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介绍写作背景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三、整体感知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明确思路现实(1〜5)——历史(6〜n)——现实(12〜14)I I IIII引子 --- *观点----- *号召四、小结本课内容第二教时明确目标:2.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过程:一、分析"引子"(1〜5)1.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明确:开始兑换一乐意I停止兑现一不甘心--奴性心态I折换现银一非常高兴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6.小结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一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灯下漫笔(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内容: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灯下漫笔(节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灯下漫笔(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讽刺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2、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二、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灯下漫笔》学案2
《灯下漫笔》学案2《灯下漫笔》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导入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幽默、讽刺和深刻洞察力。
解读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解释文章的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状况。
2.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幽默、讽刺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关键词汇:列出并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教学方法3.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4.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如阅读笔记、文章分析和写作等。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灯下漫笔》和相关辅助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鲁迅的作品集、相关论文和评论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课文《灯下漫笔》的复印件或电子版本,以便他们提前阅读和准备。
6.2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鲁迅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灯下漫笔》学案【学习⽬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的⼈格。
2、学习作者由⼩见⼤、情理交融的写作⼿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见⼤、情理交融的写作⼿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课时⼀、知识链接1、⾛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我国现代伟⼤的、和,中国⽆产阶级⽂学的奠基⼈,新⽂化运动的旗⼿。
1918你那第⼀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反封建的⽩话⼩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药》《故乡》等著名⼩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说集,为⾰命现实主义的新⼩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是“⽴⼈”。
“⼈”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论是阿Q、孔⼄⼰,还是祥林嫂、闰⼟。
鲁迅⼀⽣追求的⽬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起来。
⑵作品①⼩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说集⼀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集⼀部:《朝花⼣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诗集⼀部:《野草》(1927)⑤杂⽂集⼗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已集》《三闲集》《⼆⼼集》《南腔北调集》《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且介亭杂⽂》《且介亭杂⽂⼆集》《且介亭杂⽂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记》《孔⼄⼰》《故乡》《社戏》《药》《明天》《⼀件⼩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众》《⾼⽼夫⼦》《孤独者》《弟兄》《离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c《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2、熟识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
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跻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3、识记文体杂文: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4、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当时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便当()嗜好()兑现()偕亡()折价()折腾()编纂()避难()胪欢()时日曷丧()打折了腿()边塞()敷衍塞责()塞在怀中()2、解释下列成语。
①蒸蒸日上:②心悦诚服:③朝三暮四:④直截了当:⑤数见不鲜: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2、释题:灯下漫笔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3、第1段中,人们乐于换钞票的原因是什么?4、第2-3段中,人们不愿换钞票甚至把钞票“降格”兑银,原因又是什么?7、这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㈡研读第二部分(5-9) 1、朗读文段。
2、根据第5段,说说形成奴性人格的原因。
这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第6段中的“小玩意”是指什么?4、第7段中“人”的价格指什么?“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是什么意思?“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表明了百姓的什么心态?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5、第8段中的“奴隶规则”具体内容是什么?6、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什么关系?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实际上______是群盗如麻,______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______了天下。
A.大约纷乱收拾 B.大约变乱统治 C.大概纷乱收拾 D.大概变乱统治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______避入教堂里去了,______那些地方______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______不得。
A.则因为都而 B.则由于都而 C.就因为都却 D.就由于却却第四、五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三部分文段。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钞票(cāo)涨价(zhànɡ)羡慕(xiàn)不屑(xiào)B.避难(nán)嗜好(shì)兑换(duì)钦定(qìnɡ)C.秩序(zhì)杀掠(lüè)国粹(cuì)灾殃(yānɡ)D.亲戚(qì)磕头(kē)累坠(léi)纳粮(nà)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累赘编篡蒸蒸日上心悦成服B.恭读妇孺莫名其妙数见不鲜C.兑现发详直截了当群盗如麻D.钞票胜世纷乱致极朝三暮四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三部分文段。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3、“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4、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5、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哪两个时代?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6、文中举出了哪些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7、第10段中,“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太绕弯子了。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8、“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是指什么时代?文中“这一循环”指什么?9、从字里行间看,作者认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到底属于哪种时代?依据是什么?10、文中所说的“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为什么“于现状都已不满”?他们各自有什么治世主张?这些主张的本质是什么?11、根据第14段,说说鲁迅的历史观和先儒们的历史观有何不同?12、第15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章结尾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13、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14、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四、拓展延伸1、你还能举出过去的时代人们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例子吗?2、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你觉得你身边的人有奴性吗?四、课堂测评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吃四大发明的_____,在一种____的怀旧安慰中构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是必要的,但这种思想方法却制造着一种后顾的文化_____。
因为后顾,我们对世界的许多新变化有一种阿Q式的“我祖先比你阔多了”的_____。
这正造就了我们的长期封闭,亦造成了我们裹足不前。
A.本钱虚妄模范情结B.老本虚幻模范情绪C.老本虚妄模式情结D.本钱虚幻模式情绪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什么呢?他因为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B.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C.但我们也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D.我们不必入研究室,审察高超的精神文明,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五、课后作业㈠选择题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执迷亲戚羡慕蒸蒸日上B.意蕴彷徨高超心阅诚服C.阐明提炼发祥直捷了当D.行市诅咒钦定太平胜世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近年来,这种欺上瞒下的虚假繁荣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相反还蒸蒸日上,大有蔓延之势。
B.高考之际,小李正遇感冒发烧,平时的水平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最后只好降格以求,上了个专科学校。
C.金碧辉煌的落日映在空中,十分好看。
D.他那滔滔不绝、心悦诚服的演说,博得了阵阵掌声。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B.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C.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D.“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4、在括号里填写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2)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3)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A.似乎(sì)秩序(zhì)编纂(zuǎn)数见不鲜(xiǎn)B.胪欢(lú)偕亡(xié)编撰(zhuǎn)历史循环(xín)C.妇孺(yǔ)兑现(duì)崇奉(cónɡ)心悦诚服(chén)D.奴隶(dì)嗜好(shì)行市(hánɡ)蒸蒸日上(zēnɡ)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在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呼其名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B.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C.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D.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