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
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
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
16.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
(6分)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苏轼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
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
②昏昏:朦胧貌。
③泛泛:流动貌。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 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 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醉翁操【1】苏轼答案: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试题习题、尽在百度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6.(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答案:春江花月夜试题习题、尽在百度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8.(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1《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答案:12D13B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晃补之《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登凌云高处刘过①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
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
B.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贴切形象,内涵丰厚。
C.颈联描绘了草木湿润、山川辽阔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16.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建元寺①李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
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
【注】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
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
②禁火辰:指寒食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
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
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
16.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
(6分)2023届福建省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卢照邻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
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①宋·朱敦儒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
"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
"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
"石头城"即建康。
②晚市,傍晚的集市。
③个,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古代诗词阅读
古代诗词阅读【2022年】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
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
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有标志型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2.“......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例: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5.“......为......”:用动词“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是......”: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7.“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无标志型即没有任何判断词或语气词来标示判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直接进行判断。
广东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②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首诗是钱起进士及第之前的一首试帖诗。
“湘灵鼓瑟”是考题,原指湘水女神弹奏古瑟。
②楚客,指像屈原一样被贬谪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
B.水神冯夷应歌起舞,楚客心有戚戚,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
C.诗人着力渲染瑟声弥漫在天地之间,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D.诗人运用想象写凄苦的瑟声,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结尾两句被誉为表现音乐效果的神来之笔,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秋词二首①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②春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③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一、二句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强调秋天并不寂寞萧索,直抒胸臆,盛赞秋日远胜春天。
B.《其一》第三句写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直冲云霄,画面壮美,意境开阔,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C.《其二》一、二句写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的秋色,末句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2018届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18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一、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1)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高三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霜晴陆游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
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
耄喜谚谆语,衰常踸踔行。
登封书不草①,力穑报时平。
[注]①登封草:登山封禅的文章,后人以“登封草”泛指歌颂皇帝功德的文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万瓦”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霜雪之大,冬日之寒;由“万瓦”而至“一窗”,空间视角转换自然。
B.第三句承接首联,由自然之景,到人生之况,“破裘”的客观事实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勾连,构思非常巧妙。
C.颈联的“耄”“衰”含有自嘲之意,从言行两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现状,暗示内心不平。
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表达方式多样,或描写,或记叙,或抒情,体现出陆游诗歌创作技法的娴熟。
16.本诗以“晴”字统领全诗,请分析本诗“晴”的具体内涵。
(6分)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
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谢公:指谢安。
《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
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古诗词鉴赏一、【2021·全国乙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项,“听觉”是错误的。
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二、【2021·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
(曹丕《典论·论文》)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如何样的景色?营造了如何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那个地点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翌日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仍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考虑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觉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然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一、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1)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逮:及。
勤:劳。
长勤:长期劳作。
秉:手持。
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
解颜:面呈笑容。
劝:勉。
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畴:田亩。
平畴:平旷的田野。
交:通。
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
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行者:行人。
津:渡口。
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
相与:结伴。
劳:慰劳。
聊:且。
陇亩民:田野之人。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做岸不屈:《赤壁赋》“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二、北京卷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4.D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15.A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16.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
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三、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卫风·氓》)(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4)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杜牧《阿房宫赋》)(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8)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杨继盛名联)四、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久留(逗留),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2分)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22.(4分)②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四)古诗文默写。
(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