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是赋体⽂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 ②汉赋溯源。

赋是⼀种特殊⽂体,从形式上看,它⾮诗⾮⽂,⽽⼜具有诗、⽂的不少特点,是诗、⽂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它们抒情、说理⽐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的《赋篇》。

第⼀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在表现⽅法⽅⾯,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时代、政治和⼈⽣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

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溶⼊时代新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则⽐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七发》在以下⼏⽅⾯体现了汉⼤赋的基本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譬喻,富丽⽽细致。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

首联中“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杂诗(明)丰坊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

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

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

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写景诗 B.咏物诗C.哲理诗D.闲适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精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 B(1分)14. A(3分)15.(4分)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 题。

(8 分)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答案】C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考点】诗歌语言风格【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答案】D【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119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唐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唐 成从正确的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

传统的鉴赏思维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只有实现鉴赏思维与视角的有效转换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以及数字化技术使得古代文学作品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优化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效果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一、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思维与视角进行转换的意义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从文学鉴赏传统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主要从标题鉴赏、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尽管这样的解读方法具有完善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这种解读方法仅仅适合对单一文学作品的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

很难对古代文学作品形成深入的认知和理解[1]。

所以,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和视角进行转换,打破传统鉴赏方法的局限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望发展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新方向。

二、从创新的角度构建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思维首先,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文学人才的主要渠道,为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文学鉴赏的视角。

教师可以将一些创新思想融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中,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理念,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本身上。

另外,学生也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角度,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学知识,使自己的文学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以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心,形成创新的鉴赏视角。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较为久远,但是将其放到现代背景中却可能形成新的解读。

另外,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况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可能存在一系列的联系[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都是高贵的象征。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 (09):93-96.
( 三 ) 天狐
作者简介:潘栩言 (2000.12.1) 女,浙江省湖州市,高中学
人们在远古时期,认为狐狸具有灵气,同时天狐是所有狐 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狐形象,同时这也是我国所独有的特 《甲骨文选注》以及《中华天然补品大辞典》中都有记载,描述
殊文化形象。和其他自然界动物不同的是,狐狸具有一种观念 了狐狸肉甘温,能够解毒疮、补虚暖。
载体,其自身带有一种超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特质,同时还蕴含
( 二 ) 祥瑞形象
着我国古代的传统理念。狐形象在古代作品中拥有十分丰富的
原始社会中,人们对于狐形象的感官主要是一种崇拜心
文章就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理。上古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人类的自保能力较差,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
同时自然环境比较凶险,那是人们主要是以兽肉为食,身穿兽
( 一 ) 九尾狐
皮,狐狸因为体型较小,性情温顺,因此成为兽皮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古代特殊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诞生出 大部分古代资料中对于狐狸肉与狐狸皮都有过相关记载,比如
[1] 靳 青 .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狐 形 象 [J]. 文 化 学 刊,
骚》体现出来,屈原将夏桀与后羿并列到一起,并暗示了后羿 2018 (11):38-40.
因为美色迎娶玄妻,由此能够看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玄狐并非
[2] 赵雯雯,王洪车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J].
直到我国的汉朝末期,随着符命思想的发展,《白虎通》中也将 的某一特征,比如经常将雄性的狐神描绘成一种老者形象,其
麒麟、凤凰和九尾狐看作是代表太平盛世的代表物。而对于九 主要特征是善变。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三篇摘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 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 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 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 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兽类意象,狐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洗礼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意象,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世俗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 社会生产技术及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人们认识能力及觉悟水平的提升, 从远古时期的无性别文化到雄性文化, 再到雌性文化的演变之中, 文学作品皆受到社会中主导性别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狐形象充溢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创作之中, 而狐女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美丽女性的人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一) 九尾狐在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文化形象。

狐狸与其他动物形象不同, 其拥有着一种观念载体, 具有精神性、超物质性, 并携带着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作品中, 狐形象丰富多样且形态各异, 其中, 九尾狐这一形象主要分为两种, 即祥瑞的九尾狐及生殖崇拜的九尾狐。

祥瑞的九尾狐形象是太平祥瑞征兆, 如青丘国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时至汉代时期, 符命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 《白虎通》认为九尾狐、凤凰、麒麟等为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

[1]生殖崇拜的九尾狐在后世解说纷纭, 其中主要包含两种说法, 一是九尾狐是以天命启示的意义出现在大禹面前, 并暗示其娶涂山女为妻;二是九尾狐即是涂山女的化身, 代表着图腾民族的生育观念, 代表着子孙繁息。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1)B选项内容与尾联赏析无关,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是告诫、提醒要以国家为重。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考查方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1)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和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而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辱使命。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 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二技巧点拨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矍,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贽美,称贽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膜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贽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解析汇总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解析汇总

1. 上邪(yé)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上邪:上天啊译:上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高山变平地,滔滔江水干涸断流,凛凛寒冬雷阵阵,炎炎酷暑白雪纷纷,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断绝!(1)赏析: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女子写给男子的。

1、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2、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3、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

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2)清代文学家评论: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

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

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可谓句句在理。

(3)写作特点: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

后六句则用曲笔。

作者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南宋三年1192年的秋天,作者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临安)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

(1)译: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理解与赏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无比愤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引言
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对于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作品的叙事方式、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每个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
的主题和情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字词的解读与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古老或专用的字词,对于这些字
词的解读和理解也是进行作品鉴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表达。

情感的体验和寻找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通过体验和寻找与作品中
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

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最后,要注意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
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结论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
鉴赏。

通过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结构和主题,解读字词,体验情
感并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学作品。

专题11 古代诗歌鉴赏-五年(2017-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

专题11  古代诗歌鉴赏-五年(2017-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
【2018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2题】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2.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唐诗鉴赏实例: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三种写作风格对比》

《唐诗鉴赏实例: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三种写作风格对比》

《唐诗鉴赏实例: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三种写作风格对比》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三位杰出的大唐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以其独特而各具风采的写作风格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

他们在表现主题、运用辞藻和表达手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因此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实例并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唐代诗歌的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写作风格。

每个部分将包括背景介绍、主题与意境、辞藻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探讨,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呈现出这三位伟大诗人独一无二的艺术风貌。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位大师级诗人的写作风格差异与共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歌作品。

同时,本文也将评析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展现出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该研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大唐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启示。

2. 李白的写作风格:2.1 唐代背景: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政治稳定之际。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广泛,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李白在这个时代中曾经历过许多变动和创伤,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奔放和豪情。

2.2 诗歌主题与意境:李白的创作主题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色、历史传奇、个人情怀等各个方面。

他以豪放不羁的性格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他描绘山水之间壮丽恢弘的景色,展现了无拘无束的豪情激昂。

此外,他还以凭吊先贤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抒发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之悲哀的诗篇。

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境有山水、明月、长空等自然景观。

他以澎湃的情感和独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将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

2.3 辞藻和表达手法:李白的诗歌辞藻丰富多样,他善于运用明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词文共欣赏,真情相与析——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为例

词文共欣赏,真情相与析——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为例

【摘 要】传统的诗词鉴赏比较注重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时会忽略诗词本身的情感。

词的情感与作者的人生境遇、性情才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

将和诗词相关的文言文融入到诗词鉴赏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情感的领悟,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诗词鉴赏;文言文;情感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鉴赏文学作品明确要求做到“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1]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鉴赏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分析能力,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现在一些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不少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对诗词的阅读变得功利而浮躁,实际的教学效果让人无奈,更不用提文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了。

诗歌阅读似乎远离学生的生活,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掘。

客观原因是诗词题材种类繁多且言近旨远,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且凝练深奥,意境层次变化多端且独特深远等,使得诗歌的情感主旨相对比较含蓄内敛不易解读。

主观原因是学生在当代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心态急躁,定力不够,信心不足,想象局限,因此对古诗词的品读缺乏兴趣。

教学过程:才情导入一幅字,此人只应天上有古今中外的才子何其多,但一提到苏轼,大家都不约而同心生钦佩。

他才华横溢又胸怀宽广、言谈诙谐又思想深邃,可谓是中国古代出类拔萃的全才。

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2]他集儒、释、道于一身,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深厚造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摘要: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良好交融,可以让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进入到一个想象空间中,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词人及文学家都特别注重意境的应用,其可以获取一种十分独特的表达效果。

因此,下面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表现手法;特征前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意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理论,是作家们用于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及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特别看重作品中的意境美,以期通过意境来带给作者本人及他人情感上的满足感。

在实际中,意境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现主客观思想融合的良好方式,这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意境的相关概述意境为一种审美境界,是在文艺作品或是自然景物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情调。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主观情感能很好的融入到意境中来,进而可以让读者将心中所想同眼前事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二者相得益彰,最终有效的表达诗人情感,形成良好意境。

意境没有固定概念,其主要是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中,采取适宜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中,相对比较完善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结合不同的文学形象,对相应的景物进行描述,表达出了自身的情感世界,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

在清代文学大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形态,并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王国维看来,有我之境的意境主要是主观的对景色进行描述,而无我之境的意境则是在景物描绘中展现自我情感,在进行意境构建时,通过无我之境可以将情感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对景物描写、作者事迹进行挖掘,才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见的意境表现手法主要有情境交融和虚实相生两种情况。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与作品鉴赏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与作品鉴赏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与作品鉴赏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人文精神,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就古代文学在初一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几部著名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让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领略其中的魅力。

一、古代文学在初一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文学的经典之作,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此外,古代文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细细品味之后产生共鸣和思考。

因此,古代文学在初一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它以丰富瑰丽的艺术结构和细腻入微的形象刻画而闻名于世。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贾家宁国府的兴衰、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宝玉的宠幸等众多故事情节。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小说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虚伪,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悲怆与无奈之情。

同时,《红楼梦》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性,揭示了人情世故的复杂性,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三、《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作品,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它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冒险故事。

小说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妖魔鬼怪的斗争和唐僧一行人的考验,小说展现了人物的品行和情感,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真理的追求。

此外,小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故事,吸引了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和论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它以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了孔子的思想、道德准则和社会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里面的语录内容丰富,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
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
时行乐的情绪。

其艺术特色: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炼。

如《迢迢牵牛星》中语言的特殊运用,大量使用叠字来表现情感。

13、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

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式多,在艺术表现上更灵活和方便,所以大量出现五言诗。

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4、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

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哥情味。

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曹操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称为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创作成就: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

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

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

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

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

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6、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

②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③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