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大一(上)
文学史A大一上背诵
中国古代文学史A 大一上学期背诵资料整理诗经《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
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shuì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biāo镳,翟茀dífú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
施罛gū濊huó濊,鱣zhān鲔wěi发bō发,葭菼tǎn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诗经·邶(bèi)风·静女》见作品选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ú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ú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小雅·鹿鸣》见作品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示”)民不恌(“佻”),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耽”)。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tu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古代文学史题库大一上
古代文学史题库大一上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2、《女娲补天》原载于()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6、风、雅、颂的"雅"意为()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12、《东君》祭祀的是()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
"宋玉的"悲秋"之作是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①《庄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20、保存寓言最多的作品是()①《庄子》②《列子》③《荀子》④《吕氏春秋》二、多项选择题1 、原始诗歌的特点有()①口头性②集体性③综合性④功利性⑤随意性2 、下列神话中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作品有()①《鲧禹治水》②《后羿射日》③《精卫填海》④《盘古开天》⑤《黄帝擒蚩尤》3 、《诗经》中 " 颂诗 " 包括()①《夏颂》②《商颂》③《周颂》④《吴颂》⑤《鲁颂》4 、下列作品中反映周部族发迹史的是()①《玄鸟》②《大明》③《生民》④《绵》⑤《思文》5 、《卫风 o 氓》()①是我国诗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②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③控诉了夫权制的罪恶④告诉人们不要自主择偶⑤景物描写出色6 、《小雅 o 采薇》()①反映人们的厌战情绪②多用叠字和叠句③即景抒情,情景相生④反映了战争对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7 、复沓的作用在于()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②深化诗的主题③使感情得到心情抒发④增强诗的音乐性、节奏感⑤可以增加诗篇长度8 、《九歌》中祭祀天神的作品是()①《东皇太一》②《礼魂》③《东君》④《湘君》⑤《大司命》9 、下列作品中属于宋玉的有()①《神女赋》②《洛神赋》③《登楼赋》④《高唐赋》⑤《风赋》10 、《曹刿论战》刻画曹刿形象的主要手法有()①语言描写②行动描写③心理描写④细节描写⑤环境描写11 、《左传》长于写战争,在写战争时往往着重叙写()①战争的性质②双方力量的对比③战争的过程④双方将帅的素质⑤对待战争的态度12 、烛之武说秦退师,主要在于他的说辞说明了()①晋之无厌②亡郑利晋害秦③存郑于秦有利④郑原为秦陪臣⑤郑愿割地赔款13 、《晋灵公不君》一文中叙述晋灵公骄奢纵欲、残忍暴虐的事例有()①厚敛碉墙②从台上弹人③拒谏纵恶④谋杀国之栋梁⑤穷兵黩武14 、《国语》一书包括()①《周语》②《齐语》③《晋语》④《秦语》⑤《越语》15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有()①焚券市义②复谋相位③立庙于薛④劝说齐王⑤开拓疆土16 、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对话体的有()①《论语》②《孟子》③《庄子》④《荀子》⑤《韩非子》17 、《庄子》文章特点主要有()①想象丰富②夸张大胆③善用比喻说理④质朴无华⑤逻辑性强18 、保存寓言故事较多的作品有()①《韩非子》②《庄子》③《列子》④《吕氏春秋》⑤《山海经》19 、下列成语出自《庄子》的有()①运斤成风②自相矛盾③邯郸学步④东施效颦⑤画蛇添足20 、下列寓言自出《韩非子》的一书的有()①狐假虎威②滥竽充数③守株待兔④买椟还珠⑤揠苗助长1 、先秦文学是指从 ____ 到 ____ 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
古代文学史第一册复习(大一)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 段。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 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 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 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后来成 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A、《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 辉形象。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伟 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 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B、《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 香草。《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 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C、相对于《诗经》,《离骚》是一种新鲜、生动、 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11、汉大赋
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 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 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 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第二部分 简答题
一.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六.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 1、《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 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沟 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史记》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 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叙事脉络。 3、《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 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 以类相从的原则。
二.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1、《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分12国策,33论。
记事起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时间。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肯定他们在战国时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反映士这一阶层的活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文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叙事长于铺陈,善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4字)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中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为杂家著作。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
文章多记录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
它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文字朴素简练,与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文学意味,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213字)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188字)4、《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这段时间,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文学发展的孕育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 6世纪)文学发展的成熟期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 6世纪至2 0世纪初期)文学的转型变化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 8 4 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 19)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内容(-)神话、远古歌谣(1)内容2、再现劳动过程的2、征服自然愿望的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4、思恋之歌(2)上古歌谣的艺术特点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一一劳动节奏短促、鲜明。
(-)上古神话2•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姻技土造人3•洪水神话——緜gJn禹治水4•战争神话——共工与颛顼争帝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6感生神话(英雄神话)——夸父逐日(2)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二《诗经》的编集1采诗说2献诗说3删诗说三《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1国风(160篇)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因此被誉为“乡土之音”。
除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邺(bei )、聯(yo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i)、曹、豳(bin )2雅(205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也即朝廷正乐。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4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
小雅共74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一上册古典文学打印答案
1、概述《诗经》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大一上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
大一上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了许多重要的语文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学术能力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大一上学期学习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大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
首先是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了解了《诗经》、《楚辞》和《唐诗》等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大一上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学习了这些修辞手法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思想精髓,同时提高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现代文学在大一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同时也拓宽了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写作技巧与方法大一上学期的语文课程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比如教授了一些常见的写作结构和组织方式,如总分总、并列、对比等。
同时还教授了一些写作思维和表达技巧,如提出观点、论证、举例和引用等。
这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学术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涵盖了古代文学、修辞手法、文言文阅读、现代文学和写作技巧等多个知识点。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一上学期——先秦部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一上学期——先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一)一、填空题: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最为精彩。
4、《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5、《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
6、在古代神话中,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的英雄是。
7、《诗经》依、、分类编排。
8、《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9、《孟子》今存篇,每篇又各分上、下。
10、屈原《九歌》并非九篇,而是篇。
11、《论语》中载孔子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其意是说。
12、《战国策》载,触龙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
13、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14、《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饥者歌其食,”的诗篇。
15、《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又称《周书》。
16、《左传》大约成书于,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17、今存《老子》分上下篇,上篇称,下篇称。
18、《战国策》载,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的人名叫。
19、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0、在古代神话中,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名曰。
21、《诗经》曾广泛用于社会生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颇为盛行。
22、《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之语。
23、《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断代简史。
24、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为核心,并认为天道。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所说。
26、李斯最著名的散文是他在秦统一前写的。
27、汉代的政论散文以初期最为发达,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28、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开创的,他字。
29、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是。
3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 ”变来的。
31、现存秦刻石文,大部分都出自之手。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知识点大一上学期的古代文学,是一门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课程。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深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我首先接触到的是《诗经》,这是我对古代文学起始的地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300多首诗歌,记载了周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以及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诗经》,我不仅欣赏到了古代文人的辞章之美,更体会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其中《关雎》、《桃夭》等诗歌,以其优美的辞藻和深刻的意境,令我驻足沉思,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接着,我又学习了《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化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了解到孔子对待学习、个人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
他的思想被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源泉,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经》和《论语》,我还学习了《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家族和宫廷社会。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对于情感、家庭和社会的探索和思考。
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
比如,唐代的诗歌,在诗人们的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成了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感悟。
宋代的散文,以其自然质朴的风格和生动活泼的描写手法,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元曲则通过嵌入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塑造了一批优秀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
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古人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大一上册古代文学知识点
大一上册古代文学知识点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大一的上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古代文学的知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古代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是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思想的重要途径。
2. 先秦经典著作先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诗经》、《尚书》、《周礼》、《论语》和《孟子》等。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 汉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汉赋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辞藻华丽、修辞繁复、意境深远。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包括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
通过学习汉赋,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4. 唐诗的产生和发展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唐诗的特点是以五言、七言为主,形式优美,意境深远。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著名的唐诗人如杜牧、李白和杜甫等,了解到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5. 宋词的艺术价值和代表作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其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宋词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境细腻,通过几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情感。
代表作品包括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学习宋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艺复兴的气息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6. 元曲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元代戏曲艺术的代表。
元曲的艺术特点是文采华丽、情节曲折、音乐和舞蹈相结合。
学习元曲可以了解到元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以上只是古代文学知识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大一上古代文学知识点
大一上古代文学知识点在大一上学期的古代文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我们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化传统。
通过口头传承,古人们用歌谣、神话、谚语等形式记录和传达社会的历史、风俗和信仰。
随着文字的出现,古代文学逐渐形成了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体系。
尤其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学,影响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二、诗歌创作与特点古代诗歌是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结晶,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不同格律。
诗歌在古代起到了记录历史、咏史抒怀、描绘自然等多重功能。
其中,《诗经》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也保存了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
三、散文创作与发展古代散文是一种以文字组织为主的散文体裁,以叙述和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展示了社会的风土人情。
《左传》、《庄子》等是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四、戏曲艺术的特点与魅力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唱词、音乐、舞蹈、布景等多种艺术手段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
古代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观众沉浸其中,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启发。
古代文学的思想、美学理念以及创作技巧对现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古代文学的持久魅力。
通过学习大一上古代文学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学期)一、先秦文学概览1.1 远古传说与神话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
这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 《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3 《楚辞》——浪漫主义诗歌的瑰宝《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爱,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1.4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以诸子百家著作为代表,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发展2.1 汉赋的兴起秦汉时期,文学创作逐渐从先秦的哲理散文转向了辞藻华丽、形式自由的赋。
汉赋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为代表,其内容广泛,既有对帝王生活的颂扬,也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汉代的繁荣与昌盛。
2.2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汉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它们大多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史传文学的辉煌秦汉时期的史传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杰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严谨的史实、生动的叙述、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典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变革3.1 魏晋诗歌的新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
以曹操、曹植、王粲等为代表的建安七子,以及陶渊明等诗人,他们的作品摆脱了汉代赋的华丽辞藻,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魏晋风度。
大一上册古代文学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上册古代文学考试题及答案
1、《九歌·拨麻衣歌》中()被称为“民间文学中最佳完整之作”。
A、《清明上河图》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B、《水浒传》
2、被戏剧史称为“古典戏剧之祖”的作家是:()
A、曹雪芹
B、白朴
C、裴度
D、萧纲
答案:C、裴度
3、汉乐府“柳梢青”一诗的作者是:()
A、刘邦
B、王昌龄
C、王勃
D、陆游
答案:B、王昌龄
4、《古诗十九首》:()
A、曹植
B、曹操
C、陆游
D、李白
答案:D、李白
5、《史记》是那位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
A、司马迁
B、李世民
C、司马光
D、苏轼
答案:A、司马迁
6、“与其谈古论今,不如采花功夫向”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的名言:()
A、柳永
B、杜甫
C、晏殊
D、韩愈
答案:B、杜甫
7、屈原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
A、秦代
B、汉代
C、三国时期
D、两汉时期
答案:D、两汉时期
8、“出师表”是谁为谁所写:()
A、曹植为袁绍
B、司马迁为刘邦
C、陶渊明为孙权
D、苏轼为张易
答案:B、司马迁为刘邦
9、“盛世深把错误历,缄言舍报哀夫君”出自:()
A、《水浒传》
B、《孟子》
C、《诗经》
D、《楚辞》
答案:D、《楚辞》
10、“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作者是:()
A、孟郊
B、苏轼
C、曹操
D、苏洵
答案:A、孟郊。
大一上中国古代文学
一、默写(十五分)1.氓,蒹葭,采薇。
2.邵公谏厉王弭谤3.逍遥游(开始至至人无己。
)4.《劝学》前三段5.《离骚》前两段6.湘夫人7.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
二、填空(十分):1.中国神话的类型: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2.《九歌》篇名:《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荀子的主张:XXX4.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5.编年史:《春秋》6.儒家创始人:孔子7.四家诗:齐鲁韩毛,前三为今文经,后一为古文经。
8.法家集法、术、势之大成者:韩非。
三、名词解释(十五分):1.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继续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史事,以记言为主。
2.四家诗:汉初出现,分齐鲁韩毛四家,前三今文。
后一古文3.孔孟:为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为至圣,孟为亚圣,传有《孔子》、《孟子》,皆记言行,为语录体。
4.风雅颂:风为地方音乐、雅为周王畿附近宫廷和贵族所享乐歌、宋为朝廷、宗庙的祭祀歌曲。
5.韩非:战国思想家、集法家大成,传有《韩非子》,建立了以法、术、势合一的思想。
6.九歌:楚古曲名,屈原于其上加工创作,成一独特的抒情诗,共十一篇。
7.尚书:最早的历史文献,是春秋以前史家集成的政府文件及论述选编。
语言......。
8.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前一记事为主,后者释经。
9.墨子三表说:四、简答(二十四分):1.中国古代神话类型及代表作品2.《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战争的来龙去脉、胜败要点、内外因素。
3.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生动形象、铺张洋溢、语言通俗。
4.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喻褒贬。
5.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社会理想:仁政、保障民之衣食。
6.《劝学》对学习的思想:7.中国古代神话保存的文献典籍:《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
古代文学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1、《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分12国策,33论。
记事起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时间。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肯定他们在战国时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反映士这一阶层的活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文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叙事长于铺陈,善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4字)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中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为杂家著作。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
文章多记录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
它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文字朴素简练,与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文学意味,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213字)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188字)4、《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这段时间,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与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与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初唐诗人陈子昂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声色与性情的统一;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提倡复古,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提成三代两汉的古文,在其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文与道的离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此外,道家、佛学以与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的渗透进来.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试图打破按朝代分期的框架,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其阶段性<九个方面:创作主体;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接受对象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传媒;主体,读者>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二、概述:〔一〕上古期总:各种文学体裁的孕育;思想基础的孕育;〔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奠定文学的基本格局〔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收对象,传播媒介为文字〕,直到宋出现市民文学.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散文〕,诗乐舞结合.2、第二段秦汉文学.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汉代文学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以新姿态新活力酝酿出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将魏晋作为新开端划分依据〔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在这个时期具备且成熟〕:✧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开始并完成;✧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诗、词、曲鼎盛;在唐宋元达到高峰✧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文学传媒新形式;✧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a.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达到鼎盛.文向诗〔占据主导地位〕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最后下个阶段最早,里程碑式的诗人〕.确立"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范式.b.文学创作个性化;c.宫廷核心作用,以此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d.玄学〔真与自然〕佛学〔关于真与空心性境界〕渗入文学,促进文学观念多样化.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1〕韩、柳古文运动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新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确定.散文形式〔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3〕由杜甫、白居易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与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庭筠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文学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等新形式;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三〕近古期嘉靖后总特点: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2)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高扬;肯定情欲;冲击理学禁欲主义;3)通俗文体〔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主导〕小说最富生命力.1、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第一段.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与论争.诗文有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派主张和实践;词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群体论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共同达到传奇的顶峰近古期第一段是白话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吴承恩《西游记》、##笑笑生《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2、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适应社会变化,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文学的基调: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文学观念: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国民影响深〕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等新媒体出现,写作方法随之变化;散文内出现报刊文体,诗歌中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口号.近古期终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是中国文化奠基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文化形态文化品质影响深远.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时期文学〕➢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大约是农事祭歌;➢《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尧舜时《击壤歌》《卿云歌》《康衢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歌谣遗文.反映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时,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可惜神话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二、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金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的文字,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提供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篇幅较长的钟鼎铭文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三、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现在所知最古的一套乐曲〕,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信仰,祈求神灵庇护达到万物和畅的理想《尚书·益稷》载帝舜时乐曲《大韶》;《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文化为主,巫觋是文化主要承担着和创造出于巫术祭祀目而创作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巫史不分.史的职务期初也是##性的,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史官记录的辞风质朴、不加纹饰;自作的,条理细密、文思清晰.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被贵族垄断,官学内容为六艺〔五礼、六乐、五舐、五驭、六书、九数,《周礼·地官》〕.后官学变为私人传授〔父子代代相传〕.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春秋战国,分封制解体,贵族庶人间兴起士阶层.民间聚众讲学盛行,文化知识从贵族转到士.儒墨学派发展壮大,"礼贤下士"之风盛行;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诸子并起,议时政、阐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先秦诗歌:##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甲骨卜辞的韵文、《易》挂爻〔yao二声〕辞、钟鼎铭文的韵语-《大小雅》、《颂》-《国风》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诗经》与《离骚》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与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模糊性、争议性.先秦文学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夏商文学——##文化〔巫史文化〕✧周代——史官文化✧春秋时期——《春秋》《左传》《国语》〔史传散文〕《论语》《墨子》《老子》〔说理散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屈原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散文.巫史〔在政治历史领域的作用很大〕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商书》中《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殷人作品.二、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国进入以礼乐〔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认同〕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概念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神道设教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突破.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怀疑神灵、减少巫术##色彩.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因此成熟.《周书》"诰""誓"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春秋经孔子修订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以寓褒贬,寄托社会理想;左传和国语继承发扬了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说理散文出现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对孔子言行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见于社会混乱和罪恶,提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春秋》《左传》的"书法";《诗经》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三、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百家争鸣"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功利色彩较为浓厚〕这些学派从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与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一〕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二〕士人的文化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创作精神大大提高,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庄子.纵横家中争强好胜的苏秦、讽刺善辩的张仪、却强济弱的鲁仲连〔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表现:〔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2〕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3〕《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其风格;〔4〕纵横家〔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战国策》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5〕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6〕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文学的基本问题: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动力之源: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创作动机:借文学以抒情〔春秋前的诗人已做到〕如何表达思想情感墨家尚质不仅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反对华丽文辞,担心君主陶醉于此而忽略游说者的真实意图,对后世文学的尚质之风产生影响.提出"三表法",关乎论述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首次对"征引"进行探讨.深入研究逻辑学.儒家孔子——奠基者以"仁"作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以"礼"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构成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认为文艺是一种道德实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艺可以感化人,节制疏导人的情性,要"文之以礼乐"才"可以成人".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出"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儒家的文学纲领.✧"兴"——传达社会性情感,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观"——观风俗之盛衰,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群"——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诗歌应成为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凝聚点✧"怨"——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与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文学内容形式并重,做到"尽善尽美",而善更为重要,这一思想制约了唯美观念的发展,促成了中国文学言之有物、积极向善的优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思想情感倾向文学风格上,儒家提倡"温柔敦厚",不过分放纵自己的情感;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之美"——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素的文风〔讽谏是委婉俯顺,借典故表达态度〕孟子强调人格与文格的联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论断,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文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推崇人的自然性情,平淡是真性情的极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语言平易,文学形式平淡,文学风格朴素自然,精神自然无为结: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是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讲究规矩法度.道家主张文学超脱现实生活,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领悟自然,得到欣喜.在形式上,既能表现为冲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现为恣意放达的兴味.二者的美学思想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一章上古神话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特点: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因素: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三〕产生条件: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义:1、为保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又重大意义.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诗经》《楚辞》〔保留更多且更接近原貌〕是上古时代两部诗歌总集,多有取材于神话.《庄子》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有些寓言是神话,有些则是改造〕《淮南子》保留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三、《山海经》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是我国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人面马身〕,或许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大多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情节,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中国神话主题和意义按不同主题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一〕创世神话最著名:盘古故事。
大一上半期古代文学复习点
复习要点一、填空题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
6、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7、《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8、《韩非子》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9、先秦说理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10、《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11、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12、《史记》首创以人物传记来反映历史的写法,这种体例叫作纪传体。
1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4、马弟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15、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16、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17、王褒的《洞箫赋》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箫声咽”的原型。
18、现存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9、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二、名词解释1、风雅颂:(风)音乐曲调,国风指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为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音乐较舒缓。
2、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即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因本物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触物兴词,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物。
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咏。
3、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句式以杂言为主,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
大一(上)中国文学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2.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3.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4.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1.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2.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3.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
4.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史记的艺术特点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2.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3.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
4.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
、艺术成就: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填空题
1、神话的分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东汉论说散文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5、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二、选择题
诸子散文《论语》→《淮南子》中的成语,如“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
三、名词解释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2、楚辞:1、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带有浓郁楚国文化色彩的不同于《诗三百》的新诗体。
2、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P130
3、《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举例说明)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联想),赋即铺陈直叙。
P49
2、《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善于叙事。
在叙事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比较《春秋》有长足进步。
它的情节往
往富于戏剧性。
如《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
⏹善于写战争。
如《城濮之战》
⏹善于在变化中刻划人物性格。
《晋公子重耳出亡》
⏹善于纪述人物之间的辞令之美。
《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文采,并常常借用歌谣谚语,对情节进行暗示、评价。
对于后
世的小说创作有明显影响。
3、《庄子》文学方面的特点
⏹具有独特风格。
受其哲学体系制约,并受原始神话和楚国文化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
其文章风格体现高度抽象与丰富具象的有机结合。
重视内容意旨表达,不讲究章法结构的组织。
如《逍遥游》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因此想象奇幻,
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寓言特点:虚构色彩明显;联想丰富,构思巧妙,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和自然现象拟
人化。
如《秋水》
⏹善用譬喻,运用灵活。
⏹总体风格汪洋恣肆,富有瑰丽、谲诡的色彩。
⏹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
4、《离骚》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
⏹第二、创作方法的突破。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是二者的完美
结合。
⏹表现手法的开拓。
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
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
⏹开后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刺的先河。
⏹第四、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大量采用楚地方言,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具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5、如何理解“秦世不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十五年间,战国百家争鸣
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随之消歇。
《汉书·艺文志》载秦有杂赋九篇,歌诗八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
但或毁于嬴政焚书坑儒,或尽于项羽咸阳之火,皆不传于后世。
今所得者,唯秦世君臣诏令奏议之文与称颂功德的刻石之文。
故《文心雕龙·诠释》云“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不独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6、《孟子》散文特点
⏹首先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具有雄辩力量。
⏹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
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常用比喻或穿插寓言故事,陈说事理,论辩是非,既吸引人们注意,又加强了说服
力。
如《尽心下》
⏹巧妙地利用对问体结构,使双方观点对立鲜明,真实再现论辩过程,行文生动逼真,
有情节化、故事化的倾向。
⏹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罕有艰深之辞、生涩之句。
其语言艺术,历来倍受称道。
⏹句法丰富多变,散、骈、整、排句、感叹、诘问,等自由变换。
对句、排句大量使
用,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极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7、《史记》、《汉书》思想成就比较:
⏹同:都体现了实录精神。
⏹异:《汉书》的史学见解、史学精神和文学成就,不如《史记》。
⏹ 1.《汉书》对人物事件抑扬褒贬,常常有失公正客观,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 2.《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汉书》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
⏹ 3.司马迁作《史记》站在个人立场、用个人道德价值标准发表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寄托个人身世,史识很高;《汉书》少有寄托,史识不及《史记》。
⏹ 4.《史记》感情强烈,更近于文学著作,文学成就远高于《汉书》;而《汉书》用史
学家的理性、科学态度叙述历史,更接近于纯粹的历史。
⏹ 5.《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
但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 6.《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
文字整饬赡丽,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7.《汉书》特设《艺文志》,对后代史书和学术文化贡献很大。
8、散体赋主要艺术特征
⏹ 1.在语言描绘方面,不厌其详,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
⏹ 2.有类型化倾向。
⏹ 3.结构上设为主客问答式。
《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
⏹ 4.意旨上以歌颂为主,“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
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张衡《二京赋》
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
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
⏹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10、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历史化倾向
⏹淡化文学性和神异性,有意强化神话的现实功利性。
如孔子对于黄帝四面的解释,
对于黄帝三百年的敷衍,都是故意曲解神话的原始意蕴,添加世俗的功利意义。
儒家后学也多讲经世致用,依据使用经验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载入
史册。
后人又常用历史眼光审视神话,屈原就对神话提出不少疑问,司马迁也删去
不少传说材料,并加以历史化的改造,神话消亡的厄运终难避免。
⏹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
⏹神话历史化的第二条途径是从形貌和生理功能上对神进行重铸,把它变成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