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内科学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学
腰痛
疾病范畴 现代医学的脊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
损、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以腰痛为主 的病症,以及一些内脏疾病(如肾下垂、 多囊肾等)、内科和妇科疾病以腰痛为主 要症状者。
腰痛
病因病机
1.病位:
腰----肾之府 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督脉、
带脉关系密切 2. 初发多实(寒湿、湿热、外伤等)
辨证要点
辨表里虚实
表、实:病史短,发病急,疼痛剧烈,拒按, 多由感受外邪、跌扑损伤所致
里、虚: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 多有肾虚所致
腰痛
治疗原则
标本虚实
实证:外伤、外感多属实,祛邪通络为主(祛风、散 寒、利湿、清热、祛瘀)
虚证:劳役肾亏多属虚,补肾壮腰为主,兼养气血, 兼顾肝脾
腰痛
分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 痛处喜温。 兼次症: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体倦乏力,或 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 病机:阳气不行,寒湿留着于腰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培土制水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补土制水,散寒渗湿 加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加独活、牛膝 祛风湿、利腰膝,加杜仲、川断、寄生补肾壮腰
腰痛
分证论治
2.湿热腰痛 方解:黄柏、苍术辛开苦燥以清化湿热,绝其病源;
防己、萆薢利湿活络,畅达气机;当归、牛膝养 血活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龟板补肾滋肾,既 防苦燥伤阴,又寓已病防变。诸药合用,寓攻于 补,攻补兼施,使湿热去而不伤正。
加减: 热重加石膏、知母、栀子、车前子、木通等 湿偏重,伴身重痛、纳呆者,加蚕砂、木通
腰痛
分证论治
4.肾虚腰痛 方解:补肾益精、温肾壮阳、强腰益肾、滋养肾阴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人卫版)分证论治总结
中医内科学(人卫版)分证论治总结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心痛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第三章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四章脾胃系病证
胃痛
第一节
第四节噎膈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第七节泄泻
第八节痢疾
第九节便秘
第五章肝胆系病证第一节胁痛
第二节黄疸
第三节积聚
第四节鼓胀
第五节瘿病
第六节疟疾
第六章肾系病症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淋证
第三节癃闭
第五节遗精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
第三节痰饮
第四节消渴
第五节自汗盗汗
第六节内伤发热
第七节厥证
第八节虚劳
第九节肥胖
第十节癌病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症
第二节痉证
第三节痿证
第四节颤证
第五节腰痛。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目的:通过中医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住院医师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证、病种的中医诊断、治疗,成为一名能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
意义: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中医特色。
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技能以及内科危急重症的中西医处理技术,达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水平。
第一单元外感病症(一)感冒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1)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2)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风寒感冒治疗加减变化;4)寒包火感冒治疗原则。
(二)外感发热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兼夹证、变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发热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三)湿阻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湿阻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四)痢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常见主要症状、变证病因病机:1)痢疾的常见病因;2)痢疾发生主要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五)疟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临床特征、典型表现、分类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疟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第二单元肺系病症(一)咳嗽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二)哮病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
内科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
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
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
研究和阐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基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始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必背心得趣速笔记忆歌诀顺口溜打印版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证治歌诀本文经过博采众长而归纳总结的,是基于《2017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的中医内科学部分而编排的。
我认为本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口诀烂熟于心,中医内科学笔试部分可以得到80%以上的分值。
努力吧!加油吧!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一、肺系病症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香,气虚参苏阴蕤汤。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寒拗热菊风燥桑,痰湿二三痰火清,肝火白黛阴参麦。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包青风子虚固本,肺脾六君肾水地。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痰桑浊陈气痹五,肺虚生补肾虚匮,正虚喘脱附送丹。
中医内科学分型论治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一一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一一银翘散(3)暑湿证一一清暑祛湿解表一一新加香薷饮(4)表寒里热证(寒包火)——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时行感冒- 清热解毒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黄苓、生石膏体虚感冒- 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滋阴解表- 加减威蕤汤第二节外感发热卫表证一- 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气分证 - (1)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2)胃热证一一清胃解热一一白虎汤(3)腑实证一一通腑泄热一一大承气汤(4)胆热证一一清热利胆一一大柴胡汤(5)脾胃湿热证一一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一一王氏连朴饮(6)膀胱湿热证一一清利膀胱实热一一八正散合小柴胡汤第三节湿阻湿困脾胃- ——芳香化湿一霍香正气散湿热中阻- ——清热化湿一—王氏连朴饮脾虚湿滞- ――健脾化湿一香砂八君子汤第四节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虚寒痢一一温补脾胃,收涩固脱一一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一一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一一连理汤(6)噤口痢一一实证、热证一一泄热和胃,苦辛通降一一开噤散虚证、寒证一一健脾益气和胃一一六君子汤或独参汤、参附汤第五节疟疾(1)正疟一—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郁一—柴胡桂枝干姜汤(4)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咼素合清瘴汤(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一—青蒿素合加味不换金正气散(6)劳疟一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7)虐母一软坚散结,祛瘀化痰鳖甲煎丸第二章肺病证第一节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2)风热犯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疏风清热,肃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伤肺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杏办散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丸(3)肝火犯肺一—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一—黛蛤散合黄苓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第二节哮病发作期:(1)寒哮一一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一一射干麻黄汤(2)热哮一一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一定喘汤缓解期:(1)肺虚一一补肺固卫一一玉屏风散(2)脾虚一一健脾化痰一一六君子汤(3)肾虚一一补肾摄纳一一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第三节喘证实喘:(1)风寒闭肺——散寒宣肺——麻黄汤(2)痰热遏肺清泄痰热 ------ 桑白皮汤(3)痰浊阻肺一一化痰降逆一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水凌心肺一一温阳利水,泻壅平喘一一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肝气乘肺一一开郁降气一一五磨饮子虚喘:(1)肺气虚一一补肺益气一一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气虚一一补肾纳气一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喘脱一一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一参附汤合黑锡丹第四节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亭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家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一—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一—温阳化饮利水一一真武汤合五苓散第五节肺痈(1)初期(表证期)清肺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痰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第八节肺痨(1)肺阴亏虚—滋阴润肺一—月华丸(2)阴虚火旺一—滋阴降火一—百合固金汤(3)气阴耗伤一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一—滋阴补阳一—补天大造丸第七节肺癌(1)气血瘀滞—活血散瘀,行气化滞一—桃红四物汤(2)痰湿蕴肺行气祛痰,健脾燥湿一二陈汤合瓜娄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养阴清肺,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 气阴两虚一益气养阴-生脉饮第三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疋志,养心安神安神疋志丸(2)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一滋阴清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4) 心阳不振一—温补心阳,安神定惊桂枝甘早龙骨牡蛎汤(5)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一—苓桂术甘汤(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一桃仁红花煎(7)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第二节胸痹心痛(1)寒凝心脉一祛寒活血,宣痹通阳一—当归四逆汤(2)气滞心胸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一—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娄薤白半夏汤(4) 瘀血痹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5) 心气不足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6) 心阴亏损—滋阴清热,活血养心一—天王补心丹(7) 心阳不振一—补益阳气,温振心阳一—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第三节眩晕(1)风阳上扰一—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一天麻钩滕饮(2)肝火上炎一—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一—龙胆泻肝汤(3)痰浊上家—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一半夏白术天麻汤(4)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5)肝肾阴虚一—滋养肝肾,养阴填精一左归丸(6)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第四节中风病(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汤(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一一平肝泻火通络一一天麻钩藤饮(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一一化痰通腑一一星蒌承气汤(4)气血血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补阳还五汤(5)阴虚风动一一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一一镇肝熄风汤(6)痰热内闭清窍(阳闭)一一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一一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7)痰湿蒙塞心神(阴闭)一一温阳化痰,醒神开窍一一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8)元气败脱,神明散乱一- -益气回阳固脱一一参附汤第五节失眠(1)心火炽盛-清泻心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2肝郁化火- -一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3)痰热内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4)阴虚火旺- -一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八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5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养心安神-归脾汤)(6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健忘】(1)心脾不足一一补益心脾一一归脾汤(2)肾精亏耗——补肾益精——六味地黄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菖蒲(3)痰浊上扰一一降逆,化痰开窍一一温胆汤合菖蒲、郁金(4)肝郁气滞一一疏肝解郁,通络开窍一一柴胡疏肝散合郁金、菖蒲第六节痴呆(1)髓海不足一补冃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一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第七节痫病发作期:(1)阳痫一一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或清开灵注射液静滴以醒神开窍,继以黄连解毒汤送服定痫丸以泻热涤痰熄风。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精深中医执医-精深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图表总结材料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六磨汤
积证
气滞血阻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化积丸
4.鼓胀
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水湿困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水热蕴结
2.痞满
实痞
饮食内停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
痰湿中阻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平胃汤
湿热阻胃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连朴饮
肝胃不和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柴胡疏肝散
虚痞
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
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
3.呕吐
实证
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
血虚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痰浊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瘀血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2.眩晕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右归丸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科)
发展史
1.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 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3.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 主攻邪;李东垣初次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分形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现代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 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 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 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性质:中医/临床专业课/主干课程。
⒍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疾病命名
(一)分类 主要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伤寒六经病证,瘟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2.内伤杂病: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此外还有病机分类、脏腑分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力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 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二)命名 主要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特征为依据,但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 本书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归为七大类:
中医内科学证治分类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阴葳蕤)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止嗽热桑菊,温燥桑杏凉杏苏;痰湿二三热清化,肝火泻黛肺阴沙)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肺痈:(初银成千金解散,溃桔沙清桔杏煎)1.初期:清肺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4.肺胀:(蒙涤至安浊苏三,痰热桑皮或越半;肺肾气虚平固补,阳虚真武五苓散)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5.哮病:(冷热射青定越夏,寒包青石厚朴麻;风三虚固脱急脉,脾六肾金生地加)1.发作期:①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热化痰一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中医内科学分证论治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四逆散合越鞠丸
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
呕吐
实证:
外邪犯胃
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停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芩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脾胃虚寒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
胃阴亏虚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发作期
连理汤
缓解期:
脾气虚弱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补中益气汤
脾阳虚衰
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附子理中汤
寒热错杂
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乌梅丸
瘀血内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便秘
实秘:
肠胃炽热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
肝气郁滞
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六磨汤
虚秘:
气虚便秘
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黄芪汤
血虚便秘
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润肠丸
阳虚便秘
温阳通便
济川煎
胁痛
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旋覆花汤
肝经湿热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
清热利胆
清胆汤
肝阴不足
养阴柔肝
一贯煎
黄疸
阳黄:
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芩散
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犀角散
阴黄: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笔记(全)
鹿角胶,紫河车,当归,酸枣仁,远志)
七·肺痿 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常伴有气短气促为主症的肺脏慢性虚损性疾病。 病位:肺,与脾胃,心,肾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肺叶痿弱不用。 1.久病损肾 2.误治伤津 3.粉尘伤肺 治疗原则:补肺生津。 分证论治: 1.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桑叶,石膏,阿胶,
橘红)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青黛,蛤壳)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扁豆,甘草) 三·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 喘疾患。 病位:肺脾肾。 病机: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体虚病后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白芍,远志,五味子)
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茱萸,山药,甘草,茯苓,熟地,枸杞子) 6.心肾阳虚-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附子,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
茯苓,泽泻,附子,肉桂)
小天才·著
4
中医内科
三·心衰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等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 最终转归。 病位:心,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心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痹阻。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劳逸失度 5.年老久病 6.禀赋异常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补益心气。 分证论治: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保元汤合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黄芪,党参,麦门冬,丹参, 檀香,砂仁,酸枣仁,葛根,桂枝,甘草) 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生脉散或当归补血汤(麦冬,五味子,人参,当归,黄芪) 3.阳虚水泛-温阳活血利水-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 4.痰饮阻肺-化痰逐饮活血-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葶苈子,大枣) 5.阴竭阳脱-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 四·不寐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位:心,与肝脾肾胃胆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阳不入阴。 1.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 3.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分证论治: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草,泽泻,木通,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肾系疾病的分证论治1.水肿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若汗出恶风,卫阳虚弱,可用防己黄芪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参苓白术散)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2.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热毒弥漫三焦,入营血分,予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膏淋: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3.癃闭1)膀胱湿热: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4.阳痿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加减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5.遗精1)君相火旺:清心泻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加减4)肾气不固:补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及治疗法则
25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强调整体观念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恰当选用方法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 主要运用脏腑病理变化分析病机特点。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6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 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 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10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 实和发展 2.学术理论的创新
11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8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9
附:《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 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 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 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 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 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19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病机十九条”
1.按病因分:外感、内伤 2.按病机分:热病、杂病 3.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
21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病机十九条”外感病Fra bibliotek伤寒六经病证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风寒
方药
治法
病机
症状
二、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的致病特点
四逆汤加味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 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 皮肤隐紫。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凉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
清宣凉润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
. 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 互为因果。
二妙丸加味
薏苡仁汤加减
藿朴夏苓汤加减
方药
芳香化湿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 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 大便稀溏,白色淡黄。 舌苔白腻,脉浮数。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陪补人体得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遗症:
半身不遂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言语不利
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解语丹
郁证
气、血、火,痰、食、湿+三心肝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血行郁滞
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
心阴亏虚
润肠丸
阳虚便秘
温阳通便
济川煎
胁痛
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旋覆花汤
肝经湿热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
清热利胆
清胆汤肝阴ຫໍສະໝຸດ 足养阴柔肝一贯煎黄疸
阳黄:
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芩散
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犀角散
阴黄:
寒湿阻遏
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茵陈术附汤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心脾两虚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肝肾阴亏
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一贯煎合酸枣仁汤
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芩桂术甘汤
血瘀气滞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痰浊阻滞
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导痰汤
邪毒犯心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银翘散或生脉散
心痛
气阴耗伤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保真汤
阴阳两虚
温补脾肾,滋养精血
补天大造丸
肺胀
肺胀外,三痰肺阳
外寒里饮
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小青龙汤
痰浊阻肺
化痰降逆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麦门冬汤
呃逆
寒、热、痰、郁、虚
胃寒气逆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
胃火上逆
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竹叶石膏汤
气滞痰阻
理气和痰,降逆上呃
旋覆代赭石汤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
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噎膈
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启膈散
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五汁安中饮
瘀血内结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通幽汤
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四逆散合越鞠丸
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
呕吐
实证:
外邪犯胃
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停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芩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脾胃虚寒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
胃阴亏虚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血瘀肝郁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鳖甲煎丸
虚黄
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小建中汤
积聚
聚证:
肝气郁滞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发作时木香顺气散,缓解期逍遥散
食滞痰阻
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六磨汤
积证:
气滞血阻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膈下逐瘀汤
正虚瘀结
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八珍汤合化积丸
膨胀
鼓胀早期
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咳血:
燥热犯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黛蛤散合泻白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中炽热
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肝泻肝汤
气虚血溢
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
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地榆散
脾胃虚寒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
尿血:
下焦热盛
木香顺气散
鼓胀中期
扶正行气,化瘀行水
扶正以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以调营饮
鼓胀晚期:
正虚邪恋
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为主
温补脾肾以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滋补肝肾以麦味地黄汤或滋水清肝饮
鼓胀出血
汇热宁络,凉血止血,气血耗伤合益气固脱
泻心汤或大黄白及三七
鼓胀神昏
醒神开窍
湿热蒙闭心包用局方至宝丹,痰湿蒙闭用苏合香丸
气虚阳微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腹痛
寒邪内阻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
大承气汤
中脏虚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
枳实导滞丸
气机郁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滞
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
泄泻
寒湿泄泻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清热利湿
羟羊钩藤汤
阳明热盛
清胃泄热,熄风止痉
白虎汤
心营热盛
清心凉血,开窍止痉
清营汤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熄风止痉
大定风珠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养筋缓痉
八珍汤
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通窍活血汤
颤震
风阳内动
育阴潜阳
六味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
痰热风动
清热化痰熄风
导痰汤
瘀血风动
活血化瘀,熄风定颤
通窍活血汤
髓海不足
填精益髓
龟鹿二仙膏
石淋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石苇散
气淋实证
利气疏导
沉香散
虚证
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汤
劳淋
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血淋实证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虚证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知柏地黄汤
膏淋实证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
补虚固涩
膏淋汤
尿浊
湿热内蕴
清热化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脾虚气陷
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补中益气汤
肾元亏虚
滋阴益肾,温阳固涩
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哮病
发作期:
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定喘汤
风哮
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华盖散
浊哮
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痰浊内阻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栝蒌薤白半夏汤
阴寒凝滞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栝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心肾阴虚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左归饮
心肾阳虚
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参附汤合右归饮
不寐
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随证选用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熄风定颤
八珍汤
水肿
阳水:
风水泛滥
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散合胃芩汤
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
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实脾饮
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淋证
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
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
痰热内扰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加黄连,瓜蒌
肝郁化火
清肝泻火,佐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
健忘
心脾不足
补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亏耗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汤
汗证
自汗:
营卫不和
调和营卫
桂枝汤
肺气虚衰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心肾亏虚
益气温阳
保元汤或芪附汤
热郁于内
清泄里热
竹叶石膏汤
盗汗: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
养心汤
狂病:
痰火扰心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加送服安定丸
气血凝滞
癫狂梦醒汤,送服大黄哲虫丸
胃痛
胃气壅滞
理气和胃止痛
香苏散
肝胃气滞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