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父亲的朋友孔君平面前,巧妙地避开了孔君平的追问,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一定的把握。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视频或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或图片,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杨氏之子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学到了两首写小孩子的古诗,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
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
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
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
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之子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板书:读)2、指名读。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
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板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出示填空,检查自学情况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精美教案(统编版)

《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品味文中人物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梁国、杨氏、孔君平、夫子、乃、设、曰、聪惠”等生字词,积累词汇。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抓住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聪明机智的人物?他们有哪些有趣的故事?b.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c.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聪明机智的孩子的故事——《杨氏之子》。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b.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
3.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4. 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特点a.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语言。
b.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5. 学习写作方法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b.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6.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内容,提炼主题。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汉语寓言故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难题,并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本文旨在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汉语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和句型。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汉语的故事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3.能够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 教学方法1.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实际中,巩固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教材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2.多媒体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和测试题:准备作业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你们听说过杨氏之子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呈现(10分钟)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
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将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环节,主动探索姓氏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生字词的学习和文言文的断句朗读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古代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甚、聪惠、应”等生字词和文言文的断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的聪明才智。
文章通过杨修与曹操的对话,展示了杨修的机智和聪明。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用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用词,以及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引入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视频等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朗读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含教学反思及课后作业设计)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孔君平在聪慧、机智、勇敢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本课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勇敢、机智、聪慧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课件,让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场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面对孔子的提问时,巧妙地回答,使孔子对其智慧赞叹不已。
本文主要通过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难点:理解文言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文翻译及相关资料4.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巧妙地回答孔子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杨氏之子孔君平与杨氏夫妇的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特点。
课文语言简洁、幽默,充满智慧,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些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为……所……”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倾听、善于思考,做一个聪明、有修养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如“为……所……”、“乃……也……”等;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倾听、善于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汉语寓言故事,讲述了杨氏之子小明聪明机智,善于应变的故事。
通过小明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讲解和引导,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礼貌待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字词。
2.难点: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字词的理解,以及文中寓意的深刻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被称为聪明机智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适时进行解释和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应对自如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
本课篇幅较长,语言优美,富有趣味性,对学生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含义,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应对问题,如何在困境中思考问题,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如何应对问题,如何在困境中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含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应对问题,如何在困境中思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意,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选自《世说新语》。
课文通过描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幽默,展现了古代儿童的智慧和风采。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可能还需要加强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幽默,从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3.能够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语和表达方式。
2.理解和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幽默。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准备课文解析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相关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以便学生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和模仿。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和情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评价。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幽默,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巧妙地应对曹操的故事。
通过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展现了古代少年智者的形象。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和词语的含义,以及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修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体会角色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男孩如何巧妙地应对别人对他母亲的侮辱。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子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如何分析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标注好重点词语和难点句子。
2.多媒体设备:准备好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教学卡片:制作相关的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杨氏之子》,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解释课文内容。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短的写作练习。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熟练掌握生字词的音、义、用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氏之子》中的隐含含义。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备好故事《杨氏之子》的教材。
2.准备好教学课件。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和作业。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杨氏之子》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篇(25分钟)1.同学们跟读故事《杨氏之子》,教师解释其中生字词的意义,正确读音和用法。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第三部分:拓展(15分钟)1.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
第四部分:巩固(15分钟)1.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答题。
2.讲解练习题目的答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第五部分:作业(5分钟)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故事《杨氏之子》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写作环节中表现普遍较弱。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七、课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
2.学生可以在同学间互相讨论整理,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杨氏之子》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并且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得到了提升。
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持续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个故事背后的更多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世说新语》内容简介:《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
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一)《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
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
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
”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
参考答案:一、1.(1) 2.(3) 3.(2) 4.(4) 5.(5)二、1.(1)√ 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幽默智慧”这一主题,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3篇课文。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生动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