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浅谈《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完善(一)

浅谈《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完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是我国管理和规范票据活动的重要准则,与之相配套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是贯彻实施《票据法》和规范支付结算活动的具体保障。
本文阐述了修改完善《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必要性,并结合支付结算工作实际,分析其不适应性,提出修改建议。
一、票据法对于经济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于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
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规范支付结算行为,促进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和促进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票据业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票据法》逐步显露出其不适应性。
受当时我国经济环境的限制,《票据法》的制定侧重于规范和约束票据行为、维护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票据的流通性、忽视了票据的信用功能,且对部分票据行为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为适应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票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对《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二、对《票据法》的修改建议(一)第七条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
近年来,电子票据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银行业务倍受青睐。
由于电子签名涉及到电子票据支付结算的效力和安全,缺少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必将成为电子票据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法律障碍。
建议《票据法》补充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以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
(二)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真实交易原则对于保护交易安全、防止票据欺诈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忽视了票据的信用功能,限制了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发展。
《票据法》实施中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票据法》实施中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我国票据法自1996年实施以来,历经2004年的修改,对规范我国票据市场,保障票据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法》一些条款跟不上票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票据法》实施中存在问题(一)票据的基础关系与法律关系相互独立性不足,影响票据的流通。
票据的基础关系,包括票据原因、票据资金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
票据基础关系是票据授受的前提,但票据一经生效而形成票据法律关系即与基础关系相互独立,这是票据的无因性特点决定的。
但《票据法》中有些条款,却与票据无因性特点相违背。
如《票据法》第10条1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第21条第1款规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票据的可靠资金来源。
”;第83条2款规定:“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和领用支票,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
”;第88条1款规定:“支票的出票人所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
”。
《票据法》对这些票据基础关系加以规定,是基于票据安全性的考量,从表面看重视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交易上的实质公平,对遏制当事人利用票据进行诈骗活动,保护正当持票人的合法利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它是以牺牲票据的无因性特征为代价,使《票据法》中的一些条文失去应有的意义。
如《票据法》第4、14条体现的“真实签章人负责”原则,当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在真实意思表示情况下在票据上签署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但却没有第10条所规定“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时,这位真实意思表示的签章人在被请求付款或被追索时,就可凭票据行为不符合《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而拒绝履行票据义务,这就使《票据法》关于“真实签章人负责的规定条款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二)《票据法》对票据出票人使用范围的限制,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使票据支付结算职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反思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反思一、引言票据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和结算工具,其立法规范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历程曲折,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回顾与反思,为当前及未来的票据立法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历史回顾中国近代票据立法始于清末民初,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多,票据作为支付和结算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立法环境的限制,当时的票据立法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票据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票据法。
该法吸收了国外票据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该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票据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的经济环境,票据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票据作为支付和结算工具的重要性再次被认识,票据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反思回顾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立法理念的落后是制约中国近代票据立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票据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立法者对于票据的认识和理解也相对滞后。
这导致在票据立法中,往往过于强调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而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和交易主体的需求。
其次,立法技术的不足也是制约中国近代票据立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时的立法环境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立法人才和先进的立法技术,导致票据立法在条款设计、结构安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这些不足不仅影响了票据法的实施效果,也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最后,缺乏实践经验也是制约中国近代票据立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1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规定缺陷与完善范文1

2021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规定缺陷与完善范文 一、电子票据的法律界定---与传统票据之比较 传统意义上的交易结算工具一般包括货币和票据两种,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传递模式对传统的支付工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作为新兴的交易结算工具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其中将传统纸质票据和现代电子交易融为一体的电子票据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支付结算领域的深刻变革。
但由于我国《票据法》缺乏对票据概念的界定,致使对电子票据的理解比较混乱。
笔者认为,不管是票据的电子化抑或是电子化的票据,对于电子票据含义的界定都应强调票据而非电子化。
因此,电子票据的含义应界定为以数字技术设计和使用的、以电子方式制成的票据,是以电子签章取代纸质签章的新型支付工具。
电子票据除了在权利载体和交付方式上与传统票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还在其他方面也扬弃了传统票据的特征:①在票据主体上,电子票据的当事人包括发送人、受益人、发送银行、接收银行等;②在流通领域里,电子票据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③在形式要件上,电子票据以数据电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签名方式采用的是电子签名方式,并不要求票据原件;④在效率和成本上,电子票据省却了传统票据复杂冗长的交易程序,通过资金的电子流通,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操作成本;⑤在风险防控上,电子票据通过数据认证、电子备案等方式,排除了传统票据易被伪造和变造的风险,降低了票据诈骗的风险;⑥在受监管程序上,电子票据可以被适时监管、实时监控,相比于传统票据监管更为严格。
总之,电子化是电子票据与传统票据的根本区别,而票面要素电子化和流通要素电子化则是这种区别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规定存在缺陷 与纸质票据存在的天然的、不易克服的缺陷相比,电子票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各项要素信息均以数据电文的形式储存于电子媒介之中,其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的实现均依赖于网络的实时传输,其成本低、安全性高、传递方便、交易风险小的特点更能保障交易的安全。
对修改和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几点思考

支 持 农 业产 业 化发 展 ,结 合 本地 实际 情
况 积 极 支 持 特 色 农 业 、 绿 色 农 业 和 生 态
农 业 , 持农 业 产 业化 经 营 . 支 支持 具 有 带 动 作用 的龙 头企 业 生产 ,支持 发 展 循 环 农 业。 同时应 大力支 持农 民扩 大 消费 , 支 持 农村 改水 、 路 、 改 改厕 、 宅 、 圈 、 改 改 改
对修 改和完善我 国《 票据法》 的几点思考
口 黄 寿荣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票 据法 》 以下简 称《 ( 票据 法》 自 1 9 ) 9 6年 1 月 1日实施 以来 , 在规 范票 据行 为 , 障票据 当事 人合 法权益 , 保 维 护社会 经济 秩序 。 进我 国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的健 康发 展起 到 了 促
一
、
序 扩张 , 付结 算手 段相 对落 后 的背景 下 出台 的 , 支 因此将 保证 票 据 的安 全性 、 止信 用过 度扩 张作 为《 据 法》 防 票 的首要 立 法宗 旨 , 这对 规范发 展票据 市场 、防范票 据市 场风 险和信 用过 度扩 张 、 缓 解企 业流动 资金 紧张 、改 善商业 银行 资产 结构 和流动 性状 况 、 促 进社 会信用 发展等 起了 十分重要 的作用 。 随着支付 结算 体系 的 但 建 立 、 据 市场 的 日益完 善 , 票据 法》 票 《 的立法 宗 旨不 注重 促 进票 据 流 通 和 信 用 功 能 的 发 挥 . 以适 应 票 据 业 务 长 远 发 展 的 趋 势 。 难 是 没 有 完 全 发 挥 票 据 的 主 要 功 能 。 据 的功 能 包 括 汇 兑 功 票
大 了 对 金 融 的监 管 力 度 , 金 融 微 观 领 域 和 金 融 产 品 应 用 方 面 出 在 台 了 严 厉 的 监 管 措 施 ,并 设 立 专 门 的 机 构 对 银 行 业 进 行 监 管 , 加
《票据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一)

《票据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一)《票据法》是维护经济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法律。
实施十多年来,《票据法》对于扩大票据使用,规范票据流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票据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不利于甚至制约了我国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分析了《票据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
一、《票据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突出票据无因性,同时又强调票据基础关系票据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促进票据流通。
只有票据充分流通,才能发挥票据的各项经济功能。
因此,在票据法的有关规定中,票据行为无因性至关重要,它贯穿票据流通始终,是票据法的灵魂。
世界各国票据立法都将票据无因性原则贯彻其中,我国《票据法》也不例外。
但是在维护票据流通这一立法精神的同时,我国《票据法》对票据运作的安全给予了关注,这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票据无因性的彻底贯彻。
例如《票据法》第10条强调原因关系,第21、74、82条则都强调资金关系,这些规定虽然没有明确若有相背票据行为是否无效,但却很容易使人认为票据关系的成立受票据原因关系等基础关系制约,有可能引起司法实践混乱,影响票据流通和使用,动摇人们使用票据的信心。
另外,票据的资金关系和原因关系等本应属其他法律的调整范围,《票据法》以上条文和第102条法律责任的规定,有越俎代庖之嫌。
(二)缺少支持票据业务电子化发展的规定在支持票据电子化方面,《票据法》没有相关规定;仅《支付结算办法》规定,银行也可以与出票人约定使用支付密码,作为银行审核支付支票金额的条件。
在实务中,票据电子化发展十分迅猛,一是2007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建成运行后,支票实现了异地流通全国通用,支票影像替代了纸基票据;二是部分银行与客户约定采用支付密码替代印鉴,支付密码的作用由原来的“审核支付的条件”变为“审核支付的依据”;三是部分银行开通了实务票据网上托管业务,研发了电子票据业务,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已显雏形。
《票据法》18条存在的缺陷与修订建议-票据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票据法》18条存在的缺陷与修订建议-票据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票据法》18 条立法规定第18 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仅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我认为这一法条的规定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对此法条规定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票据法》18 条存在缺陷(一)票据记载事项欠缺应为无效票据,便无票据权利票据记载事项分为绝对记载事项欠缺和相对记载事项。
本票规定应当记载一部分必要记载事项:(一)应当有本票的记载字样;(二)承诺无条件支付;(三)一定的确定金额;(四)收款人的名称;(五)出票的日期;(六)出票人的签章。
本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本票无效。
支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一)应当表明支票的字样;(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三)确定的金额;(四)付款人的名称;(五)出票的日期;(六)出票人的签章。
支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支票无效。
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汇票和本票相对应的欠缺上述规定的记载事项时,票据就视为无效。
第18 条记载: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仅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所以,如果票据记载事项欠缺的话,那么依照票据法就应当视为是无效的票据,所以就谈不上票据的权利了,因此,第18 条的描述便存在争议。
(二)民事权利一词不应该适用于票据法规定中民事权利一词使用不当,不应当是民事权利,而应当是票据法本身规定的权利,也就是票据法上的利益偿还请求权.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票据时效或者保全手续的欠缺而丧失,持票人对于出票人或承兑人于其所受利益限度内请求返还其利益的权利。
虽然我国是采取民商合一主义的体制的,所以票据法作为商事特别法也应当属于民法的领域,那么,称票据权利为民事权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只是在票据法的条款中,将其特定的恳求权称之为民事权利,就有些不符合规定了,而且票据法中专门的名称利益偿还请求权便符合规定,那么便不需要民事权利这一定性了。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反思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的反思近代票据立法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以及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近代的票据立法中曾经经历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调整,其中包括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票据立法进行反思,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票据立法的质量和效力。
一、立法目标的明确性一个成功的票据立法应当明确其立法目标,即对票据的定义、作用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规定。
中国近代票据立法曾经在这方面有着一些不足,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困扰和争议。
因此,进一步明确票据立法的目标尤为重要。
首先,要明确票据的定义和范围。
票据应当被准确地定义为一种表明债权关系的书面承诺,并明确规定其包括汇票、本票、支票以及其他有类似功能的金融工具。
通过明确票据的定义和范围,可以避免一些争议和漏洞的出现。
其次,要明确票据的作用和法律地位。
票据应当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可转让性,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票据的权益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不得随意削弱或侵犯。
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票据的法律地位,确保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二、立法内容的完备性一个成功的票据立法应当确保其内容的完备性,即对于票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全面规定,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中国近代的票据立法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明确票据持有人的权益和义务。
票据持有人是票据权益的享有者,其权益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
同时,票据持有人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对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认真核查。
国家应当进一步规定票据持有人的权益和义务,并倡导良好的票据持有人行为。
其次,要明确票据出票人的权益和义务。
票据出票人是票据的发起者和承诺人,其权益和义务同样需要得到保护和规范。
出票人应当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履行相应的支付义务。
国家应当加强对票据出票人行为的监管,确保其合法和规范。
三、立法执行的有效性一个成功的票据立法除了需要明确目标和完备内容外,还需要确保其执行的有效性。
浅谈《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完善

浅谈《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是我国管理和规范票据活动的重要准则,与之相配套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是贯彻实施《票据法》和规范支付结算活动的具体保障。
本文阐述了修改完善《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的必要性,并结合支付结算工作实际,分析其不适应性,提出修改建议。
一、票据法对于经济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于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
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规范支付结算行为,促进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和促进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票据业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票据法》逐步显露出其不适应性。
受当时我国经济环境的限制,《票据法》的制定侧重于规范和约束票据行为、维护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票据的流通性、忽视了票据的信用功能,且对部分票据行为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为适应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票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对《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二、对《票据法》的修改建议(一)第七条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
近年来,电子票据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银行业务倍受青睐。
由于电子签名涉及到电子票据支付结算的效力和安全,缺少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必将成为电子票据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法律障碍。
建议《票据法》补充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以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
(二)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真实交易原则对于保护交易安全、防止票据欺诈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忽视了票据的信用功能,限制了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发展。
我国票据权利丧失立法之完善

摘要:我国《票据法》(修正)在票据失权方面存在诸多立法失误。
票据权利丧失,即票据失权,包括票据权利绝对丧失和票据权利相对丧失。
它在诸多方面有别于票据权利消灭,不可混同使用。
票据权利人会因多种情形而丧失票据权利,国内票据立法为失权人权益救济提供了多种保护途径,但比较各国票据失权相关立法,在失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我国票据失权立法仍有待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票据失权;票据权利;副本票据;参加付款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1-0089-05Abstract: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evised)has many flaws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on irritancy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Loss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namely the irri -tancy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includes absolutely loss and relatively loss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and differs from the extinguishment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in many ways.Such distinction must be made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The holder may loss his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under various circumstances.Our domestic legislation on negotiable instruments has provided certain means to protect the right loser's interests in the negotiable pared with other jurisdictions,China's legislation on irritancy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 -strument is still in dire need of improvement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loser's interests.Key words:Irritancy of 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Right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Copy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Payment by Intervention*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票据法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票据法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票据法》自2004年修订后,对规范票据行为、维护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金融电子化发展和票据业务创新,《票据法》逐渐显露出其滞后性和不适应性。
一、现有《票据法》中存在的问题(一)支票影像业务法律效力不明确。
《票据法》第4条规定“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
在支票影像业务中产生票据纠纷时,依照《票据法》,付款银行收到原支票的影像信息并没有票据的法律效力。
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第4条“通过影像交换系统处理的支票影像信息具有与原实物支票同等的支付效力,出票人开户银行收到影像交换系统提交的支票影像信息,应视同实物支票提示付款”的规定,与《票据法》相矛盾。
支票影像不具有票据法上的支付效力,如果付款银行与出票人之间产生票据纠纷,出票人可以不承认银行之间以支票影像进行支付所具有的法律效力,银行将面临被索赔的风险;同样,银行在根据支票影像错误付款、延期付款或拒绝付款后,也可以不承认支票影像的法律效力。
(二)电子商业汇票相关制度问题。
一是法律位阶低。
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的相关法规文件主要包括《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9〕第2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相关制度的通知》(银发〔2009〕3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和部门规章。
从国际上看,联合国2007年颁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美国1999年颁布的《统一电子交易法》以及新加坡1998年颁布的《电子交易法》,均在法律层面对电子票据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或表述。
而我国仅针对电子签名内容制定了《电子签名法》,在《票据法》中并未有电子票据相关内容。
二是电子签名应用种类未明确。
我国《电子签名法》第14条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并未明确哪些电子签名可以应用于票据业务当中。
票据法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规范票据行为,保护票据权利为宗旨,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以及票据业务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票据法》逐步显露出其不适应性。
十几年以来,《票据法》仅在2004年配合行政法的修改做了微小的改动。
目前,我国票据法存在诸多缺陷,亟待修改。
【关键字】票据法立法缺陷修改建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结构的不断变化,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现行《票据法》在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民商法基础、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倡导信用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已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修改《票据法》已势在必行。
一、从《票据法》的司法实践来看,其具体内容存在诸多缺漏。
1、票据法与无因性原则的冲突强调无因性的目的在于强化票据的流通功能,保障善意持票人的利益,因此国际上几乎所有票据制度完善的国家都承认票据的无因性。
而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票据的无因性现行《票据法》片面强调票据的基础关系,将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与票据基础关系进行挂钩,削弱了票据的无因性特征,看似现在防范票据的欺诈风险,实则增加了持票人的风险与成本,削弱了票据的流通性并最终影响市场交易的繁荣发展。
2、电子票据业务无法可依,没有赋予电子签名法律地位。
《票据法》在出台时显然没有预见电子票据的出现,只承认传统的纸质票据。
《票据法》第四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
其他票据债务人在票据上签章的,按照票据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由此可见,现行《票据法》否认了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电子票据支付和结算方式,使新兴的电子票据业务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我国《票据法》立法的得失分析-经济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我国《票据法》立法的得失分析-经济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票据无因性制度的历史及内涵可以说票据的出现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票据的无因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出卖和购买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开来,从而克服了传统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却又加大着商品交换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一致。
时间上的不一致,使商品交换与货币转移发生了分离;空间上的不一致,使商品买卖的距离不断的加大。
然而,商人间的跨区域买卖需要其携带大量的金钱,这给交易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长距离运输货币的危险。
为了降低这种危险,商人们创设了证券以此来作为结算的依据而不必发生货币的实体转移,这地降低了长距离运送货币的风险。
背书制度的建立,更使票据在多个商主体之间的流通成为可能。
在票据为商事的结算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它也在法律上产生了一个难题,即票据转让后,其后手是否继受前手关于票据实体权利的瑕疵。
由于票据属于一种债权,据传统民法理论,新债权人需要继受原债权人在债务上所存在的瑕疵,并且债务人得依此瑕疵作为对于新债权人的抗辩。
若此项规则应有于票据之上的话,必然会限制票据的流通,票据可否得到汇兑的危险也会随着流通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便会阻碍商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不便,在商事的实践中人们慢慢达成共识,在票据转让之后,前手在票据上所存在的权利瑕疵不对善意受让人产生效力,即债务人不可以权利存在瑕疵作为抗辩理由而拒绝支付票据善意持有人金额。
此即票据无因性的内涵,票据行为与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使其不受其原因关系存在与否或效力有无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票据无因性理论其自产生以来对于商事活动的扩展与支付的便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
它对于商业发展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法律上,票据的无因性其实来源于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分离。
浅议《票据法》的缺陷及修改建议

作者: 邓耀明[1] 谢敬[2]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2]中国人民银行定南县支行
出版物刊名: 金融会计
页码: 32-34页
主题词: 《票据法》 法律缺陷 修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秩序 与国际接轨 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
摘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票据法》的一些法律缺陷日趋显现,给当今经济金融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悉心调研,立足实际,从错、余、缺、悖层面分析了票据法的法律缺陷,从增、删、改的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
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作者简介]冯银东(1995—),江苏淮安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高悦凡(1992—),江苏淮安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冯银东1高悦凡2(1.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46;2.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南京212413)[摘要]电子票据属于票据范畴,而非电子指令。
作为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电子票据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就我国电子票据的发展现境来说,存在着法律地位缺失、与传统票据理论相冲突、法律救济措施不足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突出弊端,上述弊端的存在成为掣肘我国电子票据发展的重要成因。
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应得到明确,可以采取在《票据法》中设立“电子票据”一章的方式实现,同时应确立电子票据的法律救济及责任分担机制,以及信用评级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配套机制,以此促进电子票据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子票据纸质票据制度完善[中图分类号]D922.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34-06DOI:10.19499/ki.45-1267/c.2019.06.007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日益繁盛的商品贸易与资金往来必将引发庞大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需求。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地域广泛,跨地区合作密切,而电子票据凭借着低成本、高效率、流动性强、高安全型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纸质票据易遗失、损坏等问题,亦可以跨越地域隔阂,促进业务效率的整体提升。
以致于有学者预言,以电子票据替代传统纸质票据己经成为票据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在我国现行《票据法》上并无电子票据的一席之地,这就使得应用愈来愈深化的电子票据并无相应法律支撑,如若一任放之,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票据业的发展前景,而且亦不利于国内外经济的交流发展。
电子票据有其特殊性,在签章、运行等方面与传统理论相比具有诸般不同,无法直接将其引入消化,因而亟需寻求理论支撑和解决办法。
浅析我国现行票据法律制度的缺陷

浅析我国现行票据法律制度的缺陷作者:孙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摘要票据集支付、汇兑、结算、信用、融资五大经济功能为一体,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种金融工具,票据市场则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票据法渐渐无法完全规制市场经济社会中涌现的大量法律问题,实现我国票据法的完善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出票人无因性票据转让作者简介:孙彤,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054-01票据是按照一定形式制成﹑写明有付出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
在我国,票据即汇票、支票及本票的统称。
我国在90年代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票据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广泛的运用。
票据这种权利义务不存在任何原因的形式内容相对规范化的可流通证券在其产生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缺陷。
其已经成为我国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进而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对票据出票人身份的限制(一)对汇票出票人的限制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的出票人,为银行以外的企业和其他组织。
在我国只有银行、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签发汇票,而个人是被禁止签发汇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银行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出票主体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作为出票主体变得愈加重要。
法律法规应当将增加个人汇票种类列入考量。
(二)对本票出票人的限制在我国,有资格签发本票的只能是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定的银行机构,这就剥夺了银行机构以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签发本票的资格和权利。
这种做法极大维护了本票信用,使收款人,背书人,背背书人,对本票的信赖增强。
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和金融监管的作用日益显现,这种对本票信用的过度保护似乎已失去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将其他法人,组织也纳入本票的出票人的范畴中,金融市场将更加的繁荣与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规范票据行为,保护票据权利为宗旨,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以及票据业务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票据法》逐步显露出其不适应性。
十几年以来,《票据法》仅在2004年配合行政法的修改做了微小的改动。
目前,我国票据法存在诸多缺陷,亟待修改。
【关键字】票据法立法缺陷修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结构的不断变化,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现行《票据法》在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民商法基础、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倡导信用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已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修改《票据法》已势在必行。
一、从《票据法》的司法实践来看,其具体内容存在诸多缺漏。
1、票据法与无因性原则的冲突
强调无因性的目的在于强化票据的流通功能,保障善意持票人的利益,因此国际上几乎所有票据制度完善的国家都承认票据的无因性。
而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票据的无因性现行《票据法》片面强调票据的基础关系,将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与票据基础关系进行挂钩,削弱了票据的无因性特征,看似现在防范票据的欺诈风险,实则增加了持票人的风险与成本,削弱了票据的流通性并最终影响市场交易的繁荣发展。
2、电子票据业务无法可依,没有赋予电子签名法律地位。
《票据法》在出台时显然没有预见电子票据的出现,只承认传统的纸质票据。
《票据法》第四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
其他票据债务人在票据上签章的,按照票据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由此可见,现行《票据法》否认了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电子票据支付和结算方式,使新兴的电子票据业务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在电子票据业务中,人们无法采取传统上的亲笔签名来确认身份而只能采取电子方式,即电子签名。
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
3、空白授权票据适用范围过窄,只认可空白支票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我国空白票据规则有如下特点:一是仅支票制度上存在空白票据,不允许存在空白汇票和空白本票;二是在诸种票据行为中,空白票据仅存在于基础票据行为即出票行为阶段,在附属票据行为阶段,不允许存在空白票据,即是说,在我国票据法上,不存在空白背书、空白保证、空白承兑等行为;三是可空白的事项仅限于两项:支票金额和支票收款人名称。
在实践中,交易双方经常会遇到票据上应记载事项在签发时难以确定,只有在交易完成以后才能将票据补充完整的情况,而《票据法》对空白汇票和空白本票未作任何陈述,这就限制了空白票据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流通。
4、票据转让方式过于简单,仅限于背书转让,否认了交付转让
《票据法》总则部分对票据转让方式未曾规定,但在汇票一章中,专以背书一节规定了有关票据转让的问题。
如第二十七条第三款提到,持票人在转让或授予汇票权利时,应当背书并交付汇票。
据此,单纯的票据交付行为在我国不能形成有效的票据转让。
而且,《票据法》还指出,有关本票和支票的背书,适用汇票背书的规定。
因此,可以说,我国票据法只认可背书交付为唯一的票据转让方式(因税收、赠与、继承、法院判决等法定原因取得票据的除外)。
法律规定单一的背书交付票据转让方式,旨在保护真正持票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这一立法模式忽视了无记名票据转让面临的特殊问题,而且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有关票据转让方式的立法相悖。
5、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
虽然《票据法》在部分条款中有“某某事项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表述,但在追究法律责任时则表述为“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处以罚款”。
在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之前,这样的表述当然不存在歧义,但在分设之后,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都没有对结算监管职责予以明确,此时《票据法》中的“金融行政管理部门”便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实践中,由于监管主体的不明确,对银行结算监管(包括票据监管)的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银行在受理票据纠纷时往往只能充当调解人,真正要实施行政处罚时则感到缺乏法律依据。
二、
1、明确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促进票据的流通。
建议将《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关于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规定删去,删除现行规范票据基础关系的强制条款,从立法上明确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促进票据流通。
我国的票据法应坚持并捍卫票据的无因性,同时也不能将票据的无因性绝对化,无因性的适用应有一个合理的界限,保持与国际通行法则相适应。
2、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调整范畴,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电子票据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以及日益成熟的电子认证技术,并凭借其快捷、便利的独特优势,势必在全国得到推广和普及,相应地,《票据法》对票据的形式应该有新的定义,突破传统票据的界限,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调整的范畴,确立电子票据、电子认证、票据影像截留的法律地位。
随着电子业务的发展,“一本通”、“储蓄卡”等电子业务快速增长,电子票据以其防伪能力强、易于携带、方便支取等特点逐步取代了手工使用的存折、存单。
因此,在《票据法》中应增加电子票据的内容,并重新界定电子票据的分类及其定义、使用范围等,以规范当前的票据业务,使《票据法》的适用范围更宽泛。
建议修改《票据法》时能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完善电子签名使用制度,赋予电子签名与签名盖章等同样的法律效力。
3、扩大空白票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汇票和本票充分展示了交易主体的信用,体现着信用经济的特点。
而空白票据,大抵发生于有信用的交易主体之间,当然要求其票据的种类扩展到有信用功能的汇票和本票上。
应承认除预留收款人空白以外的空白票据背书转让的效力我国《票据法》上只笼统定为空白票据未补充完全前不得使用。
这一规定明显限制了空白票据的流通,也就限制了信用的发展。
明确规定滥用补充权的票据责任以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利益可以采用如下规定:持票人应严格按照授权补记空白票据。
如果持票人没有按照授权补记的,授权人不负票据责任,但举证责任由授权人负担。
授权人不得以补记内容不符合授权为由,对抗善意取得票据的第三人。
4、完善和推进票据转让制度
《票据法》第87条规定:“支票上未记载收款人名称的,经出票人授权可以补记”。
这一规定,在事实上承认支票的无记名性,但《票据法》第81条又规定支票的背书适用汇票的有关规定,从而又否认了无记名支票交付转让的可能。
建议在立法中确认无记名票据的有效地位,并据此分别确定背书转让与交付转让制度。
以完善和推进我国票据转让制度,简化票据流通转让方式与程序,降低票据流通转让的成本与时间,促进票据的流通转让。
也有利于规避作为付款人的银行介入不必要的纠纷。
5、明确票据监管主体
这是加强我国票据监管、保障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中国人民银行具有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法定职责,并已实际承担了对票据等结算工具和市场的管理,为避免多头管理,建议明确将票据业务监管权划归中国人民银行。
三、
理顺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票据法的修订应考虑与《担保法》、《合同法》等现有法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票据法》与其他法律协调一致。
《票据法》的修改完善需要其他一系列制度措施来配合,才能对整个票据市场进行较为全面的规范,因此启动修改《票据法》工作的同时,应启动配套票据法律制度,即《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汇票、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等制度的修改工作,确保修改后《票据法》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