到水体生态修复的工作中。

通过上述措施和工程,可以逐步恢复和改善受污染或破坏的水体生态系统。

但水体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努力。

只有保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水体生态系统得到真正的修复和保护。

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第15卷 第3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5 No.3 2019年9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S ept.2019杭州西溪湿地是在古河滩遗存的基础上,经千余年人类农渔耕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李玉凤, 2015)。

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张伟等, 2017)。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城市次生湿地,在动植物群落(曹利仙等, 2010; 陆强等, 2013; 季梦成等, 2015)、景观规划(关海莉等, 2017)、生态服务价值(刘刚等, 2016; 张伟等, 2017)、水质评价(余海霞等, 2013; 李波等, 2016)、环境容量(潘丽丽等, 2015)、旅游开发(敬峰瑞等, 2017)等方面集中了较多研究,而有关西溪湿地资源现状的系统评价尚未见报道。

我国湿地公园研究起步于2003年(吴后建等, 2016),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898处(郭子良等, 2019)。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生态修复,西溪湿地公园的面貌和资源状况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有必要对湿地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发现目前湿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孙永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9)摘 要 杭州西溪湿地是平原水网地区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在对西溪湿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湿地类型与分布、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特征,分析西溪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对策。

结果表明:西溪湿地面积546.45 hm2,植物696种、植物群落87个;脊椎动物257种,其中鸟类181种、兽类6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鱼类56种;无脊椎动物172种,其中原生动物28种、原腔动物55种、环节动物32种、水生软体动物25种、陆生软体动物29种、节肢动物3种;代表性旅游资源和景点127个。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1.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1)湿地补水增湿措施所有的湿地都存在短暂的丰水期,但各个湿地在用水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自然差异。

在多数情况下,湿地及周围环境的排水、地下水过度开采等人类活动对湿地水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对曾失水过度的湿地来讲,湿地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是修复其高水位。

但想完全修复原有湿地环境,单单对湿地进行补水是不够的,因为在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和营养水平均已发生变化,如酸化作用和氮的矿化作用是排水的必然后果。

而增湿补水伴随着氮、磷的释放,特别是在补水初期,因此,湿地补水必须要解决营养物质的积累问题。

此外,钾缺乏也是排水后的泥炭地土壤的特征之一,这将是影响或限制湿地成功修复的重要因素。

可见,补水对于湿地生态修复来说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湿地水位的历史资料,人们往往很难准确估计补充水量的多少。

一般而言,补水的多少应通过目标物种或群落的需水方式来确定,水位的极大值、极小值、平均最大值、平均最小值、平均值以及水位变化的频率与周期都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湿地补水首先要明确湿地水量减少的原因。

修复湿地的水量也可通过挖掘降低湿地表面以补偿降低的水位、利用替代水源等方式进行。

在多数情况下,技术上不会对补水增湿产生限制,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需求、土地竞争或政治因素等方面。

在此讨论的湿地补水措施包括减少湿地排水、直接输水和重建湿地系统的供水机制。

(1)减少湿地排水。

目前,减少湿地排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湿地内挖掘土壤形成潟湖以蓄积水源;另一种是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缘构建木材或金属围堰以阻止水源流失,这种方法是一种简单且普遍应用的湿地保水措施,但是当近地表土壤的物理性质被改变后,单凭堵塞沟整并不能有效地给湿地进行补水,必须辅以其他的方法。

填堵排水沟壑的目的是减少湿地的横向排水,但在某些情况下,沟壑对湿地的垂直向水流也有一定作用。

堵塞排水沟时可以通过构设围堰减少排水沟中的水流,在整个沟壑中铺设低渗透性材料可减少垂直向的排水。

杭州西溪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对策建议

杭州西溪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对策建议

!"K>):?@-A!-4::提要:作为生态名片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实际上却潜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J1w'U$-V'$o;@-_”p识不足。

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应该肩负起真正恢复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原生湿地濒危物种的挪亚方舟的使命,同时也应避免误导伪生态,真正肩负起普及有深度的生态科学知识的职责%关键词:生态学与伪生态外来入侵物种生态修复杭州西溪作者施于文,杭州于文建筑景观设计事务所高级工程师;黄天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研究生;黄炳元,民革杭州市委会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杭州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邮政编码310003)。

西溪湿地是杭州的一张生态名片,现在却面临一场被忽视的生态危机,这场危机不但体现在西溪湿地生态失衡、原生湿地植物群落面临几乎完全被外来入侵物种所替代的威胁,还体现在对生态认识不足的意识危机,亟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i*1!1!4!"#$%&!2020yd1_!7mb.:;*?+Q J1w V'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的主要特征,然而,西溪湿地的标志性植物群落一湿地植物群落已大部分被外来入侵物种所占据,大部分本地原生湿地植物绝迹*1.t X[,西溪湿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生态认识不足和吸引游客的需要,种植了大量外来,西外来I Sk,97234328,cu度上丰富了景观,但西溪湿地本地原生态景观特色消失,部分外来植物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本地原生湿地植物的生存,使西溪湿地原生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迅速减U*西的?的外来*2771*j为美洲的48种,占总种数的67.61J;原产地为欧洲的9种,占12.68%*特别是西溪湿地的湿地植物群落,夕卜来入侵湿生植物几乎完全替代了原生植物群*在水陆交汇处,来自南美洲的喜旱莲子草、粉绿狐尾藻、南美天湖荽群落已经成落为拥有绝对优势的沼生、中生植物群落,来自北美洲的再力花、梭鱼草已成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挺水植物群落*在水下,来自北美洲的水盾草已成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沉水植群落*生$],来自洲的水成为拥势的n群落,“:外来植物覆盖了近岸水面,遮挡了日光,使水底的原生水生植物缺乏光照而消亡*外来入侵动物如南美洲的福寿螺、北美洲的克氏原螯虾对西溪湿地生态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密度高时几乎会把水域中的沉水植物一扫而光*近几年大量引钱塘江水流入西溪湿地,使西溪湿地水域盐度升高,部分生活在钱塘江的无齿相手蟹也入侵西溪湿地,对水生植物有较大破坏作用。

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湿地生态是地球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湿地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湿地生态修复的实施需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土壤、植被、动物种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和原因,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应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破坏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比如,对于水质污染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生物修复和人工补水的措施;对于土壤侵蚀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采取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的措施。

另外,湿地生态修复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在修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比如,可以通过植被引种、湿地水位调控等措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

最后,湿地生态修复的实施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修复工作完成后,应对修复效果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才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注重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让湿地生态系统重焕生机,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面临退化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制定和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湿地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修复过程应致力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功能,使其具备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相互作用。

2. 多功能原则:湿地修复应兼顾不同功能,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满足综合性需求。

3. 可持续发展原则:修复方案应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修复效果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湿地生态修复可采用以下方法:1. 湿地恢复与重建:针对已受到破坏或退化的湿地,通过恢复湿地原始地貌和植被,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以实现湿地功能的再生。

2. 水质改善:在湿地内引入清洁水源,通过湿地的自净作用降解有害物质,提高湿地水质,保护水资源。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引入特定濒危物种,增强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水位调控:合理调节湿地的水位,使其保持适宜的水分环境,有利于湿地植被生长和水生生物繁衍,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5. 沉积物管理:定期清理湿地中堆积的有害物质和沉积物,保持湿地底质的健康状态,促使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6.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湿地生态修复,提高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修复工作的可持续性。

三、湿地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1. 三江源湿地修复项目:该项目旨在恢复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通过种植湿地植被、水质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举措,成功恢复了湿地的自然状态和功能。

2. 美国休斯顿湿地恢复计划:该计划通过重建湿地植被、防止土地开发和推进水环境管理等措施,成功修复了休斯顿周边湿地,提高了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对西溪湿地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案例

对西溪湿地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案例

对西溪湿地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案例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在人类活动与湿地生态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农耕型、河沼型城市次生湿地,被誉为“杭州之肾”。

近代以来,由于人类过度干预,西溪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退化,自然和人文景观遭到较大破坏,昔日桃源风光日渐消失。

为保护西溪湿地、改善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质、造福人民群众,2003年杭州开始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通过综合保护,拆迁农户4000多户,搬迁企事业单位160多家,拆除建筑100多万平方米,疏浚河道57公里,清淤470多万立方米,西溪水质提升了2—3个标准,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1000多种,鸟类由79种增加到112种,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显现。

同时,围绕西溪湿地保护这一系统性工程,在全国率先采用湿地公园模式,坚持POD模式(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西溪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发展,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打造了POD发展的“西溪模式”。

2009年7月,西溪湿地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2年1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成为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

西溪湿地水体生态修复方案

西溪湿地水体生态修复方案

西溪湿地三期水体生态修复简要方案一、景观与水水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赖以高贵的根本。

园林因水而生动、因水而活泼。

“水令人远,景得水而活”。

如今是无园不水,水景已成为衡量园林景区及庭院小区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景观水体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喜水、爱水是人的一种天性。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水的名句极多,“山青水秀”示景观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水和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的水鸟并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展示了水、天、霞、鹜共同组成的美丽景观。

纵观中外重要的大中城市无不依水而建,缘水而兴。

无论是在那个国家,造园师在造园设计时总是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充分体现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二、水体治理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了清洁的、和谐的水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保障。

因此水环境的科学修复和治理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但开挖了水体并不代表就能达到预定的景观目的,而理水、治水才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一步。

因为水是一种最为优异的溶剂,几乎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而且由于水域的标高往往低于地平面的标高,污染物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由此决定了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个生态系统。

(一)造成水体混浊不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景观水体主要是受氮磷的污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使得水体浑浊不清,透明度低,发绿、发黑甚至发臭。

景观水体对水质的要求最重要指标是水体透明度。

通常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是藻类和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

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属无生命物质,就某一水体而言波动不是太大。

而藻类却随着水中的营养物质丰欠、外界气温的变化、水环境内在条件等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太湖及安徽巢湖的兰藻水华事件、泥皮的出现、水质的恶臭等等。

浅析对西溪湿地保护性修复的设计与手法

浅析对西溪湿地保护性修复的设计与手法

浅析对西溪湿地保护性修复的设计与手法摘要: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在扩张,吞并了不少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

西溪湿地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对其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场地特殊性以及湿地原有的功能,从而避免湖水富营养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区域环境危机。

关键词:生态效益;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西溪湿地荆源仿古一期的竣工以及对外营业,势必加快推动二期的建成速度。

在吸收一期的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以及人气提升,二期在延续一期的整体风格之外,保持现有建筑以及原路,加入了全新的设计元素。

一、基地概括本项目位于西溪湿地洪园景区北部,南邻西溪湿地荆源访古一期。

“荆源”为乡土地名,"访古”即追寻生态之西溪。

荆源访古有浙、皖、赣等地移建的近50幢江南明清古建筑和五常原有的历史建筑组成。

她们绝大多数为内向院落式的,对外封闭,规矩很严,崇尚自然,讲究风水,以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们探寻的脚步。

本项目为二期项目用地,现场整体湿地风貌良好,场地内分布了若干明清古建筑,内部均未装修,绿化植被除部分柿树等乔木生长良好外,其他绿化较为杂乱,缺乏养护,区域内目前暂无基本配套设施。

项目占地面积约为104200平方米,这里散布着若干江南明清仿古建筑,古色古香,韵味悠远,极具江南园林特色。

二、项目分析(一)现状优势分析以入口形象保持良好,对外游客有一定吸引力;基地园路完整,游览交通便利;园区内生长着较多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性树种。

(二)现状劣势分析因为时间的久远的缘故,基地缺少人工维护,败迹斑斑,绿化稀疏,杂草丛生的荒废景象,让原本典雅大气的古建筑黯然失色;现有水面条件良好,其中枯水部分应当恢复。

亲水植物缺失等问题;植物品种略显单一,配置缺乏层次,林、灌、草分界不够突出,下层及开花植物不明显;空间利用不充分,游览线路不明确,缺少整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湿地三期水体生态修复简要方案一、景观与水水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赖以高贵的根本。

园林因水而生动、因水而活泼。

“水令人远,景得水而活”。

如今是无园不水,水景已成为衡量园林景区及庭院小区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景观水体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喜水、爱水是人的一种天性。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水的名句极多,“山青水秀”示景观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水和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的水鸟并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展示了水、天、霞、鹜共同组成的美丽景观。

纵观中外重要的大中城市无不依水而建,缘水而兴。

无论是在那个国家,造园师在造园设计时总是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充分体现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二、水体治理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了清洁的、和谐的水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保障。

因此水环境的科学修复和治理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但开挖了水体并不代表就能达到预定的景观目的,而理水、治水才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一步。

因为水是一种最为优异的溶剂,几乎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而且由于水域的标高往往低于地平面的标高,污染物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由此决定了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个生态系统。

(一)造成水体混浊不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景观水体主要是受氮磷的污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使得水体浑浊不清,透明度低,发绿、发黑甚至发臭。

景观水体对水质的要求最重要指标是水体透明度。

通常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是藻类和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

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属无生命物质,就某一水体而言波动不是太大。

而藻类却随着水中的营养物质丰欠、外界气温的变化、水环境内在条件等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太湖及安徽巢湖的兰藻水华事件、泥皮的出现、水质的恶臭等等。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水质富营养化根子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过剩,营养盐的输入大于输出所至。

就西溪湿地的水体其污染原因分析如下:A、营养盐输入1、水体处于工作、生活及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内,极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同时周围遍布树木、花卉、草地其落叶、施肥、枯枝、动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等等都会泾流入水体;再者外来旅游人员,据经验统计,每一位旅游人员每天可带入的氮磷分别为0.1和0.05克左右,可见旅游者的污染不可小视。

营养物质的不断增加,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而升高,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十分的有利条件。

2、外来水源中带入,如从外河道引水、污水管的渗漏、大扫除、洗车等等;周围园林绿化带及农田的施肥、施放农药等亦会流入水体,增加污染3、雨水及雨水泾流、飘尘会带入大量的有机及无机污染物。

4、水体中某些藻类能利用空气中的营养物质组成自身机体,当它们死亡后造成二次污染;水体中自然及人为种植的各种生物若无有效的管理措施,也会成为一种内在的污染源;5、水体底部土壤及周围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内在污染源。

6、无论哪种水体都不是绝对静止的,水体内部会发生水平的或者是垂直的运动,这种运动为水中营养盐的交换及藻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B、营养物质的输出本水体营养物质的输出很少,只有在大雨时,水体容量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向园区外排水,才能输出一些。

但能否减少还要视当时园区内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由此可见本水域存在着营养物质输入与输出极不平衡,输入大大高于输出的恶劣条件。

在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或很少输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何种水体,若无处理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会越来越肥,水质越来越差,这是规律。

而且处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

(二)水体不治理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环境卫生问题的一个专家委员会(WHO,1991)曾经强调:“城市居民的健康受到各种城市环境的物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如社会性聚集迁移、现代化与工业化和生活环境等因素。

而这些影响不只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加和,还包括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

同时还进一步强调说:“在某些方面,城市化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健康方程’中的一个主要变量,当人口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污染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吸纳能力时,在缺乏控制或控制系统不可靠的情况下,不利的健康效应将会增加。

”景观水体不采取治理措施或者是措施不力,不科学通常会产生如下几种结果:A、水质发兰、发绿,发红等,水体透明度下降,进而出现发黑发臭。

大多数浮游藻类都以细胞分裂形式进行繁殖后代,其增殖速度为一几何级数。

水中原来存在的藻类数量越多,增加就越快其分裂的速度与水温成正比,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每升高一度,繁殖速度可提高8-10倍。

而当藻类死亡后尸体腐烂分解,一方面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还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亚消酸盐、甲烷、硫化氢、和各种腐殖质产物等,使水体变黑变臭。

如照一是某别墅园中的一个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小水池,水深二米,池底是混凝土结构,四周是块石,即全部硬化,属三面光水体每次当池水全部放干,再加入自来水后才7天,藻类就会大量繁殖,原清澈透明的自来水就变为深绿色。

B、在水体静止或交换较差,水浅或硬底的、又无任何植物的水域还会产生大量泥皮。

如照二是广东省某一个小区约为10000平方米的水体,开始规划时设想每排别墅之间开挖一条河道,称之为威尼斯水城,每幢别墅免费配置一条小船,可以在规定水域内游览。

本意是想提高房子的买点。

然而由于建成二年后就出现了水色发黑,水面上漂浮着大量泥皮,几乎复盍着整个水面,完全丧失了水体原有的功能,还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环境,此地的居民叫苦不迭,天天到物管部门提意见。

照一照二C、又如城乡河道是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城乡水系的载体,同时也是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城市地表径流直接排入河流,加上河流疏于管理,河底积存了大量污泥和腐烂的藻类植物,水流不畅、水质恶化。

某城市河道污染实景同时同条河道未治理段治理河段如上所述,无论是小水面、大水面或是河道,若不预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西溪湿地中的水体无论是大的、小的、深的、浅的,膨大型的,还是狭长型的河道,如果不预以治理、或者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不科学,水体完全有出现恶化的可能。

三、水体修复的原则和目标(一)原则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其要点:“天人一体”即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互动”即人与自然是一相互作用的系统;“天人相参”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系统;“天人感应”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流信息流;2、生态性原则生态的经典定义是“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水环境的生态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

同时生态又是辨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

3、先进性原则设计合理,水体治理方法先进。

达到观赏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要求,投入产出合理的效果。

(二)目标水体质量达到国家景观用水标准,年平均透明度达45cm以上,水质其它指标要求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Ⅳ类标准。

水质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同时能够持续有效的抑制与控制浮游藻类的生产量和现存量,水变清,水质无异味。

四、设计理念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道。

按水域为一生态系统,以整体论为指导,优化组合多措施、多技术综合防治。

在同步兼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遵循如下理念:●亲:亲的含义丰富。

首先水要洁净,受污染的水就亲不起来;其次是水体的深度适中及水面与岸线的落差要合理,能达到可亲水、戏水的功效;其三是水环境要优美,引人眼球、惹人喜爱,有了爱才会亲。

●活:活包含二层意义:即水体能流动;二是水中溶解氧丰富,自净能力强、生命力强,能实现自我维持;气浮的方法不仅去除了水中的悬浮物,而且能有效地增加水中氧气,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还能促使水体流动,“动则通、活则灵”。

●争:利用系统中食物链环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协调与促进彼此和谐.如引入能与藻类争夺营养物质的多种生物,如水草、鱼类、螺、等,保持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

●移:把营养物质从水体中移出,如过滤能不断地直接移出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包括藻类;鱼、螺、蚌等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组成本身机体,转化成对人类有用的动物蛋白质,然后从水体中移出;通过水草的收割移出营养盐等等。

●截:拦截外界营养盐的输入。

除拦截点源污染以外,还要尽可能减少面源的污染。

通过对沿岸挺水植物的种植,使其在沿岸形成水体过滤带,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岸边植物还可吸收、转化、积累部分有机质及营养盐,有利于水体自净。

●导: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人为干预。

比如向水体中导入动植物,通过构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完整水生生物链,将水中污染物质迁移出水体,起到净化、改善水质的作用。

五、生态法水处理的依据(一)水体作为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履行各自的功能,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如下图)其中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及挺水植物等)和浮游藻类是水中的生产者;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是水中的消费者;微生物是水中的分解者,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必须配置合理。

难点就在合理二字上。

水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