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3]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4]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

[5]城市的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当的分工。

[6]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7]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8]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9]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社会区:是指,也是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1]城市感应空间: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来解决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

[12]城市经济区: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3]城市引力模式:两个城市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

[14]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既既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的人口聚居点。

[15]城市社会空间:指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简答题一、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1、1920年以前,城市学属于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城市化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城市化含义包括: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3.乡村城镇化: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居民集居地(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3、建成区: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基本连片,城市功能基本达到的区域4、城市化: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的原因是其区位选择向城镇集中,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演化过程5、空间相互作用: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或区域间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7、城市群: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连续区域。

8、CBD: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会展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众多城市组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10、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11城市空间分布体系(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system):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众多城市组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二)选择与填空和简答1、城市地理主要任务⑴揭示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认知)⑵预测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改造)2、(简答题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⑴注重空间结构研究土地利用评价、边缘区、CBD、社会空间等⑵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空间分布、职能、规模、网络结构⑶注重城市化研究城市化内涵、区域差异、动力机制、城市化道路、水平、乡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⑷注重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3、的城市基本特征1.有一定的人口规模2.职能上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3.非农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多种城市设施: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文教卫生设施5.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4、(填空题)世界六大都市带①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②五大湖区大都市带③日本东海岸大都市带④西北欧大都市带⑤英格兰大都市带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材料分析)三、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1. 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1979年,诺瑟姆提出2. 城市化阶段特征⑴初级(<30%):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城镇呈点状分布⑵中级(30%~70%):第二产业为主,非农产业为主导力量,速度加快,不平衡,出现城市聚集区⑶高级阶段(>70%) :速度变慢,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推动,形成网状城市体系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态环境平原城市数量>低山丘陵>中高山地区城市两种地形的过渡或交接地带多是城市的分布区(选择填空)城市化的类型⑶有城市文化的扩散,无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①郊区城市化: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②逆城市化:由城市向乡村、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小城市向乡村③乡村城市化:有经济与文化的转变,而无人口和景观的转变,多指我国改革开放后某一时期的城市化2. 以大城市中心考察城市化⑴向心型:侧重于城市中心的繁荣⑵离心型: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3. 按城市建成区扩展方式⑴外延式:沿着城市外缘摊大饼式发展⑵飞地式:跳出城市发展,与原城区不相连4. 职能型、景观型:前者是传统的城市化方式,即城市地域扩展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城市概念:在许多场合,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本书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即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所依照的指标体系。

统计口径包括统计方式、统计范围等指标。

P30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划分: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3、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4、郊区化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活动:按照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基本活动部分与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2、城市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6、再城市化:由于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并且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而采取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

此情况下,大都市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即再城市化现象。

7、同心环模式: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8、扇形模式: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

9、多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10、CBD界定:CBD即“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简答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性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设定标准:(1)常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

(2)我国: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

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5、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评价6、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有城市化地区才有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7、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8、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9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工业活动的过程。

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理学的三级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研究内容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欧美国家:城市地理学完完全全划归为社会科学。

一、中国古代城、市和镇“城”:城池、城郭,防御设施;防御野兽和敌人“市”:商品交易场所;市井建制市--------一级行政建制单元二、现代意义的城市和城镇1.景观意义上--------相对于乡村广义:乡村以外的城市型聚落;城市=城镇狭义:行政建制差别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市的建成区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镇的建成区2.行政意义上---------建制市、建制镇聚落( settlement) :就是居民点,居民点有大小、等级和功能差异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态(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物质构成、职能、生活方式、人口素质…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是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功能地域我国行政建制----3+1级行政建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自治县、旗、…)乡(镇、街道办、苏木、…)地级市:市管县行政地域: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设置市、镇和乡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城市的行政地域:建制市的行政地域,即建制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的实体地域1.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城市建成区2.城市实体地域:具有城市景观的地域3.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的功能地域1.城市功能:行政、经济、文化等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商业、就业、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3.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都市区(1)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2)源于美国(3 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11.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12.生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3.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4.城市经济区:我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15.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中心商务区:CBD,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在同心环模式中提出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

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枢。

简答: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哪6个大都市带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它们是(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化(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3. 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哪些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的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4. 简述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5. 简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特征:(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的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6. 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每一项的意思)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而成集中性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银行、企事业公司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向城市中心不断聚集的特性。

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边缘移动扩散,也称扩散性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性城市化:城市化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飞抵性城市化:一般在大城市环境下出现,采取跳出城市中心现有边界,选择到合适的地区上去发展。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性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7. 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子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人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8. 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埃尔·莎科斯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

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

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9. 简述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84-1990)开发区数量少,仅限于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多数为沿海城市,此时,外资充足,是典型的卖方市场。

(2)扩张发展阶段(1990~1994年):开发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由初期探索性质逐渐走向大发展,一些城市的开发区呈高速增长态势,天津、苏州、南京、大连、上海 (浦东) 等外资投资区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广。

(3)分异阶段(1994~1997年):外资逐渐向高水平的开发区集聚,形势转变为外资的买方市场。

(4)成熟阶段(1997年以后):国家吸引外资总量增幅趋缓,开发区的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高。

10.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11.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论述:1、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