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

合集下载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了较为全面地论述。

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深受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

因此,精、气、血、津液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其概念都具有实体和模型的双重属性,是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
O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又需要气的温煦、推动及精、血、津液的营养。

因此,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理和病理,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框架。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1)全文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1)全文
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胃液、肠液 正常的分泌液——涎、唾、涕、泪等
津与液的联系
生理上并不予以严格区分,并称为津液 1、津与液本属一体,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 2、在运行代谢过程可以相互转化 3、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
疾病中,必须加以区别,有“伤津”与“脱液”
的不同: 伤津乃伤阴脱液之渐——病情较轻 脱液乃津液干涸之甚——病情较重
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 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为水 谷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的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学说
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 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生理活动
濡养
精 气 血 津液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 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 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 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元气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充养
C.防御作用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
药膳同源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可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制作成 药膳,如山药粥、枸杞炖鸡等,以起到滋补身体、调整精 气血津液平衡的作用。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或温热的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症状。同 时,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病理变化的患者,还应注意相应的 饮食禁忌。
06
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保健建议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精的生理功能
精具有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 血生髓等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物质基础。
气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之一,是一种不断运动着 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 化等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动力。
血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精气血津液
演讲人:
日期:
• 精气血津液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 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与影响 • 精气血津液失调表现与原因分析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探讨 •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选择依据 • 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保健建议
01
精气血津液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精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阴阳等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02
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与影响
精与气相互关系及影响
精能化气
精是气的化生本源,精足则气充,精 亏则气衰。
气能生精
精与气相互依存
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依赖于气的推 动和固摄作用,而气的生成和功能的 发挥也离不开精的滋养和激发。
规律作息
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和不足的睡眠时间。

精气血津之津液

精气血津之津液

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
A.防御 B.温煦 C.气化 D.推动
E.固摄
4.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 )
A.汗
B.尿
C.呼气 D.呕吐物 E.粪
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
A.心气 B.肾气 C.卫气 D.宗气 E.肺气
6.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 )
A.气
津 液 的 化生血液 功 能
运载作用
• 含大量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 • 渗注脉中与营气相合以化生血液 • 属阴,能载气
气 血 津 液
单选
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 )

A.肝
B.心
C.肺
D. 脾 E.肾
A.宗气
B.元气
C.卫气
D.营气 E.脾气
29.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是(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E.肾气
30.“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多选
1.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A . 生殖繁衍 B.促进生长发育 C.生髓充脑、养骨化血 D.濡养脏
B.血
C.津
D.液
E.精

7.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为气的( )功能减退

A.防御 B.固摄 C.温煦 D.推动 E.气化
8.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9.气的( )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里面经常会讲到精、气、血、津液,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我们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和西医同样是来给别人治病看病的,但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还是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的。

中医对于我们的身体方面更加重视精、气、血和津液等,那么大家对于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做下这方面的介绍。

精、气、血、津液学说到底是什么对于精、气、血、津液学说当中的精、气概念,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精气、气范畴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

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认为精、气、血、津液等虽然看似只是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但是这些都属于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

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

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正好就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中医气、血、精、津液

中医气、血、精、津液

中医气、血、精、津液
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是身体内四种重要的生命物质,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物质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内能量的表现形式。

中医理论认为,气在体内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生命的运动和各种生理活动。

如果气的流动受到阻碍,就会引起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具有营养和润滑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血的循环和流动能够促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稳定心态。

精是人体最基本的生殖物质,在生殖、生长和养生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精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生命能量,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养生状况。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具有保持机体液体平衡、调节体温、润泽组织等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津液的循环与流动程度决定了人体的湿度和润滑度,对人体健康
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介绍,气、血、精、津液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生命物质,它们的互相配合和协调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特征和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负责任地调理和调整气、血、精、津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

对于那些已经受到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对气、血、精、津液的科学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 中医学气的理论重在研究人身之气 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 脏腑、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涵义: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
的极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
气的涵义包括三层意思:物质性、 功能性和运动性.
1、物质性:是结构单位最小的物 质.用最表达.
血能载气 津液能载气
三气运动的意义:
1、布散全身,发挥人身之气的功能,运行 精、血、津液濡养全身.
2、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 理活动,并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3、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适应和 联系.如肺的吸入与呼出,饮食物和津液 的新陈代谢等.
四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脏腑之气运动趋势: 心肺在上,上者宜降.
五脏:肝肾在下,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降为顺,宜降.
六腑: 降中寓升小肠吸收水谷精微
2、脏腑之气运动的协调统: 1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3心火宜降,肾水宜升. 3、气机调畅: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 之气机调畅.
五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气机失调:气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 调平衡,称为气机失调.
2、生理表现: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
功能活动. 3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3、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3血行迟缓—-血瘀. 4津液停滞—-痰饮、水肿.
二温养作用:
1.含义: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热量,温 暖机体,营养全身.
2、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 的生殖之精.
• 中医学的先天之精,从分子生物学来看, 可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生殖细胞中的核 酸和性激素.在遗传工程中,核酸是携带 父母的遗传信息,形成胚胎,促进胎儿生 长发育的根本物质;而性激素则是人 体繁殖机能的物质基础,类似中医学中 的天癸.

精、气、血、津液详解

精、气、血、津液详解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精
一、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水谷之精—由饮食化生 广义 五脏六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 肾精---禀受于父母,充养于水谷之精 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 质,又称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 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包括 : 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及脾正常的分泌 物,如:胃液、肠液、涕、泪、汗、尿 津 : 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 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 用者为津 。 液 : 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 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
(一)元气 4、生理功能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 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 宗气 1、概念 (宗:汇聚)宗气是指聚集于 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动气) 2、生成: 肺吸入之清气 + 脾胃化 生的水谷精气 3、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走息道,上循咽喉,“蓄于丹田,注 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灵 枢· 五味》
“营气者, 分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上焦之后,此所受气 “ 精血同 者,泌糟粕,蒸津液, 源” 化其精微,上注于肺 脉,乃化为血。”
三、血的功能
(一)濡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得养——面色 红润,肌肉丰满,皮毛润泽,运动自 如,耳聪目明。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液充盈——神志清晰,精神充 沛,感觉灵敏。 (三)运载作用:水谷精微及自然之清气; 代谢后的浊物;运载传导体内各种信息

精、神、气、血、津液

精、神、气、血、津液

精、神、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神[含义](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之精,叫做“生殖之精”。

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来源于父母,是指繁衍人类、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内孕育构成身形,所以又叫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脾胃化生而成,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原料,所以又称后天之精。

两精均贮藏于肾。

(二)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形象、神态、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气息、姿态和动作等。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它与人的脏腑气血盛衰有关:凡神气充旺,一般反映脏精充足、机能协调;若脏精将竭、气机衰败,则神气涣散。

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作用](一)精的作用有三:①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灵柩·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指出入的胚胎由父母的生殖之精所生成,其后脑、髓、骨、脉、筋、肉、皮毛等脏腑身形都在胚胎基础上孕育形成。

②精是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出生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母体精血的供养。

胎儿出生后从出生至终身,全赖饮食的水谷精微和呼吸的自然清气,即所谓后天之精的不断供给和补充,才能够进行生长、发育和维持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③人体发育到青春期,生殖之精成熟,并产生一种具有生殖功能叫“天癸”的精微物质(现代医学的性激素)。

至此,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

生殖之精为繁衍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神的作用有二:①形与神俱,中医学认为神是父母阴阳两精媾合形成胚胎之际,即已开始产生并不断发育的。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5)临床意义:
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活力旺盛,体健少病。
元气虚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 功能减退,体弱多病。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1)涵义:由谷气和自然界清气结 合而积聚于胸中,为人体后天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之为 “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 肺 吸 入之清 气
结合而成
1、物质性:是结构单位最小的物 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2、功能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
3、运动性:气是人体内具有很强 活力,不断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精微物质。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一)生成来源:
1、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所 化生,又称原气或元气,为人身之气的 根本。 2、后天之气:包括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之精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 脏,洒陈于六腑”。
1、血液生成的化生之源:
营气 精专物质
水谷精微
津液 有用水分
肾精
精血互资互化
2、影响血液生成的相关脏腑:
(1)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 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血。
(3)心、肺:脾输精于心肺,与肺吸 入清气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作用 下,变化而赤,是为血。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

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

水停气阻 气机升降出入不利 不化 “气不化水”
津液停滞
因而临床上往往“行气”与“利水”两法同 时并用。
3、气能摄津
气固摄津液 防止无故流失。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推动、气化与固摄作
用的协调平衡。气的推动、气化作用有助于 汗、尿的排出。所谓“气化则能出矣”;气 的固摄作用,则可防其无故流失。若气虚、 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 无故流失。 发生: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病理现象。
结束
(2)生理功能: 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
液有节制地排泄。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血在脉中运行受阻或溢出脉外成为“离 经之血”,则不仅丧失了生理功能,而 且可成为致病因素。
气的功能
❖2.温煦作用 ❖温煦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功
能活动,血、津液的运行等。 ❖此作用失常 *可出现体温低下、畏寒喜热、四肢不温、
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 *又可因气聚过多,气郁化火,出现恶热
喜冷、发热、心烦躁扰等热象。
气的功能
3.防御作用 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并能与病邪斗
争,驱邪外出。气虚则易受邪而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现研:益气药有使血中IgA、IgG含量增 加的作用。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 命者也。” -- 《灵枢·本藏》
一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精微物质。
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 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理论体系深厚而复杂。

其中,精、气、血、津、液、神六者被视作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称为“六淫”。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六者的含义与作用。

一、精精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是由父母双方的生殖细胞结合而生成的元气之源。

精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首先,精是生殖功能的基础,男女的生殖细胞都来源于精;其次,精还具有调节肝肾等器官功能的作用,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最后,精在中医学中还被认为是补充元气,延缓生命衰老的重要物质。

二、气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中医学中的气包括了天地之气、人体脏腑之气以及中医理论重视的气血。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两种,人体通过呼吸来吸取外界新鲜空气,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三、血血液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强调的血有两层意义:其一,它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和水分的消化、吸收等过程,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运行活动的能量来源;其二,在人体中循环流动的血液还承载着多种因子和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状况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津液津液包括了人体各种分泌液和内部滋润物质,如口腔中的唾液、泪液、汗液、体液、脑脊液等等。

津液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润泽人体的五脏六腑,避免疼痛和疾病的发生;同时,津液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新陈代谢。

五、神神在中医学中所指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精神活动,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情绪、思维、记忆、行动等等。

中医学认为神的活动一般都与脏腑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比如说,心脏主管人的精神,肝脏主管情感和气质等。

神的活动也与气血的供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气血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时,神则受到极大的影响,容易引发头晕、缺乏注意力、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

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故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

阳之清者为元气。

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罗氏会约医镜》)。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

其具体过程是: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

“水之入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而为津液”(《读医随笔·燥湿同形同病》)。

脾主运化,赖脾气之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项目精气血津液定义(概念)中医定义:精是液态的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肾中所藏的生殖之精广义: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

气是运行不息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及涕、泪等),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又称“水谷之精”)是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人体以先天之精为本,且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分:先天之气(即元气,禀受于父母)+后天之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精对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使其不无故流失,则肾精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

病理: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肺再通过经脉将其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病理: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失常→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来源匮乏→一身之气亏虚。

3.肺为气(宗气)之主。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积蓄于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下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又促进一身之气的生成。

气生成条件=【肾中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肾+脾胃+肺】脏腑功能正常。

脾胃上助肺气,下充肾精。

血液是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血液生成与下列脏腑相关:1.脾胃化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脾胃是气与血的生化之源。

病理:中焦脾胃虚弱→化生水谷精微不足→导致血虚。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

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将在本章“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一、气(一)气的含义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

精、气、血、津液 DOC 文档

精、气、血、津液 DOC 文档

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精气)一、精的基本概念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总之,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一)先天之精“人始生,先成精”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

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

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三、精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

(二)生长发育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

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人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是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

(三)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1、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其中,精、气、血、津、液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精精是指男女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人体的“根本之精”,被认为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主要储藏于肾,肾主藏精、主生骨、主生发、主水液代谢等。

人的精并非无限的,男女受损于不同的情境,是人体应该保护的重要物质。

气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被视为血液循环以外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人体内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气主要包括真气和营气,真气是指由肺脾肾等脏腑所生的气,主要负责呼吸,水液代谢,能源提供等;营气是指由饮食所吸取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的气,在人体内流动,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功能。

血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态物质。

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血有补肾益气、生发滋润、通经止痛、充面美容等多种功效。

它主要由肝和脾所调节,肝主疏泄用于疏通经脉,而脾则主要负责产生营血来滋养身体各器官和组织。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液体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是滋润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

津液涵盖了汗液、唾液、泪液、鼻涕等液体,主要调节人体的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稳态,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

神神指人体内心理活动的反映,即情感、思维、意识等。

神主要由心包、肝、脾、肺、肾五脏所治,而肝则被认为是五脏之中掌管神的脏器,可以调节和管理人体的情绪和心态等精神活动。

总的来说,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神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物质。

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能决定人体健康的情况,也决定了人体心理的状态。

因此,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养和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气的升降出入
• 1、气机的涵义: •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 • 运动——是气存在的关键。 • 2、气的运动形式 • 升、降、出、入。 • 3、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人体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 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平衡。
(五)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生理:脾气统血、肝气收摄血液
血 对 气 的 关 系
血 为 气 之 母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含义: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 气能生津 生理:气足则津旺。 病理:气虚则津少。
气 治疗:益气生津。 对 含义:气是推动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 津 生理:气行则津行。 气能行津 液 病理:气虚、气滞则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形成水、湿、痰、饮。 的 治疗:补气、行气与利水湿、化痰饮之法并用。 关 含义: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的大量流失。 系 生理:气足则津固。 气能摄津 病理: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致津液无故流失。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宗气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丹田
资助先天元气
3、营气
含义: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营阴。 营 气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分布:行于脉内,循血脉流注于全身。 功能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气能摄精:气能摄精,防精妄泄。 精 各脏之精化生各脏之气 气 神 精能化气 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精充则气足,精亏则气衰。 的 水谷之精化生谷气 关 精充则神旺,精亏则神疲。 系 精气化神:精和气都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气充则神旺,气虚则神衰。 神安则精固气畅。 神驭精气:精气的代谢受神的调控和主宰 神荡则精失气衰。
2.宗气
含义:积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 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结合而成。 走息道 布散全身。 宗 分布:宗气聚于胸中 贯心脉 沿三焦下蓄丹田,以资元气,注入气街下行于足 气 行呼吸——上走息道,推动和协助肺的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 。 功能 行血气——贯注心脉,助心行血(与气血运行、心脉搏动、肢体寒温运动以及人的视、听等 有关) 。 资先天——对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病理:伤津和脱液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
脾胃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游 溢精气
上输于脾
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水 谷精微
生成津液
大肠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 水液
(二)津液的代谢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3.肌肤毛发光滑
2.肌肉丰满壮实 4.甚至活动正常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 甚至昏迷等。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含义:指津液与血液具有化源相同和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 津 血 同 源 机理 化源相同——津液和血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津液渗入脉中,则补充和化生血液。 互生互化 血中津液成分渗出脉外则化为津液。 津可化血。 血充化津。 津枯血燥。 血少津亏。
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
来源相同

相互化生
4、卫气
影响睡眠,卫气入于内脏则入睡,卫气出于体表则觉醒
营气与卫气
营 气 卫 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 营养作用的气。 有保卫作用的气。 概念 营气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生成 行于脉中 行于脉外 分布
化生血液 功能 营养全身
(四)气与血的关系
原理 气激发和推动着血液的化生 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气能生血 生理:气足则血旺 病理:气虚则血少
气 对 血 的 气能行血 关 系
治疗:补气生血 原理 气直接推动血行 气通过促进脏腑功能而推动血行
生理:气行则血行;气机调畅则血行正常 病理:气虚、气滞则血瘀;气逆、气陷可致出血 治疗:补气、理气以活血;降气、益气而止血 原理:血行于脉内而不溢出脉外,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生理:脾气统血、肝气收摄血液 病理: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则导致各种出血 治疗:补气摄血 含义:血为气的载体,气存血中,依附于血方不致散失,
面色萎黄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运载功能
运载清气和水谷 精微,营养全身
运载脏腑组织代谢后 所产生的浊气浊物
运载传递体 内各种信息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是精神活动物质基础
精力、神志、思维、 情志活动都需要血的 配合
机体感觉、运动需要 血液荣养
(三)精的主要功能
(一)生殖繁衍 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繁衍后代的作用 (二)促进生长发育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 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三)生髓充脑、养骨、化血 精可化髓,髓汇聚为脑,精可化血,养骨 (四)滋养濡润 精可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五)防御卫外 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生病
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具体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 脏腑之精。
(二)精的生成
— →
先天之精 ——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精 人体之精以先天之精为本, 的促 充 得后天之精不断充养,二者 生生 养 成 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脾胃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 后天之精 —— 运化而成的水谷之精
人体之气
(二)气的主要功能
• • • •
推动作用—促进生长发育和各脏腑功能 温煦作用—热量来源:体温和液态物质运行 防御作用—防御和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对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作用, (血、汗、 精、冲任 ) • 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变化 • 营养作用—来源于水谷的营气,自然界清气 • 除此之外,还有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功能。
(四)血的运行



循行方式: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 度 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 脉道通畅无阻 血液的质量 病邪的影响 血寒 血热等
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肝主疏泄 —— 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 衡 肝 藏 血—— 防止血溢脉外
治疗:补气固津。 含义:津液在元阳之气的蒸腾下化而为气。 津 液 津能生气 生理:津足则气旺。 病理:津液耗伤,可致气虚。 对 气

含义: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的大量流失。
生理:气足则津固。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津 病理: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致津液无故流失。 治疗:补气固津。
含义:津液在元阳之气的蒸腾下化而为气。 津 液 津能生气 生理:津足则气旺。 病理:津液耗伤,可致气虚。 对 气 治疗:气阴双补。 的 含义:津液也是气的载体。在脉外,气依附于津液方不致漂浮散失。 关 生理:津充则气足。 系 津能载气 病理:气随津泄、津停气阻。 治疗:益气固脱,行气利水,行气化湿。
津液
失血过多
脉内
血 液
津 液
(津液亏损)
渗入
脉外
失血 过多 导致 津液 亏损
大量外泄 脉外 津 液 血 液
津液 营气
渗出
(血脉空虚)
脉内
津液 大量 耗损 导致 血脉 空虚
津液的输布
上 输 于 肺
宣发
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肃降
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 全身各脏腑
脾气散精
直接向四周布散 代 谢 后 的 浊 液
清者
重新吸收
肾主津液
浊者尿液Βιβλιοθήκη 肝主疏泄三焦决渎(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排泄
汗——肺气宣发,输津液于皮毛,代谢后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主要途径 尿——肾气蒸腾,使浊液化尿,下注膀胱;肾的气化,司膀胱开合,控制排尿。 排 泄 其他方式 粪——大肠传化糟粕,排泄粪便,带走少量津液。 呼气——肺司呼吸,呼出水气。
A.元气 C.卫气 D.营气
B.宗气
1.元气
含义:又称“原气” 、 “真气” 、先天之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 气 生成: “元气根于肾” ,由肾中精气所化,又赖水谷之精培育和充养。 分布:发于肾,经三焦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一)气的概念
气 的 概 念
哲学概念:指存在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医学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物质 之一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气 为 血 之 帅
气能摄血
原理:血行于脉内而不溢出脉外,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四)气与血的关系 病理: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则导致各种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